第539章 忙碌之中

胡適在上海期間,曾應邀多次做講演,其中爲上海一師附小、二師附小就分別做了《小學教師的修養》的演說。胡適還參觀了一師附小的暑期實施示教班,稱讚:“這班小學生對於教師真同家人朋友一樣,即此一端已很難做到。”足見他對兒童教育的關心和熱心。

1921年7月30日,他應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第一屆暑期講習會之邀,專程去蘇州做過兩次演講,主題爲《小學教師之修養》及《實驗主義》。據當年8月4日的《申報》報道,“聽者滿座,頗極一時之盛”。

著名學者、當時還是小學教員的葉聖陶就是此次演講的忠實聽衆之一,聽講之後不久,他甚至將演講內容及場景寫進了小說。

7月31日,胡適到南京,爲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暑期學校作《研究國故的方法》的演講。

在講演開頭,胡適言道:”研究國故,在現時確有這種需要。但是一般青年,對於中國本來的文化和學術,都缺乏研究的興趣。講到研究國故的人,真是很少,這原也怪不得他們,實有以下二種原囚:一、古今比較起來,舊有的東西就很易現出破綻。在中國科學一方面,當然是不足道的;就是道德和宗教,也都覺淺薄得很,這樣當然不能引起青年們的研究興趣了。二、中國的國故書籍,實在太沒有系統了。

“歷史書,一本有系統的也找不到;哲學也是如此。就是文學一方面,《詩經》總算是世界文學上的寶貝,但假使我們去研究《詩經》,竟沒有一本書能供給我們做研究的資料的。原來中國的書籍,都是爲學者而設,非爲普通人、一般人的研究而作的。所以青年們要研究,也就無從研究起。我很望諸君對於國故,有些研究的興趣,來下一番真實的工夫,使彼成爲有系統的。對於國故,亟應起來整理,方能使人有研究的興趣,並能使有研究興趣的人容易去研究。……我們要明瞭現社會的情況,就得去研究國故。古人講,知道過去才能知道現在。國故專講國家過去的文化,要研究它,就不得不注意以下四種方法……”

胡適提出四個方法是:(1)歷史的觀念:“我們看舊書,可當它作是歷史看。清乾隆時,有個叫章學誠的,著了一本《文史通義》,上邊說“六經皆史也”。我現在進一步來說:‘一切舊書——古書——都是史也’”。

(2)疑古的態度:“疑古的態度,簡要言之,就是‘寧可疑而錯,不可信而錯’十個字……”

(3)系統的研究;“我們研究無論什麼書籍,都宜要尋出它的脈絡,研究它的系統。所以我們無論研究什麼東西,就須從歷史方面着手。要研究文學和哲學,就得先研究文學史和哲學史。政治亦然。研究社會制度,亦宜先研究其制度沿革史,尋出因果的關係,前後的關鍵,要從沒有系統的文學、哲學、政治等等裡邊,去尋出系統來……”

(4)整理:“整理國故,能使後人研究起來,不感受痛苦。整理國故的目的,就是要使從前少數人懂得的,現在變爲人人能解的。整理的條件,可分形式內容二方面講:(一)形式方面,加上標點和符號,替它分開段落來。(二)內容方面,加上新的註解,折中舊有的註解。並且加上新的序跋和考證,還要講明書的歷史和價值”。

8月2日,胡適到安慶,在之後的幾天裡,這期間他爲安徽各界做演講,更是忙得馬不停蹄,經常是半天便有兩場講演。其講演內容主要有《實驗主義》、《科學的人生觀》、《女子問題》、《國語運動與國語教育》、《好政府主義》等。其中《好政府主義》,算是胡適第一次公開談論政治,這顯然有些不同尋常。

8月6日,胡適作了安慶之行的最後一次演講,就是《對於安徽教育的一點意見》。在演講中他提出了幾個具體的建議,包括安徽大學的籌建,大型圖書館的興辦,國民學校、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方面應給予女子更多的受教育機會等。

這一年,是胡適在各地演講最多的一年,除上述在外地的演講外,胡適還在京津兩地作了多次演講,包括在清華大學做《廢止國恥紀念的提議》演講,他的理由是:機械的紀念沒有意義;紀念過去使我們忘記現在;對外的紀念不如對內的努力。

8月8日,胡適返回到上海。受命負責主持北大在江蘇的招考。9月7日,他告別上海的朋友,登上北上的列車,於9月9日凌晨一點多回到了北京。

9月19日,胡適與顧孟餘、顏任光、陳聘丞在蔡元培校長家中商量北大的事情。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記載,他主張大學正在進行的工作應該“破釜沉舟”地幹下去,說,“蔡先生尚不退縮,我們少年人更不當退縮”。當晚商定的事情有:“(1)圖書募捐事(圖書館募捐);(2)主任改選事;(3)教務長改選事;(4)減政事;(5)組織教育維持會事。”

胡適非常重視圖書館在大學中的作用,積極推動北大籌建新圖書館。5月初,胡適曾在北大教職員代表會上提議,教職員捐出當年4月份工資,用來修築新圖書館。

9月25日,胡適給蔡元培校長寫了一封長信,談自己關於北大改良的看法。信中主要談了預科改良問題。胡適認爲,應明確規定預科卒業的標準,建議舉辦“實驗班”,來驗證預科卒業的標準程度能否在一年內達成,並對非實驗班預科新生提出整頓方法。足見,胡適越來越把不斷改善北大各方面的工作,當成了他的責任。

10月11日,北大正式開學,除新教員演說外,蔡校長請胡適也講幾句。胡適說,學生在擇業上要考慮自己的性情和能力,不能因爲世俗的需要而違背自己的天性。他對北大的希望仍然是提高,即提升學術水準,培養高深學問。他希望學生應該有決心,今後不再罷課了。此外,胡適還報告了學校考試製度和設備方面的情況,指出北大應該有嚴格的考試與嚴格的管理。他希望北大一方面要有“蔡校長所說的爲知識而求知識的精神,一方面又要成爲有實力爲中國造歷史、爲文化開新紀元的‘學閥’”。

這個新學期,胡適增開“杜威著作選讀”課程,因正值杜威熱,此課特別受歡迎。

爲了推行白話文,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簡稱“國語統一會”。分期舉辦國語講習所,是國語統一會的一項重要工作。

1921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舉辦第三屆國語講習所,請胡適去講“國語文學史”。胡適用了不足兩個月,編成了十五篇講義。該書也有“截斷衆流”的表現。除“我爲什麼要講國語文學史呢?”“古文是何時死的?”兩講總括介紹外,正式的開始,是:“漢朝的平民文學”。連《中國哲學史大綱》起始的《詩經》也未入列。截止地方只到“南宋的白話文”。這應該是當時講課的時間有關。雖然不過半部文學史講義,在當時也產生了些影響。

胡適的文學史講義很注意趣味性,譬如大量援引詩章進行比較,把文學史活生生地展開聽衆面前。在講義中,他反覆強調平民文學是新文學的重要源泉,體現了胡適平民文學觀。

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胡適因爲身體多病,加上因名聲在外,應酬頗多,事情繁雜,忙忙碌碌中,他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在學術上的所得大不如最初歸國那幾年,這令他自己對自己很不滿意。

例如他在1921年7月8日的日記中評價自己說:“我想我這兩年的成績,遠不如前二年的十分之一,真可慚愧!”

從研究著述方面看,也確是這樣。胡適在1921年完成的主要著作是《章實齋年譜》,1922年1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2月26日,胡適收到商務印書館寄來的40本樣書,他在日記中說:“此書是我的一種玩意兒,但這也可見對於一個人作詳細研究的不容易。我費了半年的閒工夫,方纔真正瞭解一個章學誠。作學史真不容易!若我對於人人都要用這樣一番工夫,我的《哲學史》真沒有付印的日子了!我現在只希望開山闢地,大刀闊斧地砍去,讓後來的能者來做細緻的工夫。但用大刀闊斧的人也須要有拿得起繡花針兒的本領。我這本《年譜》雖是一時高興之作,他卻也給了我一點拿繡花針的訓練。”

胡適歸國後所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以及對《紅樓夢》等古典小說的研究,都具有開創性的示範作用,也就是他的“開山闢地,大刀闊斧地砍去”,但因爲涉獵較廣,往往不能繼續做專一深入的努力。到了1922年,在古典小說方面,胡適除了爲亞東圖書館標點本《三國志演義》作《三國志演義序》外,還完成了《吳敬梓年譜》。此外,胡適在學術方面的主要著述還有爲《申報》五十週年紀念刊《最近之五十年》撰寫的《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和《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

10月,胡適的《先秦名學史》英文版由亞東圖書館出版,這其實是他當年的博士論文的整理稿。

在對自己不滿意的同時,他對國學界的現狀也憂心忡忡,在8月28日的日記中言道:“現今的中國學術界真凋敝零落極了。舊式學者只剩王國維、羅振玉、葉德輝、章炳麟四人;其次則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也只有梁啓超和我們幾個人。內中章炳麟是在學術上已半僵了,羅跟葉沒有條理系統,只有王國維最有希望。”

這一年,胡適的很多的精力是用在了創辦和編輯《努力週報》,參與全國教育規劃改革,以及北大教學研究的管理籌劃等事務上。

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8章 約定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139章 慶典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46章 辦實業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46章 辦實業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09章 怪八股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249章 就職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491章 求博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491章 求博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93章 南北議和第25章 找事做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71章 緊鑼密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