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精彩篇章

胡適的《易卜生主義》的第四部分,一般被視作最爲精彩的篇章。

他寫道:“其次,我們且看易卜生寫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 易卜生的戲劇中,有一條極顯而易見的學說,是說社會與個人互相損害;社會最愛專制,往往用強力摧折個人的個性,壓制個人自由獨立的精神;等到個人的個性都消滅了,等到自由獨立的精神都完了,社會自身也沒有生氣了,也不會進步了。社會裡有許多陳腐的習慣,老朽的思想,極不堪的迷信,個人生在社會中,不能不受這些勢力的影響。有時有一兩個獨立的少年,不甘心受這種陳腐規矩的束縛,於是東衝西突想與社會作對……

“那些和社會反對的少年,一個一個的都受家庭的責備,遭朋友的怨恨,受社會的侮辱騙逐。再看那些奉承社會意旨的人,一個個的都升官發財,安富尊榮了。當此境地,不是頂天立地的好漢,決不能堅持到底。所以像褒匿那般人,做了幾時的維新志士,不久也漸漸的受社會同化,仍舊回到舊社會去做“社會的棟樑”了。社會如同一個大火爐,什麼金銀銅鐵錫,進了爐子,都要熔化……

“一切維新革命,都是少數人發起的,都是大多數人所極力反對的。大多數人總是守舊麻木不仁的;只有極少數人,有時只有一個人,不滿意於社會的現狀,要想維新,要想革命。這種理想家是社會所最忌的。大多數人都罵他是“搗亂分子”,都恨他“擾亂治安”,都說他“大逆不道”;所以他們用大多數的專制威權去壓制那“搗亂”的理想志士,不許他開口,不許他行動自由;把他關在監牢裡,把他趕出境去,把他殺了,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活活的釘死,把他捆在柴草上活活的燒死。過了幾十年幾百年,那少數人的主張漸漸的變成多數人的主張了,於是社會的多數人又把他們從前殺死釘死燒死的那些“搗亂分子”一個一個的重新推崇起來,替他們修墓,替他們作傳,替他們立廟,替他們鑄銅像。卻不知道從前那種“新”思想,到了這時候,又早已成了“陳腐的”迷信!當他們替從前那些特立獨行的人修墓鑄銅像的時候,社會裡早已發生了幾個新派少數人,又要受他們殺死釘死燒死的刑罰了!所以說‘多數黨總是錯的,少數黨總是不錯的’。”

胡適在文章的最後寫道:“社會國家是時刻變遷的,所以不能指定那一種方法是救世的良藥:十年前用補藥,十年後或者須用泄藥了;十年前用涼藥,十年後或者須用熱藥了。況且各地的社會國家都不相同,適用於日本的藥,未必完全適用於中國;適用於德國的藥,未必適用於美國。只有康有爲那種‘聖人’,還想用他們的‘戊戌政策’來救戊午的中國;只有辜鴻銘那班怪物,還想用二千年前的‘尊王大義’來施行於二十世紀的中國。

“易卜生是聰明人,他知道世上沒有‘包醫百病’的仙方,也沒有‘施諸四海而皆準,推之百世而不悖’的真理。因此他對於社會的種種罪惡污穢,只開脈案,只說病狀,卻不肯下藥。但他雖不肯下藥,卻到處告訴我們一個保衛社會健康的衛生良法。他彷彿說道:‘人的身體全靠血裡面有無量數的白血輪(球)時時刻刻與人身的病菌開戰,把一切病菌撲滅乾淨,方纔可使身體健全,精神充足。社會國家的健康也全靠社會中有許多永不知足,永不滿意,時刻與罪惡分子齷齪分子宣戰的白血輪(球),方纔有改良進步的希望。我們若要保衛社會的健康,須要使社會裡時時刻刻有斯鐸曼醫生一般的白血輪分子。但使社會常有這種白血輪精神,社會決沒有不改良進步的道理。’”

1919年的一季度,胡適開始忙碌一件大事,就是邀請自己的導師杜威來華講學。

919年2月,杜威偕夫人艾麗絲(Alice Chipman)、女兒露茜(Lucy)利用休假機會到日本遊歷、講學。3月,與胡適同爲杜威弟子的陶行知得知後,寫信給胡適,建議邀請杜威到中國講學,幫助中國“建設新教育”。胡適馬上寫信給杜威,邀其到華講學,

適逢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郭秉文(1880-1969,後任南高師校長)和北京大學教授陶履恭(陶孟和,1889-1960)赴歐考察戰後教育,3月14日,他們順道經過日本時,當面拜訪杜威並邀請他到中國講學。

在後來杜威博士致胡適的函中說:“你問我能否在中國講演,這是很榮譽的事,又可藉此遇着一些有趣的人物,我想我可以講演幾次,也許不至於我的遊歷形成有大妨礙。我想由上海到漢口再到北京,一路有可以耽擱的地方就下來看看。”

杜威原打算五月中旬到中國,住不長的時間,以遊歷爲主,間或做幾次演講,於七八月間返回美國。但當郭秉文、陶履恭教授邀請他到中國講學時候,他改變了原先遊歷爲主的打算,“郭秉文博士和陶履恭教授前天來看我,他們問我能否在中國住一年,做講演的事。這個意思很動聽,只要能夠兩邊大學的方面商量妥了,我也願意做。我覺得幾個月的旅行實在看不出什麼道理。要是能加上一年功夫,也許我能有點觀察了。”。

杜威愉快接受了來自中國弟子來華講學的邀請後,國內隨之啓動了杜威來華的接待事宜。

1919年4月,蔡元培(1869-1940)致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特勒,敦聘杜威主講於北京大學一年。最後以五個團體的名義共同邀請杜威來華講學。這五個團體是: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江蘇省教育會、浙江省教育會、尚志學會。在邀請杜威來華過程中,南高師是最積極的,郭秉文親赴日本,陶行知作爲南高師的代表聯絡各方,並親擬南高師接待杜威的辦法數條,請胡適與北大校長蔡元培、江蘇省教育會負責人沈恩孚(1864—1949)、蔣夢麟(1886-1964)等磋商。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5年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約翰•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 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爲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 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在上海先後創辦“山海工學團”“報童工學團”“晨更工學團”“流浪兒工學團”等。 1933年,他與厲麟似、楊亮功等來自政學兩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學會。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於上海逝世,享年55歲。

作爲杜威來華的知識普及和思想預熱,胡適於3月在教育部會場作了四次《實驗主義》演講,演講分七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介紹了實驗主義的歷史和詹姆斯的學說,後半部分主要介紹杜威的實驗主義思想,包括哲學觀念、論思想、教育哲學等內容。胡適爲此次的演講做了認真的準備。

1919年4月27日,杜威等一行乘坐“熊野丸”號駛離了日本,於4月30日下午抵達上海,北京大學代表胡適、南高師代表陶行知、江蘇省教育會代表蔣夢麟親自到碼頭歡迎,並接到江蘇省教育會招待寓滄州別墅下榻。

表面來看,杜威來華,不過是他的中國弟子邀請老師遊歷中國並順便講學,但其實背後還有更深刻的用意。如杜威的學生們所說:“杜威博士來華,正值大學動手革新的時候,但是我們幾個人提倡的力量太弱,一點小小的風光還不配照遍全國。這時候杜威博士來了,我們不知借了他多少光,因而照到多少地方。”杜威的中國弟子希望藉助於杜威“光芒”,幫助中國“建設新教育”,從而實現教育救國的願望。

杜威來華,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杜威來華之後,杜威思想契合了五四時期知識界渴望的“民主”“平等”“科學”“博愛”精神,與五四運動變革社會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杜威來華後的第一場演講,就是《平民主義的教育》,有千餘青年冒雨趕來,會場人頭攢動,“聽者之衆,幾於無席可容”。

杜威在演講中明確提出平民主義教育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發展“個性的知能”,二是養成“共業”的習慣。蔣夢麟、胡適都對此發表了各自的理解,前者闡釋爲“養成智慧的個人”“大家共同做事”,後者則結合杜威教育哲學,將兩個條件具體解釋爲:“獨立思想、獨立觀察、獨立判斷的能力”和“對於社會事業和羣衆關係的興趣”。此後,這兩個民主主義教育的條件,在中國廣爲傳播,影響至今。

杜威來到中國的第四天,“五•四”運動爆發,立即投以關注的目光。

他充分肯定學生運動,在《教育哲學》中明確指出:“學生運動可以表示一種新覺悟:就是學校教育是社會的,他的貢獻不但對於本地、對於小羣,還能對於大羣、對於國家。”

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民主與科學”符合他的通過社會改造建設民主社會的理想。中國的新生勢力和一些新事物也引起他很大的興趣,他想留下細細觀察。於是,他改變了行程,兩次續假延長在中國的時間。

從1919年4月30日到達中國,直到1921年8月2日離開,杜威在中國兩年三個月又三天,足跡遍佈中國11個省和北京、上海、天津3市,做了200多次講演,所到之處受到歡迎,所講內容廣爲傳播。

杜威女兒在《杜威傳》中這樣描述在中國的演講情況:“聽他講演的,不僅有學生和教師,而且還有其他知識階層的代表。這些地方的報紙也充分報道了杜威的講演活動。在許多情況下,杜威所做的講演都由一位速記員記錄下來,然後發表在一些廣泛發行的小冊子上。”

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63章 請願大潮第65章 保路運動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89章 出師未捷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29章 辭職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14章 平定政變第84章 海軍起義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89章 內鬥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13章 志得意滿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7章 管見十條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44章 肅貪治吏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71章 您不走嗎第164章 芥蒂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289章 內鬥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65章 保路運動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196章 陸榮廷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2章 小人精第46章 辦實業第261章 張作霖第90章 汪袁配合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411章 點翰林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65章 模範團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158章 歐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