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9年後的1928年5月4日,胡適在上海光華大學發表演講:題目爲《對五四運動的紀念》。
講演的第一部分,講的是五四運動背景,他言道:“中國加入歐戰時,全國國民,皆抱負極大希望,以爲從此以後,對外賠款,可以停付——至少可以停付五年;治外法權,可以廢止;關稅主權,可以收回……
“中國正式加入歐戰,是1917年。前此之時,雖有華工協助協約國與德國開釁,但未經中國政府正式表示,到了1917年,中國政府公然向德絕交,向德開戰。翌年11月11日,德國終於失敗了,一種代表軍國主義和武力侵略主義的勢力,終於被比較民治化的勢力屈服了,歐戰遂此告終。全世界人皆大慶祝此雙十一節,中國自亦受其影響。5月17日那一天,所有北京城內的學校,一律停課,數萬學生,結隊遊行,教育部且發起提燈大會,學生手執紅燈,高呼口號,不可謂非中國教育界第一創舉。影響所及,遂爲以後的五四運動下一種子……
“1919年1月18日,交戰諸國開和平會議於法國Versailles宮中,中國人蔘加者,有政府的代表,有各政黨的代表,又有用私人名義去參加者,以爲美國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必可實行,中國必能在和會之中,佔據許多利益;至少,山東問題,必能從和會中得着滿意的解決。然而威爾遜畢竟是一個學者的理想家,在政治上玩把戲,哪裡敵得過英國的路易?喬治(DavidLloydGeorge)及法國的克列孟梭(Clemenceau)這一班人呢?學者遇着“老虎”,學者唯有失敗而已!”
講演的第二部分,講的是五四運動的發生:“4月28日,國際聯盟條文,正式成立,尚覺有點希望。過了兩天,到了4月30日那一天,和會消息傳出,關於山東方面的權利,皆付與日本,歸日本處理。消息一到,前此滿腔熱望,如此完全失望了!全國憤怒,莫能遏制,於是到了5月4日那一天,學生界發起北京全體學生大會,開會以後,到處遊行……”『
講演的第三部分,胡適談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
“如今且約略考究五四運動的影響,它的影響,計有兩方面:一爲直接的影響,一爲間接的影響。直接的影響,能使全國人民,注意山東問題,一面禁止代表簽字;一爲抵制日貨,抵制日貨的結果,許多日本商人,先後破產,實予以重大打擊。故日本野心家,亦漸生戒懼之心了;再加上其他友國的幫助,故於1921年華盛頓會議中,當中國代表重新提出山東問題時,中國着實佔點便宜。其結果,日本終於把山東方面的權利,“終究交還中國”了。
“至於間接的影響,那就不能一樣一樣地細說了!
“第一,五四運動引起全國學生注意社會及政策的事業。以前的學生,不管閒事,只顧讀書,政治之好壞,皆與他們無涉。從此運動以後,學生漸知干預政治,漸漸發生政治的興趣了。
“第二,爲此運動,學生界的出版物,突然增加。各處學生皆有組織,各個組織皆有一種出版物,申述他們的意見。單說1919年一年之內,我個人所收到的學生式的豆腐乾報,約有四百餘份之多,其他可無論了。最奇怪的,這許多報紙,皆用白話文章發表意見,把數年前的新文學運動,無形推廣許多。從前我們提倡新文學運動,各處皆有反對,到了此時,全國學生界,亦顧不到這些反對,姑且用它一用再講。爲此“用它一用”的觀念的結果,新文學的勢力,就深深佔入學生界的頭腦中去了,此爲五四運動給予新文學的影響。
“第三,五四運動更予平民教育以莫大影響。學生注意政事,就因他們能夠讀書,能夠看報之故。欲使平民注意政事,當亦使他能夠讀書,能夠看報;欲使平民能夠讀書,能夠看報,唯一的方法,就在於教育他們。於是各學校中,皆創立一個或數個平民學堂,招收附近.平民,利用晚間光陰,由各學生義務教授;其結果,平民教育的前途,爲之增色不少。
“第四,勞工運動亦隨五四運動之後,到處發生。當時的學生界,深信學生一界,勢力有限,不能做成大事,欲有偉大的成就,非聯合勞工各界,共同奮鬥不可。但散漫的勞工,不能發生何種勢力,欲借重之,非加以組織不可。於是首先與京漢路北段長辛店的工人商議,勸其組織工會,一致奮鬥。一處倡之,百處和之。到了今日,各處城市,皆有工會組織,推原求本,當歸於九年以前的五四運動。
“第五,婦女的地位亦因五四運動之故,增高不少。五四運動之前,國內無有男女同學之學校,那時,婦女的地位,非常低微。五四運動之後,國內論壇,對於婦女問題,漸生興趣,各種怪論,亦漸漸發生了;習而久之,怪者不怪,婦女運動,非獨見於報章雜誌,抑且見諸實事之上了!中國的婦女,從此遂跨到解放的一條路上去了。
“第六,彼時的政黨,皆知吸收青年分子,共同工作。例如進步的黨人,特爲青年學生,在他們的機關報上,闢立副刊,請學生們自由發表意見。北京《晨報》的副刊,上海《民國日報》之“覺悟”,即其實例。有的機關,前時雖亦有副刊,唯其主要職務,不外捧捧戲子,擡擡妓女,此外之事,概非所問。‘五四’以後,他們的內容,完全改變了:諸如馬克思、蕭伯納、克魯泡特金等名詞,皆在他們的副刊上,佔着首席地位了。”
在後來的歲月中,胡適也曾在多次談及五四運動,表現了他濃重的“五四”情結。
1919年6月,北洋政府任命胡仁源爲北大校長,胡適與北大多數師生堅決反對,開展“拒胡迎蔡”活動。
胡仁源出身南洋公學特班生,與蔡元培有師生之誼。按蔡元培的印象和評估,胡仁源後留學英國,雖爲工科出身,但具有一定哲學思想,文筆工雅。這在蔡元培看來也是一大優點,認爲性近文史哲的學生肯習工藝,尤爲難得。胡仁源留學回國後入北大,曾任北大工科學長,並一度代理過校長。蔡元培主持北大後,仍請胡仁源任工科學長,而胡仁源不願,遂改聘他人。
以曾經代理校長的人來接替蔡元培,資格自然沒有問題,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人選。只是政府內外一些人太急於除掉蔡元培,所以他們推戴胡仁源竟然不擇手段,結果弄巧成拙。這些人一方面運動北大學生歡迎胡仁源出任校長,一方面發表“燃犀錄”,捏造故事,醜詆蔡元培及沈尹默、理科學長夏元瑮等人。這些一捧一打的手法激起北大學生公憤。北大學生羣起抗爭,公開宣佈拒絕胡仁源出任校長,甚至查明那些煽動歡迎胡仁源的學生給予制裁,“拒胡迎蔡”。
6月6日晚,北大學生舉行全體大會,就政府任命胡仁源爲校長一事通過兩項決議:
一、推舉代表求見胡仁源,警勸其萬勿來校;
二、上書總統,請收回成命。
北大全體學生在上總統呈文中以爲政府任命胡仁源爲校長不合情理,因爲蔡校長第二次來電,只說“臥病故鄉,未能北上”,並沒有說堅決不北上。蔡校長既然沒有再次辭職,政府亦沒有罷免明文,那麼突然任命胡仁源,不僅不合乎情理,而且也沒有依據。現在這樣突然任命,顯然是想拒絕蔡校長北上覆職。這是從期待蔡元培回校復職立場上說的。
從胡仁源情況看,北大學生在呈文中表示,其學問信望,均不足以擔當北大校長職務,學生爲自身學問計,爲教育前途、國家前途計,決不敢妄從明令,聽其“蟊賊大學,戕害國本”。北大學生的要求非常簡單,就是拒絕胡仁源,歡迎蔡元培:“拒胡迎蔡”。
第二天(6月7日)下午,在胡適等人的主持下,北大全體教職員二百餘人召開緊急大會,一致決議不承認胡仁源爲北大校長,繼續堅持要求政府催蔡元培返校復職。當天,全國學生聯合會籌備處也公開致電總統府、國務院、教育部,堅拒胡仁源出任北大校長,繼續堅持挽留蔡元培。
7月9日,胡適在《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上發表《論大學學制》,對恢復民國元年大學學制的提議表示異議,指出這個提案主要目的在於破壞蔡元培校長兩年來的改革,使他難堪,不能回北大。胡適在文中爲蔡元培改預科三年爲兩年、文理兩科合併等改革措施進行了積極的辯護。
在各方的積極努力下,蔡元培終於在9月回北大復職。蔣夢麟被任命爲總務長,胡適被任命爲代理教務長,協助蔡元培工作。
在“拒胡迎蔡”的運動中,胡適由於在北大師生中有極高威信,他的作用是別的人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