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打孔家店

新文化領軍人陳獨秀,也連續推出《駁康有爲致總統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復辟與尊孔》等一系列文章,重炮猛轟孔教與孔學。他重點闡述的是“孔教與帝制有不可離散之因緣”,同時指出:“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蓋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理之自然,無足怪者。”

此外,還有李大釗、魯迅等許多人,也相繼投入戰鬥,抨擊宗法禮教和孔孟之道,展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廣泛最深入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在國外時,胡適曾嘲笑過袁大總統尊孔祭聖的醜劇。回國以後,置身在新文化運動的洪流中,受了《新青年》同仁反孔鬥爭的激勵,同樣以打孔家店的戰士姿態,出現在新文化的戰陣上。

胡適攻擊孔教,矛頭首先指向以孔孟之道爲核心的舊倫理舊道德,批判專制主義的“節烈”和“孝道”。

當年的中國,帝制顛覆不久,所謂“三綱五常”一套宗法.倫理道德,仍緊緊地束縛着人們的思想,“貞節牌坊”和“孝子牌坊”仍到處可見。

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共和政府,居然在正式頒佈的《褒揚條例》中,明文規定表彰“節烈”的條款。民國治下,寡婦守節,烈女殉夫的怪事,屢見不鮮。

1918年7月,胡適發表《貞操問題》一文,即披露了報紙上宣揚的兩起這樣的怪事。一起是北京《中華新報》登的《會葬唐烈婦記》。文章說唐烈婦在丈夫死後,自殺過九次,經過“灰水,錢滷,投河,雉經(按,即上吊)者五,前後絕食者三;又益之以砒霜”,方纔做成烈婦。更奇怪的是,那文章還寫到一個姓俞的女子,年方19,尚未出嫁,未婚夫就死了,她竟也尋死覓活,絕食七日,被家人勸着吃了稀粥,但還表示要服喪守節三年,然後再自殺,非做烈女不可!而此文的作者還說,三年有一千零八十多天,如果俞家防範嚴,俞氏女找不到自殺機會,“可奈何”?爲了維持風化,作者竟傷天害理的巴望那位唐烈婦的陰魂顯靈,來幫助俞氏女趕快死了,“豈不甚幸”!

胡適敘說到此,嚴厲斥責說:“這種議論簡直是全無心肝的貞操論。”!

另一起是上海報載的“陳烈女殉夫”的事。說家住上海的陳宛珍,年17,許配給王菁士,尚未過門,連未婚夫的面也沒見過。王病死後三時,陳氏女便也服毒自盡,做了烈女。

這已經很愚昧了,“而過了兩天,上海縣知事竟給江蘇省長送一個“呈文”,請予褒揚。

上海縣知事呈文言道:“呈爲陳烈女行實可風,造冊具書證明,請予按例褒揚事。……(知事複查無異。除先給予‘貞烈可風’匾額,以資旌表外,謹援《褒揚條例》之規定,造具清冊,並附證明書,連同褒揚費,一併備文呈送,仰祈鑑核,俯賜諮行內務部,將陳烈女按例褒揚,實爲德便。”『

由官府提倡,有法律“條例”規定,獎勵少女少婦自殺,這與前清封建時代完全一模一樣,

胡適在文章中指出:“我以爲我們今日若要作具體的貞操論,第一步就該反對這種忍心害理的烈女論,要漸漸養成一種輿論,不但永遠不把這種行爲看作“猗歟盛矣”可旌表褒揚的事,還要公認這是不合人情,不合天理的罪惡;還要公認勸人做烈女,罪等於故意殺人。

胡文對“節烈”的攻擊,可算是抓住本質,衝擊了要害。胡適還寫有《美國的婦人》、《論貞操問題》、《論女子爲強暴所污》等幾篇文章,也批判“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理學謬論及“良妻賢母”主義,宣傳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在當時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19年3月16日,胡適的夫人江冬秀生下一個男孩。胡適做了父親,喜不自勝。前邊說了,他爲兒子取名“祖望”,行名“思祖”,包含着胡適對逝世不久的母親的一片孝心與紀念。到了7月,他又以“我的兒子”爲題,寫了一首白話詩,抨擊“孝道”;登在《每週評論》上,詩末寫着他對兒子的教訓是:“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樣教訓兒子: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詩一登出,有位叫汪長祿的看了很不高興,他認爲“兒子孝順父母,也是做人的一種信條”,因此寫信責問胡適,爲什麼“一定要把‘孝’字驅逐出境”?胡適便寫了《再論“我的兒子”》,答覆汪長祿,說:“我的意思以爲‘一個堂堂的人’決不至於做打爹罵孃的事,決不至於對他的父母毫無感情。

“但是我不贊成把“兒子孝順父母”列爲一種‘信條’。……假如我染着花柳毒,生下兒子又聾又瞎,終身殘廢,他應該愛敬我嗎?又假如我把我的兒子應得的遺產都拿去賭輸了,使他衣食不能完全,教育不能得着,他應該愛敬我嗎?又假如我賣國賣主義,做了一國一世的大罪人,他應該愛敬我嗎?”、

與胡適這幾篇文章大致同時,魯迅也發表了著名論文《我之節烈觀》和《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而且論旨也大致相同或相近。

“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於自他兩利,纔有存在的價值。…… 節烈難麼?答道,很難。男子都知道極難,所以要表彰他…… 節烈苦麼?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照這樣說,不節烈便不苦麼?答道,也很苦。社會公意,不節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這社會裡,是容不住的……

“女子自己願意節烈麼?答道,不願。人類總有一種理想,一種希望。雖然高下不同,必須有個意義。自他兩利固好,至少也得有益本身。節烈很難很苦,既不利人,又不利己。說是本人願意,實在不合人情。所以假如遇着少年女人,誠心祝讚他將來節烈,一定發怒;或者還要受他父兄丈夫的尊拳。然而仍舊牢不可破,便是被這歷史和數目的力量擠着。可是無論何人,都怕這節烈。怕他竟釘到自己和親骨肉的身上。所以我說不願。

“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爲,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什麼時候,讀到魯迅《我之節烈觀》這些犀利的字句,都無法不讚嘆不已。

細細讀一讀他們兩人的這幾篇文章,不難看出,他們當時攻擊的目標完全一致,論文的見解相近,發表的時間大致相同,而且也不難發現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彼此配合。由此可見,胡適與魯迅,在五四時期,是站在同一戰陣裡,向着共同的論敵,進行共同的戰鬥。

胡適對孔丘,也作過直接的激烈攻擊。當時四川省有一位反孔的知名人物吳虞,文章尖銳潑辣,很有火力。他自己編成《愛智廬文錄》二卷,帶到北京來,請胡適作序。胡適欣然允諾,在序言中,對吳氏反孔的精神和業績作了高度的評價,說他打掃“孔渣孔滓塵土”,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

胡適在序言尖銳抨擊孔丘,指出:“這個道理最明顯,何以那種種吃人的禮教制度都不掛別的招牌,偏愛掛孔老先生的招牌呢?正因爲二千年吃人的禮教法制都掛着孔丘的招牌,故這塊孔丘的招牌——無論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來,捶碎,燒去!”

在胡適看來,孔丘和他的儒家教條,正是幾千年來種種吃人的禮教制度的“招牌”;因此,要從根本上掃除吃人的禮教、法律、制度、風俗,就必須把孔丘這塊招牌“拿下來,捶碎,燒去”!這種決斷的態度,不容商量的氣概,充分表現出了五四時代的胡適,“打孔家店”的戰鬥精神。

《吳虞文錄序》,是胡適的重要反孔文字。在文末,胡適還熱情地讚譽吳虞是“四川省隻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推崇備至,無以復加。有史家考證,胡適這篇文章,是最早在文字中提出“打孔家店”口號的。

胡適爲什麼在這時候提出“打孔家店”呢?吳虞曾經作過說明:“我的文錄……本一無系統之作,來京時友人爲錄成一冊。胡適之先生爲撰序,介紹付印。時適之先生方閱《水滸》,故有打孔家店之戲言。其實我並未嘗自居於打孔家店者。”

吳虞說的應當是實情。胡適愛讀小說,原是從讀《水滸傳》開始的。1920年7月,他做了一篇兩萬多字的《水滸傳考證》。第二年又作了《水滸傳各本回目對照表》,並着手寫《水滸傳後考》。他對《水滸傳》裡那些毛家莊、蔣家店,什麼“宋公明三打祝家莊”,“時遷火燒祝家店”,自然都爛熟於心了。恰巧這時吳虞帶着文集來請胡適作序。胡氏妙手偶得,造出“打孔家店”的妙語。

以致十多年之後,國民黨政府的“湖南省主.席兼追剿軍總司令”何鍵,在致廣東當局的“佳電”中,對胡適“倡導所謂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口號”的“罪責”,仍洶洶詈罵,大張撻伐!

吳虞(1872-1949),原名姬傳、永寬,字又陵,亦署幼陵,號黎明老人,四川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區)龍橋鄉人。近代思想家,學者。早年留學日本,歸國後任四川《醒羣報》主筆,鼓吹新學。1910年任成都府立中學國文教員,不久到北京大學任教。

吳虞認爲,封建統治者之所以提倡儒家思想,是因爲其思想核心的“教”、“禮”等能在鞏固其統治、維繫封建社會秩序中發揮特殊的作用,故用其來馴服制御臣民。吳虞對封建專制禮教對婦女的壓制進行了批判和揭露,主張男女平等,爲中國婦女解放而吶喊。吳虞還提倡自由和個性解放,提高國民的民主意識。

吳虞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批判儒學中以孝爲中心的封建專制和家族制度,指出:“詳考孔子之學說,既認孝爲百行之本,故其立教,莫不以考爲起點。……考的範圍統括一切,……居住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無信,不孝也;戰陣無勇,不孝也……凡人未仕在家,則以事親爲孝,出仕在朝,則以事君爲孝。能事親、事君,乃可謂之立身,然後可以揚名於世”

在他看來,中國要得到真正的共和,就必須除去君主專制與家族制度,而儒家倫理學說、社會組織上的家族制度,和政治上的君主專制制度聯繫在一起,必須加以批判。吳虞反對以禮爲準則的等級觀念,揭露儒教以禮殺人的本質。他在魯迅《狂人日記》的啓發下,以中國歷史上的實例,揭露“吃人的是講禮教的!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他認爲在孔子整個思想體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禮,學禮、復禮、傳禮是孔子思想和一生活動的主線。孝是維護封建道德的主要內容,禮則是封建道德的主要表現形式。吳虞還認爲,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儒家道統”的作用,就是思想專制。

他堅定地認爲“儒教不革命,儒學不轉輪,吾國遂無新思想、新學說,何以造新國民?悠悠萬事,惟此爲大已!”

吳虞於“五四”運動前後,被稱爲是攻擊“孔教”最有力的健將,他的思想在當時曾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409章 怪八股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294章 曹錕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0章 朋友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66章 機會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58章 歐戰第20章 心機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47章 外逃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98章 張瘋子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344章 北歸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49章 就職第12章 平叛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50章 復古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407章 童子試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410章 會考第336章 張瑞璣第57章 管見十條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609章 考據癖第123章 孫袁會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410章 會考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