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君主立憲

日俄戰爭,諾大的俄國讓那麼小的日本打敗。

消息傳來,有人心裡好像平衡了許多。俄國都讓日本人打敗了,中國是日本人的手下敗將,似乎不是那麼丟人了。

但也有更多人在思考,小小的日本怎麼這麼厲害?明治維新呀!

最主要當屬庚子國難後清廷的的新政。向外打開了一扇窗,人們暨看到了外邊的世界,外邊的東西也從窗子裡進來。

外邊的民主政治搞得那麼好,中國還籠罩在落後的封建專制制度之中。我們想要強盛起來,必須尋求體制的改變。

於是,很多有識之士,便開始呼籲君主立憲制。

一九零四年三月,中國駐法國公使孫寶琦、駐俄國公使胡惟德、駐英國公使張德彝、駐美國、墨西哥、秘魯公使樑城等連名電請朝廷立憲。

與此同時,張謇與兩江總督魏光濤、湖廣總督張之洞也在商量立憲,他們覺得力量太單薄,想把慈禧面前的大紅人袁世凱拉上。

張之洞讓張謇出面徵求袁世凱意見。

張謇已和袁世凱絕交多年,他本不願意再和袁世凱往來。但立憲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個人恩怨是不能計較的。於是,張謇主動給袁世凱寫了封信。

袁世凱很慎重,不想步戊戌變法維新派那樣的後塵,請李蓮英去探聽一下老佛爺的口風。

沒多久李蓮英傳回了消息。和他說最好別摻和這類事。

袁世凱心領神會,就給張謇回信:現在還不是時候,要等等看看再說。

當時間過了一年以後,李蓮英主動告訴袁世凱,立憲的事可以張羅了,這件事不能落人之後。

於是,一九零五年七月二日,由袁世凱領衘,與張之洞、周腹、端方等聯合上奏,請行憲政。

清廷對袁世凱等人的奏章顯然引起了重視,於同年七月九日就作出決定,派遣大臣出洋考察。

也難怪,那時候的立憲已經呼聲一片。

七月十六日,朝廷宣佈,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軍機大臣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後又加派商部右丞紹英,赴東西洋考察。

八月,袁世凱上奏派遣官紳遊歷日本,開啓官智,爲將來實行地方自治做準備。

朝廷准奏直隸和奉天試辦。

袁世凱爲推動憲政,支持五大臣出洋考察,直隸出資十萬大洋贊助。

九月二十四日,五大臣及隨員在北京啓程。

北京各新式學校師生、工商實業界人士、大小官員以及外國駐華公使及使館人員前來送行。正陽門火車站華蓋雲集,鑼鼓喧天,人流涌動。

這不是普通的官員出訪,是歷史性的事件,人們滿懷激情地期待着一個新時代的開啓。

然而,正當五大臣與送行的人揮手告別的時候,一聲爆炸,十幾人應聲倒地。載澤、紹英受傷,死傷十幾人。

現場一片大亂,還有人踩踏受傷,出洋考察暫緩。

慈禧聽說後,感嘆辦事之難,悽然淚下。

袁世凱知道消息後,立刻派出天津巡警總辦趙秉鈞,限期破案。

趙秉鈞很快帶二百巡警前往。案情很簡單,是一個叫吳樾的革命黨人,搞自殺性人體炸.彈爆炸,以阻止五大臣出洋,本人已經當場炸死。

關於這件事,我們在前邊已經提到過了。

鑑於此情況,袁世凱建議在北京成立巡警總部,推薦徐世昌爲尚書,趙秉鈞爲侍郎。

我們可以看到,袁世凱有機會就安排自己的人。而這些人也很忠於袁世凱,因爲跟着袁世凱能升官,有好事袁世凱想着大家。

清廷照單全收,完全接受了袁世凱地建議。

徐世昌倒沒什麼,他已經居軍機大臣的高位。

趙秉鈞就不一樣了,用現在的話說,簡直是突擊提幹。他可是從天津市的警察總管,一下子躍升到了國家警察的副總管。

估計徐世昌也就是掛個名,趙秉鈞肯定是主持工作的常務副總管。跟着袁世凱是有前途的,因爲趙秉鈞在袁世凱當中華民國大總統時,他水漲船高,當上過國務總.理。

這樣一來,袁世凱創立的警察制度,也就推向了全中國。

五大臣出洋考察最終成行,只是人員有變。

儘管爲節省時間多參觀一些國家,出洋考察憲政團已經兵分兩路行進,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行程還是很緊張的。

因此隨行人員就各施所長,按照自己的領域去觀察他國不同的方面,以期用最短之時間取得最大之功效。

這次出國考察,憲政爲首要之目標,因此,每到一國,對於議院的參觀和議會制度的考察必在計劃之中,由是形成一個慣例,也引發許多思考。

在這些實行憲政的國家中,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爲了國家利益做出的溝通以及君主和議會之間的互動關係,讓他們耳目一新。

當他們踏上美國時,看到議院中的議員們“恆以正事抗論,裂眥抵掌,相持未下,及議畢出門,則執手歡然,無纖芥之嫌。蓋由其於公私之界限甚明,故不此患也”。

而當他們來到英國時,也注意到“議員分爲政.府黨與非政.府黨兩派。政.府黨與政.府同意,非政.府黨則每事指駁,務使折中至當,而彼此不得爭執。誠所謂爭公理,不爭意氣者,亦法之可貴者也”。

在意大利考察時,戴鴻慈等官員看到意大利議會中,往往由議院就可以決定國王任命大臣之去留。

對於這些考察大臣而言,此事讓他們感到十分詫異:“義國任命大臣之權,操諸國王之手。而大臣之不職者,得由下議院控訴之,而由上議院以裁判之。歐洲諸國,政制相維,其法至善,胥此道也”。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對於這種政治體制的驚奇和讚歎。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夏秋之際,經過近半年的海外考察,兩批出洋大臣先後回到中國。他們在梁啓超和楊度等人在東京事先寫好的,有關實行憲政的文章的基礎上草擬了一份“考察憲政報告”,向清朝政.府覆命,正式提出了實行君主立憲的主張,並且還指出“立憲利於君,利於民,不利於官”。

八月十二日,袁世凱單獨上奏,要求預備立憲,並陳訴了建立上議院和實行地方自治的意見。

袁世凱寫到:中央政.府五品以上官員均應參議要政,爲以後建立上議院做準備;各州縣有名望的鄉紳商人都應該參議地方政務,爲以後地方自治做準備;預備立憲應先在一省試辦,以後逐步推廣。並自告奮勇,提出讓直隸省作爲試點。

八月二十五日,五大臣正式向朝廷提出了五年立憲的考察報告和建議。

朝廷諭令載灃以及軍機大臣,政務大臣、大學士和北洋大臣共同商議立憲大計。

八月二十六日,袁世凱被慈禧召見,她好像對立憲的事還沒怎麼搞明白,問了袁世凱一些關於立憲的事。

這是二天來,慈禧第四次召見袁世凱,足見她對立憲的重視,對袁世凱的信任和看重。

或許她很後悔,庚子國難沒重視袁世凱的意見。

袁世凱對老佛爺提出,立憲應先組織內閣,從改革官制入手。

八月二十八日,衆大臣學習討論五大臣的出洋考察報告。大家都很振奮,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贊成和支持。

這才幾年,維新運動的理想,這時候好像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當然,什麼事情都有個過程,今天的收穫和當年維新人士的耕耘,肯定是不無關係的。維新變法運動,至少對國人是一次啓蒙和洗禮,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血沒有白流。

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58章 離開老巢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8章 好景難長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479章 新人物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268章 張勳第60章 山雨欲來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0章 過街老鼠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58章 歐戰第204章 勸退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5章 去買官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123章 孫袁會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94章 曹錕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81章 戰漢陽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614章 轉折點第289章 內鬥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90章 汪袁配合第106章 小德張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