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

反對最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方是以軍機大臣鐵良、榮慶等爲主的滿族親貴。取消軍機處,儘管他們可能另外任職,但權力畢竟要大大削弱。

而且,袁世凱還設想,待上議院成立後,王公、貝勒、貝子等不實際干政,讓他們充當議員。這使得這些公、子們憤怒異常。

鐵良堅稱:“立憲非中央集權不可,實行中央集權非剝奪督撫兵權財權、收攬於中央政.府則又不可”,其攻擊矛頭直接對準袁世凱、張之洞等地方督撫大員。滿漢矛盾,隱然可現。

在一次會議上,醇親王載灃竟拔出手槍直抵袁世凱胸前大聲說:“爾如此跋扈,我爲主子除爾奸臣!”經奕劻調解,方纔作罷。

由於傳說內務府也要裁撤,所有太監都要裁去,有次袁世凱下朝時百餘名太監將他團團圍住大聲謾罵,有的甚至揮拳要打,幾成圍毆之勢。

袁世凱招架不住,急忙大呼奕劻過來爲其解圍。經奕劻百般勸解,並保證絕不裁撤太監,這些太監才忿忿而去。

爲避免更大的動盪,清廷不得不宣佈了官制改革中的“五不議”:第一,軍機處之事不議;第二,內務府事不議;第三,八旗事不議;第四,翰林院事不議;第五,太監事不議。

另一個主要的反對力量來自以瞿鴻穖、岑春煊、王文韶、趙炳麟等爲要角的漢族大臣、御史。他們有的一直與袁爭權,有的對袁結黨營私憤怒已久,因此紛紛上折慈禧,堅決反對。有的從中國傳統觀念出發,認爲改官制是“用夷變夏,亂國法而害人心”;認爲這樣內閣權重,如果“用人偶失,必出權臣”,有人甚至明確指出袁世凱的“責任內閣”實際爲少數一二總理大臣專權,也就是袁世凱專權。

有的相反,從西方憲政制度對此進行批判,認爲這次改制完全虛假,指出外國君主立憲國的責任內閣之所以不能專權是因爲有議院監督、限制,中國議院一時恐難成立,所謂“責任內閣”既不對皇上負責又無議院負責,只是統攬了過去皇帝的權力。

人總是這樣,維護自己利益是他們反對的真實原因,但個人利益受損的事是擺不到桌面上的。大家也都知道,上頭最忌諱的是什麼,便把矛頭主要指向了責任內閣。

御史劉汝翼上奏說:總理大臣代替君主負責,是“率天下士大夫,內背朝廷……不可輕設”。

御史張瑞蔭、吏部主事胡思敬上奏:內閣權重,“用人偶失,必出權臣”,君權將被取代,軍機處萬萬不可撤。

御使趙炳麟指出:“立憲精神全在議院,今不籌召集議院,徒將君主大權移諸內閣,此何心哉!”

他與五名御史聯名上奏:堅決反對設置責任內閣,說責任內閣必然導致大臣專權,皇權無存。

內閣中書王寶田、戶部李經野、兵部馬毓楨上奏:痛斥官制改革是“用夷變夏,亂國法而害人心” ,設立責任內閣是“實陰以奪朝廷之權”。

內閣學士文海、御史陸寶忠則直接把矛頭指向了袁世凱,說他亂政,敗壞朝廷綱紀,應飭令其回本部,不能主持官制改革。

這樣,從王公親貴、大小太監到大臣御史,儘管觀點不同,但幾乎全都反對袁世凱的改革官制,不是到慈禧處哭訴鬨鬧就是不斷上折,天天雞飛狗跳。

現在朝廷之中,已經沒有立憲不立憲,馬上立憲和緩行立憲的派系對立,好像所有的派系都聯合起來一致攻擊袁世凱。

就連亦劻和徐世昌都不敢說話了。

載澤雖然是編篆官制改革方案的總負責人,但已經和袁世凱切割,稱這個方案他根本就沒看到。

慈禧或許到現在也沒弄明白立憲是怎麼回事,但責任內閣那麼大的權力她看明白了,搞了半天是搶奪自己的權力。

袁世凱怎麼回事?召見袁世凱,袁世凱還振振有詞:“別無良策,仍不外趕緊認真立憲一法,若仍悠忽因循,則國勢日傾,主權日削……。”

慈禧還沒聽完就怒髮衝冠,把彈劾袁世凱的奏章往袁世凱面前一摔,“這麼多朝中大臣都不如你袁世凱嗎?這大清朝就你袁世凱高明嗎?什麼別無良策,你手裡不是有兵嗎?把這些人都殺了不就一了百了嗎?”

袁世凱嚇得趕緊跪附在地下,老老實實被慈禧臭罵一頓。

膽戰心驚地退出後馬上上奏:官制改革需謹慎行事,自己操之過急。

說自己直隸公事積壓過多,需回去處理。准奏後,倉惶跑回天津。

軍機大臣、政務處大臣瞿鴻穖甚得慈禧信任,也是慈禧指定參與改官制的大臣之一。他與袁世凱、奕劻矛盾極深,在討論官制方案時勉強同意,但又另上一道《複覈官制說帖》反對軍機處與內閣合併。他利用慈禧單獨召見的機會,說責任內閣對太后不利,將大權旁落,而這一點最爲慈禧太后擔心、忌諱。

他的話完全說到了慈禧的心裡,意見也特別得到了慈禧地重視。

最後的結果是慈禧大筆一揮取消責任內閣,保留軍機處,在11月6日頒佈了以瞿鴻穖爲主導的新官制。

準備立憲還是要繼續,官制改革方案雖然也有少部分內容保留了下來,但已經面目全非。

君主立憲,歸根結底是對君王個人的權力進行限制,也可以說是用集體決策取代個人專權。

這無疑是政治體制的偉大革命,因爲集體決策總是要比個人專權好很多,也更可靠。

個人可能有發瘋或利令智昏的時候,但一個決策集體都瘋了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可是天下有幾個君王有這樣的高風亮節,這樣博大的胸懷。

這樣的人不能說沒有,如果一個國家能夠遇到,肯定是國家之幸,萬民之幸。

這可以少流很多很多血,也可以使國家免受很大的破壞。

實行君主立憲,除了君王的開明和人品超羣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外力的強迫。不是君王自己願意和不願意,而是不立憲不行,沒有別的選擇。

能指望慈禧有這樣的品德嗎?肯定是癡人說夢。至於後者,顯然也沒到火候。

袁世凱離開京城時,他沒和徐世昌打招呼,可能是怕自己牽連到朋友。

回到天津後袁世凱驚魂未定,想起前幾日徐世昌在他身旁經過時,曾經低聲說了一句:“不要鋒芒畢露。”

回顧一下這一段時間,自己也覺得有些忘乎所以了。這樣不行,這樣會給自己帶來禍端的,袁世凱這樣的對自己說。

想想,是不是應當採取一些補救措施?他馬上想起了一件事,立即上奏,呈請辭去身上的所有兼職。很快朝廷下旨照準。

你上奏,人家照準,這應該沒什麼問題?但袁世凱還是覺得很不舒服。兼職太多他有時候是有些煩,也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但是,這並不表示,他要辭去所有兼職,有些兼職,比如會辦練兵處大臣這個兼職,他就不想辭去。

再說了,這一次也是一種試探,一種姿態。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有鬧情緒的成分,想不到真的就照準了。

第62章 垂釣洹上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60章 山雨欲來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20章 心機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165章 模範團第68章 武昌起義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187章 唐繼堯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62章 國恥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94章 僵局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3章 科舉之路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45章 張毒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