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

周樹模(1860~1925),字少樸,號沈觀,湖北天門人。少好學、性沉靜、寡言笑,家貧無力購書,常借書手抄。十五歲取秀才,十九歲入湖北經心書院讀書,二十五歲中舉,二十九歲中進士,選爲庶常。一八九八年任武昌兩湖書院理學分教和文學分教,同年授翰林院編修。

這是個口碑極佳之人。

一八九六年天門水災,出面以工代賑督修唐心口堤防。一八九九年任監察御史,先後彈劾廣西提督蘇元春、閩浙總督魏光燾瀆職不法,二人皆被罷黜。

一九零五年九月,隨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歸國後,參與憲政討論,任審定課委員。次年四月,改授江蘇提學使,赴任前幾次上疏請求實行君主立憲,並代鎮國公載澤草擬《立憲疏》。七月,清廷設官制局於海淀,受光緒帝指令兼副提調參加改訂官制。

一九零七年東北改行新省制,周任奉天左參贊,次年升署黑龍江巡撫,兼副都統。在黑龍江巡撫任上,着力道府縣治設置,加強陸軍訓練,大力興辦學堂,獎勵移民墾殖,調整釐稅,開辦銀行,整頓廣信公司,創辦奉鹽官運局,政績卓著。

上任一年後,庫入從每年不足白銀九十萬兩,躍增至六百餘萬兩。

外交上採取“待之以和平。持之以堅定”的方針,曾上《籌議應付俄日方策疏》,爲清廷採納。隨即在滿洲里設立臚賓府治,派員蒐集大量邊界線資料,測繪全省地圖,查勘邊界。

一九一一年兼任中俄勘界大臣,在與俄談判中,廣徵博引史志文獻及有關條約,據理力爭,粉碎沙俄將滿洲里劃歸俄境的陰謀。

辛亥起義後,周在黑龍江成立“保安會”,自任會長,以“清除內患,維持秩序,看守門戶”爲己任。後曾受聘於袁世凱,於一九一四年出任北京政.府平政院院長。

袁世凱蓄謀稱帝時,加封周爲中卿,周拒不受,辭平政院長職,去上海。

行前走訪副總統黎元洪,勸其拒絕袁世凱“武義親王”封爵,說:“願副總統爲鄂起義稍留體面。模前清曾任封疆,尚棄官出走,副總統將來尚有大總統希望,一受冊封,則身名俱廢。袁氏所爲,喪亡無日,願爲民國計,爲鄂人計,爲本身計,堅決勿受此王封!”

隨即南下。一九一六年黎元洪繼任總統,周復返京任平政院院長兼文官高等懲戒委員會委員長,不久自去職。

過去徐世昌提出周樹模組閣,安福系曾堅決反對,現在,爲了搞掉靳雲鵬,不惜以此向徐世昌示好。

三月三日起,安福係爲了倒閣,該系所屬的三位總長——財政總長李思浩、交通總長曾毓雋,司法總長朱深拒不出席國務會議,並同時提出辭呈。

安福系的倒閣行動遭致其對立面的強烈反對,以曹錕、張作霖爲首的八省督軍紛紛發出通電,力挺靳雲鵬內閣。

推出周樹模組閣,徐世昌自然求之不得,但當時也有一個大難題,就是陸軍總長的人選。靳雲鵬是自兼陸軍總長,他的內閣垮臺了,靳自然不會繼續留任陸長。大徐可不想小徐出任這個新閣的陸長,選別的人在段祺瑞那裡肯定通不過。

權衡利弊和輕重緩急後,徐世昌選擇了堅決挽留靳內閣。段祺瑞面對如此大的反對力量,也只好勉強地表示挽留靳內閣,同時也不反對把河南易督暫緩。

靳雲鵬很快回到國務院繼續辦公,段命令安福系的三位總長收回辭呈。

河南督軍趙倜隨即發表通電響應吳佩孚,表示趙倜已公開地倒向直系一邊。這樣一來,段祺瑞的河南易督之舉,簡直是偷雞不成反倒丟了米。

吳光新的豫督又告落空。他的怨氣完全集中在其本家吳佩孚身上。

三月二十日有電痛罵吳佩孚:“偏裨後輩,事理糊塗,屢爲出位之言,不量身分,妄自尊大,顯系別有陰謀,意存挑撥。”

保住了靳雲鵬內閣,造成了河南易督的人事命令無效,八省聯盟先聲奪人,一出手就打了個大勝仗。

靳雲鵬的國務總理獲得支持,這使他對段系漸行漸遠。段和段的死黨也對靳更加有氣,越發認爲他是忘恩負義,通謀敵黨,背叛恩師。

三月十四日張作霖派了王乃斌,帶了一封親筆信給段祺瑞,力勸段不要聽小人之言而疏遠靳。

信中有言:“乞鈞座勿納宵小之言,免爲盛德之累”。

作爲靳雲鵬兒女親家,張作霖本是一片好心,沒想到事與願違。因爲他的這封信帶給段的是怒上加怒。在段看來,靳竟拜託外人來向他說情,實屬不可原諒。

剛巧這時候靳雲鵬前來晉謁,段在火頭上即予以擋駕。

靳雲鵬不知箇中原委。第二天靳又來晉謁,不待通報即直入內室。他本是段的四大金剛,自然可以隨便登堂入室。

段見到他,劈頭劈面就大罵他一頓,說:“你已當到國務總理了,怎麼還是這樣不明事理,你以爲借重外援就可以駭倒我嗎?你眼中還有我沒有?”

靳丈二金剛摸不着腦袋,一疊聲喊冤枉,他說:“我怎麼會求助外力,我絕不是這種忘恩負義的小人。”

段聽了更爲生氣,就在抽屜中把張作霖的來信拿出來,大聲說:“你說沒有,這是什麼東西,還要在我面前撒謊。”

靳接過來一看,正是自己親家的來信,信中全是替自己講話,不是求助外力是什麼?便啞口無言。

段則怒衝衝地說:“你告訴張作霖,他是什麼東西,越來越不成體統了,公然敢幹涉北洋派的家事,他配算是北洋派的人嗎?他是什麼出身?他怎麼有的今天?他不過是個馬賊,我不提拔他就能有今天嗎!簡直不知輕重,越來越不像樣了。”

靳站在段的面前,走也不是,坐也不是,一直等段罵夠了才鞠躬而退。

段祺瑞這次真的動了肝火,他不只對靳雲鵬生氣,甚至連徐樹錚也不接見,避居團河,宣稱此後不再過問內閣的事。

三月二十七日張作霖在瀋陽作壽,同盟各省的督軍均派代表前往祝壽,同時開了一次秘密會議,決定三點:

(一)擁靳雲鵬留任國務總理,不反對段祺瑞。

(二)安福系賣國禍國,應予解散。

(三)安徽督軍倪嗣沖久病不能視事,推薦張勳爲安徽督軍(張勳亦是張作霖的親家)。

到瀋陽拜壽的各省督軍代表外加張作霖的代表,在瀋陽會議結束後一同前來保定,來到曹錕的大本營。他們名義上是參加保定舉行的追悼直軍陣亡將士會,而實際上則是應曹之召,參加保定會議。

保定會議與瀋陽會議大同小異,也決定了三點:

(一)擁靳雲鵬留任國務總理,不反對段祺瑞。

(二)贊成直軍撤防北歸,但須責成吳佩孚與南軍有一默契,保證直軍撤退後,南軍不乘機前進。

(三)宣佈安福系賣國禍國的罪狀,勒令解散。

從瀋陽會議和保定會議的決定中,可以看出奉系和直系雖然聯盟,但在各自利益上並不互相支持。張任霖想支持其親家張勳重回安徽,擴大自己的勢力,曹錕則關心直軍撤防問題。

段祺瑞避居團河後,閉門謝客。他在北京時,徐世昌和靳雲鵬感到事事段都要過問,不勝其苦。現在他去團河不問一切後,徐、靳又感到極爲不方便。因此再三再四邀請他回到府學衚衕私邸,以便就近承教,段堅決謝絕。

徐世昌只好請在正定隱居的北洋元老王士珍到北京來調停政潮。

四月四日王士珍去團河訪段,王對段說:“靳翼青(靳雲鵬)是你的人,他們擁護靳內閣,豈不就是擁護你,你生什麼氣呢!”

段聽了覺得也有道理,四月七日曾一度回到北京來。什麼事都沒幹,反而一直被安福系的人包圍,報告他的都是一些惱人的消息,一氣之下他於八日又回了團河。

奉系和直系雖然口裡不講倒段,但他們深知,不搞倒段祺瑞他們將一事無成。而要倒段就要付諸行動,就要有實際行動者,這個使命自然而然地落到吳佩孚身上。

吳佩孚的第一步行動就是撤防北歸。

三月上旬,吳佩孚派人把他部隊的眷屬七百餘人護送北歸,下令禁止兵士不得無故請假,不得向商人賒欠,不許擅取民間一草一木。並電請張敬堯準備派兵接收直軍的防地。其實他已暗中和湘軍有約,一俟撤防,就由湘軍來接防。

段祺瑞知道此事態嚴重,三月十八日他秘密地來到保定,請曹錕制止吳佩孚自動撤防。

同時又授意北京附近的駐軍五個師長曲同豐、陳文運、魏宗瀚、李進才、劉詢等聯名通電,藉口營房不足,拒絕直軍吳師移駐北京。

這時吳佩孚已派參謀王伯相到北京,料理駐兵地點。王伯相到北京後便把實際情形電吳,所有兵房都被邊防軍駐守,吳爲之大憤。

吳佩孚衡陽撤防是個極重大的事件,不但對當時國家局勢的走向影響極大,對吳本人的人生也具有決定性意義。

當時局外人都替吳擔心,認爲他孤軍久戍,要從數千裡外冒險北歸,實在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可是他卻從容不迫,就像關雲長千里走單騎。

其實對於撤防問題,吳佩孚是經過縝密的考慮的。由衡州到保定雖然是一條漫長的路,但只有張敬堯的地盤屬皖系的勢力範圍,而吳佩孚根本不把張敬堯放在眼下。由長嶽過湖北到河南,是王佔元和趙倜的地區,王、趙都已加入八省同盟,一般不用擔心遭人算計。

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157章 禁賭第407章 童子試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98章 張瘋子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58章 離開老巢第64章 燎原烈火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4章 平定政變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165章 模範團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13章 志得意滿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482章 離開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55章 反擊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7章 奇遇第25章 找事做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80章 改名字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158章 歐戰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14章 平定政變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82章 一明一暗第106章 小德張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12章 平叛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268章 張勳第345章 張毒菌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411章 點翰林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482章 離開第600章 風雨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