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北歸

吳佩孚所部撤防是從一九二零年五月二十日開始。

他事前曾電請張敬堯派員到衡州協商接防問題。張敬堯派湖南暫編第二師師長吳新田爲“主持湘南防務司令官”,於二十一日到衡州,與吳佩孚及湘軍代表簽訂條約,南北兩軍維持原有停戰界線,湘直兩軍停戰協定繼續有效。

直到吳佩孚所部撤防的前夕,北京政.府纔有電報批准直軍撤防。這樣也就使吳部的北歸,有了合法性。

吳佩孚所部開拔時作環狀隊形的佈置,主力居中,湘江兩岸各設掩護隊,前方設有偵察兵,後面設有殿卒。大軍揚帆而下,全軍齊唱吳所親撰的《登蓬萊閣歌》。

途中吳秀才詩興大發,寫下《回防途次》,詩曰:

行行重行行,曰歸復曰歸。

江南草木長,衆鳥亦飛飛。

憶昔赴戎機,長途雨雪霏。

整旅來湘浦,萬里振天威。

孰意輦轂下,妖孽亂京畿。

虺蛇思吞象,投鞭欲斷淝。

我今定歸期,天下一戎衣。

舳艫連千里,旌旗蔽四圍。

春滿瀟湘路,楊柳正依依。

和風送歸鳥,綠草映晴暉。

少年惜春華,勝日鬥芳菲。

來路作歸程,風景仍依稀。

周公徂東山,憂攙亦畏譏。

軍中名將老,江上昔人非。

建樹須及時,動靜宜見幾。

何日摧狂虜,發揚見國威。

不問個人瘦,惟期天下肥。

丈夫貴兼濟,功德乃巍巍。

江上送歸舟,風急不停揮。

得遂擊楫志,青史有光輝。

春日雁北向,萬里動芳徽。

鴻漸磐石願,衍衍不啼飢。

止戈以爲武,烽煙思郊圻。

同仇復同仇,歸願莫相違。

吳佩孚所部於二十七日由水路經過長沙。

張敬堯怕吳部舍舟登陸“戰長沙”,在湘江右翼配置了強大的兵力,但只作防禦準備。

而吳部根本無意上岸,雖亦作緊急戒備,不過是怕張軍襲擊而已。

雙方都很剋制,均未挑釁生事,吳部隨後揚帆而去。

吳佩孚所部於五月二十九日過嶽州,三十一日在漢口集中。

吳部北行,一舉一動都引來各方關注,其滯留漢口,久而不發,因之而謠言四起。

北京政.府以吳佩孚所部按兵武漢。引起各方猜忌爲名,促其儘快離開。並電曹錕,請他下令督促吳部速行。

吳佩孚本打算在武漢稍事休整,但迫於情勢不得不迅速開拔。派其參謀長赴汴與趙倜密商後,商定吳部暫駐信陽、許州、鄭州等處。

隨後於六月七日晚由武漢起程。八日抵鄭。

所部第一旅駐許昌,第二旅駐駐馬店,第三旅分駐順德、磁州,騎兵團駐黃河橋,步兵八團駐新鄉縣。

沿途旌旗滿目,帳幕相望,軍容整齊而士氣高漲。

吳佩孚所部北歸,直接的結果是直皖兩系短兵相接,段祺瑞早就已經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他不能不有所應對。

早在一九二零年四月下旬,駐防陝西的奉軍許蘭洲部忽然移動到華陰、潼關、觀音堂一帶。這個行動使段祺瑞懷疑是奉軍有企圖移向河南,策應直軍北進。

五月十七日,段祺瑞曾在團河召集秘密會議,作了一系列的軍事佈置。

一面召回徐樹錚,並將全部西北邊防軍調回北京附近,一面決定自己出馬擔任川陝剿匪總司令,率領邊防軍一三兩師向陝西出發,討伐陝南民軍和川滇靖國軍。

爲了提防靳雲鵬在北京搗鬼,準備派其爲副司令或參謀長,令其隨軍出發。這其實是在“聲東擊西”,真正目的並不是向陝西出兵,而是準備進軍鄭州。其計劃是首先驅逐河南督軍趙倜,然後派軍防守京漢路南段,阻斷直軍的歸路。如果直軍打算強行通過,就地予以迎擊。

段祺瑞認爲在河南與直軍作戰,不但北京根據地不致受到戰火的威脅,而且山東、安徽兩省的皖系軍隊可以側擊直軍。

但是,當段帶兵出征陝西的消息傳到關外,張作霖立刻藉口邊防軍出動,北京防務空虛,要求准許奉軍入關“拱衛京師”。如果北京真的由奉軍拱衛,北京就變成張作霖的天下了,這便使得段祺瑞,被迫放棄這個想爭取主動的作戰計劃。

六月十三日,一直出語驚人的吳佩孚在鄭州發出一個爆炸性的電報,分致反皖的八省聯盟各督軍,內容是:反對安福系包辦上海和會,建議召開國民大會解決一切問題。

這個電報之所以具有爆炸性,是因爲這個建議不但遭致皖系的強烈反對,八省聯盟內部也是一片反對之聲。聯盟的領軍人物之一的張作霖爲此而大發脾氣,就連吳的上司曹錕也一個勁地搖頭。

北方反段的軍人雖然不滿意吳的狂妄,但考慮到直皖戰爭爆炸在即,吳是一個肯打硬仗的虎將,其軍隊又能征善戰,因此而對吳的過分言行,只好隱忍於心。

但是,吳這一通電得到南方各人民團體的熱烈歡迎。

吳佩孚將其主力佈置在河南,造成北方風雲突變。奉軍爲了暗中策應直軍,也零零星星地分爲三營五營開進關來,六月十日駐獨流鎮的奉軍四營,經過天津開往廊房。

曹錕也於六月十日派兵監視德州兵工廠,並以德州爲直軍右翼的前哨陣地。

六月十五日,吳佩孚偕同三個混成旅的旅長到了保定。同日,江蘇、奉天等省代表也都到保定,來參加曹錕所召集的軍事會議,這是一次秘密的,卻是極重要的軍事會議。

段祺瑞方面自然也積極佈置,他密令駐守濟南的邊防軍第二師師長馬良作好動員準備,俟機北向進攻德州,或者西向側擊鄭州。

爲了準備打仗,皖系積極籌措戰費,由安福系的交通總長曾毓雋,以京綏路爲抵押,向日本借款五百萬元作爲戰費。

在中國內爭上,日本是傾向皖系的,日本方面本來是願意幫這個忙的。只是這個時候,日本已不能像歐戰期間那樣,可以在亞洲尤其是中國爲所欲爲了。美英等已經聯合起來,在中國問題上採取強硬的立場,監視着日本的一舉一動。

由於美英兩國出面干涉,皖系以京綏路向日本押借五百萬元沒能如願。

這時候,皖系無論在外交上、財政上、或是作戰的戰略地位上,都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

最大的致命傷是兩個,一個是主張武統,發動南北戰爭。在全國人心盼望和平統一的時候,內戰是不得人心的。一個是親日,當時全國人心都痛恨日本侵略,尤其在歐戰期間乘火打劫,企圖獨吞山東。國人對日如對過街老鼠,皖系的親日自是大失人心。

即便是在軍事佈置上,皖系也居於不利的地位。駐防洛陽的西北邊防軍,處於鄭州直軍與潼關奉軍之間。駐防信陽的皖軍吳光新部,也是處於河南、湖北兩省直軍夾擊態勢中。而在廊房的西北邊防軍,也在奉軍監視之下。

將領方面,張敬堯禍湘,馬良殘殺抗日的愛國分子,這兩個人是很不得人心。傅良佐、吳光新都非將才,倪嗣沖則在重病中,段芝貴不過是袁世凱的寵兒,善溜鬚拍馬而不堪大用。皖系的將領數來數去還是隻有徐樹錚像回事,段祺瑞在重要關頭更離不開小徐。

局勢一天比一天緊張。六月十六日曹錕電請解除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

六月十七日徐樹錚由庫倫返抵北京,暫時放棄他“西北王”的事業。

吳佩孚雖然請張敬堯派軍接防,可實際上他是決定把衡陽移交給湘軍的。他和湘軍驍將趙恆惕已經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吳佩孚所部整裝離開之時,也就是湘軍進軍之日。

但是,當時的形勢對湘軍來說並不樂觀。

張敬堯是北洋勇將,軍隊已經擴充到七萬人。他自兼北軍第七師長,直屬的部隊則有湖南暫編第一第二兩師和第一混成旅。歸他節制指揮的還有協助長沙防務的第十一師(師長李奎元),駐防湘潭的第廿師(師長範國璋),駐防常德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駐防湘東的暫編第一師(師長張宗昌)和安武軍一部分。

衡州和寶慶是長沙的前方兩個據點,張敬堯派他手下的兩員大將,湖南暫編第一師長田樹勳守寶慶,兼長寶鎮守使,第二師長吳新田守衡州。

南軍方面,湘桂軍各據有郴永一隅之地,不過沅水上游的廣大地區則屬於湘西民軍勢力範圍,所以南軍佔領區的面積也不算小。

張敬堯(1881年—1933年5月7日),字勳臣,安徽省霍邱縣人。

幼年當過糧坊學徒,後流落山東,因犯殺人罪潛逃京津地區。一八九六年參加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隨營學堂,結業後任排長。一九零六年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後一直在北洋軍中任職。一九一一年任第三鎮十一協二十二標標統。

辛亥革命爆發後,張敬堯率一營爲先遣隊開往武昌進行血腥鎮壓,因“殺敵驍勇”提升爲團長。

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期間,張敬堯率部從湖北進攻江西,鎮壓革命,又擢升旅長兼南昌衛戍區司令。一九一四年段祺瑞出任河南都督,張敬堯隨段祺瑞開往河南鎮壓白朗起義軍,因鎮壓起義“有功”,被升爲陸軍第七師師長,調駐北京。

一九一五年八月,張敬堯聯合北洋軍界四十四人召開軍警大會,鼓吹擁護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爆發後,張敬堯被袁世凱任命爲第二路軍司令,晉升陸軍上將,率部進軍四川鎮壓護國運動。

一九一七年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後,任命張敬堯爲蘇魯豫皖邊境督辦。南北戰爭北軍攻佔長沙後,又被任命爲湖南督軍。

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7章 奇遇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80章 改名字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294章 曹錕第5章 去買官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58章 離開老巢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261章 張作霖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7章 駐節朝鮮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05章 八股文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310章 戰與和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34章 較量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15章 挫折第5章 去買官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439章 進德會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71章 您不走嗎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139章 慶典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86章 學寫詩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48章 袁記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