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

平江是北軍攻湘作戰的輔助方向。在吳佩孚部向羊樓司發動進攻的同時,由張敬堯指揮的北軍約二萬人也開始向平江發起進攻。

平江古屬三苗國,秦屬羅縣,東漢末年設縣,後唐定名平江。

處汨水、羅水上游,汨羅江自東向西貫穿全境,東與江西修水、銅鼓交界,北與湖北通城和湖南嶽州相連,南與瀏陽接壤,西與長沙、汨羅毗鄰。

地處幕阜山脈南麓,山巒起伏,地勢複雜,是長沙東北方的重要屏障。

護法聯軍在平江方向擔任防禦的部隊,有湘軍劉建藩部十八個營、謝國光部六個營、羅列開部八個營、李仲麟部五個營,共計四十餘營約一萬五千人。護法軍在通城至平江之間設置三道防線:由詹家橋、梧桐山經九嶺至白米山爲第一道,由大洲、倒流灘經張元嶺、梅仙市到桃花洞爲第二道,由新市經平江至瀏陽爲第三道。部隊以營爲單位分散配置,因險設防。

三月上旬,張敬堯所部第七師和李奎元之第十一師、陳德修之安武軍各一部,在通城一帶集結完畢。

十一日,北軍分兵多路向平江進犯:以第七師第十四旅旅長田樹勳爲中央縱隊司令,率四個團由三埠橋經上塔寺、五里牌、梧桐山、梅仙市向平江進攻。

以第十三旅旅長吳新田爲右縱隊司令,率兩個團由詹家橋經長樂街向平江進攻。

以第四十二混成旅旅長張敬湯爲左縱隊司令,率三個團經天嶽關、虹橋向平江進攻。

以安武軍陳德修所部五營爲預備隊。

北軍發起進攻後,兩翼進展較爲順利。

三月十一日,右縱隊擊退了防守花涼亭的兩營湘軍,推進到古米山、金家坳一線。

中央縱隊進佔阿婆嶺、梧桐山,其第一團進至潭下時,遭到聯軍英勇阻擊。

十四日拂曉,在一營安武軍支援下,始將當面聯軍擊退。

左縱隊於十一日進佔麥市,次日攻佔盤石鋪,直插天嶽關。至此,湘軍第一道防線全被突破。

天嶽關是平江北面的重要屏障,“懸崖絕壁,高聳羣山,鳥道羊腸,艱危萬狀”。護法軍佔據山頂,嚴密防守。

三月十四日拂曉,張敬湯部在炮兵掩護下,分兩路強攻天嶽關。護法軍居高臨下,猛烈射擊,連續粉碎敵人三次進攻,斃傷敵營長以下官兵五百餘名。

十六日,北軍派第十一師之四十四團由楊芳林市進攻龍門關,得手後抄襲天嶽關之側後。同時派預備隊一營由絕壁攀藤附葛而上,與守軍展開白刃格鬥。護法軍兩面受敵,遂放棄天嶽關退守梅仙市。

三月十八日,北軍繼續進攻,相繼佔領了大洲、倒流灘、張元嶺、桃花洞等要地。

二十一日,田樹勳之中央縱隊進逼平江以北十六公里之梅仙市。

該處奇峰突起,形勢險要,護法軍有六千餘人扼險據守。北軍連續發動進攻,激戰兩日,仍無進展。

張敬堯急令陳德修率安武軍由月田赴援,田樹勳亦令所部第二十七團迂迴至梅仙市西南,襲擊護法軍側背,正面部隊趁機猛烈進攻。護法軍腹背受敵,向平江撤退。

張敬堯不讓護法軍有喘息機會,除令正面主力部隊冒雨追擊外,又令左縱隊司令張敬湯率一個團連夜向平江側後穿插,抄襲護法軍後路。

三月二十二日拂曉,穿插部隊進抵三陽市,搶佔附近高地,猛烈襲擊護法軍側背。

護法軍後防空虛,又見嶽州已經失守,遂無心再戰,放棄平江南撤。

二十二日上午,平江爲北軍佔領。

在北軍瘋狂向嶽州和平江進攻時,駐長沙的湘桂粵軍“聯帥”譚浩明束手無策,無所作爲。

在嶽州被佔之日,譚曾發佈安民告示,聲稱“嶽州小挫,兵事之常,本帥坐鎮,自有主張,……”

但到了二十五日,這位“自有主張”的“聯帥”竟驚慌失措,率所屬桂軍慌亂地撤離長沙。

原來,未聞槍炮聲便逃之夭夭,便是其的自有主張。

桂軍撤走後,長沙成爲不設防的城市。

三月二十六日晚,吳佩孚第三師不費一槍一彈開進長沙,張敬堯部也隨後趕到。

護法聯軍平江之敗,除兵力對比居於劣勢外,同樣由於分散設防,各自爲戰、單純防禦的結果。加上所守據點又忽視保障側後的安全,以致險要之地屢遭北軍迂迴夾擊而被迫撤守。

對湖南的軍事行動,馮國璋的想法是“北軍對南的軍事行動以嶽州爲止”。因此,北軍攻佔嶽州後,馮國璋就想貫徹他的和平主張。

他認爲嶽州既已收復,北洋派的聲威得到恢復,而桂系又願意談和,則何必一定要勞師動衆,對南用兵。

但他的主張正在擬成命令尚未發出時,攻佔長沙的報捷電業已傳來,北軍的戰國再迅速擴大。

三月十九日,又接到了督軍們的聯名電報。

電報以曹錕爲首,包括長江三督在內,共有十五省、三特區的督軍,他們強烈要求段祺瑞再起組閣。

電雲:“錕等互相約定,我公復任揆席,則同人誓當一致,共扶危局,否則亦惟從公高蹈,不問世事,全國安危,同人離合,均系我公一身。”

前方戰事的一帆風順,使主站派更加不可一世,主和派則更加被動。

這個電報,如同最後通牒,馮國璋沒有選擇,只能低聲下氣地請段祺瑞應從衆命。

段卻還是不依不饒,仍表示“無意於此”。

馮指天發誓地表示一定擯棄前嫌,並且主動列出五個條件:

(一)參陸辦公處仍然遷回國務院,以靳雲鵬爲主任以代師景雲。

(二)國務院決議,總統保證不擅改一字。

(三)閣員由總理選擇,不必徵求總統同意。

(四)公府秘書長由總理推薦。

(五)中央(指總統)致各省的電報,須由院方核發。

段看來是見好就收了,心裡雖痛快得很,但表面上還做出盛情難卻、勉強接受的樣子。

三月二十三日大總統令準署國務總理王士珍辭職,特任段祺瑞爲國務總理。

二十四日派張志潭爲國務院秘書長,二十五日參陸辦公處遷回國務院。

二十七日令張敬堯爲湖南督軍兼署省長,二十八日令改海軍總司令爲特任,以藍建樞爲總司令。

二十九日令陸徵祥復任外交總長、錢能訓爲內務總長、段芝貴爲陸軍總長、劉冠雄爲海軍總長、傅增湘爲教育總長、朱深爲司法總長、田文烈爲農商總長、曹汝霖爲交通總長兼署財政總長、吳鼎昌爲財政次長。

吳鼎昌(1884-1950),字達銓,筆名前溪,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生於四川華陽縣。清末秀才出,著名實業家。

出生官宦家庭,早年就讀於成都尊經書院,

一九零三年四月獲四川官費留學日本,入東京高等商業學校,其間,加入中國同盟會。

一九一零年回國,執教於北京法政學堂。後任中日合辦本溪湖鐵礦局總辦、江西大清銀行總辦。

一九一二年以後,歷任中國銀行正監督、袁世凱造幣廠監督、中國銀行總裁、天津金城銀行董事長、鹽業銀行總經理、內政部次長兼天津造幣廠廠長等。

此外,吳鼎昌還以自己或其妻吳適雲的名義,直接興辦或參股民營企業,如周學熙在天津、衛輝等地設立的華新紗廠等。

一九二四年後曾擔任《大公報》社長十餘載,將《大公報》辦成中國第一流的報紙。

四月四日晉授曹錕勳一位,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授予張敬堯一等文虎章,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授予吳佩孚勳三位,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犒賞攻克嶽州和長沙的有功將士。

中國曆代有論功行賞之說,得賞之人也都容易攀比。在此次徵南之戰中,戰功最卓著的當屬吳秀才,但只被授予勳三位,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而更讓他寒心的是湖南督軍兼署省長一職被張敬堯取得。

這也沒什麼可奇怪,功勞都是當官的,官越大功勞越大,段祺瑞政.府不會認爲有什麼不妥,但卻因此而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禍端。

段祺瑞見湖南戰事發展順利,而瓊州的龍濟光和福建的李厚基都已出兵攻粵,由此確定了北軍下一步總的作戰方針:“定湘、援龍同時並舉”,“虛攻衡寶,以掣敵勢。一面陽出郴州援粵,陰由閩急攻潮惠,奇兵制勝”。

根據這個方針,除令浙江派一師赴閩,江西編一混成旅趨大庾嶺,以牽制粵軍,“遙增龍軍之氣”外,令在湘的北軍分三路向南推進。

以吳佩孚之第三師及一、二、三、四、五混成旅爲中路,出長沙經湘潭向衡山、衡陽進攻。

以張敬堯之第七師及補充旅、混成旅爲右路,由長沙經湘鄉、永豐攻寶慶。

原第二路軍之施從濱第一師、張宗昌第六混成旅、張之傑第二十三旅及李傳業安武軍十五營爲左路,經醴陵南下,攻攸縣、茶陵;另調奉軍兩旅駐守長沙。

企圖於旬日之內佔領全湘,然後直趨廣東。

新任參陸辦公處主任靳雲鵬和徐樹錚、吳光新、傅良佐四人是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剛,四大金剛中以徐樹錚最能呼風喚雨。新任國務院秘書長張志潭是徐樹錚很賞識的人,小徐原來做國務院秘書長時,張是秘書,一切大小事小徐都和張商量。

小徐曾告張國淦說:“遠伯才氣高,我希望他將來可以接替我。”

段這次組閣後,小徐是扭轉局勢的大功臣,所以重要人事都是他的安排。

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139章 慶典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96章 風雲突變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3章 科舉之路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46章 驅張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8章 下重藥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196章 陸榮廷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96章 陸榮廷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48章 開灤礦權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87章 吳祿貞第247章 外逃第15章 挫折第407章 童子試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6章 署理山東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8章 離開老巢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97章 中山先生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82章 離開第56章 禍從口出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