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歐戰

一九一四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因爲戰爭主要在歐洲,故一般人習慣地稱之爲“歐戰”。

歐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也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列強爲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戰爭。

戰爭主要是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進行。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於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意大利王國、美利堅合衆國、塞爾維亞王國、比利時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和希臘王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六千五百萬人蔘戰,一千多萬人喪生,二千萬人受傷。

造成的經濟損失無可估量。

一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的同時,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次世界大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當時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複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爲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充軍備。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帝國打着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幹半島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區進行擴張。

地處中歐的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擴張,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過於膨脹。隨着在殖民地問題上的衝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了針對俄羅斯帝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

一八七九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

後來,由於意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斯的鬥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意大利,共同對付法國。一八八二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爲三國同盟的核心。

爲了對付“三國同盟”, 一八九二年,法國和俄羅斯帝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協議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意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同樣,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也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隨着英德矛盾的加劇,英國適時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

在一九零四年和一九零七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三國協約的建立,使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爲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爲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着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交戰的一方爲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爲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意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當時的國人,因與外部世界聯繫不多,對歐戰知者有限。就是知道的人,也都抱着事不關己的態度。讓大家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國家也很快捲入其中。

袁世凱接到各國宣戰公文,馬上召集黎元洪、徐世昌、樑士詒、孫寶琦等密議應付方略。很快做出決定,老規矩,和日俄戰爭一樣,採取中立立場。

當場指派樑士詒、孫寶琦、樑敦彥、李盛鐸四人草擬中立條規。

八月六日公佈《局外中立條規》,八月月十一日設立中立辦事處,十二日各國承認中國中立。

與此同時,樑士詒、孫寶琦等起草了中立細則多條呈袁世凱覈定,大略爲:

(一)中立辦事處由政事堂派出三人,陸軍、海軍、交通三部各派二人,統率處、總務處、參謀本部各派一人,機要局派出主事三人常駐,爲日常辦事人員。

(二)設中立檢查處,查照中立條例第廿四條,公佈戒嚴後,對於各國輸入及運送之物品,允宜詳爲檢查,倘系戰時禁品,即予扣留。特飭由交通部及稅務處於各鐵路要站及沿海各關內,一律設中立檢查分處,以執行此職務。

(三)注重沿海防務,分飭粵、閩、浙、蘇、奉、魯各省長官,以香.港、青島、威海衛等處,英、德、俄已宣佈戒嚴,恐將來不免有戰事,應籌安謐地方,嚴防匪患,並令六省籌議聯防計劃。

(四)海軍艦隊重新配置,將海軍部所屬艦隊分爲三隊:第一隊海圻、海容等十五艘,分配廈門、馬口、上海、煙臺等處爲海防。第二隊建安、建威等廿三艘,分配浦口、武昌、上海、九江、福州、新堤、蕪湖、岳陽、江陰、長沙、宜昌、太平府等處爲江防。第三隊是練習艦隊肇和、應瑞等分守馬江、黃埔。粵海海防則由廣東負責。

(五)訓飭駐外各使節,對於散居各國各地華僑,應隨時商同駐在各國**,妥籌保護。對於此次戰爭,我國既宣言中立,各使領館應以冷靜沉默出之,不可輕加評論。國際規約尤當審慎遵守。關於戰爭消息,逐日拍電報告。至中國將來派員觀戰,當預先向各該國聲明。

(六)禁止密碼電報,檢查外人函電。

(七)停發遊歷護照。

(八)增調陸軍第十師赴山東。

同時袁以大總統名義電請美國政.府轉達參戰各國,勿在中國領土上發生作戰行爲。美國對此沒有確切答覆,日本駐華代辦小幡抗議中國政.府不應向美國提出此項請求,德國駐華代辦馬爾參照會中國外交部,要禁止交戰國士兵通過中國領土。

中國自鴉片戰爭後,即受盡了列強的欺侮,自己既不爭氣,列強則得寸進尺。李鴻章以夷制夷的手段雖不能盡人意,但弱國無外交,以夷制夷還不失爲一種策略。

歐戰爆發後,對中國來說,可算是一個大好機會,利用列強自顧不暇,把列強勢力逐出中國。

可惜這時袁世凱因打壓國民黨,使新生的民國元氣大傷。

很長時間了,袁世凱每次和大家商量事時,大家都習慣把眼睛看向他。一旦他發表了意見,便是隨聲附和。

是的,人都願意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喜歡以自己爲中心。但是,袁世凱有時也很想聽一聽不同意見。爲此,他常不急於發表意見。可每到這時,大家好像都在努力揣摩他的想法。對此,袁世凱很不滿意,可當他提出不能搞一言堂,大家要開動腦筋時,接下來的還是隨聲附和。都說他說得對,特別對,只是沒有獨立見解發表。

袁世凱覺得樑士詒看問題有獨到見解,這一天把他找來夜談。他和樑士詒說,就想聽聽對方的想法。就兩個人,樑士詒倒是很放得開。

以下便是他們的對話:

袁問:“歐戰禍及遠東,目前最急的事應從何處着手?”

樑答:“有兩件急務,一是救濟財政;二是提防日本侵略。”

袁說: “請言其詳。”

樑答:“先言財政,去年二千五百萬鎊借款,所餘無幾,財政尚未整理就緒,國庫異常空虛。

“歐戰爆發後,外債無法再借,所以目前必需先打通財路,否則二三月後,軍費、政費從何而出?因此目前應趁歐戰發生,鎊價起落,匯兌困難諸種理由,先行停付各國賠款,所有關稅鹽稅,一律提存於中國之銀行。

“由於我國已宣告中立,詞嚴義正,各國亦無如我何也。同時立即發行內國公債。這兩者可以並行,則一二年間不至財用不足。

“至於提防日本,則是我國最大隱憂,近年曾分別和英使朱爾典、俄使庫朋斯基、日使日置益、法使康悌會晤。朱爾典曾告英日聯盟已告成功,日本必定助英國攻德國所屬的青島,中國若不乘此時機取得,則一定有人會去奪取。

“朱爾典所指自然是日本,不如乘日本尚未動兵之前,我們先和英國密議,由英人威脅要奪青島,我即和德使磋商,要求德國將青島歸還我國。同時暗中派兵包圍青島,談判不成,即用武力奪取。先下手爲強,使日本無所措手,青島如已奪獲,日本便無詞可借了。

“這不特防日本的侵略,亦可以杜絕將來的後患。”

袁說:“燕孫,你的意見很對,關於財政計劃,停付賠款、移存關鹽都可立即施行。至於內國公債,過去失敗過,你看有何良策以善其後,請予詳細計劃,全權辦理。

“至於先行下手奪回青島,於情於勢都是應行的,不過我國既然宣佈中立,忽然又推翻前議,出兵對付德國,雖說是收回青島,但在中立立場上似乎有點礙難說得過去,這樣做了就怕外交上會增加困難和糾紛,且恐愈增加和日本的尖銳關係,我覺得此一着可行又不可行。”

樑說:“德奧兩國以小敵大,戰爭結果必難幸勝,不如找個適當時機對德國絕交宣戰,俾將來在和議中可以取得地位,立於有利地步。”

袁說:“這一層讓我再詳細考慮一下。”

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247章 外逃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530章 白話詩第35章 多事之秋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31章 戊戌變法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34章 自保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398章 張瘋子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261章 張作霖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23章 離開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44章 肅貪治吏第345章 張毒菌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22章 大事不妙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66章 機會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25章 找事做第123章 孫袁會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609章 考據癖第68章 武昌起義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55章 反擊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614章 轉折點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