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

很快,袁世凱政.府成立了內國公債局,派樑士詒爲總.理,辦理“民國三年內國公債”。

財政次長張壽齡、交通次長葉恭綽、中國銀行總裁薩福楙、總稅務司安格聯、副稅務司包羅、中法銀行經理賽利爾、保商銀行經理涇恩等爲內國公債局董事。

歐戰期間,列強非但不放棄在中國的既得利益,而且還要互相爭奪在華利益。袁世凱政.府的中立政策不但沒有使中國置身歐戰之外,反而讓中國的處境更加惡化。

是因爲是中立方,兩方哪邊也不靠,就誰都無所顧忌的欺負嗎?

德國在東方沒什麼盟友,在中國更是孤立作戰,同時要對付英國、俄國、法國和日本。爲了拉幫結派,首先在北京組織了中德協會,聯絡對象是中國方面的朝野人士。其後又組織了一個秘密團體,名爲鞏固團,該團以聯絡中國人和朝鮮人,排斥日俄兩國爲宗旨。

鞏固團團長是德人牟裡哈,總團部設在奉天,活動區域在南北滿和內外蒙古。行動目標是破壞日俄糧臺、營壘和械庫。因爲重金收買,鞏固團成員很快發展六七百人之多。

英公使朱爾典、法公使康悌、俄公使庫朋斯基因中國政.府沒有停止支付德國的庚子賠款,使得德國能夠利用這筆錢在中國境內進行不利於協約國的活動,以及組織鞏固團,表示很大不滿。因爲青島德軍僱用中國工人構築防禦工事,這幾個國家也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袁世凱當局也有爲難之處,青島德軍僱用中國工人,是基於一八九八年中德所簽訂的《膠州灣租借條約》。

日本對德國在華利益垂涎已久,當然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之機。八月十五日,日本政.府以承擔英日同盟的義務爲藉口,向德國提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中日兩國海面上的軍艦完全解除武裝,並限九月十五日以前,無條件把膠州灣交付日本,以便“將來”歸還中國。

最後通牒明確,以上這兩點如果在八月二十三日正午以前沒有滿意的答覆,則日本即採取必要的“措置”。

德國駐華代辦馬爾參在八月十五日這天公開宣佈:“德國可以考慮把青島交還中國,但是日本也應將臺灣交還中國。”

八月十六日日本駐華代辦小幡,無理警告中國不得從德國人手中接受青島,否則日本將認爲中國是自行破壞中立。

八月二十三日,日本政.府因德國沒有滿意的答覆,正式對德國宣戰。

同一天,德國代辦馬爾參又向袁世凱政.府表示,德國願將膠州灣租借地無條件交還中國。

但被日本警告嚇破了膽袁世凱政.府,這時竟不敢接受,電請美國政.府代爲接受,然後轉交給中國。

沒等美國答覆,日本已向膠州灣採取軍事行動了。

袁的好朋友朱爾典,勸袁加入協約國。

袁提出了三個條件:(一)由協約國墊款整頓中國兵工廠,並請英法兩國專家幫助中國製造軍火,提高質量,以應協約國之需;

(二)協約國未經中國同意,不得簽訂與中國有關的條約;

(三)上海租界不得包庇中國政治犯。

袁這個參戰條件,前兩項是想拉攏英國,對付日本;後一項是對付國民黨的反袁活動。這時的英國,需要日本超過了需要中國,所以袁的三點要求原則上同意,但要徵求俄、法、日的同意。俄法兩國是同意的,可是日本則堅決反對,更進而要求:凡有關中國問題,必須先與日本磋商。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日本已經認定,中國的事,只有其有話語權。

日本的如意算盤是利用歐戰,排斥各國在中國的勢力,實現其獨霸遠東的野心。

它所顧慮的只有一個美國,因爲美國未曾捲入大戰漩渦,同時在中國問題上是比較主持正義的。

日本首相大隈曾致電美國政.府,進行試探,強調日本沒有.侵.佔.中.國領土的野心。可是就在這個電報發出不久,隨即利用對德國宣戰之名,向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

一九一四年九月二日,日本陸海軍二萬多人配合少數英軍,組成所謂了英日聯軍,突然在山東龍口和萊州附近地區登陸。

日本要進攻德軍,只能以膠州灣德軍駐防區爲目標,可是日軍卻先侵佔萊州半島。

由於日軍破壞了中國的中立,袁世凱政.府便遭遇到一個棘手問題,就是劃定戰爭區域。日本要求以黃河以東爲界,袁政.府經過多次周折,援引日俄兩國在遼東作戰的前例,於九月三日照會各國使節,聲明不負完全中立之責任。

原文如下:

“此次歐洲戰爭,所有各交戰國,均系本國友邦,故本政.府決意宣告中立,竭力遵行。茲先後據山東官吏報告,德國軍隊在膠州灣一帶有行軍備戰各形狀,日英聯合軍在龍口及膠州灣、萊州附近一帶亦有軍事行動等情。

“查本國與德、日、英三國同居友邦,不幸在中國境內,有此意外之舉動,實屬特別情形,與一千九百零四年日俄在遼東境內交戰事實相仿,惟有參照先例,不得不聲明在龍口、萊州及膠州灣附近,各交戰國必須使用之至少地點,本政.府不負完全中立之責任。

‘此外各地,仍悉照業經公佈之條規完全施行。在以上所指各地方內,所有領土、行政權及官民之生命財產,各交戰國仍須尊重。”

依照這項聲明,袁政.府承認濰縣車站以東地區劃作日德兩國的交戰區,以西地區爲中立區。九月二十一日袁世凱政.府又宣佈膠濟路線歸中國保管。

德國駐華代辦對於袁政.府劃定交戰區域的聲明,,分別於九月三日、九月四日、九月二十四日,連續三次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嚴重抗議。

德方認爲日英聯軍在萊州地區所採軍事行動,是徹底地破壞中國中立行動,中國引用日俄戰爭時劃定戰區的辦法是不符國際性的。因爲中國這項宣佈是在日英聯軍已在山東半島登陸之後,其結果只是方便於日英聯軍。

他們提出保留兩項權利:(一)德國保留在適當時機可以要求的權利;(二)損害之賠償。

袁政.府對德國代辦的抗議,答覆的理由是:德軍在青島已經構築工事,要把青島當作軍事根據地,所以引致日英的進攻;中國劃定戰區的宣佈是非常適合情勢的辦法。

九月六日,日軍馬隊五百人開至萊州,在城西紮營。三日後日軍正式非法接收管理萊州,萊州居民沒來得及外逃,四鄉村民聞訊則逃散一空。

接着日軍又佔領了平度縣,日軍向縣知事苛索,要一千頭牛,二千隻雞,一千頭豬,米麪草料五十萬斤,大車一千五百輛。縣知事無力與日軍抗爭,只能逃之夭夭,卻又被日軍捉到,像對待犯人一樣加以監禁。

同時日軍進佔即墨和膠縣,自行發行軍用票,佔據縣衙門和電報局。

強佔民房,反令房主人露天睡眠,令婦女在房中陪日兵。

天下雨則在堂屋中生火烤溼衣,把門窗桌椅拆下來引火。

日軍已把中國城鎮當作了佔領區,郵電員公然檢查郵件,男丁被勒令挑水拾柴。

日軍司令部竟公然在平度縣的鄉村張貼布告說:“如該村有一人犯妨礙日軍之罪,則該村人民全體問斬。”很多無辜鄉民被認爲有妨礙日軍的嫌疑被殺。

九月二十五日,日軍佔領濰縣,超越了袁世凱政.府劃定日政.府同意的交戰區域。

袁政.府外交部於二十六日,由次長曹汝霖提出口頭抗議,進而提出正式照會。

這個照會軟弱可笑:“膠澳在東,濰縣在西,非行軍必須之路,前經聲明,濰縣不在戰區之內,已經貴政.府同意,該地軍民亦經屢次曉諭,令勿驚疑,今貴國軍隊突有此舉,使我**失信于軍民,不知是何用意?”

二十九日,日駐華公使訪外交部總長,答覆中國抗議,大意謂奉本國訓令,膠濟路爲德人所經營,戰爭前後一直爲德軍輸運軍糧,今濰東一帶雖由日方佔領,但濰西一帶則仍由德人暗中使用,殊於日軍行軍不便,以是佔領之,但決不侵害中國之中立云云。

這個答覆,把前此承諾有關戰爭區域的問題避而不談,反而拉開架勢,以膠濟鐵路是德人經營爲理由,意欲佔領膠濟鐵路。

十月六日夜十一時,日兵三十人,軍官三人乘車進抵濟南,立即佔據火車站。

中國外交部再提抗議,並以普通書信作爲答覆,交付中國外交部。

其大要是:(一)山東鐵路系根據膠州灣租借條約,純系在德國**監督權之下公產性質之德國會社,其實體上與租借地爲一體的延長。(二)鐵路本身爲運用上絕對不可劃分之物,決不能以德國經營之鐵路以其在中立地帶濰縣以西之故得改變其性質。日本開戰之目的,不僅攻擊膠州灣,並擬進而根絕德國在東方經營之根據地。(三)交戰區域之劃定和山東鐵路問題個別的,不能混而爲一。很明顯,日方的野心很大,至少要吞併山東半島。

德軍的根據地是青島,日軍發動攻擊後,揚言六個小時之內可以攻下青島。

青島的德國守軍只有六千人,德皇威廉電令他們死守青島,戰至最後一人。

德國的膠州總督華德克也公開宣稱日軍如果來攻青島,將會遭到堅強的抵抗,至少要花四萬人的代價,才能攻佔青島。

自從清帝退位後,大批清皇族、王公、大臣和遺老,都遷到青島做寓公,現在只好灑淚告別青島。遺老如周馥、呂海寰、勞乃宣等也離開青島,只有宗社黨首領恭親王溥偉仍留下來。

日軍於十一月七日攻下青島,德軍有二千三百餘人被俘,事前德國守軍接有德皇的令電,叫他們不必死守。

十一月十四日,膠州總督華德克被解往日本東京本願寺監禁,這一天恰恰是德國佔領青島的十七週年。

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99章 六路北伐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39章 進德會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7章 奇遇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88章 大通起義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150章 復古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614章 轉折點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63章 請願大潮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58章 歐戰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81章 戰漢陽第19章 一心離開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36章 張瑞璣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530章 白話詩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95章 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