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善後

第三十七章善後

所以,朱祁鎮想將這一次攻打大藤峽之中表現出錯的民壯,補充進衛所軍中,爲衛所軍中補充新鮮血液,也將兵權從文官手中剝奪出來。

朱祁鎮自然知道事急從權,府縣一級別的地方官,很少能夠直接指揮軍隊的,甚至危難時期也未必能等到軍隊的到來。

所以,府縣一級徵召民壯作爲手中的力量。

朱祁鎮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戰事結束之後,這種非正規的軍隊,自然要加以清理了。

站在中央政府之中,這種軍隊根本不是朝廷的經制之軍,在財政上,也是地方募捐,或者地方賦稅截留。

畢竟在大明制度之中,地方也是有相當的財政自主權的。

如此,也可以說,這些軍隊不是中央的軍隊,而是地方的軍隊

不管從什麼方向去看,朱祁鎮都沒有要留他們的意思。

但是如何清除,卻要細細揣摩了。

首先,要承認這是非常時期非常之舉,不可能禁絕,否則將來出亂事,地方政府一點自衛的權力都沒有

豈不是要出現,數百人就能縱橫天下的局面。

這個制度要保留下來,今天的事情就不是第一次,也決計不是最後一次,朱祁鎮不能僅僅今天怎麼處理這些民壯,而是要想出今後出現這樣的事情該怎麼辦。

其次,要清除掉,也不能輕輕鬆鬆的解散就行了。

即便這些民壯不是大明經制之軍,但是也爲朝廷流血犧牲了,朝廷不能不加以獎勵,否則下一次誰願意出頭。甚至不客氣的說,這些人都上過陣見過血的人,不好好安頓,說不定將來扯旗造反的人就是他們了。

朱祁鎮將這些編入衛所軍中,固然是因爲而今衛所缺額太大,另外就是想形成一套體制,今後再有這樣的民壯,都從其中抽調出精銳人馬編入軍中。

也算是對軍隊的一種補充。

否則出現了軍隊打不過民壯,對朝廷來說,就不僅僅是一件丟人的尷尬事了。

只是朱祁鎮如此說了,羅通面露難色,說道:“陛下,這恐怕難了,如果陛下徵召他們入伍,自然是可行的,但是要他們自願入伍,卻未必可行了。”

“陛下多年以來,大明百姓視從軍爲畏途,甚至有好男不當兵,好女不打鐵之語,當地青壯未必願意入衛所軍中,更擔心一日從軍,今後世世代代都爲勾軍。”

朱祁鎮說道:“這正是朕所憂慮的。”

改變人的思想,從來是最難的事情。

這麼多年來,朱祁鎮僅僅是改變了河北百姓的思想,整個天下也唯有河北百姓,將當兵看做一種前途。

這也是河北籍的士卒,跟隨大軍取得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得到了不知道多少賞賜,甚至又不少人能當了軍官,縣令都不敢輕視。

所以,他們將從軍當做改換門庭的一種途徑。

但是即便是河北百姓,他們所說的當兵,也是通過招募加入京軍之中,而不是進入衛所軍隊的體系。

朱祁鎮也明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但是朝廷的財政是不可能承受這樣的重賞的。衛所軍必須要以之前的辦法,也就是沒有軍餉,屯耕所得爲軍費。

如果用這種辦法吸引百姓參軍的慾望,卻是一個讓朱祁鎮沒有辦法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爾等一個是國家大將,一個掌控戎機,難不成什麼事情都要朕來解決嗎?”

“不管怎麼辦,必須想辦法讓人百姓自願入伍。”

朱祁鎮的特別強調自願這兩個字。

“陛下,”羅通說道:“臣不知道如何才能讓百姓願意入伍,但是臣知道百姓恐懼什麼,其一世代勾軍,其二就是遠戍。”

朱祁鎮聽了,說道:“朕不是已經廢除勾軍了?”

羅通說道:“百姓卻不知道,臣以爲要百姓答應,首先要不改民籍爲軍籍。”

朱祁鎮說道:“朕答應了。”

“至於遠戍?”朱祁鎮有些猶豫。

畢竟當兵打仗,是天經地義的,難不成,你當了兵之後,朝廷要你出征別的地方,你還要拒絕。

如此一來,朝廷如何調動兵馬。

但是放在百姓這一邊,也是可以理解的。

很多百姓一輩子都沒有出過自己的縣。一旦遠戍,幾乎是親人生離死別。從此天涯一方,永不相見。

甚至連屍體也不能葬入家鄉的土地之中,在百姓看來,自然是悽慘之極。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讓他們就近從軍。”這樣一來或許有很多隱患,但是朱祁鎮也能安穩自己,將來的事情將來再說吧。

羅通說道:“陛下英明。”

朱祁鎮說道:“朕答應你兩個條件,這事情你要給朕辦好。”

羅通說道:“請陛下放心。”

朱祁鎮放心不放心也只能讓羅通來辦了。在這樣具體的細務上,楊洪是比不上羅通的。

朱祁鎮最後將廣西方面請聖裁的奏摺給他們兩個人看了,說道:“廣西撤兵之事,你們多費些心思。”

“朕有意在南京駐守一支京軍,並裁撤掉南京京軍各衛,這一件事情,你們也要費心,從這一次南下的軍隊之中,挑選出來一些適應南方氣候的將領,先預備着。”

其實從太宗皇帝北遷之後,南京京營精銳都被到了北邊了。南京京營作爲一個空架子,還站着編制,也是朱祁鎮要整頓的重點。

只是南京必須要有重兵鎮壓。

畢竟大明的京師,在大明版圖之中位置有一些偏北了,縱然大明而今將漠北大部收入版圖之中,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在南京有一支敢戰能戰又被朱祁鎮信任的軍隊,是他早就想做的事情了。而今才推進如實質階段。

楊洪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打發了他們兩個之後,對安南使臣也沒有想見的意思了。朱祁鎮將他扔到禮部接待。

讓禮部與他們談。

朱祁鎮雖然不想打安南了,但是安南的囂張氣焰還是要打一打的。

被安南吞併的兩個州,可以不要回來,但是安南多次將手深入到廣西土司之中,卻是朱祁鎮不願意的事情。

似乎安南使臣也沒有多違背朝廷的意思,這些條件都一一答應下來了。

等一切都談妥了,也就到了三月。

再過個把月,安南就要進入雨季之中了。

一切都談妥了,禮部的奏疏朱祁鎮已經批了,禮部王豫只能再跑一趟,卻安南冊封國王。

按照慣例,這使臣來一趟,朱祁鎮總要接見一二。

朱祁鎮也就將讓安南使臣安置次序,排隊。

畢竟朱祁鎮每天要接見的人數是相當有限的,除非朱祁鎮點名召見,否則等上十來天,也是相當正常的事情。

朱祁鎮也沒有將召見安南使臣當做一回事。

就好像是接見一些小臣一般,在乾清宮之中,一邊批閱奏摺一邊接見。

正統二十五年是會試年,三年一度的掄才大典,禮部的文書也就多了起來。朱祁鎮批閱的都是這樣的奏摺,簡直是一目十行。

阮升自然回答道:“謝陛下垂詢,國主安好。”

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章 都掌蠻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