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全軍覆沒

沈家最好、火炮最多的商船交予沈憲宜航行,在海上來往的二十幾艘沈家商船都以他馬首是瞻,有時候組隊去日本貿易之時登萊商家各自出幾艘大海船不等,沈憲宜的船就是相當於旗艦的存在。

有了遼海第一大海商家的首席船長的投靠,黃勇緝捕各家海船事半功倍,在擁有朝廷大義的正能量下,招降納叛輕而易舉,水師實力與日俱增。

估摸着到了年底,“紅旗軍”水師將要擁有商船、運輸船不下於三百艘。

以平均一艘海船排水量二三百噸計算,加上戰船,總噸位恐怕會超過十萬噸。

獨霸遼海已經近在眼前,況且現在每個月都有黃氏出品的商船、戰船幾艘下水,隨着不斷有網羅的大工匠、招募的工匠加入建造,這個產量還在倍增之中。

當相對先進的老閘船不斷增多之時,當加了以輪擊水航行的戰船問世之時,獨霸中國海就不是夢想了,再大力發展下去成爲世界霸主纔是終極夢想。

已經是十月初,金州前線如火如荼,軍民們熱情高漲。

黃漢已經帶着騎兵歸來大半個月,被團團圍困的金州西城牆在這段時間每天都被明軍二十六門野戰炮轟擊,如今已經搖搖欲墜。

總攻金州的日子定在十月十六日,之所以等上十幾天才發動攻擊,是因爲這個時候遼南的氣候一天冷似一天。

等到地凍三尺之時,金州那寬闊的護城河上結的冰蓋足以跑炮車,護城河再也沒有了一絲防禦作用。

黃漢沒有擔任總指揮,他極力謙讓,在回到金州營地見到劉之綸之時就堅持請他指揮全軍,因爲明朝的規矩就是文官統兵、太監監軍。

明眼人都瞧得出金州城破只是早晚,如此大功可謂唾手可得,見黃漢請求自己指揮全局,劉之綸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搶功,堅持不受。

沒轍,名不正則言不順,黃漢召集文官武將寫了奏疏稟告天子定奪,內容是請聖天子委任順天巡撫劉之綸統帥薊鎮、東江鎮人馬會攻金州力爭全殲建奴軍民一萬五千。

提案請御馬監掌印方正化爲總監軍,以李若璉爲薊鎮、成全爲東江鎮監軍、以金聲爲兵備道調度糧餉和軍需,鄭孝文、高有謀副之。

如今的黃漢乃是朝廷的大紅人,他的奏疏絕對能夠上達天聽,此時崇禎還沒有得知張春全軍覆沒的噩耗,心情不錯,見到了黃漢的奏疏很高興,認爲黃漢懂分寸、知進退。

皇帝正在爲金州前線即將陷入混亂的指揮權而發愁呢,已經跟心腹大太監曹化淳和王承恩、高起潛、王德化、李鳳翔、沈良佐議論過多次,沒有想出解決的辦法。

皇帝屢次被文官武將欺騙,漸漸地寒了心,自從方正化屢建功勳,皇帝開始熱衷於跟司禮監幾個大太監談論國事,並且委以太監重任。

早在天啓七年十一月,未改元紀年的崇禎帝就下令罷除了各邊鎮太監,崇禎元年正月,再次下令“內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許出禁門”,以防內臣與廷臣結黨營私。

可惜崇禎一開始及其看中的東林黨人表現太差,大明國力每況愈下,還不如閹黨當道之時,皇帝如夢初醒,魏忠賢時期的太監監軍制度在文武大臣一片反對聲中再次粉墨登場。

崇禎和司禮監諸位都知道遼南一直是黃漢在主持大局,可是接下來去了順天巡撫劉之綸,圍金州的人馬又是東江鎮佔大多數,那裡還有御馬監大太監和錦衣衛同知,指揮權該給誰是個難事。

黃漢用兵讓人放心,皇帝內心裡是希望黃漢能夠有始有終把金州攻防戰打好,可他是武將而且太年輕,皇帝沒法明確遼南的文官武將服從他指揮。

雖然同樣年輕的皇帝從來不認爲年齡跟本領有密切的關係,但是袞袞諸公大多數是鬍子一大把的傢伙,他們嘴裡脫口而出的就是諸如“年少輕狂、少不更事、乳臭未乾”之類。

如果崇禎下達聖旨明確遼南文武和三四萬軍民都服從黃漢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調遣,恐怕會掀起軒然大波。

劉之綸乃是封疆大吏足以領導遼南文武,可惜他是在金州已經被“紅旗軍”、東江鎮人馬合作團團包圍的情況下才到達戰場。

此時下旨給予劉之綸統兵作戰的權限有摘桃子的嫌疑,恐怕難以服衆,說不定一開始就參與的方正化和李若璉就不會服氣。

現在好了,在遼南參戰的幾十文官武將主動寫了奏疏要求明確指揮權。

衆口一詞請求由劉之綸擔任主將,方正化擔任總監軍,如此安排合情合理又合法,皇帝當然很高興。

皇帝高興,內閣支持,聖旨自然下達得很快。

劉之綸以順天巡撫督師遼南,下轄薊鎮、東江鎮,方正化監軍薊鎮、東江鎮、登萊,李若璉監軍薊鎮、成全監軍東江鎮、太監吳直監軍登萊。

金聲擔任正五品兵備道負責遼南戰事,鄭孝文被委任爲從五品兵備道副使負責“紅旗軍”的糧餉、人馬調派,高有謀實授正六品遼南囤糧通判。

由於黃漢很上道,皇帝喜歡,因此再次給予封賞,也沒什麼大不了,就是給了一些賞賜,給了鄭秀娥一品誥命,蔭一子爲錦衣衛千戶世襲。

這是因爲黃漢和一羣在遼南的文官武將奏疏上得及時,晚上幾天效果就沒有這麼好了,因爲那時張春在遼東全軍覆沒的噩耗由邱禾嘉、孫承宗奏報朝廷,引起一片恐慌。

本來其樂融融的氣氛被遼東兵敗的噩耗破壞得一乾二淨,接到奏疏的皇帝當場就把龍書案一腳踢倒,上面的奏疏、文房四寶、茶杯、茶盞散了一地,御書房裡一片狼藉。

偏師在遼南捷報頻傳,主力在遼東全軍覆沒,張春、吳襄、宋偉該死,邱禾嘉該殺,孫承宗?算了,讓他回家頤養天年吧!

吳襄居然還有個如此英勇的兒子?家有孝子不絕其祀,吳襄、宋偉待罪留職以觀後效。

請投推薦票、月票,謝謝書友們!

第五百三十一章: 寧折不彎第二百一十二章: 瞧一瞧看一看第一百四十六章:出風頭第七百八十一章:體面的投降第八百七十章:傷筋動骨第五百三十九章:大事第五百四十七章:福王第七百九十六章:陷入險地第七百五十四章:形勢一片大好第五百九十八章:明爭暗鬥第五百九十七章:神經錯亂第一百三十九章:巧取榛子鎮第四十四章:疾馳第二百一十章: 納妾第六百二十五章:不敢懈怠第八百零二章: 冬季突襲第三百六十章:脈門第六百五十七章:殺奔山西第一百七十四章:皇帝的代入感第四百九十九章:霹靂手段第七百六十一章:裂土封王第五百六十七章:遼西暗戰第三百六十七章:喋血城頭第七百五十七章:平賊將軍第三百七十八章:金州大捷第九百五十章:受挫第三百一十二章:不惜馬革裹屍第七百四十六章: 閻應元第一百一十四章:孰不可忍第七百零六章:目無王法第六百二十六章:連搶帶賺第一百六十八章: 左衝右突第十九章:殺建奴第二百七十章:飽以老拳第六百九十三章: 截殺第四百九十五章:寧死不從賊第五百二十章:何以爲報第六百四十四章: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第二百九十六章:賞罰分明第八百七十一章:中原方面軍第七十九章:高家第二百零一章: 滲透第二百六十七章:征服與掠奪第二百八十章:燧發槍第四十三章:以戰養戰第五百五十一章:殺奔荊州第八百零三章:順我者昌第四百九十六章:故土難離第一百五十四章:天外有天第五百一十一章:插翅虎第三十三章:鳥銃第五百四十六章:洛陽第五百二十七章:滅了朝鮮第八百二十一章:損兵折將第一百一十三章:爆發邊緣第四百二十五章:收穫巨大第七百三十章:活捉張存仁第九百一十五章:整裝待發第二百零一章: 滲透第三百五十七章:一隻雞第七十章: 再選家丁第四百四十二章:談漢色變第三百七十一章:巷戰在持續第八百八十九章:竹籃打水第七百一十章:標準化第一百九十八章:靠山第一百零八章:混戰第一百七十五章:四城光復第四百八十九章: 去河南剿寇第一百九十二章:執着第七百六十八章:鐵了心第三百四十一章:一片狼藉第一百八十三章:體察民情第七百六十五章:雙重禍害第五百零二章:危如累卵第七十八章:扯張虎皮做大旗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百五十二章:朔州城第二百五十九章:值得第五百一十六章:嶄露頭角第五百五十五章:崇禎七年第一百零九章:人體盾牌第六百三十八章:殺一儆百第六百三十二章:奴酋稱帝第三百九十六章:“官不聊生”第六百八十九章:飛行軍第七百一十二章:窩囊廢第八百八十九章:竹籃打水第五百三十八章:忠義堡第七百六十章:打出一番天地第三百五十八章:叛亂第六百一十九章: 歸師勿掩第三百八十二章:再拓土二百里第七百八十章:戰鬥第三百零三章:攻心戰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號第七章: 熱血沸騰第二百八十七章:叛亂第五百零二章:危如累卵第四百五十一章: 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