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皇位皇權

“這是帝王之術,你可得好好的學。”皇帝笑道:“對於帝王而言,玩弄權術平衡不過是上不了檯面的雕蟲技,分配二字纔是維持王朝穩定的根本之要……所謂仁愛,所謂寬嚴,或是掩人耳目,或是細枝末節,歸根到底還是這利益二字。”

什麼仁君聖主,都不過是一種外在的說法,真正維繫統治基礎的就是利益,只是這樣的說法和聖賢教誨相違背,不那麼好說出口而已。

皇帝親自對自己的侄子傳授“帝王之術”,分明就是在把他當做是接班人來培養了。或許現在的朱長生還不明白這其中的深刻含義,但翁皇后卻是懂的,而且已經懂的不能再懂了。

這透露出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永王已經開始爲皇位交接做準備了!

什麼樣的學問都可以不聽,由當今天子耳提面命的“帝王心術”那是一定要學的,最根本的目的不是爲了以後治理國家,而是向永王表明自己有志向成爲一個他這樣的皇帝。

“過些日子,把這分配說作一篇文,先交給我……交給朕略微的潤一潤,然後發給忠勇公,給他斧正一下……”

忠勇公李吳山,確實還擔着侍講教授的頭銜,但也僅僅就是一個頭銜罷了,事實上他從來就沒有給朱長生上過一次課。

故意把朱長生的作文傳遞到李吳山的手中,就相當於是交作業的意思,其實就是想要李吳山看看他的學習狀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爲了得到李吳山的支持。

當年的李吳山曾經說過,他會鼎力支持永王,既然朱長生就是永王確定下來的繼任者,眼瞅着皇位的更迭日期越來越近,他李吳山就應該有所表示。

如果沒有李吳山的支持,就算坐上了金鸞殿的龍椅,也不過是“半個君主”罷了。

由皇帝親自“潤色”過的文字,肯定可以讓李吳山很滿意。只要李吳山表達出支持的態度,那纔算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大明天子……

“當初,朕本欲賞給忠勇公之子一個更高的爵位……”爵位這個東西本就很虛,如果沒有相應的權利,爵位再怎麼高也不過是一種待遇而已,而且大明朝素來就有虛封高爵的傳統。以李吳山的地位和影響力,他的兒子本可以得到更高的爵位,但皇帝卻沒有那麼做,只是給了一個比較低的爵位:“思前想後,還是等到長生親政之後再行加封,比較妥當些……”

永王和復隆皇帝,雖然是兩位天子,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代人。等到復隆皇帝的兒子朱長生繼位之後,再加封李吳山的兒子,爲的就是彰顯君一代臣一代的意思。

這是在給下一代的君主留下些餘地,也好施恩於大旗軍。

這是永王首次用很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了自己一定會退位的意思,把翁皇后感動的一塌糊塗:“萬歲聖明如炬明見萬里,以爲大明安排好未來百年的基礎……”

“嫂子,”這是一個很親切的稱呼,分明就是不論君臣只論親情的意思:“其實你完全不必憂心長生的皇位,我說過的話一定會做到。想當年,興宗成皇帝待我甚厚,我不能言而無信。咱們大明朝的江山必然會回到興宗成皇帝這一支……”

主動退位讓賢,在千百年的歷史上雖不敢說絕無僅有,但卻屈指可數。永王之所以對皇位沒有多少留戀之意,當年的復隆皇帝對他的信任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不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兄弟,這份情誼無論怎麼說都不算過分。而永王又要把皇位歸還給復隆皇帝的兒子,一來是爲了全了這份兄弟之情,再者也是爲了對朱家的列祖列宗有個交代。

“萬歲厚恩如此,我……臣,代先皇叩謝……”

永王笑道:“都是一家人,說什麼謝不謝的?這皇位本就應該是長生的,只是當年他年紀尚在幼衝,成皇帝不怎麼放心,這才託於我的手中。其實我明白成皇帝的意思,我不過就是一個過渡而已……”

自古以來,皇位的傳承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事,私下談起那是要砍頭的大忌。尤其是當着皇帝的面談論這些,殺滅滿門都不爲過。但是在這個時候,皇帝本人卻毫不忌諱的說出這些話,實在是難能可貴。

“再過二十個月,長生就滿十四歲了,也應該出閣了。到時候他就是復隆成皇帝之後的新君!”永王說道:“十四呀,才十四歲,終究還是太年幼了些……”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翁皇后不敢接過這個話題,她甚至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

一個十四歲的皇帝,確實太年輕了一點兒,要是推脫說再晚幾年,那絕非翁皇后的本意。她若是真的這說了,萬一皇帝順水推舟的答應下來,豈不是又要橫生枝節?

就在她滿懷忐忑之心的時候,就聽永王繼續說道:“我有這麼一個章程,從未對外人提起過,先私下裡與嫂子商議,咱們兩個一起參詳參詳……”

“只要長生登基,立刻冊封太后。”

新皇登基繼位,皇帝的母親肯定會封爲太后,這是歷朝歷代的慣例。

但翁皇后這個太后,卻具有別樣的意義。

“由長生臨朝稱帝,考慮到他對政務尚不純熟,就先由太后和皇姊主政,等到長生年紀漸長之後,再由他親政,嫂子以爲如何?”

在大明朝的歷史上,太后主政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這原本就是幫助皇帝度過少年時光的一個臨時舉措。

兒子當皇帝,自己作爲主政的太后,翁皇后萬萬沒有反對的理由,事實上她萬分贊成這個方法。至於說由她本人和長平公主一起主政……現在的長平公主差不多就相當於半個內閣,一多半的國家大事都是出自她的手筆,連永王都對她很放心,太后憑什麼反對?

而且在這個時候,翁皇后總是想方設法的討長平公主的高興和歡心,爲的求得長平公主在兒子繼位這個問題上支持。更加要緊的是,長平公主至今未婚,也就沒有子嗣,根本就不用擔心她成爲大明朝的武則天。

“但憑萬歲安排。”說完這句話之後,翁皇后趕緊補充了一句:“這國家大事,終究不能任由婦孺之流做主,就算……就算我兒稱帝了,萬事還是由萬歲做主的好……”

翁皇后口中的“萬歲”,絕不是在說她的兒子,而是特指眼前的這位大明天子。

兒子做了皇帝,自己和長平公主主導國家軍政大事,那眼前的這位皇帝擺在哪裡?總不能讓他就這麼退下去吧?

眼下這三萬裡河山還是他的呢,翁皇后必須儘可能的挽留,藉以表明自己的心意不是急着把他一腳踢開。

大明朝的江山是歷代先皇艱難創業而來,怎麼能夠這麼輕易的交到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和兩個女人手中?翁皇后的意思是,在兒子繼位的同時,先給永王一個攝政王或者是輔政王的名義……

人家能毫不留戀的皇位拱手相讓,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保留一個攝政王完全就是順利做成的事兒嘛。

這個提議,是翁皇后一種客套的說法,同時也是爲了實現皇位的平穩交接。

攝政王?

我連皇帝都不稀罕,還稀罕什麼勞什子的攝政王?

“退位之後我也算是對列祖列宗有了一個交代,剛好可以不受牽絆的去做點自己早就想做的事兒,至於這攝政一事麼……皇姊顯然比我更合適!還有剛纔我對長生談起的分配一事,其實也是皇姊的說法……”

“萬歲高風亮節,先皇在天有靈,必然……”

看着翁皇后感激涕零的說着這些話語,永王竟然覺得有些可笑:這個女人,把皇位看的比天都大,爲了能讓兒子順利登上皇位,什麼樣的條件都會不假思索的答應下來,實在有些可悲。

現在的皇權,大多已經集中到了長平公主的手中,在這幾年當中,滿朝的文武百官,至少有四分之一是長平公主提拔起來的“嫡系”。而長平公主本人又在事實上操控着這江南半壁,皇權其實已經不存在了。

沒有了皇權之後,只剩下一個空洞的皇位……

或許,皇帝也就真的只是一個名號罷了!

作爲吳山軍校的高材生,永王深知歷史的大方向和大潮流,知道皇帝早已不再是一個必須的存在,在很多時候甚至是民族崛起的絆腳石。尤其是在李吳山覺醒了新一代人的民族意識之後,所謂的真龍天子在民族面前根本就是個不堪一擊的紙人兒。在吳山軍校內部,皇帝的存在已不再是一種必要的說法早已有之,而且一個比一個更激進,而這種思想正在隨着義學堂而擴散開來。現如今還有崇禎皇帝的名義和復隆皇帝的餘蔭,而永王的步調基本與李吳山一致,所以還能維持下去。等這一代人故去之後,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已隱約可見了,到時候還有沒有皇帝,或者說皇帝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就真的不大好說了……

長平公主不是不知道這種情形,她早就察覺到了洶涌的暗流,卻一直在極力維持着。其實連她自己都很清楚,這樣的情形根本就不可能維持太久……

在浩浩湯湯的歷史大潮沖刷之下,如果皇帝僅僅只剩下一個名號,其實未嘗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局面。

永王很清楚的看到了歷史的大方向,長平公主也隱隱約約的看到了一些,也就只有翁皇后還把皇位看的那麼重……

朱家子孫,應該去做點什麼了,要不然的話,僅憑祖上的餘蔭,根本就無法長久。

這纔是永王毫不留戀皇位的根本原因!

第三十七章 江湖騙子第六十三章 柔弱女子第二百八十五章 保密工作第九十章 料事如神第二百二十二章 一心當官第三百四十七章 自我意識第二百四十二章 搶功第三百二十八章 烏雲壓城第四百一十章 狹路相逢第五百五十三章 最後超越第六十八章 空手而歸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凶之兆第一百三十章 欲速不達第五百五十章 吳下阿蒙第八十四章 敵我不明第五百零六章 老驥伏櫪第九十九章 帶節奏第三百五十七章 老熟人第二百七十七章 收爲己用第十四章 一語成讖第五百七十四章 始作俑者第四百四十四章 課堂秩序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朝君臣第五百七十四章 始作俑者第一百三十五章 小小皇帝第一媒婆第一百八十九章 忠奸之辯第六十四章 大智如妖第四百一十四章 推心置腹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子協定第一百零九章 驚天豪賭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第四百二十七章 手法粗糙第三百一十二章 翻舊賬第二百一十二章 記錄者第三百一十章 珍珠項鍊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朝君臣第五百七十三章 尋求支持第三百四十九章 反正第一百九十七章 抗旨不遵第三百二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四百八十九章 勞動改造第四十七章 最後的安排第五百零二章 絕地反殺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月之期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二百三十三章 山雨欲來第四百四十九章 化工之母第二百四十九章 江北總督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崔故智第三百六十一章 我族長興第五十四章 歸來第七十九章 有死無生第五百六十五章 蜀中神童第五百五十三章 最後超越第二百八十五章 保密工作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一百三十六章 多爾袞第四百五十一章 離家出走第三百六十章 組長第四百章 罪不可恕第五百二十四章 贖身費第五百五十章 吳下阿蒙第四百一十七章 恩怨情仇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二百八十七章 假戲真做第一百四十七章 岌岌可危第三百五十九章 四海皆兄弟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五百七十八章 吾學踐吾志第四百三十七章 自力更生第十九章 戰場紀律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二百六十章 皇商第四十五章 討債鬼第五百二十五章 嚴厲批評第三十九章 童子兵第四百三十二章 醫者之心第四百三十四章 我的學生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四百五十五章 耕讀傳家第五百一十四章 投筆從戎第五百一十二章 請降第三百二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五百五十五章 欠債鬼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五百四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四百四十六章 瞠目結舌第一百六十二章 吳楚帝王氣第二百四十五章 物盡其用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大第五百三十八章 寡婦再嫁第一媒婆第一百九十六章 勝負已分第三百零四章 二子第五百一十章 烈火焚城第三百八十章 秘密天大第一百六十章 較量第五百七十九章 青出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