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舊學,新學

“老古董?”

這一聽,蘇韻頓時有些不悅,辯道:“先賢之術,本爲大道,我等豈能輕易拋卻?罔顧聖人之道,只怕會忘卻根本。”

他畢竟飽受理學薰陶,故而聽到楊承龍貶低先哲之學,就倍感憤懣。

“先哲之學?”楊承龍自覺好笑,訴道:“若是先秦時代,那舊學或許有用。然世事更易,歷經千年之變,又豈能用於今日?我等若是囿於舊學,也不過是自困絕地罷了。”

曾確面有微動,心中卻是認可三分。

但蘇韻卻是心思堅決,又道:“舊學?你竟然將先哲之學繆成爲舊學?”

既然有舊學,那相對的自然也就有新學了。

而對於一向將孔孟之道視作信念的蘇韻,自然是感到怒不可赦,幾有發狂之意。

曾確見了,連忙拉住蘇韻,又對着楊承龍訴道:“我觀先生氣度非凡,當是飽讀詩書主人。卻爲何有此定論?”

“沒錯。今日裡,我倒要看看你那新學究竟是個什麼東西。”蘇韻面生怒色,死死看着楊承龍,想要一看此人心底裡究竟想着什麼。

“哦?你想知道嗎?既然如此,那我就和你說道說道。”楊承龍朗聲一笑,自有相當自信。

“你那舊學,本是遠古之人所創。彼時人族以氏族而羣居,共抗野獸天災,暴霜露、斬荊棘,放有當今人族興盛。至於春秋戰國時分,因諸國爭霸、戰亂頻頻,遂有先賢整理,方有傳播於神州大地之舊學。此番過程你也知曉。”

長吸一口氣,楊承龍緩了緩話音,笑着看着蘇韻。

蘇韻闔首回道:“沒錯。你繼續說!”

“但是你可知曉,先秦時候人口僅得百萬之衆,而土地遼闊。就算是小康之家,若是勤奮耕作,也可以有百畝之田。故而分封制盛行,與之相配的,便是各種禮法,只求能夠上下相安,不至於徒生事端。”

楊承龍潺潺說道:“但如今我大宋人丁興旺,足有千萬人之計,而其地卻是偏狹無比。要知道,若要一戶能夠順利生活,少說也得三五畝之地。若是全天下任皆要如此,少說也得三千萬畝以上。更有豪強劣紳壓榨,所分之地更爲稀少。你說,若是繼續以禮法相制,可行嗎?”

蘇韻隱隱中感覺害怕,強辯道:“縱使如此,我等也決不可輕易拋卻祖法。”

“哈!”楊承龍又是笑了:“很好。那你也應當知曉,上古時候不過刀耕火種,一畝之地不足上百,故而需得百畝之地,方能養活自己。但自我朝以來,推廣占城稻至今,不僅僅修建水渠灌溉,更是日夜辛勞,祛除病患,纔有今日畝產三五百。否則如何只靠三五畝之地,就能夠養活一家?”

“雖是如此,但這個和先哲之學有何關係?”蘇韻辯道。

“當然有關係。”楊承龍回道:“你也知曉,古今皆有不同。且不說諸多事物,但是自火炮出現以來。若是依靠古法練兵,也不過取死之途罷了。而對於國家來說,也自當因時變化,如此才能長治久安。你說不是嗎?”

他之所以以農業來闡述新學舊學關係,也不過是因爲這東西大家都熟悉,方便解釋而已。

蘇韻卻感有些古怪,又道:“縱然如此,你如何能夠說明舊學已經不適合當今世界了?”

“哈。你若是仔細一想,自然明白其中關鍵。更何況,那所謂的舊學可未必如你所言,全都是先賢所著。”

蘇韻若有所思,點點頭回道:“不是先賢所寫?你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楊承龍笑道:“而且此事也不是我說的,而是崇志學院山長余文威所寫的。”

蘇韻有些驚訝,又問:“余文威?莫不是龍圖閣學士余文威嗎?可是不是說他早在蒙古南下時候,死於戰亂之中?”

“的確。不過當初幸虧有赤鳳軍蕭月蕭主事相助,所以倖免於難。自此之後,便加入了赤鳳軍之內。”楊承龍回道。

蘇韻自有不解,問道:“加入赤鳳軍?爲何不迴歸朝廷?”

“哈哈。你也知曉他曾經受到的那些事兒,既然如此你如何奢談讓他回去?”余文威輕笑一聲,卻是透着譏誚。

“這倒也是。”蘇韻感同身受,不免黯然下來。

他之所以跑到此處,也是一般原因,所以並不感覺意外。

“只可惜在長征之中,前輩因爲操勞過度,早已經身染病疾,等到來到長安之後,撐不了幾年,就因病去世了。”楊承龍一臉無奈的解釋着。

蘇韻睜大雙眼,問道:“去世了?”

“沒錯。而在去世之前,他就開始着手招攬人才,成立崇智書院!”楊承龍點點頭回道:“只可惜天不假年,崇智書院剛剛建成之後,前輩就因舊疾發作而去世,實在是讓人扼腕痛惜。”

“前輩之才,可昭日月。我等唯有佩服罷了。”

蘇韻、曾確兩人神色黯然,對那位前輩也是不敢有絲毫懈怠。

楊承龍自是闔首以作敬意,之後忽的輕笑一聲,意味深長的說道:“不過我等整理前輩手稿的時候,卻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兒。”

“什麼事?”

“你應當知道四書五經吧。”楊承龍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

“當然知道!”蘇韻道。

這是他自兒事就熟記的典籍,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了。

“那就好。那你可知,這四書五經之內,可有不少皆是後人杜撰而出。而我等遍尋其中,皆無絲毫痕跡。”楊承龍笑意濃濃看着蘇韻,平淡無比的將這個事實道出。

“你說什麼?”

蘇韻整個人都被驚住了。

自開蒙以來,他一直苦學之法,竟然都是假的?

緊接着,蘇韻又是面色嚴肅,死死看着楊承龍,問道:“你確定嗎?”

“當然。要知道當初秦始皇陵崩塌之後,墓中典籍都被完善的保存下來,就放在昔日崇志書院之內。只需任何一人,都可以踏入其中,一觀上面的記載。”楊承龍篤定的回道。

第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火器顯,三軍齊動滅蒙古第三百七十三章進寺第三十二章兵退玄機藏,組織方成形第兩百零三章異端邪說第二十二章天淵之隔第一百三十九章攻守異勢第四十九章黃沙漫天弊昊天,羣狼咆哮噬天地第一百三十九章榷場見聞第三百一十七章舊人第六十五章太子臨衆人慌亂,入中都王著斬敵第六十六章波瀾興,精衛豈一人?第二百八十七章來者是客第三十二章罪魁禍首第七十四章佈陣、闖關、暗局第六十六章破虜陣難擋鐵騎,三人上鐵辛受困第一百三十四章諜影重重第二章賢臣?奸臣?第兩百二十三章謀國第七十章鏖戰難分解,江離存手段第一百七十九章活下去第五十二章“駙馬府?”第一百二十七章劍光動烈焰難掩,丹爐毀恩怨再添第三十八章購糧第四十九章深夜巡邏中,槍聲開戰鬥第十九章軍陣穩如山,神通威如火第一百九十二章禮下庶人,必有所求第一百零七章最後的騎兵(三)第三百七十章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第四十四章北伐第一百零五章各爲其主第三十五章恩怨糾纏難分斷,私方衆人野心顯第十三章衝鋒第六十一章毒雖烈,不及人心狠第四章公田法第一百六十九章昔日的“宿敵”?第四十章慈恩寺第三百四十四章三個缺點第一百五十五章絕殺之計,生死再分第三十三章叢林遇騎兵,一人鬥三騎第四十五章星夜趕路求玉璽,仙子穩坐釣魚臺第四百一十五章總算結束了第十四章沁水河畔敵蹤現,左權縣中金水出第一百零四章生死一線第二十七章曇花剎那芳,烈焰滅淫僧第四十章兵發直指榆社城,重回山廟定分途第六十二章守本心,玄功方顯威第七十二章逃亡中血晶指路,議事中波瀾再起第四百零五章淘汰的戰艦第六十二章牢獄之災第七十四章問情況蕭月念情,處下風威風不墜第六十五章議事堂矛盾不斷,鍊鋼廠再生事端第一百七十三章終路(十一)第五十五章中都內過往浮現,論計劃謀求轉機第十八章兵鋒衝雲霄,八相莫能敵第一百一十六章風波起戰事再起,聞噩耗大軍出動第三十二章老巢第三十九章純陽鐵盒啓殺機,谷中殺招頻頻出第六十八章身份敗露第一百八十三章熟悉的刺客第四百三十六章發生的事故第一百二十七章激辯第二百四十四章最苦父母心第二十六章新勢力,繁雜千節扣第一百二十四章綱常毀君臣倒轉,夷入漢稱帝立朝第二十四章知天命第兩百二十二章劍拔弩張第六章五星戰世方現世,塵漓善語退妙興第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火器顯,三軍齊動滅蒙古第一百二十七章激辯第一百六十三章火神助威第六十七章兵戈起,全真制三魔第六十六章天問第九十一章尋舊人友情重續,問實情初解狀況第四章汾州境內番民亂,惡像連連圍剿城第七十九章黃河五鬼出,個個都奇怪第兩百三十八章君臣相和第三十七章持續暴走的局面第一百九十六章允諾第五十章諸聖之力齊爆發,撒落人間變數生第四十二章糧食乃軍心,奸佞壞根基第十五章政事堂第六十七章入汪洋安然一時,論未來海上問策第五章忠心有雙姝,兵血劫滔天第一百二十三章雲頂山之戰(一)第三百四十七章前朝遺老第五十二章漢兒雙膝跪,煙火得轉機第十六章殿論第一百三十四章歸鄉第三十七章持續暴走的局面第五十七章何源第四章公判奪女案,一口定天憲第四百二十章帝黨非帝、相黨非相第二百零八章誰在說謊第六十九章劍術妙,木像隨心走第二十二章亂象第二百一十四章繼續前進第二百九十三章終點第一百二十八章靜思中誤入魔怔,晚飯中爭執難消第一百零九章聖僧覺心第兩百章樊城之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