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長安新貌

“若是這樣,那就奇怪了。”

王堅忍不住內心衝動,卻是陷入妄想之中。

那太監許是有些焦急,卻是對着餘玠問道:“既然如此,那不知餘置制使可否隨我一同入京?”

“入京?”餘玠點點頭,訴道:“既然大官有此要求,那咱們就走吧?”

遠處張鈺眼見餘玠即將離開,頓感自己好似失去了主心骨一樣,一不由得踏前叫道:“大人!如今川蜀剛剛收復,百姓急需安撫,若是沒有你從中斡旋,只怕我們順利接受啊。”包括冉璞、冉璡兄弟,其他將士也是紛紛走上前來,央求道:“還請大人莫要離開,等到川蜀穩定之後,再行他事。”

衆人眼中,莫不是帶着期頤,看向餘玠,只希望他莫要這麼快就離開。

要知道這四川境內剛剛經歷了蒙古入侵,如今川蜀之內羣盜四起、匪患橫生,還有那叛軍始終佔據城池不曾投靠,就連那些散落各自的韃子,也遠遠未曾停止作亂。

若要讓川蜀重新恢復往日場景,少數也得三五年的功夫才行,而在這個關鍵時候,臨安卻將餘玠給叫回去?

這個,當真讓人弄不清楚他們究竟是怎麼想的。

餘玠立時止步,卻是看向太監,問道:“大官。你也看到了,我暫時無法離開此地,所以是否能夠讓我在這裡停留數日,等到將事情處理完畢之後,再行離開?”

“餘置制使既有此要求,自家豈敢不從?”那太監頜首回道,神色異常平靜。

記得允諾,餘玠也鬆口氣,又是重新回道府衙之內,準備接受赤鳳軍留下來的資料,而無論是安撫百姓、剿滅匪徒,全都需要他在此坐鎮,不然就無法順利進行。

至於那太監?

他眼見此刻沒有自己的事情,也就從此地離開,回到了驛站之內歇息。

只是等到深夜時候,這太監卻是取出一支信鴿,信鴿腿上綁着一張紙條,這紙條之上赫然寫着:“餘玠暗藏不滿,意欲推辭。”的字樣。帶着這個紙條,信鴿撲棱着翅膀飛向臨安,而等到它抵達之後,只怕又會惹來新的一陣風波。

…………

長安。

自成都府離開之後,赤鳳軍行了十數日,也終於回到了住處。

而這個古老的城市在蕭鳳離開的這些日子裡,也變化了許多。道路兩側,多了許多新建的房屋,馬路之上來回人羣也多了許多,一個個交頭切耳,好不快活。

置身此地,蘇韻心中頓生別樣風采,問:“這裡便是長安?沒想到這世界除卻了臨安,竟然還有這般繁華的地點?”

赤鳳軍撤軍,作爲其中一員,曾確自然也不願意繼續留在成都府,遂跟着軍隊一起來到了長安,而蘇韻自然也一起跟隨,跑到了這裡。

“應當是的。”曾確答道:“畢竟我先前也沒來到過這裡。”

蘇韻一臉好奇的看着街道上的一切,回道:“不過說起來,這長安卻是比臨安要整潔的多,而且還有許多新奇的事物。”

“哦?有什麼不同?”曾確問道。

他出生時候,成都府早就陷入戰亂之中,更未曾離開過四川,自然不知臨安繁榮如何。

“就是這個。”一指鋪在地上的軌道,蘇韻更是頗爲好奇的看着行駛在軌道之中馬車,訴道:“這個被稱之爲有軌馬車的玩意,臨安就沒有。”

他所說的馬車卻和尋常馬車樣式不同,寬度約有七尺有餘,長度則爲一丈三尺,上下分爲兩層,能夠承載多達十來人。底下的四個輪子和安置在地面上的軌道緊密切合,確保能夠在上面順暢的運行。

而在說話時候,那馬車就停在了路邊,旁邊等待的行人井然有序的走上去,各自挑選好座位做好。

等到衆人坐定之後,馬伕輕輕一揮手中皮鞭,兩匹馬兒也邁開步伐,拉着馬車繼續奔行。

見到這一幕,蘇韻更是驚起,訴道:“而且這馬車竟然讓尋常百姓也乘坐?”

說實在的,他在臨安數年間,可從未見過這般場景。事實上,因爲宋朝缺馬原因,馬車一直都是稀罕的東西,就連大臣想要出行,也多是乘坐牛車,而皇室甚至鬧出了無法五色馬匹的事情來。

可以說,宋朝馬政向來都是一團糟,根本難以滿足國內需求。

旁邊一人似是見到兩人交談,走上前來笑道:“兩位乃是剛剛來到這裡的?”

“沒錯。”面露尷尬,蘇韻和曾確皆是一臉羞赧。

“在下楊承龍。”楊承龍屈身敬道:“不如就讓我帶你們一攬此地勝景!如何?”

蘇韻、曾確也知自己對此城不甚熟悉,遂請求道:“那就拜託了。”

“萍水相逢,屆時他鄉之客,兩位客氣了。”楊承龍哈哈一笑,卻是指了指那馬車,訴道:“只不過光靠着咱們這兩條腿,只怕難以在短時間內遍覽此城,不如就搭乘這馬車如何?”說話間,那馬車已經停在了路邊,楊承龍也帶領着蘇韻、曾確一起準備搭乘馬車。

等到走上去之前,楊承龍自荷包之內取出三枚銀亮鐵幣,丟入門扉邊上掛着的錢箱之後,方纔走上前去。

蘇韻、曾確暗暗記下,不免有些疑惑,等到坐定之後,方纔問道:“看你之前模樣,若要乘坐這馬車,似是要給錢的?”

“當然。畢竟這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啊!要不然,修建這有軌馬車的冶鐵所豈不是要虧本了?要不然,單是飼養馬兒的飼料,就足以讓他們徹底倒斃。”楊承龍笑道。

蘇韻飽受理學薰陶,卻是皺起眉梢:“冶鐵所?這不是官辦的嗎?如此做法,豈不等同於與民爭利?”

“與民爭利?我且問你,這馬車比之過往,速度豈止超過一籌?一次性更可以承載十數人,無論是行走亦或者是搬運東西,莫不是輕鬆許多。卻不知你從何看出,此物與民爭利了?”楊承龍嗤笑道。

蘇韻一時羞赧,辯駁道:“但是他可是收錢了。”

“不過是滿足日常週轉罷了,收錢又算得了什麼?”楊承龍搖搖頭,笑道:“只不過我看你這說辭,倒是挺有理學那些學子的風範。只可惜,那些傢伙大多跑到臨安去了,留在這裡的,多數乃是氣學學子。畢竟那些中古時代的老古董早已落後,如今時候若是不會術數格物之法,可是無法在這裡安然生存的。”

他卻是看出兩人皆是讀書之人,並非那等販夫走卒之輩,故此有此一說。

否則,楊承龍如何會搭理兩人?

第二十五章金剛破滅鬥志散,赤鳳消散神魂存第九十五章伏兵出劍指潞州,絕響起終章鳴奏第六十六章倉促中工事未完,轉瞬間索橋易手第四十章祭長生聖旗生輝,入農莊成風中計第六十章故識第二百四十章有趣的傢伙第四十五章政敵第一百六十九章昔日的“宿敵”?第十二章隻言片語第四十九章差距第五十二章“駙馬府?”第三百二十八章安慶之戰(一)第三十三章掀起的風暴第二百三十九章地主第三百九十八章崖山第一百一十四章築堡壘防線開啓,收韃子謀局未來第五十四章復仇第一百六十八章來自銃槍的誘惑第三十六章傾盆暴雨連綿起,衆志成城鑄長城第四十三章回家第一百二十一章戰略方向第一百零七章縣衙內設計反擊,缺糧食時間緊迫第一百五十九章致仕第十九章神火展神通,火藥顯威力第二十四章解玄功,天下誰能敵?第十五章身隕開通途,如來定樂土第二百二十五章罷黜太子,另立新君第四十六章敵我難分辨,三州再入手第一百七十五章忽來的噩耗第二百零四章和平的均州第二十二章天淵之隔第八十七章爲救人仗義出手,造新車招賢納士第一百七十八章並不和諧的見面第十二章危機未曾解,玄機已佈下第一百零四章鼎軒閣元兇捉拿,論緣由宗族爲罪第五十章定裝後膛槍第一百一十七章聞敵訊兩軍聯合,爭對錯新舊對立第二十二章軍陣鬥武者,八相狼狽逃第二百八十三章勸降第三十章千斤玄鐵驚天下,水下暗潮噴涌出第一百零八章奪城潼川第八十九章石屋中搬弄風雷,窺天地未來開端第一百八十九章神秘之人第八十四章全軍動主力盡出,赤芒顯雙雄現身第二百零四章和平的均州第三十二章幾人相鬥不相讓,傳國玉璽終現世第兩百零四章蒙漢之爭第二百四十八章陛下,駕崩了?第一百零三章問緣由根本難除,做準備南下汴京第一百五十二章最終決戰(十三)第十九章軍陣穩如山,神通威如火第二百三十五章攻訐第二十七章繼承人第五十六章商議出趙志離去,風暴臨和平終結第三百三十章安慶之戰(三)第一百七十二章消失的龍椅第二百三十七章歸還襄陽第九十一章滅親之仇,奪弟之恨第四百零六章誰知道?第二十四章兩人有安排,蕭月負重則第二百四十章有趣的傢伙第四百三十六章發生的事故第三百七十三章進寺第一百六十九章終路(七)第六十五章祥瑞第八十五章送蕭月伏兵暗藏,設陷阱計除妙善第四十六章禍心暗藏爲細作,慧眼明辨知真假第一章宋朝的來客第四十四章北伐第一百五十一章最終決戰(十二)第三百八十五章天下第一人第八十五章酒宴中聲色迷離,陰謀顯裡應外合第二百六十六章宋朝宰相第兩百一十五章兒子還是質子?第四十三章孤臣絕,毒牙露鋒芒第十四章定計劃暗兵埋伏,尋村民白骨鋪地第一百三十四章遊丹江方知偉業,建水軍謀求長江第二十八章人心易散煙花冷,月冷霜凍論黨爭第一百零八章繼續抵抗第六十五章衆人定計策,星夜傳縱橫第兩百一十一章房地產稅第十章地籠困英傑,兵鋒正待時第一百零五章聞噩耗決心下定,機密泄未雨綢繆第五十五章軍鋒再相較,蓄勢正待出第八章會議上羣洶紛爭,議未來形勢難料第一百零四章生死一線第一百八十三章臨危受命第六十章四將入營帳,建城名榆社第七十四章逃出去第四章三蕭爭鋒破封印,石卵現世變像生第九十五章汴京中主謀開啓,上京內噩夢難消第五十三章朝堂第一百二十七章激辯第二十七章廢除彈劾案第三十二章論天下野心出現,送火器塵世更亂第一百零八章繼續抵抗第二百九十一章貌合神離第二百三十八章該離開了第八章隔閡第三十七章血獄重複現,真神作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