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縱論戰爭

李教諭的書房陳設簡單而雅緻。書桌子外,佈置着一套桌椅。牆壁上掛着字畫。書櫥裡的書本裝滿。

“子尚,坐吧!”一名中年僕婦進來奉茶,李教諭笑着讓張昭落座。他則是走到書桌內。

張昭依言坐下來。

看得出,李教諭雖然是當今閣老李東陽的同族,且估計在李家中還頗有些名望,否則當日在徐郎中府上就不是他來代表李家。但他的生活簡樸,並不奢華。

李教諭翻看着張昭的文卷,眉頭皺起,提筆修改。書房中一陣安靜,庭院裡秋風颯颯吹過。

張昭心中苦笑。他的八股文水平他心裡有數。真的只有童生級別。

上午在四海居中,他的“科舉幻想”被一個叫“李子遠”的童生無情打破。但他下午還是決定來李教諭這裡請教。

他心裡確實已經動搖。但在十月初十之前的這段時間,他還是打算踏踏實實的練習一段時間的八股文、押題,然後下場考試。並不爲能否中生員,只求盡力而爲之。

一個人總要有點堅持!做點蠢事!而非總是以利益、得失來衡量。

至於說,考不中秀才,他以後的路該怎麼走,這再慢慢思量吧。他還有些時間!

其實,科舉之路對他而言如此之難。他最初的設想:今年秀才,三年後中舉人、會試、翰林,這條青雲大道就是需要修改的。

就在張昭心情略顯悲壯的準備潛心做兩個月的八股文時,李子遠在淺淡的暮色順着衚衕裡的道路而來,嫺熟的和李教諭家的門房打着招呼。

“陸伯,老師可在家中?”

看門房的老僕神情笑道:“有個童生前來拜訪。老爺正在書房裡見客。你在廳中先等着吧!”李子遠身材短小、其貌不揚,卻是老爺看重的門生。

李子遠頗爲奇怪。府學之中就讀的盡是秀才,哪有童生?而他所在的李家族學裡的童生,陸伯都認識,不會不說名字。這會是誰呢?竟然得老師的看重,在書房中談話。

“好的,陸伯。”李子遠熟門熟路的進寬敞的客廳中,坐着略等一會便到晚餐時間,片刻後就見張昭跟在李教諭身後一起出來,禁不住站起來,“你怎麼在這裡?”

當日丁管事誇張昭人物出衆,一表人才,並非是恭維的話。張昭身姿修長,容顏俊朗,再加上他沉靜、穩重的氣質,李子遠一眼就能認出來。

李教諭五十多歲的年紀,形容清廋,一副長者風範。看看兩人,奇怪的道:“子遠,你認識子尚?”

張昭手裡拿着文卷,亦步亦趨的跟着李教諭,這時回答道:“先生,我上午時和李子遠在四海居中偶遇,攀談了幾句。”說着,看李子遠一眼。

他在四海居中請此人喝酒、閒談。李子遠奚落他後喝酒離開。當時長隨陳康頗爲不滿。如果李子遠僅僅是李教諭的同族,虛應他幾句,他並不強求。畢竟,李子遠話難聽,說的是事實。

但是,如果李子遠和李教諭關係如此親近,卻什麼實際的東西都沒透露,這就有點將他當傻瓜。

李教諭表情微微沉下來,不滿的道:“子遠,你要是將你在酒色上的時間花在讀書上,何至於現在還是個童生?在求學這上面,你遠不如子尚。”

李子遠身材短小,外加冬瓜臉,這讓他看起來有些獐頭鼠目。此時,心中哀嘆道:老師,到底誰是你的弟子啊?被老師訓幾句無所謂。關鍵是他上午纔在張昭面前裝過逼。現在,卻被老師說不如張昭。這很很打臉!

李子遠自詡才智之士,並不糾纏,而是道:“老師,近日朝廷論罪平江伯陳銳、戶部左侍郎許進、太監金輔,又有兵科給事中熊偉上書言募兵,我多有關注,因而在四海居中和人爭論。”

這是說的弘治十三年前半年的國家大事。十三年四月、五月蒙古火篩部連續入寇邊境。平江伯陳銳等人避戰,現在正在被戰後追責。而弘治皇帝更是連召閣臣劉健、李東陽、謝遷議軍政。當然,結果還是然並卵。

李教諭頓時嘆口氣,沒興趣再追究李子遠喝酒的事。他是正統的讀書人: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心憂天下事。招呼張昭、李子遠兩人入座。老僕送來飯菜。

李子遠見李教諭心事重重,慷慨的道:“老師,要解決火篩很簡單。你何必憂心?若是我爲宣大總督,首先整頓馬政,編練騎兵。再整頓鹽法,令軍資充足。練精兵和火篩部大戰。許我五年時間,必定可令山-西無憂。”

張昭驚訝看這個矮個子童生一眼,確實有點水平。

按照他的瞭解,弘治朝的名臣楊一清上任三邊總制之後就是整頓馬政,這是他的政績。可見明朝此時的馬政確實有問題的。而鹽法,開中法早被明朝的皇帝、權貴們玩壞。

李教諭留意到張昭的表情,他向來鼓勵學生們發表意見,說道:“子尚,當日你給長寧伯說過平北虜三策。”見張昭神情疑惑,笑道:“太陽底下哪有新鮮事?長寧伯給天子建言過,太子還專門問過英國公。早就傳出來。火篩部入寇的事,你說說你的看法。”

李子遠不以爲然的掃張昭一眼,仰頭灌酒,很是豪放!張昭的平北虜三策若是有用,不早被啓用嗎?老師這是在給他說話的機會而已。

張昭沒管李子遠,這人估計看誰都是這幅狂妄的姿態,微微沉吟幾秒,從容的道:“先生,不管是火篩,還是小王子,歸根結底都是邊患。

因而,我們要提出兩個問題。第一,我們能不能贏得和北虜的戰爭?第二,如何去贏?”

“很明顯,經過太祖、成祖屢次北征,蒙古諸部即便有心南下重建蒙元王朝,也沒有這樣的實力。他們只能在邊境搶一把就走。但是,將其看做強盜是不對的。”

“我們需要認識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政治不僅引起戰爭,而且支配戰爭,因而政治的性質決定戰爭的性質。”(注1)

“那麼,北虜寇邊的政治屬性是什麼?我說是:地緣政治。蒙古諸部只要力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南向。歸根結底,是因爲只有南下才能得到人口、財富,壯大其民族。向北、向東、向西都沒有這樣的條件。”

“所以,北虜對我們的戰爭的核心本質,不應認爲是北虜的強盜行徑,而是其壯大本身的必然需求。而我們對北虜的戰爭,不應僅僅認爲是自衛反擊,而是要用劍爲我們的人民贏得生存的空間。”

“因而,這場戰爭是兩個民族間爲生存的鬥爭,只能以另一方徹底的倒下來結束。否則,我朝將邊患不絕!”

“所以,當以舉國之力滅蒙古諸部。戰爭,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計較一場戰役的勝負,最終將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所以,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能贏。”

“至於,如何去贏,還是我之前提到的三種策略。上策以科技勝之。中策以經濟勝之。下策以人力勝之。我個人最推崇的是發展火器,爆兵出塞平推。”

張昭說完,花廳內一片寂靜。

李教諭、李子遠兩人目瞪口呆,心中的震撼讓他們久久的說不出話來。這是他們第一次聽到直接指出明朝和蒙古諸部戰爭本質的論斷。如黃鐘大呂!

注1: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第三十九章 銷售、架構、將離去第兩百三十九章 將要離去(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回京瞭解情況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勝之後第四章 酒樓(上)第四百二十八章 王子落幕,大戰將起第四百四十二章 各地知曉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決定第三十八章 待日後第五百四十四章 新的區劃第兩百八十六章 人才第一百章 反打臉第四百九十二章 提前爆發第兩百八十二章 重臨小安鎮第一百七十八章 要到密旨第三百一十五章 國子監改革(下一)第七百一十九章 如何掠奪第一百八十六章 爲大軍先鋒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後第五百六十章 相逢(上)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瀋陽第三百七十五章 落實第兩百九十五章 京師半日(上)第五百三十章 新情況第九十一章 帝與後第兩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兩百二十五章 與子同袍(七)-危急時刻第四百二十二章 小鎮雨後的茶第五百三十六章 一戰而滅第九十六章 暗流涌動第兩百零三章 採購清單第五百二十四章 目標所在第五百一十二章 滅哈達部第兩百五十七章 達成協議第四百四十四章 往大帥嶺匯聚第六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鳴驚人(二)第九十七章 武英殿中露崢嶸(一)第兩百八十七章 推動工業之心第十七章 不再有興趣第七百一十五章 怎麼談第兩百一十章 視死忽如歸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刀殺人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上)第七百零二章 雄文(上)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第一百四十六章 眼看他起高樓(完)第兩百二十一章 與子同袍(中一)第五百八十九章 昭哥第三百零九章 勾兌第五百九十七章 協商(上)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六百九十一章 御批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執法權第七百三十二章 激戰正酣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抓捕第三百六十一章 金鳳第五百六十五章 勝卻(中一)第三十三章 留取待春深(下)第一百零七章 第一次聚餐第三百三十三章 試圖激怒第六百二十九章 張泰平的苦悶第五百二十五章 李搏濤的思路第一百零四章 明星般的青年第兩百九十四章 收穫、樑儲第三百二十六章 月影第兩百二十七章 與子同袍(完)第六百九十章 故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伯府夜宴(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隔空對話第十三章 宮中太監(下)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四百零一章 意想不到第兩百二十一章 與子同袍(中一)第一百七十章 忙碌的婚禮(上)第五百章 停止待勘第兩百零八章 新軍衛在準備第四百零六章 有些東西是底線第三百一十七章 張昭的想法第四百七十章 過年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軍衛抵達第兩百六十二章 別人眼中的張昭(上)第兩百七十二章 面聖(上)第一百九十四章 初戰(下)第六百三十八章 達成一致第七章 劉大戶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虜策第三百四十二章 結束。第六百九十三章 只能打明牌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個邀請、戰報第六百零八章 出乎意料(完)第三十七章 兩成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第兩百一十四章 我們的淬鍊第一百一十二章 收取軍心(上)--求首訂第兩百三十三章 侍女們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賣第四百九十五章 還是讀書人心黑啊第三百四十七章 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