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

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

當糜暘說出來那句“適足以爲我奉也”時,旁人不說,于禁與關平二將似乎都已經察覺出了糜暘的目的。

糜暘想要主動出擊!

糜暘的這個想法,令于禁皺眉,關平揚眉。

于禁往日在曹操麾下,就是以威嚴毅重受到曹操信重的。

故而在曹操麾下的五位外姓良將中,于禁的領兵觀念最爲保守,他的領兵方略也是先以守爲主。

而關平就不同了,他自小跟隨在關羽身邊,在他成長的環境中,劉備的實力已經漸漸強大。

故而那時只有關羽打別人的份,跟隨在勇往直前的關羽的身邊的關平,他的帶兵理念也因爲這種影響,變得無限趨近於以攻爲守。

于禁與關平兩人不同的打仗理念,導致他們對糜暘如今想主動出擊的想法,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但是于禁並沒有一開始就對糜暘的這個想法提出異議,性格持重的他,還是想先聽聽糜暘是因爲何纔有了這種想法。

于禁看向糜暘,他開口問道,“主簿方纔所言知曉孫桓之弱點,可否爲吾等解惑?”

于禁猜測糜暘之所以會想主動出擊,可能就是如他方纔所說的那般,他知曉孫桓的弱點。

既然如此,于禁想要先聽聽看,糜暘說的他所知道的孫桓弱點是什麼。

而在場的諸將,在聽到于禁的這個提議後,臉上也都浮現了濃厚的興趣。

瞭解孫桓的弱點,不僅可以讓他們心中對孫桓的畏懼心理減少,還有利於他們接下來對敵。

而糜暘也深知這點,因此他並不忌諱的對在場諸人說起他對孫桓的瞭解來。

“據我所知,孫桓此來必立功心切。”

“孫桓雖年少就在江東聞名,且因爲宗室出身受到孫權信用讚譽。

但因其年輕,他身上並無功勳在身。

無功而被拔擢爲都尉,這讓孫桓在江東一直飽受當地士族非議,言其乃是倖臣爾。”

“這一點,讓孫桓一直心中憤憤不平,常有通過立功來洗涮身上非議的想法。”

孫桓父親孫河,本就是孫堅族子,他早在孫堅時代就已經跟隨孫堅四處征討。

後來孫堅戰死,孫策於微末創業之時,那時也只有孫河與呂範兩人跟隨他身邊不避艱難,盡心服勤。

再後來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承繼江東。

因爲孫權年幼,當時孫氏宗族中的大將如孫暠、孫輔等對孫權不服,一個想造反,一個私下聯絡曹操引爲外援。

這也導致了當時的孫氏宗親,對孫權的統治大多都表示不滿。

就在那時的危難時刻,同爲孫氏宗親且手握重兵的孫河站了出來力挺孫權,才讓孫氏宗親漸漸開始服從孫權。

故而孫權對孫河一直很感激。

而孫河後來因爲橫死,也讓孫權倍感惋惜。

孫河雖然死了,但對於這樣的宗室重臣,他的遺澤一直在庇護他的後代們。

因此庇護,孫桓年紀輕輕就可以受到時人的讚譽。

因此庇護,孫桓未立任何功勳就可以成爲一軍重將。

但同樣的,在上一輩庇護下所得到的任何成就,在沒有自身功勳作爲基石的情況下,那勢必會帶來無數非議。

在當世,士人的非議足可以殺人。

更何況江東士人一向就與孫氏不對付,受到百般非議的孫桓,心中早就想立功洗刷這種屈辱。

其實糜暘對孫桓知道的這麼清楚,並不是完全因爲他是穿越者的身份,畢竟很多內幕是史書中不曾記載的。

這一切是徐詳告訴他的。

當初徐詳在寫完給孫權的信後,糜暘在南下時就將其帶在了身邊。

糜暘答應爲徐詳保住一條命,除了這是他與徐詳所做的交易之外,更重要的是,糜暘看重徐詳的身份。

徐詳身爲江東都尉,且又是孫權的心腹近臣,故而他對江東諸將一定知之甚詳。

糜暘特意保了他一條命並將其帶在身邊,就是讓其將他所知道的江東諸將的秉性,過往,經歷乃至於他所知的所有江東內幕都寫下來告訴他。

俗話說,最瞭解你的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敵人。

徐詳也是江東士人,一向與江東淮泗將領及孫氏宗親爭權奪利的他,對這些人的瞭解可謂是如數家珍。

這可比任何史書都詳細多了。

徐詳也自知他此生無法回江東,故而爲糜暘辦起事來盡心盡力。

在不久前,徐詳將他所知道的一切,都寫成了一本書交給了糜暘,糜暘還特地爲這本書命名爲《討孫寶典》。

這段時間來,將江東當做主要對手的糜暘,就日夜在翻閱着這本書。

若無這份寶典,糜暘也無法對孫桓那麼瞭解。

在說完這點後,糜暘接着說道,

“而且孫桓雖被孫權謬譽爲“宗室顏淵”,但其性格並不如顏子那般謙退有禮,反而頗爲急躁,驍悍衝動。” Wшw_ тTk ān_ c o

“孫桓本人立功心切,加上他性格衝動,如今他率數千精兵前來,優勢在彼,其心心驕,如此性格,當爲制勝之機。”

歷史上夷陵之戰時,劉備發前鋒來攻孫桓。

那時劉備手下軍力強盛,滿山都是漢軍,但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孫桓竟然還敢分兵,親自帶領不多的兵馬前去進攻劉備的前鋒。

這足以說明孫桓性格不夠穩重,這樣性格的孫桓,怎麼會不對兵力不多的公安起輕視之心呢?

在糜暘說完他的分析後,在場衆人的臉上都浮現了喜色。

自古以來,主將輕敵都是大忌。

如今孫桓若真如糜暘所說的那般,性格衝動並且輕敵,那麼他雖然帶數千精兵前來,但未必不可敵。

而在糜暘說完後,關平已經滿臉激動,他當即請命道,“糜督,孫桓此來,當可擊之。”

場內的諸將校在聽到,關平向糜暘提議主動出擊時,因爲糜暘的分析,此時他們的臉上也不再有憂懼之色,反而有些人臉上如同關平一般躍躍欲試。

在這個時間節點的荊州軍,在關羽的領導下,對外戰爭大體上都是贏得。

在這樣的影響下,現在他們的心氣普遍都不低。

方纔他們只是對孫桓不瞭解,加上心中想到江東後續大軍之衆,心中才會有憂懼。

但關平的請命則引起了于禁的反對。

于禁轉頭對糜暘進言道,“雖依主簿所言,孫桓輕敵孫軍乃驕兵,但凡戰都無必勝之理。

吾等當今因以守城爲要,無須冒險出城與孫軍前鋒交戰。”

“若勝,那自然是極好。”

“若敗,則我軍守城兵力將會損傷,且軍中士氣將大降。”

“還望主簿三思。”

(本章完)

第486章 諸葛回軍 心有靈犀第524章 天子親送 軍臨褒斜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後第115章 糜暘設計 (十更,求首訂)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626章 忠臣多多 楊儀咆哮第158章 江陵縞素 劉璋履約第598章 心懷死志 壯哉楊公第112章 刀兵圍府 (十更,求首訂!)第332章 賢妻在內 鄴城鐵販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422章 多智雍闓 上元夜襲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450章 謀攻祁山 吳懿憤慨第324章 關羽雖死 糜暘尚在第315章 天子規格 佈告天下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349章 杯酒釋權 唯一主宰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181章 禁軍在手 家人提點第445章 懷疑與自信第185章 魏國柱石 靈前悲訴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推兩本書第七百一十二章 我不想死 解煩左袒第119章 名將之殤 (十更,求首訂)第643章 尚有曹休 大勢鉅變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674章 衷心祈盼 廢立之權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566章 動則滅國 癱軟於坐第233章 人生贏家 魏帝咆哮第226章 馮鄧先鋒 驕兵之憂第100章 三江失敗,今晚休息一下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209章 黃旗招搖 天子落淚第410章 五略引贊 馬謖請戰第455章 相忍爲國 天衣無縫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16章 幼時情誼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353章 觸目驚心 殺意沸騰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110章 公安未來 朗朗明日(明日上架!)第423章 輕搖令旗 二擒孟獲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393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244章 武擔山下 山呼萬歲第374章 火燒塢壁 梁州大變第111章 上架感言!第412章 主動出擊 夜郎自大第522章 上頭劉備 句句昭烈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459章 萬事俱備 東風自來第116章 得償所願 (十更,求首訂)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215章 鷹揚不揚 深夜密謀第168章 割地請和 奉送質子(5000字)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36章 麋鹿破槽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55章 此子該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463章 空城計第575章 士載南下 噩耗致暈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389章 匍匐如犬 劍削頂冠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216章 劉備教子 衆臣齊哭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414章 精銳彝軍 血染白袍第235章 岌岌可危 司馬挫敗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140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東第32章 小心有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