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

空曠的大堂內,坐滿了江東的諸位名臣宿將。

看着或老或年輕的一張張臉龐,孫權的心中不禁浮現豪氣。

堂內的大數十位重臣,要麼是他父兄時代存留下來的江東柱臣,要麼就是他近十數年來提拔的青年才俊。

深諳用人之道的孫權當然知道,江東最寶貴的財富,就是眼前坐在他下方的這一大波重臣。

他們纔是自己爭霸天下的最大底氣。

而蟄伏數年後,今日是江東孫氏再次在天下宣耀武威的時候了!

想到此,孫權面色一沉,他看向了下方坐在前列的一名將領。

這名將領赫然正是近年來不斷受到孫權提拔的陸遜。

想當年在公安一戰時,陸遜僅僅是江東的一員偏將軍,右部督。

但時至今日,在數年的不斷升遷下,陸遜現任江東的右護軍、鎮北將軍,並進封爲婁侯。

按理說哪怕陸遜是當世難得的將才,但近幾年來江東極少發生戰事,陸遜再如何善戰也不該升遷如此快纔是。

但禁不住人家陸遜命好呀。

當年公安一戰孫權慘敗,幾身逃離公安城外時,那時他的身邊只有陸遜一人護衛着他,爲他撐杆渡江。

若沒有陸遜,孫權有可能當年就喪生在糜暘的手中。

這不僅是江東重臣心中的猜測,更是孫權自己心中的想法。

故而自那一戰後,孫權對有救命之恩的陸遜,就十分另眼看待。

孫權這個人性格十分分明,與曹丕有點類似。

對厭惡的人,孫權會痛罵不絕,甚至會極盡羞辱之能事。

但對喜愛的人,孫權則會不斷施加恩寵,一副將他當成寶貝的樣子。

更何況孫權本就清楚,陸遜的才幹不下於當年的周瑜。

見孫權將目光望向自己,提前受過知會的陸遜,當下從座上起身來到大堂正中對着孫權一拜:

“至尊!”

聽到陸遜的尊呼後,孫權的臉上流露出笑容。

伯言,真是越看越喜歡。

以前他看周瑜、呂蒙也是這樣的目光。

不過喜歡歸喜歡,但孫權並沒有耽誤時間。

他從一旁內侍手捧的木盤上,取來一塊寒光熠熠的虎符。

而後他用眼神示意陸遜上前。

看到孫權的舉動後,哪怕心中早有預料,但這一幕還是讓陸遜的內心激動不已。

自孫權繼位以來,江東的軍權一直就緊緊控制在他的手中。

而這麼多年以來,能得孫權看重,單獨率領江東主力軍外出作戰的將領,也唯有周瑜與呂蒙二人。

現在自己即將成爲那第三人,又豈能不讓陸遜感到激動呢?

沒有一位胸懷韜略的將領,會不喜歡兵權的味道,饒是性格一向沉靜的陸遜也是如此。

陸遜眼中的激動之色,瞞不住孫權。

在看到陸遜眼中的激動之色後,孫權心中既有滿意,亦有着一些嘆息。

他滿意於陸遜的鬥志昂揚,嘆息於這次自己無法親征。

孫權之所以不親征,倒不是他真的信任陸遜到達無可復加的地步,主要是江東的大部分重臣,都不贊成他再次親征合肥。

內中緣由,懂的都懂。

公安一戰後,孫權威望損傷了不少,故而面對大部分重臣的勸諫,孫權哪怕心中不捨得放棄兵權,但也不得不慎重考慮。

不過真正讓孫權下定決心的原因是,他對這一戰是勢在必得的。

其實以孫權的識人之能,他當然知道自己的武略不能與父兄相比,但爲了更好的掌控江東,孫權只能不斷親征。

想着哪怕勝一場,只要勝一場就好。

可惜的是,數十年來除了征討廬江那一戰取得勝利外,孫權幾乎未取得什麼大的戰功。

甚至還慘敗了好幾場。

這反而讓孫權形成一種執念,越是敗,越要用一場大勝來證明自己。

但當下的情勢與以往不同。

孫權知道公安一戰後,他的威望已然受損,在這時候北伐合肥一戰,是絕對不能出差錯的。

於是孫權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讓陸遜代替他成爲北伐的主帥。

歷史上孫權便是如此做的。

一順風,他就想親征。

一逆風或者沒把握,孫權就會極其敏銳的發現俊才力挽狂瀾。

而哪怕當下陸遜身上並無大的戰功,哪怕他的資歷不能服衆,再加上有不少江東大臣對陸遜統兵出征都有着異議,但孫權最後還是選擇自己的眼光。

在何時該選何將這一事上,孫權從沒有錯過,這一點是劉備與曹操兩位英主也無法做到的事。

而這也是孫權能並列天下三大雄主的最大原因。

嗯,至於公安一戰派呂蒙遇到糜暘,那純粹是意外。

他一生也就這一次失誤了而已。

在心中打定主意後,孫權親手將虎符交到陸遜身前,同時孫權口中沉聲說道:

“逆魏不道,今孤奉大漢天子之名,起兵七萬征伐淮南。

正王者之師,弔民伐罪,當無所不勝。

今孤拜你爲徵北大將軍,代孤親征淮南,還望你不要讓孤失望,不要讓天下人失望!”

孫權的話沉穩又堅定,當他的話落入陸遜的耳中後,陸遜臉上的喜色更濃。

陸遜高興的不是他升官了,而是孫權話語中的親征二字。

這二字代表着在這一戰中,他將擁有等同於孫權的權力。

陸遜單膝跪下,畢恭畢敬地從孫權的手中接過通體冰涼的虎符,然後他叩首一拜道:

“臣必不負至尊!”

陸遜的承諾,讓孫權的臉上也流露出喜色。

可爲了保證這一戰的勝利,孫權接下來更直接做出了一個舉動。

孫權將自身的佩劍青冥劍解下交予陸遜手中,然後對着陸遜,更對着在場的諸位江東大臣言道:

“今你持孤青冥出戰,若戰時有人敢違伱節度,上至宗親,下至元老,你皆可持孤青冥劍斬之。”

當孫權的這句話落在堂內的諸位江東大臣耳中後,他們的臉色齊齊一正。

青冥劍是孫權多年以來從不離身的佩劍,在孫權威望的加持下,青冥劍早已經成爲江東之主的象徵。

更何況孫權不僅將青冥劍交到陸遜的手中,還特地在衆臣面前說出這句話。

兩相加持之下,諸位江東大臣漸漸收起了對陸遜的輕視之心,特別是那些這次要隨軍的將領。

不過隨着的推移,這種現狀會保持多久,那就不知道了。

畢竟陸遜看起來文文弱弱的,貌似很好欺負的樣子。

在用自己的權威,爲陸遜鍍上了一層金身後,孫權最後安心得對陸遜言道:

“去吧。

名震天下的機會在等着你。”

孫權的話猶如有魔力般,將陸遜心中的鬥志一下子提到最高。

這一刻他的心中浮現了,當年在夏口城外的那道年輕身影。

時至今日,陸遜還一直認爲,如果當年孫權能用他的計策,糜暘最後不會取得公安之戰的勝利。

但過去的終究成爲事實,陸遜現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便是要不斷提升自己。

這樣在將來的某一日與他對陣時,自己心中才會有十足的底氣。

想到這陸遜一臉堅定的站起身,然後便昂首闊步朝外走去。

隨着陸遜的離開,堂內的諸位將領也化作兩列,紛紛跟在陸遜的身後朝着堂內走去,朝着那遙遠的淮南而去。

看着陸遜及諸將離去的背影,孫權心中暗暗想道:

此後天下大勢,能否是真正的三足鼎立,就全在這一戰上了!

由於之前孫權早就籌備好了出征的一切事宜,於是陸遜在走出太尉府後,便帶着一衆將率乘船快速朝着廬江郡前去。

淮南其實是一個空泛的地域觀念,而按照那種地域觀念劃分的話,廬江郡的一部分也屬於淮南地帶。

正因爲如此,廬江郡在江東的地位,一直不下於江夏郡。

只要將廬江郡牢牢掌握在手中,不僅可以拱衛江東的長江防線,更可以讓江東大軍在長江以北有個進兵淮南的基地。

而之前在孫權的命令下,從江東各地調集來的兵力、糧草便都囤積在廬江郡的治所皖城中。

由於水運的便利,陸遜與諸位江東將領不過兩日就來到了皖城中。

待到達皖城後,陸遜顧不上休息,便召開了軍前的議會。

陸遜要商議的正是,此番攻打合肥的具體作戰計劃。

合肥對任何江東將領來說,都不會是一座陌生的城池。

因爲早在今年之前,孫權就曾三次親自統兵攻打合肥城。

除去建安二十四年那一次孫權心不在焉外,其他兩次孫權可都是鉚足了勁要拿下合肥威震天下的。

然後,過程不提也罷。

儘管三次攻打合肥,結果都是無功而返,但在三次的出兵下,江東諸將早已經對合肥城周圍的地形熟悉之至。

而相應的攻取合肥的計劃,卻不下十數種。

按道理來說,陸遜無須特地再召開議會,他只要從那十數種計劃中選擇一種就好。

可很明顯那由孫權主導構想的十數種計劃,沒有一種入得了陸遜的法眼。

這一點從陸遜選擇從皖城出兵也可以看出。

當年孫權三次親征合肥時,走的進兵路線永遠都是一條——率軍來到離建業城不遠外的濡須塢,由這裡藉着濡須塢的水運便利,直入合肥城外的巢湖水域中。

這一條進軍有着三大好處。

一個好處是可以藉助水運的便利,大大減輕吳軍的後勤壓力。

另一個好處便是由於江東戰船先進,這也可以大大加快吳軍進軍的速度,達到兵貴神速的效果。

最後一個好處嘛,便是在有着舟船的存在下,只要吳軍不陷入重重包圍中,那麼吳軍的後路一直是很安穩的。

從這三個好處來看,不能說當年孫權選擇的進兵路線不對。

但在陸遜看來,這一條路線有着最要命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哪怕這條路線再好,也不能一直選擇這條路線呀!

曹魏在淮南的都督更換的頗爲頻繁,但無論哪任都督在任,他們都會下意識地加強這條路線的防備。

誠然佔據舟船之利的吳軍,哪怕在有魏軍的阻攔下,最後也能安然到達合肥城外。

但要想攻打合肥城,靠舟船水軍是不行的。

當吳軍的步兵下船以後,原本就多騎兵,早有防備的魏軍,肯定會用出各種辦法襲擾吳軍。

吳軍在這種情況下,陷入了雖有後路卻無法自保後路的境地。

這樣一來,吳軍又豈能不人心惶惶,又豈能取得大的戰果呢?

正因爲知道之前孫權選擇的進兵路線,已然不符合當下的實際局勢,故而陸遜很果斷的將大軍轉移來皖城。

而哪怕陸遜爲集思廣益,讓諸將暢所欲言,但在良久的討論之下,一衆江東宿將並未給陸遜提出什麼好的建議。

見此陸遜最後只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當今曹魏揚州牧是爲曹休,吾觀彼作戰頗爲勇烈,最擅長快攻的戰法。

既如此,我軍就勢必不能露出半分破綻,爲敵軍所趁。

吾意我軍當可分兵兩路。

一路爲韓公統率,是爲疑兵,虛張聲勢西進去往尋陽。

另一路我軍主力則由吾親自統領,趁敵軍不備之際奇襲舒縣、臨湖、襄安三縣。

待這三縣皆落入我軍後,廬江全境便全在我軍控制之下,到那時候我軍當可立於不敗之地!”

聽到陸遜的想法後,諸將不禁面面相覷起來。

尋陽是廬江郡最西邊的一個縣,最重要的是,尋陽縣靠近文聘駐守的魏江夏郡。

而若是韓當大張旗鼓率軍前往尋陽的話,是很容易會讓敵軍誤以爲,吳軍的真正目的在於江夏郡。

畢竟江夏郡的重要性,不比淮南差。

陸遜的這一點安排諸將倒是可以理解,但陸遜想收復廬江全境的想法,卻讓諸將不解。

正所謂兵貴神速,你都派出疑兵前往尋陽了,何不趁着敵軍麻痹大意的時候,直接一路急行軍至合肥城下呢?

這樣不是更能出其不意嗎?

但你偏偏選擇去收復那廬江三縣。

雖說那廬江三縣在魏軍的控制之下,但向來不影響吳軍的進軍路線,既然如此奪取他們又有何用呢?

因爲不解,故而在諸將看來這是陸遜怯敵的一個表現,而這個表現是他們無法接受的。

他們不知道,這是陸遜奪取合肥的重要一環。

第420章 局勢變化 郭淮到來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666章 威風海量 視而不見第420章 局勢變化 郭淮到來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七百零九章 先發制人 陸遜破局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261章 召虎出征 今日收穫第526章 各有選擇 長安震恐第556章 力拒九品 首倡科舉第535章 張郃曹彰 輪番上場第58章 一步一殺機(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621章 如虎添翼 城如玻璃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43章 刀兵護家(求票,求追讀)第9章 糜暘到了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575章 士載南下 噩耗致暈第540章 迷霧重重 司馬終動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26章 早知道不去公安了第422章 多智雍闓 上元夜襲第475章 斬山爲梯 引發營嘯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216章 劉備教子 衆臣齊哭第233章 人生贏家 魏帝咆哮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526章 各有選擇 長安震恐第156章 用心深遠 張飛安危第七百二十一章 永安無憂 憂在荊州第531章 明光熠熠 漢胡重沓第10章 三駁潘濬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150章 三英重聚 魏軍流言第489章 曹真咆哮 劉曄黯然第六百九十四章 姜維跨步 追求幸福第674章 衷心祈盼 廢立之權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564章 欲斷後路 先遣雄鷹第七百三十四章 鐵索橫江 再戰公安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540章 迷霧重重 司馬終動第522章 上頭劉備 句句昭烈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各位書友,新春快樂第619章 漢軍衝鋒 奮死一搏第6章 此路不通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七百三十一章 探得機密 三問三答第619章 漢軍衝鋒 奮死一搏第370章 分化打壓 釜底抽薪第4章 父子對質第581章 心累糜暘 速召丞相第156章 用心深遠 張飛安危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71章 糜暘的信(三更求追讀)第七百二十章 圍三缺一 巋然不動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325章 帝王交易 所求爲何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253章 優勢明顯 夏侯請戰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150章 三英重聚 魏軍流言第524章 天子親送 軍臨褒斜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133章 陸遜自薦 內亂將起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296章 玄色洪流 西涼鐵騎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131章 以守代攻 伯言已至(求訂閱,求票!第378章 漢中防務 均田制出第475章 斬山爲梯 引發營嘯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377章 若有遠志 何必當歸第156章 用心深遠 張飛安危第216章 劉備教子 衆臣齊哭第538章 荊州出兵 兩面夾擊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466章 死者層積 敵踐而散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303章 無聲嗚咽 爲你拜年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371章 身死族滅 孤即梁州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