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孝直再現 將兵迎質

第169章 孝直再現 將兵迎質

孫登,吳郡富春人,乃是驃騎將軍孫權長子。

孫登生母地位卑賤,不知姓名,在孫登出生後,年近三十纔有子嗣的孫權十分欣喜。

他因爲對這個長子的寵愛,在孫登出生後就將孫登交予了他當時的正妻徐夫人撫養。

孫權此舉,無疑是在擡高孫登的身份,意在衆臣面前宣告,孫登就是他的嫡長子。

徐夫人,吳郡富春人。吳郡豪族徐琨之女,又稱徐妃。在孫權的謝夫人卒後,成爲孫權第二任妻子。

徐夫人最初嫁予吳郡陸氏的陸尚,陸尚死後處於單身。建安七年時,徐氏被聘爲孫權妃。

在之前徐夫人父親徐琨,在攻打廬江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得封廣德侯,後來卻在江夏一戰中意外身亡。

徐琨是孫權表兄,所以其實徐夫人相當於是孫權的表侄女。

當初孫權見徐夫人美貌,便不顧徐夫人寡居和有着血脈關係的身份,聘其爲妻。

後孫權對徐夫人的寵愛漸漸失去,於建安十七年將其廢黜正妻身份。

雖然至今年徐夫人已經失去了孫權正妻的身份,但孫權這時並未再立正妻,所以孫登名義上還是孫權的嫡長子。

孫登的成長經歷,與當年曹操的嫡長子曹昂有些相似。

因爲孫登嫡長的身份,再加上如今孫權膝下只有兩子,而次子孫慮又自幼體弱多病,所以孫權對孫登是極爲寵愛。

可以說孫權目前是將繼承他大業的希望,都放在了孫登身上。

所以當陸遜提出要將孫登送到荊州當質子的時候,孫權纔會那麼驚怒。

這是江東的“太子”呀!

只是雖然孫權愛子情深,情感上與理智上都極爲不捨孫登去往荊州,但爲了守住他孫家的基業,孫權亦只能忍痛割愛了。

誰叫他經歷了一場公安之敗呢?

當孫權命吳範回建業將孫登接來的同時,他同日命諸葛瑾急速回轉襄陽,將他送還長沙、桂陽二郡及奉送質子的新提議告知劉備。

諸葛瑾從夏口上船,逆流從漢水西上,數日後就來到了襄陽城外。

而劉備在知道諸葛瑾這麼快就回來之後,他心中就知道孫權應該是妥協了。

否則若是孫權沒有妥協的意思,他根本不會命諸葛瑾迴轉,應該是積極備戰纔是。

在知道孫權有妥協的意思之後,劉備于帥帳中再次召見了諸葛瑾。

諸葛瑾在一見到劉備之後,就將孫權提出的新條件告知給了劉備。

而劉備在聽完孫權在將割讓江夏一事,轉爲奉送質子之後,他臉上浮現了沉思之色。

他令諸葛瑾暫且退下,他要與帳中的羣臣先商議一下此事。

等諸葛瑾退下後,劉備就將孫權提出的這個新條件問詢羣臣,問他們有何看法。

在劉備詢問之後,帳中羣臣頓時意見不一。

有的大臣認爲應該堅決不接受孫權的任何條件,等今年秋收過後,就立即征伐江東報仇雪恥。

有的大臣認爲就算要接受孫權請和的提議,那麼亦務必要讓孫權割讓江夏。

這樣才能讓孫權時刻生活在兵鋒威脅之下,再不起爭奪之心。

還有的大臣是認同孫權提出的新求和條件的。

這類大臣文以馬良爲主,武以趙雲爲主。

趙雲出拜對劉備諫言道:“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雖退卻,然其狼子野心,遲早行篡逆之事。”

“大王應養精蓄銳,早圖關中,尋得良馬,再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若暫時棄魏不顧,先與吳戰;兵勢一交,江夏得失尚未可知。

縱算江夏可下,然孫權必盡起江東之兵,與大王反覆爭奪江夏,兵勢不得卒解也。”

“拖延日久,待北方一旦恢復元氣,則不易圖也。”

若論帳中羣臣中,有誰最想踏平江東,一雪偷襲荊州之恥,那趙雲肯定是排在前三的。

因爲當初孫權不止想偷襲荊州,還想暗害關羽。

但趙雲是顧全大局,一心爲公的臣子,爲了劉備的大業,他並不會因爲私情而給出有失偏頗的建議。

劉備聽完趙雲的建議後,臉上浮現了思索之色。

歷史上在關羽身死,荊州失去之後,劉備怒而興兵討伐江東。

那時趙雲強忍悲痛就給出了類似的建言,只是那時劉備一心只想復仇,故而並沒有同意趙雲的諫言。

但如今的形勢與歷史上大不相同,關羽未死,荊州未失,所以劉備的理智還是在的。

在趙雲諫言完後,馬良亦出身問道:“大王想要江夏,是否有一舉蕩平江東之意?”

面對馬良此問,劉備搖頭言道:“非也。”

法正臨死前已經建議劉備,江東雖因公安一戰元氣大傷,但底蘊還在,境內多有俊傑,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滅亡的。

所以劉備心中目前,並沒有一舉吞併江東之心。

見劉備搖頭,馬良又言道:“大王既然無一舉蕩平江東之意,那討要江夏一郡,是意在斷絕孫權窺伺荊州之心?”

對於馬良此問,劉備點了點頭。

江夏乃是控扼長江的戰略要地,若能將江夏郡控制在手中,那麼一方面能以兵鋒威脅江東腹地,另一方面亦能從長江上游斷絕孫權進兵荊州之路。

但馬良在知道劉備是這個意圖之後,他當即對劉備進言道:“當今江東與荊州相鄰者有江夏、豫章、廬陵三郡。”

“若我軍拿下江夏,雖可從長江上游斷絕吳軍進兵荊州之道,但孫權之前在豫章、廬陵亦分別設有軍事重地,如陸口、益陽等鎮。”

“當初呂蒙進兵荊南,便是從陸口出兵,進而得逞詭計。”

“大王若想完全斷絕孫權進兵荊州之路線,那無疑要連取江夏、豫章、廬陵三郡方能穩妥。”

“然此舉,於當今時勢而言卻不易做到。”

“既如此,大王不如接受孫權奉送質子之請。”

“孫登乃孫權嫡長子,且孫權現今只有兩子,次子孫慮卻多病難保,年不過十歲,常年臥病在牀。”

“在此情勢下,孫登儼爲孫權心中來日承繼江東基業之不二人選。”

“有孫登在手,孫權來日定然會對我軍有所忌憚,不敢再輕易毀約。”

當馬良說到最後一句話以後,劉備的臉上已有贊同之色。

當世年幼的孩童是容易早夭的,一般當世人將十歲當做孩童的一個坎,若度過了這個坎,纔算有了真正成年的機會。

當初劉備自己在有了親子劉禪後,卻還是不貿然廢除劉封的副軍稱號,便是考慮到這一點。

今孫慮體弱多病,年又不過十歲,在當世人的眼中,幾乎都認爲他很難安全成年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不可能將繼承他大業的希望放在孫慮身上。

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孫登目前算是能繼承孫權大業的唯一兒子。

除了孫權完全瘋了,或者憑空冒出一個成年的兒子來,不然顧慮到孫登的安危,孫權的確是很難再起攻取荊州之心。

至少數年內,在孫慮安然成長起來前不會如此。

這時帳中的羣臣中,糜暘也是在的。

在他知道孫權有奉送質子的想法後,他心中卻慢慢有了一個想法。

最後糜暘亦出身對劉備言道:“大王,當今天下三分,鼎足而立。”

“若想一統天下,當和一方,攻一方,如此纔是萬全之策。”

“江夏一郡,南北相分,一半在孫權,一半在曹魏大將文聘手中。”

“我軍縱算拿下江夏,然以我軍與曹魏之敵對,文聘必然不會坐視不理,將會發兵攻我軍。”

“文聘一動,因江夏之重要性,孫權亦定會重整旗鼓來爭奪江夏。”

“那時我軍又將陷入與兩方交戰之境地,這對我軍而言不利。”

“江夏雖重要,卻猶如一處泥潭,在我軍未蕩清中原魏軍之前,非必要無須踏入。”

“今孫權既有奉子求和之意,大王不若允之。”

“等我軍一旦收到孫權質子,大王可仿效當年齊楚絕交之故事,讓孫權寫信辱罵曹操,以斷絕他曹孫兩家通好之可能。”

“有孫登在手,孫權不會不允。”

“曹操方與孫權結盟,對其大加封賞。”

“若他一旦聽到孫權又向我軍聯和,彼之內心必定憤懣,這時再有孫權辱罵之文書送至,以曹操脾性,將來或許會起大兵攻之。”

“到時孫權江夏、廬江二郡遭受兵危,自顧不暇,又豈能窺我荊州乎?”

“再者,在斷絕與北方交好之後,孫權爲了自保,短期內亦只能依附大王。”

“以北方之兵威,行懾服東方之事,禍水東引,於我軍百利而無一害。”

“而且孫登在手,孫慮想來多病難保,江東國無明嗣,長久下去,必起爭端。”

“當年孫策身死,爲江東穩定計,令孫權繼位。”

“然當年孫策卻並未將吳侯爵位傳給孫權,這便造成江東法理不清,世系多樣。”

“來日孫權若再起異心,大王可上表天子,以孫策有大功於朝廷之緣由,令其子承繼吳侯爵位。”

“到那時江東中孫權膝下無明嗣,孫策之子孫紹又已然成年,孫策之舊臣尚在,江東又豈能不徒生奪嫡之爭乎?”

“奪嫡之爭一出,江東內亂必起。”

“自古以來,君主患有四亂。”

“家中無正妻而有寵妾,此家亂也。”

“膝下無嫡子在側,此宗亂也。”

“朝有疑主之臣,此國亂也。”

“派系多變,此衆亂也。”

“孫權廢徐夫人不立正妻,此乃家亂。”

“奉送質子來荊,此乃宗亂。”

“有一亂,國必疑。況今江東有二亂乎!”

“疑則動,動則爭,爭則相傷。”

“相傷則江東國力難復,此萬安之策,還望大王納之。”

在糜暘說完後,帳內陷入一片寂靜,然後有些人用奇怪的眼神看向糜暘。

糜暘被這些目光看的莫名其妙。

方纔在趙雲與馬良的諫言中,趙雲是用大局的角度勸諫劉備不要與孫權開戰。

而馬良更多是從實際出發,勸劉備接受孫權的奉送質子之請。

唯有糜暘基於這一點,延伸出了將來怎麼制裁江東的計策。

而羣臣中有些人之所以用奇異的目光看着糜暘,是因爲那些人都是跟隨劉備從益州來的。

糜暘現今出身言的這番言論,讓他們想起了已經故去的一個人。

一樣的善於分析時勢,繼而根據當今的時勢,給出最佳的策略。

這時羣臣中的射援提出一些異議,他對糜暘言道:“將軍此計雖好,然恐傷大王仁義之名。”

聽到射援所言,糜暘對着射援一拜而後言道:“射中郎所言不然。”

“當今乃亂世,人心詭詐,世事多變。”

“仁義可以治民,卻無法治敵。”

“孫權乃猾虜,向來詭詐,對此之輩,一切不能單以仁義爲主。”

“仁義乃治世之大道,亦是大王立國之本,但卻絕不能成爲大王的累贅。”

“對於詭詐之輩,就應當施以權術智略制之。”

“況且孫權既然與我軍議和,又豈能首鼠兩端,左右逢源?”

“孫堅、孫策皆大漢忠臣,暘只是在幫江東嚴正家風而已。”

“至於設計挑起江東內亂一事,亦是觀孫權後期所爲。”

“若其不再有所歹心,兩家通好,那自然相安無事。”

“若其再妄圖襲我荊州,那自然就當反客爲主,令其自討苦吃。”

當糜暘說完後,坐於上首的劉備當即大笑道:“說的好!”

聽到劉備已經發言贊同糜暘所言,射援最後亦只能退下。

劉備看着站在他身前的糜暘,他腦海中回想起當初法正在他面前揮斥良謀的樣子。

隨後劉備的臉上流露出了笑容。

孝直雖逝,卻後繼有人。

劉備用欣喜的目光看向糜暘,而後對糜暘言道:“善。”

“既然如此,那孤就允了孫權求和之請。”

在劉備這麼說之後,糜暘想起歷史上孫權的無恥面目,他當即又對劉備言道:

“孫權不可信,以防他欺詐大王,還請大王遣一員大將,將兵將孫登迎回襄陽。”

聽到糜暘如此說後,深知孫權爲人的劉備,同意了糜暘的提議。

隨後劉備看向他下首的關羽言道:“雲長,你親自去。”

關羽在得到劉備的命令後,當即出拜領命。

最後劉備考慮到糜暘在江東的威名,亦對着糜暘言道:“子晟爲副將,與雲長同去。”

面對劉備的王命,糜暘亦一拜道:“領命!”

繼續碼字,問題不大。

(本章完)

第253章 優勢明顯 夏侯請戰第593章 郭淮計策 聯吳抗漢第246章 左將軍暘 夜論孫權第457章 神兵天降 兩軍合圍第101章 將帥失和 (再來追讀!)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34章 武力爆表的關平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208章 車騎感嘆 曹丕親臨第291章 第二戰場 以身爲餌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義心驚第168章 割地請和 奉送質子(5000字)第155章 君志當承 糜暘之策第117章 請君入甕 (十更,求首訂!)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58章 一步一殺機(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165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第176章 譙周跌坐 大亂將起第140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七百三十四章 鐵索橫江 再戰公安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七百四十六章 因果循環 囚車送首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請假一日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240章 曹魏國力 長安異動第396章 郝昭鎮陳 諸葛告誡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陳倉阻敵章推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57章 江東烹鹿天團出發(求追讀,求票)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115章 糜暘設計 (十更,求首訂)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619章 漢軍衝鋒 奮死一搏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344章 返回南鄭 法邈五問第3章 先斬後奏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624章 了卻遺憾 天命所歸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讀)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159章 別有用心 襄城鄧艾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388章 滿殿皆驚 帝王舉劍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11章 關羽的欣賞與意外第110章 公安未來 朗朗明日(明日上架!)第七百零五章 挑釁糜暘 天真孫登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148章 輔政之選 撫髯定婿第七百一十二章 我不想死 解煩左袒第452章 泄我行蹤 一律皆斬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234章 無翅雄鷹 御駕親征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629章 何其壯哉 失魂癱坐第六百九十一章 兩份供狀 魚入網中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232章 麋馬角力 勝必生驕第124章 孫權之怒 猛虎擡頭(4000字!求追讀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請假一天,調整心態第15章 糜暘的野望第571章 盪滌污穢 只爭朝夕第19章 名爲參軍,其實帥也第240章 曹魏國力 長安異動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526章 各有選擇 長安震恐第578章 非死不退 劍履上殿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第382章 諸葛失望 劉禪憤怒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7章 懾服徐詳第429章 內外交困 四面楚歌第六百九十三章 糜暘東行 劉禪落淚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566章 動則滅國 癱軟於坐第580章 福至心靈 排除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