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

自治委員會憑空接收了一大筆財富本應是好事,但如何處置陳莊主這千餘畝土地卻引發了激烈的爭吵。

總會如今有一正二副六委員共計九人,主任蕭觀魚,副主任程大牛、申無病,委員有鄧公超、褚明智、劉悅、李福星、林兆昌、魏三生,其中鄧公超、劉悅是地主,褚明智是商人,李福星是鄉村醫生(魯山嶽父),林、魏二人都是一般的農民。總會如今分成了三大派,一派是蕭觀魚、劉悅,代表了根據地的地主階層,一派是程大牛、魏三生,林兆昌,代表了廣大農民,其餘四人實際是中間派,包括家產不次於申無病的鄧公超,在具體政策的態度上總想走中間路線,算是騎牆派。

陳超明確表示自己捐出的土地完全由自治委員會處置,這個態度讓自治委員會反而吵成了一團。蕭觀魚作爲陳超的密友,對陳超的境界是異常的佩服,這等於斷了自己的老根了。他主張將陳超的土地低價租出去,收取的租子一半捐給蒙山軍做軍糧,另一半出售後交還給陳超。程大牛則認爲,既然陳莊主將土地捐出來了,就應當徹底地分下去,具體分配當然以陳家崖的住戶爲主,至少那些租種陳超土地的農戶不再交租子了。鄧公超則認爲,陳莊主非常人可比,此舉令我等汗顏。之所以陳莊主捐出田土,實有深意。大家應當體會陳莊主的良苦用心,還是將這些土地交給蒙山軍吧。人家搞的榮軍農場就別開生面,令人欽服。

委員會裡還有一個人的地位頗爲特殊,那就是李福星,因爲其女婿是蒙山軍屈指可數的高級將領,所以大家都問李大夫,李福星更乾脆——去問王司令吧。

自治委員會內部有分歧,但在尊重蒙山軍這點上,態度倒是相當的一致。自從龍謙出任兩州鎮守使並順利接管兩州,蕭觀魚、申無病心底那點幻想也徹底打消了,在魯南這塊地盤上。必須看蒙山軍的眼色了。

於是皮球踢到了王明遠懷裡。

王明遠沒有立即表態。因爲也不必急着表態。土地沒有閒着,要改,也要等今年秋糧收了後再改爲好。另外,今春在沂州召開的一次軍政聯席會議上。在討論華源、中興面向農村招人時。龍謙曾談到土地問題。他書面提出了幾條意見,發給了參會的人員討論,當時爭論激烈。張蓮芬及唐紹儀認爲茲事體大,儘管朝廷大力推行新政,魯南因爲成效卓著受到省裡表彰,但土地政策涉及國朝根本,還是緩行爲宜。而龍謙從善如流,此事便擱置了下來。

那份提案,至今還收在王明遠的文件夾裡。

當他再次取出來仔細閱讀,覺得陳超捐出土地或許是爲了響應龍謙。鄧公超倒是看的清楚,他說陳超此舉實有深意,怕是說着了。

龍謙當時提出六條意見,一,重新丈量兩州田土,按新丈量的土地向地主徵稅。二、凡是不耕作的土地一律收歸官有;三、鼓勵開荒,新開荒的土地免收三年農稅;四、限制土地佔有,每戶上限爲200畝,超出此數額的向主家加倍收稅且稅收不得轉嫁租地的農民;五,劃分土地等級,官府統一定價,規範土地買賣;鼓勵興修水利。因水利工程佔地,官府按價給予田主一次性補償;六、對地租做出上限的規定,敢於超額收取地租的,嚴厲處分地主。

參加會議的除了蒙山軍的高級軍官,官府代表幾乎都不贊成龍謙的主張,因爲這六條對於以土地爲最大財富的鄉紳簡直就是要命了。特別是第二、三、六條。

王明遠對此六條卻是完全贊同。但不理解龍謙爲什麼不堅持。

王明遠因爲很少見到龍謙,所以在沂州耽擱了幾日,其間數次單獨與龍謙請示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的問題,也曾談到自治委員會及本次龍謙提案被擱置的事情,龍謙對王明遠談了他曾與陳超深談過的階級理論,對王明遠講了一番話。

“土地問題是農村矛盾的核心。從長遠看必須將土地從地主手裡收回來,將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但我們的國家是一個農業性質的國家,因爲沒有像樣的工業,土地就是最大的財富,而這些財富無疑被各級官僚佔有着。即使唐紹儀、張蓮芬在魯南沒有多少地,但他們擔心風波蔓延,禍及自己,所以他們堅決反對。便是沒有明確表態的,也不贊成我的主張,這點我很清楚。

“我們蒙山軍註定要開創一番大局面。我們從蒙山走向鄭家莊,從鄭家莊走向了整個魯南,將來還會走向山東,走向全國。我們要爭取的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重要的是做全方位的改變,經濟上的,文化上的,乃至政治上的。目前理解我的同志還很少,但可以確定,能夠跟得上我步伐的,就一起走。跟不上的,就會被淘汰。你負責根據地的軍政重任,不僅要抓好預備役部隊的訓練,還要關注經濟,關注政治,多研究其他方面的問題。你必須記住,單靠武力是走不遠的,必須擁有最廣泛的堅定支持我們蒙山軍的階級,這個階級,註定是廣大的農民和正在興起的工人,而不是滿清官僚和地主。當農民明白只有蒙山軍可以做他們的靠山,可以帶給他們希望,我們就基本立於不敗之地了……

“但是,現階段我們還不能用暴力手段打擊地主,支持農民。還必須團結和利用地主,而不是像消滅政經一樣消滅他們。那樣會將我們置於整個社會的對立面,甚至被朝廷圍剿。我們需要數年甚至更長時間來積蓄力量,目前我們沒有本錢來公然對抗朝廷……而且。你也看到了,第一,地主階級並不全是像政經一樣的惡霸,他們中間還有像陳超一樣的開明人物,更多的是蕭觀魚、申無病一類中間派,他們雖然人數少,但素質高,有文化,大部分都有愛國心,在農村有號召力。有影響。將他們團結過來,對鞏固和建設老根據地不無裨益……

“你留在根據地,除了抓好預備役,要騰出精力關注自治委員會的運作。我是將這個組織當做改造農村的試點的。這個你一定要明白。農民們長期被捆綁於土地上。沒有組織。沒有文化,甚至對生活都沒有希望!這不行!要利用自治委員會這個組織,讓農民覺醒起來。團結起來,逐漸懂得他們應有的權利……所以,要鞏固之前的工作成果,堅持推行減租政策,減輕農民負擔。繼續興建水利,選用良種,提高糧食產量,消除飢餓。要繼續辦好識字班,至少讓孩子們念上書,減少文盲的比例。要辦好農村醫療,讓鄉親們逐步能治病,一般的小病不要死人。要消除農村一些陋習,比如地主欺凌佃戶的妻女,比如種植鴉片,比如惡性賭博……不要用軍隊出面去管理農民,而是讓自治委員會去管理他們……你要操縱好自治委員會這個組織,要協調他們的矛盾,並從中發現人才……我會動用沂州和兗州的財力支援根據地的……”

龍謙的這些叮囑,王明遠都認真地記在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了。有空就拿出來看一看,琢磨其含義。主力走後的兩年,是根據地變化最大的兩年,主要做了下面的幾件事:

徹底登記了根據地人口,完成了根據地第一份極爲詳實的經濟調查,普查了土地,釐清了廟產等公田。

每個村都建立了小學校,由自治委員會出錢聘用教師,免費招收適齡兒童唸書,雖然教材都是用了幾百年的老書,如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一類的啓蒙讀物,但頗受村民歡迎;

有十一個村莊舉辦了村民夜校,在成年村民普及掃盲教育。教材是總部送來的讀物;

辦了一份不定期出版的油印報紙,免費發給各村的自治委員會及農民夜校。介紹經濟作物,商品信息,也介紹蒙山軍在魯南取得的剿匪、開辦實業的成就;

在鄭家莊蒙山軍醫護所的舊址上開辦了一所醫院,現有沂州及兗州招來的六名醫護,置辦了西式醫療器械,開始推廣西藥及手術療法。第二標軍醫院(去年蒙山軍在兩個步兵標都健全了隨軍醫院)定期派醫護人員來根據地爲農民治病診療,收費極其低廉,得到了根據地村民的歡迎;

遴選子弟送入中興及華源實業做工;

自治委員會出資興建了兩座磚窯。以預備役工兵連爲主,爲軍屬、烈屬翻修房屋二百餘間;

在鄭家莊開辦了一所商店,推銷中興、華源生產的民品商品;

延長那道引昌河水的水渠,將其引至雙雞村,擴大了根據地水澆地的面積。此舉得到了鄧公超的襄助,其捐助了白銀2000兩。

蒙山軍開辦的榮軍農場劃出四百畝土地免費交給周圍幾個村子最爲貧困的幾十戶農民耕種;但此舉只能幫助鄭家莊周圍幾個村莊,因距離問題,還不能惠及更遠的村莊;

從榮軍農場的收穫中拿出一定數量的糧食建立公倉,根據地農戶可以申請救濟,經本村自治委員會確認,給予50~100斤的襄助;

擬定了根據地範圍統一的鄉村公約,規範了村民行爲,禁絕吸毒販毒種毒、偷盜、搶劫、欺辱婦女、買賣兒童等行爲,提倡孝敬老人、友愛鄰里……對於違反鄉村公約的村民,視其情節嚴重,分別給予批評教育,經濟處罰乃至拘役強制勞動;

每年每村根據人口多少確定模範村民的數量,選舉全年勞動出色,熱心公益,家庭和睦的村民爲模範村民,由自治委員會給予物資及精神獎勵,獎品由中興、華源贊助,如布匹、藥品、農具等,極受歡迎……

這些成績的取得,極大地改變了根據地的面貌。蒙山軍在根據地的威望進一步提高,絕大多數村民們將蒙山軍視爲自己的軍隊,自己的靠山。自治委員會的威信也提高了,其號令和決策基本得到村民們的遵守和擁護。根據地周邊的村莊,特別是費縣縣城以西的村莊,已經自發地組建村民自治委員會了,申請加入總會。從去年起,已經有十六個自然村加入了自治委員會,這意味着根據地在擴大。而今年的勢頭更爲顯著,申請加入的村莊更多了。爲此,鄧公超提出應當劃分區域,成立於現有自治委員會平行的組織,因爲他們有些管不過來了……

這或許是龍謙希望看到的。當整個費縣、鄒縣和滕縣的農村都像鄭家莊根據地一樣成立完全擁護蒙山軍的自治委員會後,蒙山軍在魯南農村的根子就扎的更深了。這難道不是龍司令希望看到的嗎?

王明遠就此向龍謙打了報告,提議劃分地域成立更高級別的自治委員會,但龍謙至今沒有批覆……

如何處理陳超的田產呢?王明遠整理着思路。將那千餘畝土地分給陳家崖和鄭家莊的窮戶們看似簡單,但肯定不符合龍司令的一貫思路。分析龍謙對於根據地建設的舉措,王明遠認爲龍謙治理農村的核心有兩個,一個是建立隸屬於蒙山軍的有效組織,另一個就是提高根據地村民的生活水準。程大牛的做法是簡單快捷的,但未必是龍謙希望看到的,因爲其受益的對象很窄。而蕭觀魚顯然站在了爲陳超謀利益的立場上,如果陳超只想着收租子,大可不必將土地捐贈出來。以他的地位,誰敢打他的主意?剩下就是鄧公超的建議了,此人提議將這些地交給蒙山軍,納入榮軍農場管理。這個意見有點意思,似乎摸到了龍謙的本意。但榮軍農場興辦兩年多了,效果並不太好。傷殘軍人們無法顧及數千畝土地,只能將土地再次租給少地的農民。租出去的收成明顯高於部隊自行經營的土地。前年冬天,兗州紡織廠投產,那邊來信說希望榮軍農場大規模種植棉花,紡織廠將按市價全部收購。爲了支援中興實業,王明遠下令在次年播種了兩千畝的棉籽,但由於當地種棉花很少,收成慘淡。但在僱來一些棉農後,今年就好多了,預計產量會比去年提高三成有餘。而估算收入,種植棉花的收益顯然比種糧食高的多。如果將地都分給各戶,這樣大規模的種植也就搞不成了。王明遠想到這裡,決定還是按照鄧公超的意見辦,陳超的捐贈全部歸榮軍農場,採取包戶的方式將地包出去,繼續擴大棉花的種植。收成分配由自治委員會與承包的農戶協商辦理……

當然,具體的承辦還要自治委員會出面,他不會站在臺前的。

第15節 整編前後五第11節 繁雜的頭緒五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6節 袁世凱第12節 平叛二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6節 軍餉第12節 蔡元培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27節 變化三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18節 再戰李純七第12節 軍規一第13節 德軍的計劃第5節 事與願違第5節 大俄羅斯國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28節 變化四第17節 股份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11節 特種作戰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7章 第一節北進第16節 陳豪的使命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2節 軍銜第31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二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5節 狄文父子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8節 羅馬尼亞攻略三第17節 東北局勢二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19節 王士珍三第15節 新局面三第10節 寺內第26節 娜塔莉亞第16節 陳豪的使命第35節 社會調查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31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二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21節 敗露第7章 體制與軍銜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6節 戰與撤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28節 招商會四第2節 喀山一第10節 阻擊三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25節 俘虜們二第3節 春節二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18節 平叛之後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4節 去哪兒?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21節 拉帕洛會議第20節 範德平第34節 沂州二第36節 鑾駕回京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15節 演習第4節 無錫二第30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一第4章 山東之戰第一節海軍第33節 出征三第11節 故土第23節 韶關會議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33節 變化九第16節 平叛六第2節 疑惑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18節 新華源第32節 洪粵誠一第2節 司徒均第16節 推廣村民自治的深意第12節 再戰李純一第2節 破莊二第24節 風箏第2節 艱難的決斷第3節 干涉第2節 抉擇第9節 阻擊二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8節 終戰協定第10節 危機與變局二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4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