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

自蒙山軍佔領鄭家莊爲中心的大片區域,朝廷本來就薄弱的統治完全崩潰了。蒙山軍不是像孫德旺、陶三一類以打劫綁票爲生的土匪,而是一支有着深遠政治圖謀的武裝集團,所以必須建立自己的鄉村政權基礎。蒙山軍需要吃飯,需要穿衣,需要安置傷病號,需要招募新兵,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一個全力支持蒙山軍的基層政權。

這個政權,就是龍謙花了很大氣力打造的村民自治委員會。

自秦始皇混同宇內,建立大一統的中央帝國,中央政府對於農村的統治從來就很薄弱,更多的依靠鄉村自治,依靠對象是信奉儒學的士紳。靠近城市的還好,在遠離交通線的山區,政府的統治力就更爲薄弱了。那些地方經濟基礎極弱,可以爲統治者提供的稅負也很少,只要太平無事,官府很少過問山區農村的事情。在封建社會成型後,經過歷朝歷代的磨合,中央——省——府——縣四級體制成爲了通行的模式。縣就是封建社會最基層的統治組織了。縣令們由於交通問題,很少到所屬的鄉村視察。據根據地的老年人回憶,費縣的縣官老爺只來鄭家莊一次,那也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還有一個就是官府的工作態度了,由於各級官吏都是由上級來任命考覈,所以,取悅上司是他們工作的主要目的。報喜不報憂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農村的自然性質的小農經濟模式決定了農村無喜可報,憂倒是不少,比如水旱蝗災嚴重時,會導致流民的出現,而歷史上流民就是最危險的因素,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會向上申報災情,請求減免稅負並請求中央財政的支援。但這不是爲了災民考慮,而是爲了官員自己的烏紗帽和利益考慮。當朝廷賑災的銀子撥下來。各級官員撈錢的好機會就來了。

正因如此,纔會出現蒙山軍佔據鄭家莊後魯南乃至山東官府的反應遲鈍,如果不是苦主鄭經有兩個軍方背景的兒子,如果不是袁世凱主政山東後銳意進取以求仕途更上一層樓,官軍會不會發兵攻打鄭家莊都是一個問題。

在別的地方不敢說。至少在魯南。還沒有人像蒙山軍一樣關注農村經濟問題,並且用很大力氣去調查研究農村經濟並且試圖在組織形式上加以改變。

這種組織形式,也是不斷完善的村民自治委員會。

開始是以自然村組織的。最早的自治委員會誕生於鄭家莊。然後就是陳家崖,逐漸推廣到了根據地的近二十個村莊。在蒙山軍完成了“招安”大業後,自治委員會也升級了,在保留各村自治委員會的前提下,成立了更高級別的自治委員會,大家叫它總會,統一實行對根據地政治經濟方面的管轄權。

後世有一位軍事大家曾形象地解釋過政權的含義:政權就是鎮壓之權。雖然直白了些,但道出了政權的主要本質。那就是其強力性。

如果沒有蒙山軍作爲後盾,自治委員會是不會誕生並壯大起來的。因爲有蒙山軍這樣一支連續擊敗官軍的武裝。自治委員會真的成了二十餘個村莊內說了算的機構。當然,也與其傾心爲當地百姓謀福利有關。

但直到後來,纔有人明白了,自治委員會是龍謙決心實行軍政分家,改造農村的一塊“試驗田”。

最早明白這一點的是陳超。

陳超注意到,從鄭家莊施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轉變爲陳家崖、白魏爲代表的減租免債,其中包含着龍謙對解決農村問題的思考。前一種方式是激烈的,簡單的,是以階級對抗的形式展開的,註定會隨着鬥爭的開展引發更高層面的對抗。後一種方式是和緩的。複雜的,見效慢但相對穩定,也不會引起官府的重視。

確定韜光養晦、厚培實力、乘勢而作的總方針後,龍謙就不再允許在鄭家莊嚐到甜頭的貧苦農民將鄭家莊的方式推廣到更遠的地方了。好在局勢完全在蒙山軍的掌控中,程大牛之類更希望將鄭家莊模式推廣的農民不得不接受蒙山軍的主張。

農村的核心問題是貧困,這幾乎是引發一切問題的根源。其餘問題都是由其派生出來的,比如土地問題。在工業和商業幾乎爲零的山區農村,土地幾乎是唯一的生產資源。由土地而引起的矛盾成爲了主要矛盾。即使是在蒙山軍推行減租免息政策後,仍未真正解決土地問題。導致在自治委員會內部,愈來愈分裂成兩派,以蕭觀魚爲首的地主派和以程大牛爲首的僱農派。兩派的矛盾在蒙山軍司令部遷入沂州後公開化了。

陳超擔任自治委員會主任期間,自治委員會基本正常運轉。一來陳超本人的名聲甚佳,陳家崖的僱農幾乎沒有對他有仇恨的。二來有龍謙的支持,程大牛等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其三呢,陳超辦事比較公平,兼顧了地主和僱農的利益。那時候的自治委員會基本是獨立運作,蒙山軍高層——主要是龍謙,後來基本上不大過問其內部的事了,只是委託它完成一些他需要的調研,比如人口及經濟調查之類。

但是在龍謙和陳超離開後出現了轉變。接替陳超擔任自治委員會主任的是蕭觀魚。此人也屬大地主之列,當初實行減租免息就有些無奈,現在執掌自治委員會後,不免同情田主,仇視僱農起來。而程大牛則希望將減租免息的政策深入下去,每年,至少兩年一次,將田租水平降一次,讓廣大的貧苦農民不斷改善其生活。這個主張遭到了蕭觀魚的反對,矛盾就此爆發。

龍謙審定的自治委員會章程中,對其成員產生,政策的推出,都有細緻的規定。核心思想就是通過選舉產生各級自治委員會的成員,而不是由什麼人來指定。

但在實施的時候發現,自治委員會最基層的組織——村級自治委員會很難實行全民的選舉。第一,婦女被自然地排除在外了。沒有一家會讓女人拋頭露面。即使是成年男性,像程大牛那樣勇於站出來提出自己主張的極少。

毛病出在龍謙身上。他完全忽略了農村的現狀,忽略了農民的參政積極性和議政水平。

於是。龍謙在規則上做了修訂,村級成員由本村推舉,總會的成員由各村級委員選舉。

形成的事實是,兩級自治委員會成員中鄉紳的比例佔了半數以上。這個結果的出現是必然的。因爲一般的農民,根本就不願拋頭露面。即使如程大牛之類具有反抗精神的。也因爲其文化素質的低下。難以在委員會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他們總是站在反對派的一面,不停地反對提案。但自己又提不出合理的方案。

一句話,這個時代的農民還不能爲其階級吶喊,必須有代表其利益的有視野有文化有能力的精英人物來引導。

龍謙爲自治委員會擬寫的內部的議事規則規定,委員會推出所有的條例法規時,必須採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決定。具體做法就是無記名投票。這種閃爍着民主思想的規定在執行中也走樣,委員們習慣於看大人物的臉色,他們不相信自己投了反對票會阻止提案的通過,他們擔心因爲自己的反對而得罪那些有權勢的人。

龍謙其實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需要時間來解決。他曾不止一次與陳超探討過選舉的深刻含義。陳超天生具備民主思想。對龍謙所提出的所有辦法幾乎都發自內心地贊同並認真執行。但效果卻很差。

自治委員會成立數年來的實際情況是,鄉紳們在地方上的權勢受到了限制,但並未出現農民說了算的現象。如果不是陳超的主持,自治委員會不過是地主統治鄉村的一個改頭換面的工具。

身爲地主的陳超對此十分的失望。

龍謙明確地對陳超說,希望農民行使自己的權力,必須有個較長的過程。其標誌之一就是有一支保護其利益不受地主侵犯的軍隊,另外,必須實現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很難想象,一羣連自己名字都不識的文盲,一羣連國家、民族都不知何物的羣氓能夠走上政治舞臺!

與龍謙無數次深入的交流。陳超算是初步理解了階級和階層的概念,理解了階級矛盾爆發的可怕威力。在遙遠的歐洲,已經誕生了爲無產階級吶喊的理論。而在中國,完整地記載了數千年封建史中不勝枚舉的農民暴動,其實就是階級對抗的結果。

發現這一點,曾引起了陳超的極大震撼。當紛亂無序的事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其效果當然不一般。好在龍謙對所謂的“剝奪剝奪者”不贊同,這讓陳超安心不少。

既然能提出問題,想必是深思過了。陳超問及對策,龍謙苦笑說他也無良策可施。不過,既然階級或者階層是因爲經濟地位決定的,那麼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在於經濟。而農村經濟的核心問題就是土地問題,富者阡陌連片,貧者無立錐之地,矛盾是越來越尖銳了。順着這方面想,如果農民不通過種地可以獲得比種地更高的收益,那麼可以斷定,農民必將減輕甚至放棄對土地的關注和熱愛。

道理成立。但陳超想不出什麼方法可以讓農民不種地而有收入的辦法。直到龍謙掌控魯南兩州,神奇地將中興、華源兩大實業集團組建起來,爲了報答根據地民衆的養育之恩,兩大實業集團定向招收根據地的青壯年到沂州、兗州的企業做工。陳超總算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

經歷了一番曲折,在嚐到甜頭後,對舍土拋家心懷顧慮的根據地農民開始踊躍奔赴沂州和兗州。前後有上千人離開了故鄉,離開的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陳超極爲興奮。他從龍謙這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是眼界問題,更重要的是分析方法,調查統計,用數據說話的方法。陳超利用職務之便,統計了華源集團供職的根據地四百餘青壯的年收入和自身的生活支出,比較了在老家種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出來打工,相當於他在家耕種8.6畝自有耕地。

這是個驚人的數字!以陳家崖爲例,人均耕地不到五畝,大半是靠天吃飯的旱地。而且,自有耕地連一半都不到。

陳超通過統計數據分析,只要家鄉有一人出來做工,就相當於家庭收入增加了三倍有餘。不止如此,那些離開家鄉告別土地變爲產業工人的人,十有八九不會再回到老家務農了。那麼,老家的人口減少了,人均耕地增加了,爲兒子娶親一類的花銷轉移了,蓋房也會少蓋不少……當龍謙擺出了加減法,陳超真的看到了家鄉擺脫貧困的希望。

他懷着激動的心情開始了推算……假如再動出老家的多少人,那邊會有什麼變化……

龍謙立即指出了他的謬誤。你這是建立在企業無限擴大的基礎上的。華源不可能無限制擴大。實際上,經營企業的風險比種地高的多!企業的發展建立在產品的暢銷上,只有將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售出去,企業才能獲取利潤實現擴張。但產品的銷售需要市場的支撐,沒有市場,一切都成爲空中樓閣了。華源如今暢銷的產品未必能一直暢銷下去,不僅有國外企業的打壓,而且國內的競爭也會激烈起來。華源的擴張就會戛然而止。經營的不好,就會虧損甚至破產。

但是,工業與農業有着很大的不同。農業的增長及其緩慢,畝產量實現翻番需要漫長的過程,但工業產品產量的翻番甚至只要兩三個月。長久以來,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需要海外市場的支撐。可是一旦實現工業化,與列強的矛盾註定爆發。換句話說,列強絕不會心甘情願地看着中國實現工業化。

想通這點,就會明白列強絕不允許華源和中興壯大到威脅到他們在華利益的地步。列強爲什麼貪婪地在全球範圍內攫取殖民地?就是因爲其國內市場已經容納不下其工業產品了。攫取殖民地是一個由近及遠的過程,因爲距離的遙遠,西方列強直到道光年間才被迫用武力撬開中國封閉的大門。

侵略中華不外有兩種形式,一是像俄國日本直接霸佔我們的國土;另一種是扶持他們的代言人,建立一個親近他們的政府,以實現其剝削中華的目的。

背後都是利益。利益糾紛是一切矛盾的根源。抓住利益這個牛鼻子,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

這個推斷讓陳超沮喪。陳超已經將興趣和精力完全轉到了華源實業上了,想到華源的發展受阻,當然痛如刀絞。

那怎麼辦呢?他問龍謙。

沒什麼捷徑可言。中國要強大,必須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建立一個可以維護國家利益的中央政府,必須有一支足以抵抗列強武力侵略的軍隊。建設這樣一支軍隊,需要強大的工業支持。但實現工業化,卻不能再走英國的老路,因爲殖民地經濟已經不適用中國了!那麼就必須將農村經濟盤活。不解決農村的貧困,不緩和土地的矛盾,不將束縛在土地上的勞動力解放出來,發展工業就是一句空話。

陳超早已明白了龍謙的雄心。但直到此刻,纔算理解了龍謙組建自治委員會的真正用意。

所以,陳超下定決心,將他名下擁有的千餘畝土地都轉給了自治委員會。不是出租,而是交出來!

但如何處理陳超貢獻出來的一大筆資產,自治委員會內部發生了嚴重的衝突。龍謙顧不上過來處理,任務便落在了王明遠這位根據地的實際最高負責人身上了。

第30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一第2節 疑惑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18節 十月第2節 軍歌嘹亮二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19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6節 李純的進剿五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15節 新局面三第27節 變化三第13節 重逢第42節 龍謙的思考第38節 山東提督第2節 袁克定第15節 七月第6節 戰與撤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25節 俘虜們二第24節 貪腐案三第11節 伍廷芳第10節 彼得堡六第29節 戰長沙二第8節 陳家崖第2節 初定軍律第8節 人才第32節 情報處二第11節 回國二第25節 變化一第14節 于右任第8節 國慶日一第13節 楊士驤三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4節 萊州第14節 北京四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7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第14節 軍規三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4節 方聲遠第27節 清廷宣戰萬國第18節 榮軍農場第27節 龍謙與周馥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9節 晉銜與調職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4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第8節 交底第10節 阻擊三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27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第38節 大勢七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8節 終戰協定第22節 軍旗與軍歌第15節 張作相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4節 鐵良發難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2節 李純的進剿一第7節 天津一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20節 秋瑾一第14節 陳豪第12節 條件第8節 國慶日一第16節 整編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七節第2節 坦克第14節 突圍一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36節 大勢五第22節 貪腐案一第28節 拖刀計第9節 這一仗三第2節 軍歌嘹亮二第16節 提親第6節 諜戰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13節 俄國戰略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8節 交底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2節 司徒均第23節 伙食問題第2節 召見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8節 戰後一第17節 整編前後七第30節 情報處一第12節 政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