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節 接收(六)

當穿越者和他們帶來的力量跨越大海,在廣東紮根後,古老而又緩慢的南國,變得快節奏起來。

以新區爲核心的土地,就像一個漩渦,吸引着四方滾滾而來的人口和資源,吐出各種超越時代的工業品。

即便是初級的工業時代,也會帶來社會變革。各種琳琅滿目的商品,各種新思想新文化,無時無刻不在衝擊着土著。就像蒸汽機車之於轎子一般,土著慢節奏的生活習慣,在無聲無息中,被緩慢而又堅定地強行提速了。

工業社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嘈雜”。原本平靜的南天名城,這之後變得紛紛擾擾躁動不安,肌肉在一天天強壯,充滿了活力。

相比之下,李大嘴在濠鏡澳搞出的那點事就無足輕重了。畢竟這年頭沒有互聯網,遠離核心區域發生的一切,很難被傳播到公衆當中去。

即便是大明帝國的心臟,也同樣對此一無所知。

..................................................

1631年5月底,京城。

千里外的北方,在這個時節,哪怕是小冰河時期,天氣也已經帶上了熱度。

距離去歲的那場大劫,已經過去了年餘時間。古老的京城貌似恢復了人流車馬的繁華面目,然而內部的創傷還遠遠未曾平復。

這座城市的統治者,同時也是大明帝國的統治者,是勤勉的崇禎皇帝。

既然皇帝勤勉,那麼早朝大抵就是必不可少的。5月底的這天清晨,年輕的崇禎皇帝,照例在皇級門召開了早朝。

皇級門就是皇級殿大門了。在嘉靖四十一年改名之前,皇級殿原本是叫做奉天殿的。到了清順治二年,皇級殿會被改名爲後世人熟悉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

清朝皇帝且不去說,實際上除了重大政治活動以及節日外,明朝皇帝日常開早朝的地方,並不是金鑾殿裡邊,而是在大門口。這個規矩是朱元璋當年創下的,有個名目叫做“御門聽政”。

今天也不例外。

凌晨5點,伴隨着午門城樓上的鐘鼓敲響,等候已久,排好隊伍的幾百名京官,魚貫進入了紫禁城大門......凌晨四點的洛杉磯?拜託,凌晨4點的北京城,苦B天天見。

與此同時,穿着黑色常服龍袍的崇禎皇帝,也帶着大批太監宮女走出了後殿。大臣們就位後,皇帝準時坐上了皇級門前的龍椅。

一跪三叩,山呼萬歲。

套路走完後,藉着微微的晨光,皇級門前開始了常例奏對。

今天的早朝很平常,貌似又是一個熟悉的無聊過場。高品官員陛前奏事,沒有資格上前的低品官員做好背景板,爭取早點散班......

事實上自朱元璋之後,大朝議政這種極其低效的施政模式,就被後來的皇帝所拋棄了。明英宗以後,皇帝都嫌天天上早朝太累,於是就改爲通過批閱奏章來處理各類事務,早朝只是偶爾舉行。更狠的還有嘉靖和萬曆,二十多年都沒上過早朝。

崇禎皇帝雖說是勞模,但他也沒有把全京城的公務員拘在紫禁城不去幹實事的習慣。所以很快,實質上也已經淪爲儀式的常朝,下朝了。

下朝後,隨着密密麻麻的低品官員散去,明帝國真正的中央政務決斷系統這纔開始了運轉:由皇帝,大學士,六部尚書等少數官員組成的小朝會。

今天的小朝會,與會者比較齊全,基本上在京二品以上大佬都有到場,甚至還來了兩三位勳貴老臣——雖說勳貴從不發言,但是人家要旁聽的話,皇帝和學士也不能把人家給推出去是吧。

小朝會開始後,君臣之間先說了幾件閒散政務墊場。這之後,便是今天的重頭戲:處理廣東方面發來的奏摺。

這裡所說的奏摺,內容自然是上個月有關澳門“衝突”的文件了。

其實從衝突發生的當天起,就陸續有廣東方面的官員往朝廷寫奏章。再往後,兩廣總督衙門,地方衙門,乃至廣東各地官員,錦衣衛,甚至地方縉紳,退休官員等等都有給朝廷通氣的。所以從4月上旬到現在,朝廷正經是收到了不少奏章,也對澳門事件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瞭解。

然而在這件事上最最關鍵的彰潮總兵衙門,卻是直到5月中旬,纔將奏摺發送到了京城。也就是說,忠勇伯曹川,是在4月底或者5月初,戰爭結束將近一星期後,才慢吞吞走普通驛路,給朝廷發了奏章。

朝廷方面收到奏章後,自然是要仔細研讀外加細細品味的:其餘各路人馬都早早上本,偏偏你姓曹的主事人拖延時日,這裡面有什麼情弊?

就這樣,當朝廷各路大佬通過私下渠道搞清楚奏章的因果後,時間已經來到了5月底。這也正是今天小朝會的主題:回旨。

看看其餘雞毛蒜皮的政事都處理差不多後,迎着初升的朝陽,微微眯眼的崇禎皇帝,側過臉,對今天輪值的司禮監秉筆方正化點了點頭。

心領神會的方正化隨即出班,揚聲對陛階左手邊的文官集團說道:“有口諭:南邊遞上來的摺子,臣工可有回執?”

早有準備的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溫體仁同志,這時急忙出列躬身從袖中掏出一份文牘遞上:“已有票擬。”

下一刻,年輕的皇帝伸手接過內閣票擬後,從頭細細看了起來。

話說,崇禎這一朝,司禮監的權利是大大縮減了。原因很簡單:崇禎是工作狂,全國各地送入京城的奏章,在經過內閣票擬後,往往皇帝就直接拿來御覽並且批註指示,這中間就沒有司禮監什麼事了。

今天也是同理。溫尚書將內閣票擬的奏章遞上來後,皇帝直接開始御覽。

................................................

彰潮總兵衙門晚到的這份奏章,其中內容一共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某總兵告訴圍觀羣衆,在遙遠的南國一處小小的島嶼上,大明官軍和弗朗機人發生了一場小小“衝突”。

是的,按照內閣事後討論的結果,穿越者把這場戰爭定義成了“衝突”。

之所以這樣定性,道理很簡單:如果把弗朗機人(包括所有殖民者)描繪成洪水猛獸兇殘野蠻國之大敵的話,奏摺後邊再說要“改革開放允許所有外國人進入廣州做生意”這句話,就不成立了。

шшш⊙тт kдn⊙C ○ 也正是基於此,這次彰潮總兵衙門的奏摺纔沒有走軍情急遞,而是發了平信:這就是一場小衝突,根本達不到需要朝廷重視的戰爭層面,所以老子發平信......不管你們其他人怎麼上摺子,老子這裡就定性爲衝突,反正老子信了就成。

至於說奏章具體內容,總兵府師爺自然是對當日的場面各種輕描淡寫各種春秋筆法:明弗兩家起了點小齟齬,鑑於之前兩國多年友好合作,於是大家君子協定,以澳門城外棱堡爲注,打一場友誼賽。最終,“曹軍”打下棱堡,輸家雖敗猶榮雙方握手言和,弗朗機人遂和平交出澳門城,婦孺無傷,皆大歡喜,國際關係典範云云......

以上是奏章第一階段內容:彙報。

第二階段內容,是給朝廷報喜兼送禮。

收復島嶼後,首先是“還政”的喜報。在經過最初幾天軍管後,曹總兵表示,已經將澳門島的管轄權移交給了兩廣總督衙門,後者在澳門派駐了香山縣丞鍾笙開堂坐衙行使官府權利。

其次,既然拿下了葡人從嘉靖年間就開始經營的澳門城,那肯定有所“收穫”了。索性曹總兵出身草莽最是忠義,這次開城,自然忘不了千里之外的皇上和朝廷,大家有肉同吃,有湯同喝。於是曹總兵給皇上和朝廷分別送上了大禮。

以下是給朝廷的分紅禮單,共計有:

白銀十五萬兩

弗朗機大將軍炮十門,並炮子炮藥若干;

弗朗機中位火炮三十門,並炮子炮藥若干;

弗朗機小炮,子母銃炮共百門;

弗朗機炮手教官100名(僱傭性質)。

弗朗機人“樂輸”給天朝的三熟稻大田莊地契5處(地點位於安南北部)。

朝廷禮單之後,是曹總兵孝敬皇上的私人禮單:

白銀十五萬兩;

弗朗機珍玩百件;

曹氏工坊新出的珍玩百件;

忠勇伯孝敬給皇上的日常雜用百擔;

弗朗機人“樂輸”給天朝大皇帝的三熟稻私人大田莊地契5處(地點位於安南北部)。

以上。

奏摺前兩部分結束後,關鍵的第三部分來了:總兵府師爺引經據典,從唐朝的崑崙奴說到宋朝一賜樂業人,再到如今的弗朗機,洋洋灑灑各種胡攪蠻纏,順便還批判了大明的對外政策,認爲縮頭烏龜不可取,現如今有了他曹忠臣,正是大膽開門大做買賣的好時機。

最終,奏摺圖窮匕見,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改革開放,闢廣州城外新區爲試點,許洋船停靠,許洋商置業,中外互通有無。

這一篇奏摺,有着濃濃的武人草莽風格。其中內容一看便知,三段內容分別就是送臉,送好處,提要求,毫不掩飾,直白得要命。

而年輕的崇禎皇帝,此刻仔細看完附加在奏摺上的內閣票擬,其上雖說言語來去,而最終的結論也只是一個詞:“准予所請”。

第539節 談話(二)第192節 勘探隊第471節 面聖第279節 龍巖戰記(一)第57節 李逵李鬼(二)第388節 擴大會議第673節 幻變(一)第422節 校場(一)第153節 妹子第329節 劉香的焦慮第546節葡人的抗戰準備(二)第397節 堂上交鋒第209章 殺王(六)第93節 談判條件第12節 屍體第214節 殺王(十一)第360節 去舟山第11節 接着忽悠第591節 突至第31節 塘莊第588節 艙房夜話第679節 北歸(四)第599節 撫遠號條約(三)第435節 淬火第134節 砸響窯第340節 開港(六)第719節 各處的開端第236節 羣賢畢至(九)第253節 鋼廠和礦石第674節 幻變(二)第691節 北歸(一十六)第315節 胚胎移植和馬政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85節 管制第228節 羣賢畢至(一)第177節 船廠第335節 開港(一)第533節 接待入住第555節 明葡戰爭(七)第594節 上門第671節 暖風吹得遊人酔第208節 殺王(五)第617節 皇帝的心思你別猜(下)第701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十)第417節 落腳和撕逼第483節 回航第505節 臺北(四)第120節 大員的歸屬第522節 吳掌櫃的日常(一)第436節 人頭第95節 疏浚新港溪第464節 暗中佈局第82章 分基地第23節 冷兵器第701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十)第294節 龍巖戰記(十六)第496節 裂縫第630節 夜訪第197節 漂流節目第408節 步步緊逼第137節 鹽場和船廠(一)第451節 雙鬼拍門第458節 華容道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669節 共襄大業(六)第350節 開港(十六)第106節 齊備第337節 開港(三)第475節 金殿撒潑(一)第426節 求醫第254節 一把軍刺第29節 告辭第49節 齊備第358節 開港(二十四)第276節 惡意第599節 撫遠號條約(三)第14節 兩筐石頭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12節 屍體第86節 崑崙人第386節 節奏感第709節 收線(一)第624節 討逆(二)第553節 明葡戰爭(五)第618節 大會(一)第718節 清場第597節 撫遠號條約(一)第24節 出山剿匪第511節 教頭第591節 突至第604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五)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198節 播種機第253節 鋼廠和礦石第370節 電報和任務第292節 龍巖戰記(十四)第173節 買櫝還珠第231節 羣賢畢至(四)第558節 接收(一)第239節 火燒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