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節 吳掌櫃的日常(五)

進到門內來的,是一個黃臉膛,面相和善,身材結實的中年人。這人進門時手中還提着根馬鞭,腰上彆着短刀,小腿上裹着趕山路用的皮套,一副風塵僕僕的樣子,正是賀家莊子的莊主賀桐。

賀家是從五代起就南遷到粵地的漢人氏族,如今幾百年傳承下來,賀家早已變成了本地人。而賀桐,則正是這一代的掌門人,中國最傳統的地主老爺。

“哎呀呀,是賀老爺來了啊。”

看到莊主進屋,吳掌櫃也趕緊起身迎了上去。

“呵呵,剛從山裡回來,一進門就聽到有喜客,這不,我趕緊過來嘍。”

賀桐的年紀要比屋裡二人輕,輩分算起來也小一輩,說話聲音洪亮。他一邊笑呵呵地說,一邊脫掉了厚重的外套,然後毫不見外地坐了下來反客爲主:“仲叔,派個人到我屋裡說一聲,讓送幾個菜過來,今天我要和吳掌櫃好好敘舊。”

吳掌櫃既然和賀管事常年打交道,那麼自然是認識賀桐的,雙方關係也還不錯。在古代,商隊原本就是傳遞消息的重要途徑,賀家寨子這種地方,不但需要商隊的貨物,同樣需要信息,像賀桐這種人,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收集外界信息的機會。

不出意外的,賀莊主駕到後首先談論的話題,依舊是給周邊民衆造成了極大思想刺激的剿匪一事。

一夜間將區域範圍內的盜匪一舉掃平的結果,就是民衆甚至有點不適應了。如今賀莊主都敢於帶着人去巡視山裡的小塊耕地產業,可想而知,剿匪一事對於民衆的生活帶來了多麼大的改變。

感慨了一番如今安穩平和的大環境後,心情不錯的賀老爺喝了兩杯酒,話音一轉,就開始探究起縣城周邊最新的局勢來。

城關一帶的各種信息,就相當於後世首都發出的各種政策決定一樣。只不過後世有電信,偏遠地區的人們也能同步掌握資訊,而在明代,賀家寨就只能靠商人了,畢竟賀家也開不起駐外辦事處。

知道這是題中應有之意,吳掌櫃便不慌不忙得就着酒,夾着菜,談着天,順便將最近縣城裡發生的大小事情,都一一講成了故事。

於是,原本的兩人飯局變成了三人局,隨着賀桐的到來氣氛又熱烈了起來。

不過接下來,吳掌櫃慢慢就感覺到有點不對頭了。賀老爺這邊貌似在聊天,然而他總是有意無意的,將話題往近日的徭役這方面引。

“賀老爺,許是在徭役一事上,莊子裡有什麼不便?”

大家都是多年認識的,所以當吳掌櫃察覺到什麼後,就直白的問了出來。

發覺對方察覺了自己的想法,賀桐這時只是苦笑一聲後,便搖頭不語,端起了酒杯。

一旁的賀管事看到賀桐不說話只喝酒,知道自家老爺心煩,於是他便接過話題說道:“吳老弟有所不知,日前縣中又派了官差來,催逼甚緊,言明要莊子裡出人應役......唉,這大過年的,莊戶們都不想動彈啊。”

“哦......”

吳掌櫃聽到這裡,老司機瞬間就明白了一切。

在明朝前中期的時候,“糧長”和“裡甲”這些制度還是一直在執行的。而倒了明晚期,政府的控制力大幅降低,於是這些制度也就隨之慢慢崩壞了。

現如今偏遠一點的地方,手中有人有錢糧的實權地主,幾乎已經收繳了官府在本地的大部分權利,尤其是關於賦稅這方面的。當地糧長之類的差事,通常都是由這些人兼任,並且從中漁利。

賀家寨子也是這種情況。別看面相溫和,但是賀桐其實就是這一塊地盤上的土霸主,說一不二,沒有他的點頭,官府從賀家寨所在的這一塊小盆地中,一粒米,一個丁口都收不到。

然而今年的情況可和往年有點不一樣。

先是剿匪運動優化了環境,這邊賀家寨的人還沒有高興幾天呢,正牌的官差居然就找上門,來到了賀家寨這個以往只有白役纔來的偏僻地方。

官差這一上門,就是按例討要賦稅,順帶傳達了一條縣尊最新發下的重要指令:提前徵發明年的徭役,役銀翻倍。

關於前一條賦稅之事,賀桐倒是沒在意。身爲賀家寨的糧長,他反正每年都要過這麼兩遭,早已經習慣:收稅時和縣衙打打饑荒,訴訴苦推三阻四一番,到最後再討價還價,繳上去一些差不多的數額也就是了。

然而縣裡的另一條政策卻令他傷了腦筋:徭役。

賀桐當時從官差那裡瞭解了徭役的部分真相:這一次縣衙將役銀翻倍,其目的就是要人,所以只要是在冊的丁口,大約一律逃不脫,都要去應役。

不但如此,這一次徭役,是要按照戶房手中的真實魚鱗冊的記錄來徵發丁口,縣衙正冊上那茫茫多活了一百多歲的人瑞就不要出來丟人現眼了。

往年的徭役,族裡都是交役銀應付過去的,蓋因出人的話,這徭役不但費工誤時,而且還會有種種不可預測的事情發生,譬如工傷死亡等等。

然而今年不行了。官差明確告訴賀桐,即便是他交了雙倍銀子,人大約也是要去的:“廣州城外的大工地和夷州長城都缺人。”

這樣一來,面對抽了瘋的縣衙,賀桐就頭疼了。

當然,對於這種事,地主們的應對方式還是不少的。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拖字訣。

然而還是那句話,今時不同往日。

賀老爺將此事拖延了一段時日後,結果就在年節前不久,官差第二次大搖大擺的上門了......話說這剿匪一事,方便的不止是民衆,官差同樣可以去之前不敢去的地方了。

這一次上門,官差就沒有那麼好說話了:“縣城城關並周邊的各位老爺們,都已經統統將自家的莊戶送去應役了。賀老爺,現如今還沒有應役的,便是似賀家寨子這等閒遠之人了。”

“哼哼,賀老爺,多打聽打聽吧,現如今再來古舊那一套,怕是行不通了,這人,是一定要徵的!不然,下一次來的,可就不是咱爺們幾個了,哼哼,告辭!”

發現縣衙一夜間態度大變底氣十足,賀桐覺得再也不能對此事坐以等閒了,於是他最近開始多方面打探消息。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是和官差說的一樣:縣城周邊的大戶都已經按規定將人送了去,而且據小道消息說,縣衙這一次發瘋,是有人在背後撐腰的。

賀桐在驚訝之餘,委實還是舉棋不定,最終,讓他在年節後,等到了吳掌櫃,這也是他一來就急匆匆找吳掌櫃探消息的原因。

第663節 救反賊(九)第517節 展示和震懾第593節 定約第398節 連續打擊第386節 節奏感第602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三)第607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八)第710節 收線(二)第548節 明國軍民的準備(二)第288節 龍巖戰記(十)第6節 迴歸第358節 開港(二十四)第70節 接觸第288節 龍巖戰記(十)第612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二)第326節 會議(一)第714節 收線(六)第46節 瞧病第371節 問診第35節 綁票(二)第142節 種點什麼好第407節 交公第138節 鹽場和船廠(二)第169節 轉運第727節 歷史(二)第606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七)第526節 吳掌櫃的日常(五)第17節 銀元寶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82章 分基地第524節 吳掌櫃的日常(三)第142節 種點什麼好第29節 告辭第62節 視察摩雲觀(一)第347節 開港(十三)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443節 好戰第719節 各處的開端第334節 熊道的任務第282節 龍巖戰記(四)第257節 辭職第81節 船期和新城第550節 明葡戰爭(二)第630節 夜訪第370節 電報和任務第290節 龍巖戰記(十二)第350節 開港(十六)第228節 羣賢畢至(一)第147節 駁運第710節 收線(二)第193節 蚊子叮大象第703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二)第57節 李逵李鬼(二)第174節 看片第670節 共襄大業(七)第354節 開港(二十)第217節 第N類接觸第551節 明葡戰爭(三)第470節 京觀第342節 開港(八)第493節 堂下何人第310節 建制(八)第595節 甲板衆生第663節 救反賊(九)第166節 買方時代第143節 瘧疾和奴隸第51節 血舞第222節 荷蘭人在大員第721節 逐鹿第388節 擴大會議第34節 綁票(一)第304節 建制(二)第468節 講故事第280節 龍巖戰記(二)第182節 三大肥第502節 臺北(一)第446節 傻狗第464節 暗中佈局第460節 真理第49節 齊備第238節 剝洋蔥(二)第295節 龍巖戰記(十七)第723節 囚徒第511節 教頭第674節 幻變(二)第128節 新附民第196節 夜景第124節 歷史在改變第331節 劉香的應對第666節 共襄大業(三)第172節 遮了天第48節 緊鑼密鼓第108節 燈塔點燃第179節 淘汰賽第493節 堂下何人第565節 南下艦隊第245節 建設和展望第234節 羣賢畢至(七)第536節 蓄謀已久第364節 意向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