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章 三忍

三九章 三忍

我持樹枝的手抖了一下,“項先生是項梁的堂兄?他……他是項伯?”

張良奇怪的看看我,道:“項兄確是名纏字伯,劉夫人,有何不妥?”

我微笑了一下,道:“沒什麼,雞冷了,你們快用吧,我去和紅玉收拾營帳。”說罷,欠身告退。一邊退一邊暗自搖頭,以前讀鴻門宴,只知道項伯這個名字,哪知道當年遇到的項纏竟然是便是項伯,結果懵懂了這麼多年,尤自不知。

坐在整理好的營帳中,我望着四周幽暗的樹叢,心裡忽然泛起一陣惶惑,一個來自現代的人,若連歷史知識都所知如此有限,那還能在這個大時代裡做什麼呢?——

此後多日,劉邦寸步不離張良。他原是隨意慣了的人,但面對張良卻自然而然的拘住了性子。張良不喜粗言,劉邦說起話來便也雅有禮,張良不喜狂飲,劉邦便也陪着他小杯慢斟。白日裡並馬而談,晚間亦抵足而眠。我陪在一邊的時候,常常能看見劉邦眼中的歡喜,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絲毫也沒有做僞。

而張良最初仍是謹慎有禮的,漸漸也與劉邦如老朋友般的熟捻了,話題才慢慢由閒談轉向了兵法、大勢。開始仍只是無意中漏出一兩句,但劉邦在專注傾聽細心領會之下仍頗有所得,張良也覺得高興,便當真與劉邦探討起了用兵之道。

蕭何和審食其得空也跟在他們左右,聽得幾句,便或皺眉,或沉思。尤其是蕭何,他原本讀書極多,但聽到張良說的用兵之道,卻有耳目一新之感,常常忍不住讚歎幾句。唯有樊噲,不耐煩聽張良嘮叨,一個人自與那些騎兵廝混在一處。

不一日,到得留縣城外,張良向劉邦拱了拱手,道:“沛公,我需先去與幾位朋友會合,便在此與公告辭了。”

劉邦擡起頭遙望着高高的城牆,嘆了一口氣,悵然道:“我只望永遠都走不到留縣纔好,卻終究還是到了。”這句話發自肺腑,說得真情真義。他轉臉看了看張良,突然翻身跳下馬來,一記長揖到地。張良也忙跳下馬,扶住了他,道:“不敢不敢,沛公請起。”

劉邦擡起頭,懇切地道:“我與先生同行,日夜聆聽教誨,受益良多。如今分別在即,卻不知何日可以重逢,劉季不敢妄想留先生於身邊,只求先生臨行之前再教我一策。”

張良苦笑道:“良如今自身猶不能安,又有何良策教沛公。”沉吟了片刻,又道:“也罷,良多年潛讀,倒有三點感悟,沛公試聽一二。”

他神色一肅,道:“良聞自古欲成大事者,需有‘三忍’之性,一曰容忍,二曰隱忍,三曰不忍。容忍者,胸懷氣量也。有容乃大,海納百川;隱忍者,隱而不發也。時運不濟之時,忍而不發,積蓄力量,以圖再起;不忍者,非常人之所忍也,剖心忍性,剛韌難移。‘三忍’兼具,成大事可也。”

張良目視着劉邦,意味深長地道:“如今時勢艱難,沛公尚需隱忍啊。”劉邦一怔,半晌,再作長揖,沉聲道:“多謝先生教誨,劉季定當銘記不忘。”

張良微笑點頭,忽爾又轉向了我,道:“劉夫人還記得當年下邳黃石嗎?”

我愣了一下,緩緩地點頭:“自然記得。”

張良從馬背上掛着的布囊中掏出一卷竹簡,遞到了我的面前:“當年夫人不取而去,黃石卻不曾忘卻,特令良送與夫人。”

我心裡轟地一下巨響,看着那書簡,卻不敢用手去接,只顫聲道:“這是……”

“此是夫人應得之書。”張良大有深意地道。

“難道是太……太公……”我茫然地道,說出太公兩字,猛地便捂住了口,看向了張良。

張良溫如玉的臉龐上飛掠過一絲奇怪的神色,微笑了一下,道:“劉夫人一看便知。”說罷,將書簡遞在我的手中,翻身上馬,於馬上拱了拱手,道:“沛公,良先行一步,就此告辭。”

劉邦和蕭何等均拱手回禮,目送着張良等人的身影漸漸消失。

我低頭慢慢的打開了竹簡,只見前幾片竹簡上寫着兩個大字:素書。其後則書寫着幾行小字: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

看完這幾行字,我不禁一顫,緊緊握住了這卷竹簡,心頭百感交集。

----------

爲避嫌疑,劉邦將騎兵盡數留在了留縣城外紮營,只與蕭何兩人進城求見楚王景駒。而我則留在營內,細看張良留下的這卷竹簡。

《素書》原並不長,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如果說《太公兵法》是兵家秘要,那麼《素書》則是修身之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反覆看着卷末那句“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不禁呆怔良久。

當年在下邳,對於是否利用自己那點歷史先知去取《太公兵法》,心裡總有些猶豫,直到站到了圮橋之上才豁然想通,我,並不是萬能的。憑藉自己的那點先知便玩弄古人於指掌之上的那種孩子般的妄想,當真是可笑之至。便是將天下所有好的東西都搶到自己手裡,又有什麼意思?

會給予遊魂般飄蕩在這個時代中的我,以及我所愛所關心的人快樂嗎?

放下,其實比得到難得多。

所以,我才能以一種極其平和的心態和黃石公談笑,然後又悠然而去。

歷史,是祖先的故事,是先民們生存的印跡,是作爲後人的我們應該以尊敬與溫情的心情去看待的。縱然如今我被迫生存在這歷史之中,我也不願去做一個歷史的破壞者,除非,是爲了更多的人帶來幸福。

可如今,黃石公將《太公兵法》傳給了張良,卻將《素書》送給了我,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呢?

----------

傍晚時分,劉邦與蕭何回到了宿營地,劉邦沉着臉,而蕭何則皺着眉,一望可知此行不順。

“楚王怎麼說?”我問。

劉邦一聲不吭地從我身邊走過,撩開帳門,走進去一屁股坐下,伸手猛地一拍桌子,喝道:“拿酒來。”一邊侍立的紅玉看看我,回身取了一罈酒放到了劉邦面前。劉邦拎起就喝,酒液淋漓着從嘴角流下,洇溼了胸前的衣衫。

蕭何苦笑着搖搖頭,道:“哪裡見得到楚王啊,我們在王府的門房裡幹坐了一整天,說是替我們通報了,其實根本就沒有人理我們,一天下來,連水都沒喝到一口。”

我點點頭,走進帳內,坐在了劉邦的邊上,淡淡地道:“夫君,張先生離去之前不知說了什麼話,妾身竟是忘記了。”

劉邦神色一清,沉聲道:“三忍。”

我微笑着拿過他手中的酒罈,道:“那麼就請夫君隱忍爲先吧,莫要辜負張先生的這番苦心。”

劉邦看着我,半晌,搖搖頭,道:“你呀,我都忍了一天了,回來喝點酒你還管東管西。”

我挑了挑眉,將酒罈又放回他的懷裡:“那我不管就是。”

劉邦瞪着那酒罈,靜了一會兒,又轉頭看我,道:“那……就這一罈?夫人,就只喝這一罈?我今天可是一口水都沒喝過,就算解渴也得給點喝吧。”神態間又有了點當年沛縣無賴亭長的憊懶模樣。

見我沒什麼表情,他立刻轉頭又向坐在一邊的蕭何道:“蕭兄弟,你也夠渴的,來來來,先來口解解渴。明兒咱們哥兒倆還得再去站班呢,老子就不信他能一輩子不見我。”說罷,將那酒罈遞給蕭何。

蕭何看看我,搖搖頭,苦笑着接過酒罈喝了一口。

此後幾天,劉邦和蕭何日日去求見景駒,但景駒卻始終不見。

第三百零五章 簽約十四章 山有扶蘇第二百九十五章 出使第二百三十五章 避嫌七十章 暗流第三百一十九章 女官十六章 要約二六章 當如是九六章 弒君第三百一十章 天命第六章 大鐵錐一三二章 南鄭第二百七十五章 溺亡一四二章 心思第二百八十二章 阿籍七九章 高陽八二章 陳留第一百八十五章 入城第二百八十二章 阿籍第二百章 曇花四二章 喪痛第一百七十三章 前奏三八章 相得第二百五十八章 目擊第一百七十九章 明悟第三百零九章 北軍一一八章 雙喜第二百四十五章 抽薪一四零章 規矩第二百七十三章 胎脈一二七章 錦囊二七章 如意第三百四十一章 恩旨第三百一十四章 懷璧一零五章 寒病第二百九十三章 前由四四章 王孫第三百三十七章 垂簾(六)第二百三十八章 決別三七章 困局第六章 大鐵錐第一百八十九章 遇刺第二百七十九章 回宮第一百六十一章 兄妹第二百二十六章 不疑第二百二十一章 噩耗六六章 用心九六章 弒君第二百五十章 友恭一一七章 喜事第二百二十七章 荊軻四四章 王孫第一百四十九章 考題第三百三十九章 衝突第二百六十七章 美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荊軻第二百四十九章 三子第一百六十八章 敲打一一零章 說和第九章 初見第二百六十章 罪過十四章 山有扶蘇第二章 計劃第八章 滄海之遠一一一章 移民第一百六十七章 爭議十六章 要約第三百二十二章 劉濞八十章 遷族一四七章 相親第二百六十七章 美人第二百零八章 世道第二百五十七章 難產第二百章 曇花八四章 鉅鹿(一)七四章 對敵八七章 借良一二八章 意外十七章 武裝第三百四十三章 囂張第三百四十四章 因由第二百二十六章 不疑第二百七十一章 歸來第一百五十章 破綻第二百九十八章 承諾二九章 赤帝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班底第二百二十四章 稻草一零一章 夜談七五章 援兵六八章 恩怨第十章 絕色六二章 西進第三百一十三章 楚王第三百零八章 應對一一七章 喜事一一六章 誅曹一一四章 情義第二百二十六章 不疑第一百九十九章 驚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