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袁術稱天子

“主公,沛國呂布遣使至此。”

“呂布?請。”

“潁川陳長文,拜見劉皇叔。”

劉備看着這個將來設立九品中正制,內政才能只比荀彧差一線的人。陳羣見劉備在審視自己也不害怕,反而昂首挺胸與劉備對視。

“咳、咳。”一旁的簡雍提醒劉備,不要失禮。

“今見大才不覺失禮,還望長文見諒。”

“皇叔言重了,羣才疏學淺,不敢當大才之言。”

“不知長文至此,所爲何事?”

陳羣拿出呂布的書信,說道:“我奉呂將軍之命來見皇叔,呂將軍本不願與皇叔爲敵,然居人之下,不得不違心負命。也請皇叔莫要擔心,呂將軍之兵定不出豫州之境。”

劉備看完書信,一眼就看出是陳宮代筆(呂布和陳宮的筆跡劉備認得),說道:“溫侯既致書與我,我不怪罪。”

“玄德,今遇大才,正事辦完,當設宴款待之。”

“憲和之言正合我心。擺宴!”

陳羣說道:“大敵當前,皇叔不思退敵之策,怎可爲我一外人如此。”

“魚入網中,有何可懼?”關羽說道。

“想必這位就是皇叔義弟,關雲長,關將軍。”

“正是某。”

“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衆,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羣不習武事尚曉此理,將軍豈能不知。將軍即爲皇叔大將,蒙主有錯,當直諫之,何故視而不見。”

陳羣的話讓關羽肅然起敬,劉備說道:“長文有所不知,長文未來之時我等早已定計。若長文有心,可留數日,見我破敵。”

“羣孟浪了,還望皇叔莫要怪罪。”

“何罪之有?”

劉備剛來下邳,關羽就請命消滅張勳部。劉備得知軍情,也認可了關羽的請求。紀靈分兵,張勳孤軍深入,就這劉備還不打,那就不是韜光養晦了,而是腦殘了。

經過偵查,紀靈的主力大軍剛剛進駐了夏丘縣,而張勳的部隊已經過了僮縣,正要向取慮縣進發,已經嚴重脫離大部隊了。

壽春

“報主公,張將軍已下僮縣,正往攻取慮縣,下邳不日可下。”

“哈哈,好!張將軍不負孤望!來人,賞!”

自從率軍北進,張勳除了每天給紀靈送一些沒用的情報外,沒有任何軍情送達,而是私自把軍情送往壽春。袁術也表現的和張勳想的那樣,連番賞賜。

萬分高興的袁術又拿出了傳國玉璽,每天收到張勳“勝利”的消息,袁術現在已經不是百爪撓心了,而是千爪、萬爪。

一個喜愛美食的人,在他面前放了一盒絕味。剛開始這個人會想着,等正事做完再吃;沒過一會,他又會想,再做會事就吃;最後,他會想,吃完再做事也不遲。心中雖然有好幾個階段,什麼時候吃貌似思慮良久,但如果他細細計算,從美食到他面前,再進入他的肚子裡面,其實沒有過幾分鐘。

袁術抓着傳國玉璽,心中暗下決定,他召集了衆幕僚,問道:“讖書言曰:‘代漢者當塗高’,吾袁氏出陳爲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且孤字公路,正應此言。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

袁術的手下都被他的話驚呆了,剛和強敵劉備開戰,現在又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這不是找死嗎。衆人知道稱帝不好,但想到袁術的爲人都不敢說話。

只有閻象上前說道:“昔周自後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參分天下,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孰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至殷紂之敝也。”

袁術被閻象說的啞口無言,但心中還是放不下,又找到張範,想聽聽他的想法。

張範,字公儀,河內人。張良的後世子孫,同爲當時的名門世家。張範爲避董卓之亂,舉家遷徙到了淮南,受到袁術敬重。

張範得知袁術有稱帝的意思,心中不以爲然,他本來就看不起袁術,這樣更不想和袁術扯上關係了。但張家還在袁術治下,不能做的太過,張範便讓弟弟張承去見袁術。

袁術見到張承非常高興,急切的問道:“昔周室陵遲,則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漢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廣,士人之衆,欲徼福於齊桓,擬跡於高祖,可乎?”

張承說道:“在德不在衆。苟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慾,雖雲匹夫,霸王可也。若陵僭無度,干時而動,衆之所棄,誰能興之!”

袁術在張承這又碰了一個釘子,更加不高興。可袁術稱帝的念頭起來了,就不會打消。只是衆人都不認可他稱帝,袁術也有些顧慮。

沒過兩天,袁術不顧衆人的勸阻,編造了符命,在壽春稱天子,自稱仲家。袁術想着:既然你們都不同意我稱帝,那我就先稱天子,這你們就沒話說了吧。

(天子一般是指皇帝,但和皇帝這種明確的職責不同。有許多反叛的人會自稱是上天派下來的另一個兒子,是來取代原來那個無能或不孝的兒子。)

袁術在這時候稱天子,和稱帝比起來沒有多少區別,大家都知道他的想法。原本袁術在淮南就不得民心,現在更加受到多方的抵制。

孫策馬上寫了一封信給袁術,信中說道:董卓無道,陵虐王室,禍加太后,暴及弘農,天子播越,宮廟焚燬,是以豪桀發憤,沛然俱起。元惡既斃,幼主東顧,乃使王人奉命,宣明朝恩,偃武修文,與之更始。然而河北異謀於黑山,曹操毒被於兗州,劉表僭亂於南荊,公孫叛逆於朔北,正禮程兵於江南,是以未獲從命,橐弓戢戈。尚有劉備,沽名釣譽,假皇叔之名割據東方。當謂使君與國同規,而舍是弗恤,完然有自取之志,懼非海內企望之意也。成湯討桀,稱“有夏多罪”;武王討紂,曰“殷有重罰”。此二王者,雖有聖德,假使時無失道之過,無由逼而取也。今主上非有惡於天下,徒以幼小脅於強臣,異於湯、武之時也。又聞幼主明智聰敏,有夙成之德,天下雖未被其恩,鹹歸心焉。若輔而興之,則旦、奭之美,率土所望也。使君五世相承,爲漢宰輔,榮寵之盛,莫與爲比,宜效忠守節,以報王室。時人多惑圖緯之言,妄牽非類之文,苟以悅主爲美,不顧成敗之計,古今所慎,可不熟慮!忠言逆耳,駁議致憎,苟有益於尊明,無所敢辭。

孫策假裝勸諫袁術一番,袁術自然不會聽從,孫策順勢正式脫離袁術自立。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四百零四章 鋼槍第四百零四章 鋼槍第一百零八章 田稅第二十五章 內訌第一百四十四章 疲於奔命第三百五十六章 傷筋動骨第一百八十七章 驚變第八十六章 曹操迎帝第二百八十三章 樊阿南下第五十章 劉表第四百一十章 大漢海船第八十二章 劉協東歸第三百零五章 許都之襲第二百二十九章 魏延第二百八十八章 高歌猛進第四十四章 一天兩戰第九十一章 麴義北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周瑜他謀第三百一十二 戰局明朗第二百一十五章 華歆至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一百三十八章 顏良陣亡第一百零二章 下邳大捷第四十章 袁紹決斷第四百一十六章 諸葛諫言第四百二十五章 身毒西北形勢第三百六十章 如魚得水第四百二十九章 真理機第一百三十九章 甘陵之變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一百零九章 王模第二百五十五章 火燒連營第三百八十六章 扶南與鮮卑第五章 練兵與開荒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三百七十章 江夏之戰第三百七十三章 張魏奇襲第七十一章 曹呂相爭第四百三十三章 堅實後盾第四百零四章 鋼槍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三十九章 袁紹得冀州第四十五章 白手起家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四百五十五章 羅馬海軍第六章 黃巾第四百五十五章 羅馬海軍第四百五十三章 曹真請戰第二百七十一章 賈詡之謀第四百五十一章 安息薩珊之戰第三十二章 青州黃巾第一百四十二章 廬江之難第一百四十二章 廬江之難第六章 黃巾第二百九十五章 關中戰開第四百一十八章 白手起家第二百五十六章 陸遜獻城第四百四十五章 玻璃第二百四十二章 馬超再起第四百零九章 西域礦產第一百九十八章 董承密謀第二百五十七章 孫紹的野望第三百五十八章 驚天謀劃第四十章 袁紹決斷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二百六十五章 重裝步兵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六十九章 臧霸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遼威名第九十九章 戰後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四百三十八章 楚河大勝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一百七十六章 千里遠征第二百九十九章 涼州驚變第四百六十一章 阿爾達班五世之死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三百一十六章 權衡利弊第一百三十一章 廣陵之戰第四百二十八章 蒸汽機改良第四百五十八章 羅馬分裂第二百三十九章 周瑜他謀第三百二十九章 傅肜陳震第一百二十二章 離間計第三百三十二章 長安之戰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第四百一十二章 等級制度第三百七十三章 張魏奇襲第二百四十三章 夏侯惇兵敗第一百六十章 二虎競食第二百六十二章 火藥第四百五十三章 曹真請戰第二百九十四章 荊南之爭第四百六十二章 阿爾達希爾一世之死第一百七十八章 曹操攻漢中第一百八十六章 龐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