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金蝦港

“不想張公國才設立數年便有如斯景象。”

“尚不成大縣,長不可稱令,又有何可奇。”

“地產不豐,地動不斷,漢民多不願久居,尚比不得東南羣島。”

倭島的土地不是特別肥沃,每年也只能種兩季,而且倭島上的自然災害太多太頻繁,漢民還是覺得東南羣島的收益比例高,大漢的百姓都不喜歡定居在這裡,基本都把這裡當過渡。

漢民在倭島做技術工賺取第一桶金(倭島開發程度最高,還沒有太多的瘧疾等熱帶疾病,是絕大多數漢民外海第一站),而後聯合工友到東南羣島開發,能找到礦產最好,找不到礦產就一年收三季農作物(水果、甘蔗、水稻、小麥等)。

有了錢的漢民再衣錦還鄉,不過他們的事業還在外海,這時候就是僱傭漢民當高層領導,識漢字的山越、南中民、鮮卑等(也有少數倭人)當中層領導(如監工),東南野人作爲農場、製糖廠、造紙廠等底層勞力。

“此地臨近三韓郡,北方平州樂浪郡、帶方郡多有早年北遷之民,若非如此,便是有金銀礦亦比不得海越之地。”

平州是在幽州越來越大後分出來的一個州,面積是遼西以東地區。隨着越來越多的鮮卑融入大漢,草場也有了經濟價值,喜愛種田的漢民很快佔領了北方大片草場。

有水泥的幫助,北方新建了許多城池,這些城池都應屬於幽州,但隨着漢民北上越來越多,幽州的面積過大,尤其是東西跨度太大,不利於幽州刺史部管轄。最後經過羣臣商議,新設平州,將遼西以東地區劃歸平州管轄(包括整個三韓地區),平州刺史由羊衜擔任。

海越,其實就是呂宋。最初,東冶候官(今福州,發現夷州後劉備改名爲候官縣)的一批百姓從當地出發,途經夷州南部南下到達一個大島。這些人在島上發現了銅、金礦,爲紀念家鄉,他們稱呼這個大島爲海越,之後就被官方正式命名沿用了。

海越這地方的價值遠遠超過倭國,不但可以一年三收,就近還有許多礦產,最主要這裡有在大漢價格高昂的香料,同樣是種地,在這裡種植香料收益遠大於其他地方,尤其是香料十分容易種植,不需要花費格外的精力。

海越的發現,第一批人的暴利收入促進了東南羣島的開發,漢民再也不是一窩蜂沿着交州、扶南往下探索,開始以海越爲起點向南探查。

王基的船隊離開北銀縣,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來到了最後一個有漢民聚集的城池——海蔘港,或者不能說是城池,因爲它沒有外牆,這裡的百姓也不是常年居住,只是等每年海蔘長成的收穫季節才成羣結隊開船到這裡。

補充了物資,修整數日船隊繼續出發,之後的兩個多月,船隊就一直飄揚在海中,固定一段時間放下小船上岸補充淡水資源。

“校尉,這世界地圖並無過多差錯,沿途航線我已標註在冊。船隊繼續北上將會途經一大灣,莫如直往東行,可縮短路途。”

“不可莽撞,我等遠離中原,後無援兵,萬事當以穩重爲上。”王基說道,“如計算無差,不日將要入冬,陸地外圍有上凍之相,可登陸補充物資,以策萬全。”

“是!”

“歐!”

每次登陸船隊的海軍都歡呼雀躍,畢竟這年頭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還一直呆在擁擠的船艙,時刻考驗着海軍的心理承受能力。

“蝦!紅蝦!”

“如斯之多,食魚數月終於不必忍受魚腥。”兩艘捕魚船開始作業,其他海軍水手登陸尋找水源。

“校尉,北面河中有黃金!”

“校尉,此地有礦產!”

尋找水源的海軍不但輕易找到了淡水河,還在河中找到了許多馬蹄金。另一邊,專門的探礦組根本不用花費多少時間,馬上確定了此地有礦產,那麼容易探查可見儲藏量巨大。

“校尉,今日可食肉糜!”又一組探查的海軍回來了,他們還拉回來兩頭動物。

“此麋(似鹿而較大的哺乳動物)怎生得如斯之大。”海軍圍城一圈,這麋雖然只有兩頭,但肉量足夠海軍千人一起吃。

“火夫,架鍋,煮肉!”

“是!”激動的海軍士兵將這裡命名爲金蝦港。

王基拉着參謀遠離歡鬧的海軍,說道:“參謀以爲我等尚可東去否?”

“校尉之意……”

“士卒多有沉寂者,士氣不佳,況此地過寒,我等所着之衣略顯單薄,若再往東行,恐不利。軍部早有言在先,當以穩妥爲重,不可操之過急。”王基說道,“而今尋得寶地,可以黃金招民至此,不消一年此地必可成前哨之地,那時我等準備妥當再往東行,必定一帆風順。”

“校尉言之有理。”參謀想了想指着地圖說道,“北方有一大灣,我等可先探得虛實,而後於東面直往西返,他日東向便不需遠繞。”

“善!”

海軍在出發東洲挑選水手時充分考慮了積極性,承諾沿途發現的寶物都可以船隊平分,如今岸上河中有許多金塊,海軍士兵腦中的想法可能會改變,不利繼續遠行,不如就此回頭。

而且劉禪的年齡太小,去東洲一路環境極度惡劣,劉備特意關照過海軍,不必一蹴而就,萬事當以穩妥爲上,即便五年內到達東洲也是巨大的功勞。

“得此寶地,我等可先回返中原覆命,來年至此建港,他日以此爲前哨,再往東洲。”

王基的決定得到所有人的歡迎,畢竟他們已經在海上漂泊了大半年了,而且現在回去還能趕上新年。

船隊在這裡休整數日重新出發了,他們先往北去,確認了大灣的存在,而後在東面的陸地突出部回軍,順利直接跨海回到了金蝦港。

“報大王,王校尉飛鴿傳書,東洲船隊已回返平州,現正坐馳道車南下吳郡。”

“可是尋得東洲!”劉禪激動地問道,可轉念一想又不對,“可是遇險?”

“書信在此,請大王過目。”

劉禪飛快看完,心中有些可惜,不過他也認可王基建設前哨地的想法。

第一百一十章 周逵第三百二十六章 嚇退第四百一十二章 等級制度第二百零四章 陳氏密謀第一百六十一章 呂布兵敗第四百五十六章 地中海海戰第十四章 董卓霸京師第九十五章 徐州之戰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息羅馬之戰三百三十九 司馬氏第一百五十七章 龐統之謀第一百九十四章 廬江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四百五十九章 火神谷第一百八十二章 繡衣出動第七章 初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巴蜀戰端開第七十五章 皇叔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戰再起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三百六十一章 陰平道第二百九十四章 荊南之爭第十五章 爲禍一方第十四章 董卓霸京師第八十九章 江東之主第三百八十一章 曹操兵敗第八十五章 郭嘉第二百八十四章 九品官人法第二百六十四章 嶽婿交鋒第三百九十九章 貴霜帝國第三百四十三章 兩路勝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二百九十三 消耗之計第一百四十二章 廬江之難第四百五十八章 羅馬分裂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十八章 縣令劉備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勝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破局之計第七章 初戰第二百九十四章 荊南之爭第十九章 虎牢關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曹操定略第一百五十五章 反戈一擊第四百三十二章 黃金熱第四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四百四十八章 劉永戰略第一百零一章 重騎之鋒第二百七十八章 諸葛取蜀中第二百零六章 事敗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四百零六章 波調之死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噩耗第一百零七章 公孫瓚求援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葛謀劃第二百零四章 陳氏密謀第二百四十六章 鮮卑聯兵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三百六十五章 反攻第一百八十三章 遠征漢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魏延第九十八章 張勳慘敗第二百九十九章 涼州驚變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二百六十五章 重裝步兵第一百九十九章 叛亂鬧劇第二百章 叔侄交心三百三十九 司馬氏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四百一十一章 海軍西征第五十二章 董卓之死第五十四章 董氏滅絕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二百六十二章 火藥第三百八十六章 扶南與鮮卑第二百四十章 西征薩珊第二百二十章 詐降第三百三十五章 海上第三百三十六章 演員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三百六十一章 陰平道第三百九十一章 賈壹第四百二十四章 酸柑酸橘第一百八十七章 驚變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二十三章 追擊第二百零一章 南郡之戰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裝線膛第一百一十一章 袁術敗亡第二百四十章 小沛之戰第三百八十六章 扶南與鮮卑第五十章 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