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張遼出擊

與張飛和魏延同樣憂愁的是趙雲和張郃,兩人領命先取陰平道(廣漢屬國治所),而後南下小路,越過七百里左右無人區,向涪縣進攻,那裡將由荊州之人接應。

最初從武都郡進攻陰平道很順利,路途之上也有許多羌人行走,武都郡的羌人還能嚮導,陰平道投降之後,南下說是小道,其實完全沒有人際,這條路在趙雲看來就是野獸覓食走出來的路。

張郃說道:“子遠(吳懿),此路確可行?”

防守陰平道的是吳懿,或者說剛接手陰平道的是吳懿。原本陰平道周圍都是羌人,城池的城牆都不能稱之爲城牆,應該叫土圍。城中太守也是當地親羌之人,吳懿到陰平道投降就是堅定劉備方進攻的信心,也是諸葛亮的安排。

吳懿說道:“此路甚險,蜀中亦無人行走,然確可通涪城。先生已安排妥當,將軍至涪城,百姓必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張郃還是擔憂,與趙雲私下談論道:“會否是彼誘敵之計?”

趙雲說道:“我等所部只二軍,此間可伏兵無數,若破我軍不必如此麻煩,吳懿爲劉璋私親兄弟,諸葛亮遣此人至此,乃爲安我軍之心。蜀中屬意投降無疑,此戰我二人貪天之功,當速行。”

“子龍言之有理。”

劉備謀奪巴蜀的時候,曹操也收到了曹丕的戰報,說諸葛亮連勝劉備軍,涼州指日可下。

曹操說道:“諸葛孔明真乃世之奇才,往昔我確過於輕慢。”

“孔明助公子與助主公,並無差別。”荀攸說道,“北方鮮卑叛亂,涼州又遇險,劉備必焦頭爛額,分身乏術,此正主公進兵之時。”

曹操看向鮑信,鮑信說道:“確爲良機,然臧霸所部尚有軍巡視豫州,不可不防。”

“允誠有何良策?”

“劉軍據淮南,相城已無大用,莫如令文遠將軍回返汝南,回軍時佯攻徐盛。徐盛處多有災民,其遇險,臧霸必引軍救援。如此,孟德便可率軍往攻江東。”

“善。”

人有從衆性,曹操最初驅趕的災民只有東面幾個縣,不過很快局勢就惡化了,豪強乘機侵佔百姓土地,災民過路當地百姓也沒了種地的條件,耽誤了春耕,沒有收入的百姓不能坐以待斃,紛紛加入遷徙大流。

隨着災民增多,單單壽春提供糧草已經不夠了,一車車的藥材從徐州運送過來。好在這年頭百姓的感恩心很高,講義氣的人也多。沒有了生存危機,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管理災民之中,事情也漸漸向好的方向發展。

“報將軍,相城曹軍正欲出兵南下。”

徐盛聽到斥候回報,趕忙找到樊阿,說道:“樊醫丞,曹軍將至,速撤往當塗。”

“主公常言,軍士當以守衛百姓爲先。今萬民聚集,曹軍一至民墜塗炭。阿蒙主公厚遇,怎可棄民而走。”樊阿說道,“況此間大軍雲集,將軍爲主帥,豈怕曹軍乎!”

“區區曹軍我有何懼,然樊醫丞改良稻種,關乎億萬百姓,不可有失。”

樊阿送回稻種,就開始在江東試種。新稻種不是送回來移植一下就有高畝產的,需要讓稻種適應江東的氣候,江東的土地也要適應稻種的生長。即便在交州當地,新稻種也適應了一年多三代,江東想成爲魚米之鄉,有“蘇常熟,天下足”的名頭,沒有多年積累是不可能的。

爲了儘快培育出高產水稻,劉備令樊阿主持稻種改良工作。並以尋找到高產作物這個功勞,拜樊阿爲水稻校尉,還賜了“民興之始”這個名頭給他,水稻也被命名爲樊阿稻。

災民事發,培植水稻的工作也進行到了一定階段,樊阿就來到豫州醫治災民。樊阿頂着這麼大一個名頭,又身處災民之中,臨敵混亂,出了什麼閃失,徐盛罪過就大了。

樊阿說道:“我若不走,此間百姓必不亂,將軍可安心禦敵。”

徐盛又勸了幾次,樊阿只是不走,徐盛拗不過他,只能留下一部分親衛護衛他,自己率軍北上迎敵。

北面相縣外,李典說道:“張將軍,我軍多步卒,可攻、可守,然惟不可走,若強攻徐盛,恐爲其所敗。”

李典和樂進兩人去年繞羣山而回,部下死的死散的散,能夠和他兩人一齊回到相縣的只有幾十人,兩人也大病一場,直到前不久纔好利索。

張遼說道:“江東一戰乃丞相難得戰機,便是全軍覆沒,我等也當決不吝惜。”

“話雖如此,然我軍若全軍覆沒,此間徐盛之兵便可安心南下,恐不利主公。”樂進說道,“莫如分兵兩處,一半往攻徐盛,一半撤軍往屯山桑,以懾劉軍。”

“文謙之言有理。”張遼想了一會,認可了樂進的話,“既如此,二將便引軍屯山桑,我自與徐盛一戰。”

“張將軍爲主帥,豈能輕動,莫如由末將前往。”

張遼搖了搖頭說道:“我受丞相知遇之恩,無以爲報,此正報效之時。二將大病初癒不利交戰,況二將守城頗具章法,我不能及。”

“如此,將軍保重。”

“請!”

鮑信率騎軍離開相縣,相縣之中的士兵就不多了,加上最初聚攏的郡縣兵,一共才萬餘人。不久之前,因爲災民的事被相縣士兵知道,一些郡縣兵還當了逃兵。要不是張遼果決,李典巡查仔細,相縣就被這些郡縣兵獻城了。

張遼率軍進攻徐盛,滿打滿算只有四千人,其中騎兵五百。這點兵力去進攻徐盛數萬大軍,能不能回得來,都是一個問號。所以樂進才滿懷感傷,與張遼關係不好的李典也感嘆莫名。

“報將軍,曹軍大將張遼來攻。”

“其軍幾何?”

“其軍多立旌旗,似有詐相,未能探清。”

參謀說道:“將軍可遣輕騎爲前部,佯攻張遼,觀其應對,便可知其虛實。”

“善!”

徐盛所率的徐州軍因爲災民的緣故,大部分士兵都在安撫和管理災民營地,就算相縣所有曹軍進攻徐盛,徐盛也不怕,只是擔心災民混亂,如果災民不管不顧涌入徐州,對徐州也是打擊。

第四百二十一章 王基第三百零一章 隴右援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中心開花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一百九十六章 逍遙津之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安息薩珊之戰第三百八十一章 曹操兵敗第一百二十三章 南下之議第三百九十四章 扶南之地第十八章 縣令劉備第一百七十四章 冀州歸屬第八十五章 郭嘉第三百一十五章 利益交換第八十九章 江東之主第七章 初戰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備昇天第八十二章 劉協東歸第一百七十六章 千里遠征第四百六十二章 阿爾達希爾一世之死第一百四十三章 呂布入荊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荊州之爭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一百章 泗水決戰第二百四十四章 馬超兵敗第三百二十九章 傅肜陳震第三百九十章 以百敵千第一百三十二章 孫權初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四百零九章 西域礦產第九十一章 麴義北上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八十五章 郭嘉第三百六十五章 反攻第六十五章 兗州驚變第一百四十七章 劫糧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四十六章 中原混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反戈一擊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四百三十五章 身毒內亂第四百二十七章 原始蒸汽機第八十一章 李郭相攻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四百五十三章 曹真請戰第二百七十二章 山頭第九十章 袁術謀徐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內歸屬第四百零六章 波調之死第四十三章 太史慈第三百四十一章 雍闓、高定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二十章 具裝甲騎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二百零九章 孫權復起兵第二百八十二章 劉璋投降第六十九章 臧霸第三百九十八章 西域商貿第一百五十一章 烏丸之敗第三百五十六章 傷筋動骨第三百三十八章 歸途第十八章 縣令劉備第二十四章 搶救書簡第二百八十章 吳懿投降第四百三十八章 楚河大勝第三百零八章 決戰定計第二百九十三 消耗之計第二百九十五章 關中戰開第一百七十三章 二袁相爭第九十章 袁術謀徐州第四百二十六章 無雙劉理第二百三十章 江東決戰起第三百九十六章 扶南大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增援吳郡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一百五十二章 獻捷天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北方勝負第二百七十四章 水患第四百五十八章 羅馬分裂第一百六十七章 驕兵之計第三百九十三章 扶南內亂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第二百九十三 消耗之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疲於奔命第二百七十八章 諸葛取蜀中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郡之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王基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第二百一十一章 遼東之戰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二十二章 離間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甘陵之變第十三章 董卓入京第二十二章 遷都第一百零四章 宛城之敗第四百五十一章 安息薩珊之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驕兵之計第二百六十六章 重騎死傷第六十七章 呂布入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