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取夷陵

“將軍,劉軍悍勇,又依託水寨防守,將士們抵敵不住。”

曹洪大怒:“劉軍兵少,汝等兵多,尚且攻之不下,必是汝等不用心耳!”

于禁說道:“荊州水師多有新募之兵,況劉軍有水寨相助,將軍不必強求。將軍實欲取孱陵,非此水寨。可於大江上游登岸,直奔孱陵,誘水寨之軍陸戰。劉軍不習陸戰,勝之易也。”

此次曹洪奪船南渡,一共帶出來一萬五千多士兵,其中一半水師,一半本部。完全可以讓水師擋住海軍,再南渡直攻孱陵。

曹洪聽取了于禁的意見,撤軍大江上游,而海軍完全沒有追擊。曹軍順利登岸,曹洪一刻也不想耽誤,他以爲孱陵縣毫無防備,只是等他殺奔孱陵縣,等待他的又是海軍堅守。

“鳴金收兵!”曹洪每說一個字,都是咬牙切齒。

曹軍殺到城下,曹洪嘗試攻城,可惜沒有攻城器械,孱陵縣城中的士兵也不少,曹軍先鋒傷亡殆盡,都沒有一次登上過城樓,曹洪只得撤兵。

于禁說道:“將軍,既孱陵有備,不可強攻。我軍輕兵南下,後路恐爲劉軍所斷。莫如北返,與公子一齊掃滅江北之敵,亦是大功一件。”

“也只好如此。”

“什麼,大江上游有劉軍水師?”

“報將軍,我等爲防劉軍斷後路,往大江上下巡查,未至夷道,便有劉軍戰船順江而下,驅趕我等。我等兵少只得回返,幸得船快,未曾有險。”

“汝等守大江,劉軍如何得往上游,必是爾等疏忽!”

于禁說道:“將軍,或爲劉軍偏師,早處大江上游。事已至此,當以江北之敵爲重,爲免劉軍乘船南撤,還是助公子要緊。”

曹洪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本想偷襲孱陵縣,反倒錯失了救援夷陵縣的最好時機。

“什麼,劉軍主力往攻夷陵,緣何如此!”曹洪回到沮水,再度大吃一驚。

“劉軍本就意在夷陵。”曹丕說道,“叔父速助我,援救夷陵。”

在曹洪偷襲孱陵縣的這幾天,運往夷陵縣的數支糧草隊被劫,敗軍逃回當陽縣,當陽縣令將消息傳遞給在江陵的徐庶,期望徐庶想辦法救援。徐庶見曹丕和陸遜在沮水對峙,便告訴了曹丕這個消息。

沒有受到敵軍進攻還不注意,夷陵縣受險才讓曹丕反應過來,這個通往巴蜀的咽喉之地丟不得。

不是所有士兵都有那麼高文化,隨曹丕出征的蜀軍,有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出巴蜀,在他們認知中,是不知道荊州有好幾條路可以通巴蜀的。一旦被蜀軍知道“唯一”的回頭路斷了,那軍心肯定會亂。

曹丕不敢讓夷陵縣被攻擊的消息瞎傳,只是曹洪帶走了戰船,曹丕沒有辦法通過沮水,每天只能乾着急。

于禁說道:“莫如在水師助公子渡河後,令其逆江而上,斷陸遜之後,兩面包抄,劉軍必敗。”

“不可!”司馬懿說道,“曹將軍於孱陵縣未曾見彼大軍,昔日陸遜北上,因天黑未能看清其軍,數日交鋒我等已知陸遜之兵在萬數。各處皆不見彼大軍,我料彼軍主力必往攻夷陵。水師不可輕兵直上,若無備,必喪於劉軍之手。”

曹丕問道:“仲達有何妙計?”

“水師戰船爲轉敗爲勝之機,不可喪。公子數日往攻陸遜,果如公子所言,其軍戰力不足。”司馬懿說道,“曹將軍可用水師助公子渡沮水,而後急令軍士於大江北岸立水寨,待公子敗陸遜之軍,兵臨夷陵,解夷陵之圍。曹將軍可令水師斷劉軍後路糧道,劉軍不戰自潰。”

“仲達妙算,請叔父速行。”

Wωω _Tтkд n _¢ ○ 曹洪認可,很快在荊州水師的幫助下,曹丕所部蜀軍渡過沮水。而在曹軍強渡沮水的時候,陸遜明智的選擇了撤退。

而此時,夷陵縣城中的軍民已經到達了極限。用糧食爲誘餌的攻心之計非常好用,尤其是斷糧的城池。

自從江陵這一段大江被海軍控制,夷陵縣的糧草都是襄陽運送的,由於糧草過長,襄陽糧食緊缺,所以曹洪將一部分夷陵士兵調回了江陵。剩下士兵的糧草也是一撥緊頂着一撥,一旦有哪一次送不到,夷陵縣便會斷糧。

已經三、四天沒有飯吃,餓得雙眼發藍。在城中一些荊南士兵的帶領下,夷陵縣向管亥開城投降了。

管亥接收夷陵縣,知道大軍聚集在這裡有斷糧的風險,於是留下一萬守軍,其他士兵即刻登船回到夷道。

海軍剛剛登船準備離開,陸遜所部就到了。見後方有曹軍追擊,管亥正要停船支援,陸遜派斥候向管亥大喊,說不需要支援。

陸遜直奔夷陵縣,在曹丕到來之前,全員衝入了城中。

司馬懿的計謀確實有一定的用處,夷陵縣附近的大江水流湍急,不適合船隻停,自然也不能利用戰船運糧。

不過大江之上,不是所有地方都不能登岸。海軍在大江上佔據絕對主動,自然可以爲所欲爲。海軍的運糧隊逆江而上,一直到秭歸縣附近登岸,再將糧草運到夷陵縣城中。

這段糧道在夷陵縣西面,運糧士兵全程在海軍戰船的護送之下,即便遇到曹軍劫糧,士兵也可以將糧車圍成一圈,結陣自守。在戰船的箭雨下,曹軍很難有效的進攻糧隊。

而且曹軍有限的幾次劫糧,都要冒着被夷陵縣城中士兵斷後的風險,有一次劫糧隊便有去無回。

曹丕所部只有三萬多人,而夷陵縣城中有兩萬守軍,曹丕不敢三面包圍,只敢屯兵東門(屯西門有被管亥海軍斷後的風險)。

曹、劉兩軍就在互相威脅對方後路的情況下,一直對峙了一個多月。

曹丕說道:“我軍劫糧,管亥必襲我軍寨,彼軍處大江來去皆速。眼見歸路被斷,軍心不安,如之奈何?”

司馬懿當初想的用水師斷海軍後路完全沒有效果,大江被海軍控制,曹軍水寨建立後,管承讓管統屯駐在己方南岸水寨。荊州水師想要劫糧,只能登南岸劫路上之糧。

知道己方糧草用之不竭,管統完全不管被劫的糧草,反手斷了劫糧曹軍的後路,燒了曹軍戰船。曹軍劫了糧卻回不去,最後只能向管統投降。

第四百五十一章 安息薩珊之戰第七十四章 大旱第三百九十二章 反間連環計第三百二十四章 李樂之難第二百九十九章 涼州驚變第四百一十九章 刺刀第一百五十章 張飛揚名第二百八十三章 樊阿南下第七十九章 孫策第四百三十八章 楚河大勝第二百六十三章 風帆第三百七十七章 劉協死第六十七章 呂布入兗州第九十二章 白馬之殤第二百五十四章 中暑第一百四十二章 廬江之難第二百二十九章 魏延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三百四十七章 繡衣誘敵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七十三章 濮陽之戰第九十七章 袁術稱天子第三百九十九章 貴霜帝國第七章 初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再擒夏侯淵第七十七章 瘟疫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七十六章 蝗蟲第四百五十六章 地中海海戰第五十二章 董卓之死第七十章 昌豨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五章 練兵與開荒第二百三十七章 截擊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備昇天第三十一章 北海求援第一百四十九章 北方勝負第二百九十一章 合肥攻防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孫策亡第四百二十二章 金蝦港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裝線膛第一百零四章 宛城之敗第三百一十五章 利益交換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五十五章 反攻長安第四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第三百九十四章 扶南之地第四百一十七章 百年大計第三百零一章 隴右援兵第二百二十二章 八陣初顯威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操復攻淮南第四百三十章 王基再出發第四十六章 中原混戰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勝第三百五十六章 傷筋動骨第一百一十五章 拼音第四百一十七章 百年大計第二百五十八章 孫紹投降第四百一十七章 百年大計第一百五十九章 夏侯氏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二百一十九章 增援吳郡第一百八十三章 遠征漢中第四百一十章 大漢海船第四十三章 太史慈第一百三十五章 劫糧第一章 高唐令第三百零八章 決戰定計第十一章 士宦戚之爭第三百一十八章 雙方驚詫第二百二十三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三十一章 抵達東洲第三百二十章 陸遜偷襲第三百八十章 最後一戰第二百五十三章 陸遜之謀第三百八十二章 天下平復第二百九十四章 荊南之爭第八十章 呂布入徐州第三百四十五章 劉方策劃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二十八章 孫堅的奮鬥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式出兵第一百八十七章 驚變第三百二十八章 鄄城破第八章 求援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二百九十七章 再擒夏侯淵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三百一十九章 取夷陵第三百五十五章 諸葛連弩第二百二十一章 巴蜀戰端開第四十二章 昭姬紡織機第九十二章 白馬之殤第四十四章 一天兩戰第三百七十九章 曹操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