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性情中人

或許曹軍士兵以前不知道糧草的情況,但這次那麼多士兵參與運糧,西面糧草的情況普通士兵都瞭如指掌。如今西營起大火,士兵第一反應便是糧草沒了,以後要餓肚子了。

生存受到威脅,回家的路也被斷,曹丕所部主力——蜀軍,腦中緊繃的那根神經斷了。他們不再管曹丕等人的約束,逃的逃,降的降。

曹洪所部的數千荊州軍,也被自家敗軍衝散,夜色深沉,大營四面起火,將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將,曹丕等人只能在親衛的護衛下,向江陵逃跑。

陸遜一波把對面浪翻,局勢大優。

“報將軍,陸參軍引夷陵之兵突襲曹營,大獲全勝。曹軍糧草皆失,兵士四散奔走。”

“我錯失良機也!”管亥一拍大腿,惱怒自責,“速令戰船調轉,接應伯言。”

“是!”

管亥撤軍,海軍退往夷道,已經走了一半了,等管亥再度登上北岸,天已經矇矇亮。北岸的曹軍,不但曹丕撤回了旌陽縣,埋伏在虎牙山的江陵軍也撤退與曹丕匯合了。

或許管亥按原本計劃行事,即便抓不住曹丕等人,虎牙山的伏兵也會被消滅,曹丕也沒有勇氣在旌陽縣收攏敗軍。

江北海軍沒有多少戰馬(都在南岸),等管亥和陸遜匯合,曹丕敗軍已經逃的沒影了。

打掃完戰場,管亥說道:“此戰可勝皆伯言之功,伯言一戰破曹軍五萬,真乃世之奇才。惟因我之故,未能得全勝,我當上表主公,請罰。”

陸遜說道:“遜已問明敗軍,遜得成事,乃因曹丕欲兩面夾擊將軍之故,此功當分將軍一半。”

“此乃天助伯言成功,伯言勿需推辭。主公於潼關大勝曹操,正取關中之地,漢室復興,指日可待。”管亥說道,“我當上表爲伯言請功,伯言必可封侯拜國。”

“謝將軍。”

管亥又問道:“曹軍兵敗,伯言以爲我軍可乘勢追擊否?”

“江陵之軍伏兵虎牙,將軍與我皆不得知。曹軍可掩其軍,避斥候探查,軍中必有智謀之士。曹軍兵敗已有多時,曹丕必已收攏敗軍,此時追擊,恐遭伏擊。”陸遜說道,“將軍莫如順江而下,直往江陵,先取曹軍水寨,使曹軍無有奪夷陵之心,而後等曹操兵敗關中消息傳達荊州,待荊州亂,將軍取江陵,可也。”

“既如此,我留統弟守夷陵,伯言與我同往江陵,何如?”

“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被管亥時常唸叨的劉備,此時確實有一些小麻煩。

擊敗曹操之後,曹軍全數撤離關中,劉備也以秋風掃落葉一般佔據關中各縣,當然基本都是投降的。惟有長安,守將張既,寧死不降,劉備大軍都聚攏在長安城下。

“大哥,關中一戰,衆將皆有功,惟小弟守河內,寸功未建。弟請令攻長安,必取張既首級,獻與大哥。”

“翼德少安毋躁,長安城堅,關中之地尚有數縣未破,待攻城器械完備,一切準備妥當,爲兄自當讓翼德先攻。”

錯失潼關大戰,張飛總感覺像丟了一個億一般。曹軍剛一撤退,張飛便從河內郡趕來,說什麼也不願意守城了,劉備讓關平替張飛去河內郡,令張飛取左馮翊和右扶風。

可兩郡諸縣,張飛大軍一到就投降,一拳打在棉花上,掃完兩郡,張飛更鬱悶了。

“彥材至此,何求?”

傅幹說道:“明公遣義兵,所過之處秋毫無犯,賑災施米,四民無不愛戴。而今有一人,以私慾害扶風百姓,明公可願爲民作主乎。”

關羽說道:“何人部下敢違軍令,壞大哥名望,待某往擒來。”

劉備安撫了關羽,問道:“我部將校隨我多年,軍令嚴明,未曾有敢害民者,彥材所言何人?”

“乃法正,法孝直耳。”傅幹語出驚人,“彼輩往扶風,其鄉鄰之人多有被其所害者,百姓皆怨,望明公明斷。”

“孝直不似這般爲人,所出必有因,待我召其前來,一問便知。”劉備說道,“此事還得勞煩子龍走一趟。”

劉備帳下都是武夫,派其他人去容易衝動,他耳語趙雲一番,趙雲說道:“請主公放心!”

趙雲的行動快而穩妥,很快把法正請回了長安外大營,他做的事趙雲也一一調查清楚了。

潼關大勝,法正頗有戰功,劉備也答應他戰後升職,法正見長安一時半會沒有戰事,便向劉備請求回老家扶風郿縣。法正之前,關羽也有過類似的請求,不過他是請求安頓河東郡百姓返鄉,他從旁看護。

兩人的想法其實一樣,就是衣錦還鄉。這是人之常情,劉備近期也確實沒有強攻長安的想法,便答應了法正。

趙雲將蒐集到的情報遞給劉備,劉備看完心中釋疑,將情報遞給衆將查看。

“孝直真乃性情中人也!”關羽看完不禁讚歎道,其他人也大都點頭贊同。

法正性格睚眥必報,回到老家便想着收拾以前結怨的人。法正出身名門,爺爺法真是當時名士,有玄德先生之稱(和劉備字一樣,或許是這個原因,法正對劉備感官特別好,義無反顧的投奔),能和法正結仇的人,自然不會是普通老百姓,最次也都是豪強之家。

法正知道劉備每攻取一個地方,都會要求當地的豪強、士人交出土地(超高稅收和直接要求沒區別),所以他特意假扮劉備手下收土地的官吏,上那些仇家的門。

法正也不把事情講明白,只是含糊其辭,沒說幾句就要這些仇家交百分之之一百的稅收,這些仇家哪能答應。而後法正說狠話,推波助瀾,很快讓這些仇家武裝抵抗,而法正便讓部下出擊(劉備給了法正一軍撐場面,也保護他的安全),連續掃滅,絕不留情。

只記仇不報恩,那是小人;只報恩不記仇,那是聖人;既報仇又報恩,那是性情中人。

法正報完仇,轉手找到以前幫助過他的人,差錢的送錢,差官的他承諾向劉備舉薦。

豪強、士人一般在當地都是連親帶故,法正倒是爽了,滅了仇家,報了久恩,但仇家的親屬不願意了,他們找到了劉備任命的扶風太守傅幹。

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二百七十四章 水患第三十一章 北海求援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八十章 呂布入徐州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四百一十章 大漢海船第七十四章 大旱第三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之憂第一百九十八章 董承密謀第九十章 袁術謀徐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龐統之謀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十章 雒陽風雲第四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二十五章 內訌第三百四十一章 雍闓、高定死第一百零七章 公孫瓚求援第一百六十九章 趙、太史至第三百零八章 決戰定計第三百零一章 隴右援兵第二百零二章 諸葛之謀第二百五十五章 火燒連營第四百五十四章 力挽狂瀾第三百一十一章 伏兵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操復攻淮南第三百章 直襲陳倉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三十八章 袁紹之謀第五章 練兵與開荒第三百九十章 以百敵千第九十二章 白馬之殤第二百三十章 江東決戰起第一百零一章 重騎之鋒第四十六章 中原混戰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四百二十三章 白牛第十六章 穿針引線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一百六十三章 呂布殞命第五十三章 王允之謀第三百四十章 南中反叛第四百一十一章 海軍西征第四百六十三章 永理會師第二十五章 內訌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攻張繡第三百五十四章 騎兵初敗陣第一百七十三章 二袁相爭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二百四十章 小沛之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永理會師第四百六十三章 永理會師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式出兵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四百章 封禪西征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遼威名第三百零四章 斷糧之危第一百零六章 死守第三百四十五章 劉方策劃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戰再起第二百二十七章 戰機至第一百章 泗水決戰第八十六章 曹操迎帝第二百五十二章 破局之計第八十二章 劉協東歸第二百九十五章 關中戰開第九章 千里奔襲第五十三章 王允之謀第三十三章 得民二百萬第二十三章 追擊第五十二章 董卓之死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四百零四章 鋼槍第四百一十一章 海軍西征第一百七十四章 冀州歸屬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一百九十九章 叛亂鬧劇第三百五十章 毒計頻出第一百八十五章 陽平關之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巴蜀戰端開第二百六十一章 方士葛玄第四百零八章 運河第二百零一章 南郡之戰第八十四章 農業補貼第十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無功而返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雄謀劃第二百零二章 諸葛之謀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一百零四章 宛城之敗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協離許都第十三章 董卓入京第二百零一章 南郡之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涼州驚變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九十一章 麴義北上第五十五章 反攻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