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權衡利弊

“黃公何來?”黃承彥這時候來拜訪,讓陸遜很是詫異。

“慚愧,此來非爲其他,乃爲私事。”黃承彥說道,“劉皇叔奉天子以討不臣,我等世爲漢臣,食漢祿,本應爲天子分憂。然曹操勢大,不能敵,荊襄爲其所佔。而今皇叔義兵臨荊,我等自當相助。

前番許都受襲,糧草運抵不及,曹軍糧草短缺,此正皇叔取荊州之時。大軍北上,我等荊襄之人願裡應外合,但得荊州,天下可定。”

“黃公之意我當告之將軍,若以此取荊襄之地,當爲首功。”

黃承彥笑着點頭,說道:“聞皇叔有封侯拜國之言,未知我等新降之人,可得否?”

“此乃劉公定計,遜未敢擅言。”

黃承彥走了,陸遜將黃承彥所說之事告訴管亥和參謀團的人。

管亥說道:“伯言以爲黃承彥所說可信否?”

“可信,可不信。”陸遜迎着管亥疑惑的眼神,解釋道,“可信者,天下大勢,劉公強而曹操弱,漢室三興,指日可待。荊襄之人多爲私利,昔劉景升尚在,彼輩便迎曹,今叛曹投降,亦非不可能。

不可信者,荊襄之人多念故土,無有遠志。劉公有土地兼併之言,治下之民無有聚地者,荊襄之人深惡之。兩軍交戰,彼冒險而來,甚爲可疑。”

“言之有理。”

經過陸遜分析和參謀團計算,認爲海軍可以分兩步走。海軍的戰略目標還沒有達成,一切當以攻取夷陵縣爲首要。既然黃承彥來告密,不管是真是假,曹軍之後肯定會有動靜。海軍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將計就計。

管亥說道:“速往夷道,告之統弟,令其多加哨探夷陵,若有可乘之機,不必報我,即刻引兵攻之。”

“是!”

黃承彥回到襄陽,向曹丕彙報:“公子,計成矣。我往見陸遜,告之缺糧一事,其深信不疑,誘敵之計可行也。”

“善,黃公一路辛苦,此戰若勝,黃公當爲首功。”曹丕說道,“今丕有一難,望黃公相助。”

“公子請言,我自當相助。”

“欲誘劉軍,需使軍詐敗。我之部將皆爲蜀人,不便行之,而叔父將士多與劉軍相交,劉軍甚知之,且叔父將士未習詐敗之策,恐有閃失。”曹丕說道,“丕知荊襄義士之家多有僕從,願祈一軍相助,但有損傷,丕當上報父親,父親必有補償。不知黃公意下如何。”

不是所有軍隊都把詐敗當必修課的,曹軍不像劉備軍一樣演戲演的逼真,相對而言,劉備軍時常演習詐敗,一定能看出真敗還是詐敗,班門弄斧反而不美。

曹丕想讓黃氏他們再獻一批家僕,就是讓這些人到前線送死,用真敗誘劉備軍上鉤。

“這……”有人才有家族的興盛,黃承彥不敢就此答應曹丕,說道,“衆家各有所謀,我不可便得代衆家應允。此事需與衆家商議,望公子勿怪。”

“丕怎會怪罪黃公,只是軍情緊急,丕立等回覆。”聽完曹丕的話,黃承彥離開,連夜召集的蔡、蒯、龐等家之人商議。

黃承彥走後,曹丕向身後問道:“仲達,何故讓荊襄之人獻民。軍中有糧,可就地招募一軍爲餌,豈不方便。”

原來,曹丕一直讓司馬懿隱在門後。

司馬懿說道:“荊襄之人多念私利,昔曹公盛,則投曹公;今劉備大軍壓境,難保其另有所謀。令其家僕出戰,便可使其不得兩面而爲。”

一旦海軍得知黃承彥等人的家僕出戰當誘餌,而黃承彥等人又不早告訴海軍伏兵之計,海軍肯定會認定黃承彥他們和曹軍是一夥的,前次相告的機密也是誘敵之計。這樣一來,荊襄之人便沒有了兩面搖擺的機會。

如果荊襄之人不願意獻民,那曹丕就可以暫緩行計,或者不行伏兵之計,繼續和海軍對峙,也可以另謀他計。

“仲達謀劃仔細。”

▲ тt kān▲ Сo

黃承彥深夜相召,衆家不敢怠慢,紛紛相聚於黃府之中。

蔡瑁說道:“姐丈,深夜相召,所爲何事?”

“曹丕令我等獻民成軍,爲誘敵前部,故而相召。”

蒯越說道:“若我等之人爲軍,不告劉軍,必惡劉備。”

司馬懿想的沒有錯,荊襄之人確實兩面下注了。荊州軍和海軍在江陵縣對峙,在荊襄之人看來是最差的結局。

此前他們收到消息,許都糧草不足,將不會供應荊州軍。他們馬上明白北方曹操缺糧了,北方大戰太過重要,勝敗直接影響天下大勢。

此時正是兩軍對峙比拼耐性的時候,曹操有缺糧的危險,一定會忍不住先動,先動就會落入下風。要是曹操北方兵敗,劉備就會先取關中、涼州,再得兗、豫二州,荊州和益州將會是最後加入劉備軍序列的,到時候荊襄之人一定勢微。

與其讓荊州那麼多部隊耗在這裡,不如設計讓曹、劉兩軍決戰,不管誰贏都對荊襄之人有利,好過懸而不決。

黃承彥說道:“方今天下大勢已明,劉強曹弱。若我等從曹丕之言,一旦有失,萬事休矣;若我等不允,不但數十萬石糧草白費,更令曹氏疑心。左右爲難,故召衆人議之。”

蔡瑁說道:“莫如一心爲曹。”

龐山民搖頭說道:“荊北南陽之民多念漢室之情,昔劉備取河(大河)北之地,南陽之民多有不遠千里,投劉備者。關中之戰,曹操若敗,南陽必亂。”

蒯越說道:“勿需關中之戰,若劉軍北上荊襄,南陽必有起事之人,南北夾擊,荊襄難保。荊州若失,曹操大勢將去。”

“那一心爲劉?”蔡瑁又問道。

“曹丕已應承九品官人法之事。”黃承彥說道,“況劉備治下無萬畝之民,德珪忍棄祖宗基業乎?”

龐山民說道:“莫如應曹丕之言,又往劉營請罪,不言伏兵之計,只說運糧之民。”

“此舉不妥。”蒯越說道,“黃公一往,劉軍尚能不疑,再往說之,劉軍必疑。且曹丕突言前軍之事,似有不妥。”

龐山民問道:“異度之意,曹丕疑我等有二心?”

“不可不防。”

“如之奈何?”

第三百六十四章 反攻第七十五章 皇叔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第三百六十四章 反攻第三百三十六章 演員第四百一十一章 海軍西征第四百五十七章 羅馬內亂第二百三十六章 破城第三百三十一章 魏延獻計第二百一十九章 增援吳郡第一百九十七章 黑山張燕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二百零二章 諸葛之謀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十四章 董卓霸京師第一百八十一章 關中平定第四百五十五章 羅馬海軍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三百一十四章 江陵大戰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九十三章 易京第一百零三章 衆叛親離第二百六十二章 火藥第二百四十三章 夏侯惇兵敗第三百三十章 奸雄曹操第四百四十四章 劉理戰略第三百零五章 許都之襲第一百二十一章 北境戰端起第一百九十一章 孫權出兵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三百三十一章 魏延獻計第一百零六章 死守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三十六章 漢紙第三百九十三章 扶南內亂第五十二章 董卓之死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第二百七十章 收縮戰線第一百三十 孫權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息羅馬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急轉直下第三百八十章 最後一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徐交鋒第一百三十一章 廣陵之戰第三百五十五章 諸葛連弩第二十四章 搶救書簡第四百一十章 大漢海船第四十三章 太史慈第二百七十二章 山頭第五十二章 董卓之死第四百二十七章 原始蒸汽機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義滅親第三百四十五章 劉方策劃第四十五章 白手起家第一百五十一章 烏丸之敗第一百八十六章 龐統死第三百八十二章 天下平復第三百四十七章 繡衣誘敵第一百六十七章 驕兵之計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四十五章 白手起家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裝線膛第三百五十章 毒計頻出第一百零八章 田稅第三百三十章 奸雄曹操第八章 求援第九十六章 陳宮大略第三百一十八章 雙方驚詫第二十五章 內訌第二百八十八章 高歌猛進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備之謀第一百四十八章 袁紹兵敗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三百五十八章 驚天謀劃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呂東向第四百六十章 亞歷山大之死第八十七章 許都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呂東向第一百一十七章 無功而返第一百四十一章 孫策亡第二百六十四章 嶽婿交鋒第二十三章 追擊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第二百九十三 消耗之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江夏之戰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七十二章 典韋第六十三章 劉備入徐州第八十九章 江東之主第二百八十三章 樊阿南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劫糧第一百四十九章 北方勝負第六十四章 曹劉相爭第五十三章 王允之謀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三百八十八章 馬鈞與吳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