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利益交換

“九品官人法?”曹丕不明白黃承彥的用意,問道,“黃公何意?”

黃承彥說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曹丞相比之劉備才智更甚,而常敗其手,是用人也。天下人才何其多哉,曹丞相未得用人之法,故而得才少。

陳長文天下奇才,爲劉備所重。其思新法以助劉備,然劉備以爲天下可定,頗自大之,棄此良策不用。

公子爲丞相長子,當繼丞相之志,匡扶天下。如能用此良策,孔明等天下之才入公子之甕,何愁不破劉備。”

曹丕看不出九品官人法有什麼差錯,而早期的九品官人法確實沒有大問題,只有經過世家數次改良後的九品中正制纔是世家掌控天下的利器。

曹丕又看了一遍,發覺確實沒多大問題,說道:“父親常行求賢令,頗有成效,恐未行此謀。”

“此非一朝一夕之事,當從長計議。”黃承彥說道,“曹丞相衆公子,惟公子之功最甚,他日必可承丞相之衆。那時,公子行此計,亦爲時不晚。”

曹丕眼前一亮,沒想到問個計,還有意外的驚喜。曹操這幾年出征一直將曹衝帶在身邊,顯然有傳位給曹衝的意思。另外曹植也已經在許都有了事做,觀曹植的言行,也有意爭奪繼承人之位。曹丕亞歷山大,常常困擾此事。

如今聽黃承彥的話語,有支持自己上位的意思,曹丕有些不敢確認,趕忙問道:“衝弟聰穎,父親深愛之;植弟文采非凡,處許都而助父親;另有彰弟威武雄壯,衝鋒陷陣,勇不可當。諸弟之才,我比之不能,萬不敢奢求承父親之志。”

“公子此言差矣。”黃承彥說道,“方今亂世,欲平天下者,惟用人耳。公子引兵平巴蜀,有孔明相助,必得蜀中人心;又荊襄之地多念公子之情,當助公子;若公子能行陳長文之謀,可取天下人心。公子何慮之有!”

“得黃公之言,丕心甚安。我當行九品官人法,望黃公助我抵禦劉軍。”

“公子有遠志,黃氏當效犬馬之勞。”黃承彥說道,“欲破劉備南軍,其實易也。劉備南軍其呼之爲海軍,大異尋常之兵,專習水戰之法,待其北來,得勝易也。

昔黃祖爲將據江夏,廬江陸氏與我黃氏頗有往來,今陸遜隨海軍攻荊州,我願往見陸遜,告之荊州缺糧之事,誘其海軍北攻。此計欲成,公子還需以援護許都爲由,撤兵北上,如此方可令劉軍以爲有得勝之機。”

“黃公所言甚善。”曹丕說道,“然軍中乏糧,北上恐有斷糧之危。”

“公子納我之言,行取才之法,民心可得。既有民心,自當得人死力。”黃承彥說道,“我黃氏願獻糧萬石,以資軍用。公子可於襄陽安坐,糧草之憂,當自解。”

“若果真如此,黃公之恩,丕不敢或忘。”

糧草重要嗎,非常重要。不管在哪個年代,吃飽都是頭等大事。

如今亂世之中糧草更是重中之重,按理說因爲戰亂,良田荒蕪,地主家也應該沒有餘糧。但誰叫這世上有個開掛的,餓死的人少的異常。

哪怕是科技發達,訊息傳播急速的時代,走私依然是不能斷絕,也屢禁不止。如今這個年代,要想斷絕走私那更是不可能。

荊襄這些家族,常年在劉備治下走私糧草,一家拿出一萬石都是毛毛雨。不出五天,曹丕就收到了各家進獻的二十萬石糧草,足夠荊州和巴蜀援軍數月之用。

“公子,荊襄之人屯有糧草,丞相北征時,彼等不獻,而今有求於公子,頃刻間數十萬石糧草至。荊州人心非公實私,公子不可輕信彼輩。”

向曹丕建議的人,是剛剛到襄陽的司馬懿。司馬家司馬八達的名望很是響亮,但司馬懿沒有急着出仕,而是遊歷四方。

早年,司馬懿來到許都,曹操聽聞他的名聲,便想召他入仕,只是司馬懿裝風痹病,躲避了曹操的徵辟。

不過司馬懿的兄長都在曹操手下,隨着河內郡被劉備攻取,司馬家就將本家遷徙到了豫州。曹操又一次想到了司馬懿,這次曹操用強硬手段,明言司馬懿即便還生病,綁也要綁來。這下司馬懿膽寒,只得就職。

司馬懿和諸葛亮同爲頂尖謀士,也都是名聲顯赫。運營能力高超的諸葛亮一出場便是中層,立了兩次功後,便掌控了一州的實權。反觀司馬懿,歷事幾年,還是丞相主簿。

當初,曹丕向曹操請示向北支援還是向東支援,曹操的回覆果然如諸葛亮所言,讓他支援荊州,便在那時曹操得知諸葛亮留在益州後方,就讓司馬懿到曹丕軍中參贊軍機。

曹丕沒有見識過司馬懿的厲害,只把他當成普通官吏對待,平時管管後勤。來到襄陽,接受各家送來的糧草,司馬懿得以有機會和曹丕彙報。幾次交談後,曹丕發現司馬懿也是大才,就帶在了身邊。

“我知其有私心,然值此生死存亡之時,當以破劉爲重。荊襄之人所謀,且容後圖。”曹丕又問道,“仲達以爲徐元直之計可成否?”

“公子,荊州之戰非關全局,待丞相得勝劉備,荊州可不戰自安。關中之戰未分勝負之前,公子當安守江陵,阻劉軍北上之路,便是大勝。”司馬懿說道,“輕開戰端,若勝則罷;但有疏忽,荊州有失,許都便危。許都有險,丞相後路將斷,必不能安心禦敵。若丞相撤兵,關中、涼州之地非丞相所有,天下之勢變矣。”

“便因關中之重,我當先平荊州之敵,後助父親破劉。”

“既公子心定,我當助公子。”司馬懿說道,“徐元直之計確爲可行,但需後計輔之。江陵爲荊州門戶,城中之兵不可輕動。荊襄之人既願助公子,可令其出家僕數千,爲詐敗之軍。劉軍勝則驕,伏兵之計當成。”

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遼威名第三百四十八章 統一戰開第四百四十二章 利益相關第四百四十七章 安息羅馬合約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式出兵第八十三章 呂布入豫州第一百九十章 劉協見聞第九十一章 麴義北上第四百零六章 波調之死第三百六十五章 反攻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二百七十三章 毒計第四百零三章 身管自緊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繡衣出動第三百七十二章 石陽城破第二十五章 內訌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一百三十三章 曹操定略第八章 求援第二百八十四章 九品官人法第四十三章 太史慈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五十一章 烏丸之敗第三百四十七章 繡衣誘敵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方出兵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二百六十一章 方士葛玄第二百三十二章 形勢逆轉第四百一十四章 百人開疆第三百四十三章 兩路勝第四百三十七章 薩珊之殤第八章 求援第二百四十四章 馬超兵敗第五章 練兵與開荒第四十八章 袁紹的膽略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七十九章 孫策第四百二十六章 無雙劉理第四百一十二章 等級制度第二百七十二章 山頭第四百三十七章 薩珊之殤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方出兵第四百五十六章 地中海海戰第六十四章 曹劉相爭第一百八十九章 郭嘉亡第四十八章 袁紹的膽略第三百四十一章 雍闓、高定死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呂東向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義滅親第一百七十八章 曹操攻漢中第二百二十七章 戰機至第四百章 封禪西征第二百五十章 鄭陽第一百七十八章 曹操攻漢中第二百三十六章 破城第三百三十一章 魏延獻計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六十七章 呂布入兗州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城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鮮卑之怒第六十二章 華佗第四十一章 趙雲第四百一十九章 刺刀第一百一十五章 拼音第三百八十五章 登基第二百八十四章 九品官人法第九十五章 徐州之戰第四百二十六章 無雙劉理第三百四十六章 華佗之藥第六十二章 華佗第三百七十章 江夏之戰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二百四十一 劉備大軍至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七十九章 孫策第五十九章 陶謙的奮鬥第一百二十四章 麴義奔劉第二百五十六章 陸遜獻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離間計第一百七十一章 袁紹死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二百九十五章 關中戰開第三百九十五章 飛速發展第二百八十一章 張任戰死第二百八十章 吳懿投降第三百八十五章 登基第三百五十章 毒計頻出第四十三章 太史慈第三百四十五章 劉方策劃第五十八章 公孫瓚奪幽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孫權出兵第五十章 劉表第三十一章 北海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