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劉璋投降

“張任兵敗被擒,現已斬首。”龐羲說道,“子(女)婿何不早降!”

張任死意已決,諸葛亮只得成全他,同時讓劉循的岳父龐羲勸降。

泠苞說道:“公子,城中尚有大軍,敵軍已殘,不可降啊!”

劉循沒有投降,也沒有回答泠苞,只是默默的回到城中。泠苞沒有發覺劉循的不妥,只當他不想面對龐羲。於是泠苞喊道:“城中尚有大軍,有膽便來攻!”

龐羲勸降沒有成功,諸葛亮完全不在意,反正已經圍城幾個月了,他不在乎多圍幾個月。

正當雙方都以爲又是數個月對峙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雙方都大跌眼鏡的事——劉循跑了。

劉循沒有和一個人說,到了張任死的第二天晚上,帶着親衛開西門逃出了雒縣。

他這一跑不要緊,雒縣城中的蜀軍士氣大降,人人有了自己的想法。

另一邊,諸葛亮聽聞劉循逃跑,敏銳的發現了雒縣的不同與蜀軍的低迷,他立刻令曹軍大舉攻城。

諸葛亮屯兵時也不是什麼事也不幹,一些攻城所需的器械也造了許多,這時候正好派上用場。

諸葛亮的直覺果然沒有錯誤,蜀軍毫無戰心,宋憲和魏續很快殺上了城頭。泠苞無法控制住局面,劉循的逃跑同樣對他打擊很大。

泠苞想着劉循的事有些分心,被魏續抓住空檔,聯手宋憲將他殺死。泠苞一死蜀軍徹底沒了抵抗的心,大部分蜀軍向諸葛亮投降,少部分逃回自家之中。

奪取蜀郡門戶,諸葛亮稍作休整便率軍來到cd城下。諸葛亮叫來馬良,派他入城勸降。

馬良說道:“劉益州,蜀中惟有孤城一座,外無援兵而內無強將,竊以爲不可守也。況方今天下之勢以明,曹公據天下十分之七,大勢在握。若劉益州投降,上可安益州百姓之心,下爲使君家門,望劉益州思之。”

“城中尚有精兵數萬,糧草足可支用一年,斷不可降啊!”衆臣勸道。

張鬆也說道:“曹操慣於屠城,主公若降,將至城中百姓於何地?且劉皇叔正與曹操爭奪中原,劉皇叔勢大,曹操難敵,不日必有變數。”

“別駕此言差矣。”馬良笑道:“我諸葛先生自入蜀以來秋毫無犯,何言欲害百姓。若諸君有慮,良願回告諸葛先生,諸葛先生亦可寫保書。

中原之戰確有變數,曹公已與劉備議和,兩家早已罷兵,只恐蜀中等不到劉備援軍。”

劉璋嘆道:“我父子在州二十餘歲,無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戰數載,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劉璋咬牙繼續說道:“開城,投降!”

隨着劉璋的投降,巴蜀南方數郡也一一向諸葛亮投降。

諸葛亮叫來曹彰,讓他帶着劉璋到荊州定居,同時向荊州報捷。諸葛亮自己則留在蜀中,開始恢復蜀中秩序。

江陵縣

曹洪說道:“元直,周瑜尚在孱陵乎?”

“自公子引兵屯於夷陵,周瑜便撤軍回孱陵,至今未曾有異動。”

“公子已往襄陽,不知主公有何決斷?”

被曹洪和徐庶一直擔憂的周瑜,此時也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爲了心中最後的執著,周瑜用虎狼之藥強迫自己能夠再上戰場。老天也確實再度給了周瑜一次機會,讓他橫掃了荊南四郡。

可惜,周瑜沒能一鼓作氣攻下江陵縣,到底是因爲手裡的士兵不多了。而且在進攻江陵縣的時候,周瑜軍中爆發了瘟疫,連他自己都感染了。

本就殘破的軀體再也承受不住瘟疫的摧殘,又聽聞孫權投降劉備,曹丕援兵抵達夷陵縣,這位大都督徹底倒下了。

“大都督病危,我等何去何從?”程普聽聞周瑜病重,從江夏趕來。

黃蓋說道:“孫會稽降劉,孫氏基業已亡。我已無心再仕他人,若都督病故,我便回鄉養老。”

黃蓋是零陵人,自從周瑜攻下荊南後,黃蓋便將家人安頓在了老家。

“都督!都督!”

周瑜死了,沒能再站起來,甚至連最後的遺言都來不及講。

千里迢迢從小沛趕來江陵的曹操,聽到的是周瑜軍全軍掛孝的消息。

曹操問道:“周瑜病故,消息爲真否,亦或是詐死之計。”

徐庶解釋道:“明公,周瑜于軍中染疾確爲真,恐其非詐死之計。”

“既如此,便發兵南下,奪回荊南之地。”

“且慢!”劉曄說道,“明公,荊南非關緊要,柴桑爲大江之口,他日與劉備爭鋒,此爲必爭之地。莫若先取柴桑,以圖後計。”

“子揚之言有理。”徐庶說道,“周瑜已死,其軍無人統領,且孫權已降劉備,明公只需遣一蛇辯之士,說以利害,荊南可不戰而得矣。”

“何人可爲使?”

“庶願往荊南一行。”

“便請元直動身。”曹操下令道,“曹純,即刻率虎豹騎往江夏,與文聘將軍齊攻柴桑,我隨後便到。”

“是!”

孱陵縣

黃蓋說道:“德謀,我知你有意投劉備,都督喪事便由我辦,你可回柴桑,莫使柴桑落入曹操之手。”

“公覆……”

共事那麼多年,黃蓋怎麼會不明白程普的想法。天下終究是西曹、東劉,程普本身是右北平人,而且程普與曹操和劉備手下的士兵都交過手,自認劉備佔優。

曹操水師盡失,周瑜留下的將士便是他重建水師的最好班底,他怎麼可能遷怒這些士兵呢。曹操不但厚賞這些士兵,還親自祭拜周瑜,周瑜士兵紛紛歸心。

荊南的事異常順利,曹純這裡就鬱悶了,他千里奔襲來到柴桑,管亥已經在這裡等待多時了。曹純不能做主,只得向後方曹操傳信,曹操也不想現在和劉備再起爭端,便下令曹純回軍。

第一百二十七章 呂孫相爭第三百九十六章 扶南大略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黃祖慘敗第三百七十八章 蒯越謀劃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一百八十一章 關中平定第五十章 劉表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九十九章 叛亂鬧劇第十九章 虎牢關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二百五十五章 火燒連營第三百七十六章 巴蜀投降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一百四十四章 疲於奔命第三百五十三章 曹軍出擊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一百六十八章 袁紹再敗第二百四十章 西征薩珊第十八章 縣令劉備第一百四十七章 劫糧第一百三十九章 甘陵之變第二百七十章 收縮戰線第三百九十二章 反間連環計第三百三十四 荊州停戰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八十八章 江東之戰第三十五章 北海行第一百零七章 公孫瓚求援第五十九章 陶謙的奮鬥第十九章 虎牢關之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曹真請戰第二百八十章 吳懿投降第四百三十九章 治身毒之策第四百三十七章 薩珊之殤第二百九十二章 荊州之爭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二百七十章 收縮戰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見玉璽第四百四十九章 鱷魚村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烏丸之敗第八十九章 江東之主第五十五章 反攻長安第三百零六章 王圖兵敗第三百四十三章 兩路勝第二百六十一章 方士葛玄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省六部制第四十三章 太史慈第一百八十二章 繡衣出動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一百一十章 周逵第三百二十一章 性情中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城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二百六十三章 風帆第一百九十八章 董承密謀第一百四十二章 廬江之難第二百二十三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九十一章 合肥攻防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一章 趙雲第九十一章 麴義北上第三百零九章 關中決戰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三百九十章 以百敵千第二百一十四章 黃月英之謀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一百七十四章 冀州歸屬第三百四十七章 繡衣誘敵第四百五十六章 地中海海戰第二百七十一章 賈詡之謀第三百三十一章 魏延獻計第二百七十三章 毒計第七章 初戰第二百六十章 臥冰求鯉第九十四章 白馬消亡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四百二十章 內監第六十章 劉虞去青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陽平關之戰第二十九章 連環計第一百九十四章 廬江之戰第三百六十章 如魚得水第三百四十章 南中反叛第一百八十章 渭水之戰第四百零九章 西域礦產第四百二十五章 身毒西北形勢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二百三十四章 海軍渡江第一百零七章 公孫瓚求援第三百六十九章 雒陽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