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呂東向

王雄沒有想過幫助劉協奪權,那是不可能的,他要的只是讓劉協安排他一個官位,可以讓他能一展所長,不用在小吏上浪費青春。

孔融他們告退時,王雄特意慢走了一步,並向劉協稟告:“陛下,小民有一策。”

“快快講來。”

“小民方有所想,待小民整理成冊,再呈與陛下。”

劉協身邊的宦官提醒劉協,王雄是和孔融他們一起來的,如果單獨留下王雄與禮不合,不如下次單獨召見。

“卿且回。”

翌日王雄再度來到宮中,與劉協商談了很長時間,自然特別引起繡衣衛的注意,哪怕劉備不問,他們也會向劉備彙報。

孔融問道:“劉公相召,不知所爲何事?”

“文舉公爲文教之事多有功勞,他日必可名垂青史。”

“劉公謬讚,摽末之功,何足掛齒。”

劉備問道:“與文舉公同至鄴城之王元伯,文舉公可知其爲人?”

“略有耳聞。”孔融說道,“同爲王氏子弟,其才雖不如休徵,然亦可爲州郡之職。劉公可有意提拔?”

“何須勞煩我,彼已取信陛下,不日陛下當有升賞。”

孔融一驚,趕忙問道:“此話從何說起?”

劉備向孔融解釋了九品官人法的事,孔融聽完臉色陰沉。

獨尊儒術之後,孔家的地位便開始微妙起來。政治鬥爭是殘酷的,尤其是皇位之爭。孔家向來是不參與這種鬥爭的,孔融在心中暗罵王雄。

王雄做的事,劉備把他就地斬首,別人也不會有任何詫異。

孔融想到劉備的爲人,不能坐以待斃,也不能和稀泥。他說道:“請劉公召王祥、王雄一見。”

劉備向陳到點了點頭,很快王祥和王雄便到了。

孔融也不廢話,直接開門見山的問道:“元伯有私心,欲害長文與我乎!”

“文舉公何出此言?”

“內政之事劉公早有明斷,汝爲何將長文所書九品官人法告之陛下!”

王祥問道:“兄長?”

“我絕無害文舉公與陳尚書之意。”王雄也膽寒,昨天才做的事,今天就被抓包了,“此乃我之私心,請劉公萬勿遷怒他人,可重責於我。”

“爲人臣者自當爲君分憂,汝何錯之有?”劉備說道,“既無過錯,我何必責之。”

怎麼懲罰王雄都能承受,反倒是不罰纔是最嚇人了。西漢、東漢幾百年了,哪個不知道老劉家是最記仇的,這要是拖到後面,說不定就不是他王雄一個人的事了。

王雄伏地懇求道:“劉公興漢室指日可待,王雄絕無異心。”

“我自統軍以來,從不使人行叩禮,起身吧。”

見王雄遲疑,孔融喝道:“還不速速起身!”

孔融又轉頭向劉備求情道:“念其年少,尚不更事,劉公可令其戴罪立功。”

“元伯確無過錯,我賞功罰過甚明,便不罰元伯也。天子不日當有詔下,拜元伯一官半職。”劉備說道,“若元伯以爲己功不堪位,我有一事尚不得人選。”

“願爲劉公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江東既平,海軍便有他用,然海軍皆爲武人,此行卻需文人相助,元伯可願往東萊一行?”

“在下願行。”

“既如此,汝可回家中收拾行裝,明日當有文書送至。”

“是!”

王雄很識相的離開了,孔融和王祥紛紛向劉備道謝。孔融這樣起勁,是因爲這年頭不像後世,舉薦人和被舉薦人是有連帶責任的。如果被舉薦人犯錯,舉薦人同樣需要受罰。

江東孫權投降以後,那些被劉備軍俘虜的將領也開始一一投降。甘寧和呂蒙便是孫權親自勸服的,韓當是後來程普勸服的。

最開始,呂蒙和甘寧都只願意和韓當一樣,在後方教導新軍。劉備親自勸說,兩人心中還是放不下。於是,劉備便想讓兩人往倭島探查。

倭島上災難頻發,不適合百姓移居,劉備也不是饞倭島的土地,畢竟江東和交州那麼多好的地方還沒開發出來,劉備需要的是倭島上的金、銀礦。

想要進一步促進商業發展,使商業稅收儘快彌補農稅的空缺,五銖錢是絕對不行的。劉備可以編輯,不存在錢荒,唯一要擔心的是通貨膨脹。

但五銖錢太重了,當年劉備買個官都要上百輛車拉,哪怕劉備得勢後一直讓繡衣衛處理後續影響,但還是有人看不起劉備。

如果當時漢朝有紙幣,那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了。紙幣這種便於攜帶,利於控制的東西,是繼政策、交通等進一步推廣商業發展的又一利器。

紙幣確實可以用國家信用來發行,但這時候文盲率太高了,信用貨幣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劉備也不是學金融出身,這麼高級的事他搞不定。

如果用金本位和銀本位,這樣發行的紙幣就比較容易把控,哪怕有些許差錯也更容易糾正。

因爲礦物分佈和開採難度等原因,漢朝是一個少銀、少金(出產量,不是指存有量)的國家,要想實行金本位,沒有足夠的黃金儲備是絕對不行的。

劉備以爲了國家、爲了子孫後代的理由,說服了甘寧和呂蒙向東探查,開疆拓土的功績擺在眼前,還沒有心灰意冷的兩人很是心動。

海軍和甘寧、呂蒙兩人一早就準備好了,只是劉備遲遲沒有發佈命令,劉備在思考讓誰家的人去。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選,劉備最開始屬意的是諸葛亮的三弟諸葛誕,不過劉備向諸葛誕提議後,他有些遲疑,畢竟諸葛家現在是諸葛誕打理,所以他有顧慮。

沒想到劉備還在頭疼人選的時候,王雄送上了門。

第三百五十三章 曹軍出擊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冀州歸屬第一百九十一章 孫權出兵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三百三十九 司馬氏第三百二十四章 李樂之難第二百五十三章 陸遜之謀第二百四十五章 鮮卑之怒第二百七十八章 諸葛取蜀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離間計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一百四十七章 劫糧第三百八十九章 扶南攻略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一百九十八章 董承密謀第一百六十九章 趙、太史至第二百九十章 陳、雷之死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城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三百六十章 如魚得水第三百七十二章 石陽城破第一百三十 孫權第五十三章 王允之謀第二百三十六章 破城第二百九十二章 荊州之爭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城牆第三百五十九章 街亭第一百四十四章 疲於奔命第三百四十八章 統一戰開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四百五十八章 羅馬分裂第十八章 縣令劉備第三百二十九章 傅肜陳震第三百四十七章 繡衣誘敵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四百三十九章 治身毒之策第四百五十四章 力挽狂瀾第四百零五章 狙擊槍第三百八十五章 登基第一百二十二章 離間計第八十一章 李郭相攻第三百零八章 決戰定計第三百五十七章 諸葛瑾與諸葛均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一百九十四章 廬江之戰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二百五十七章 孫紹的野望第三十八章 袁紹之謀第二百四十章 西征薩珊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三百四十一章 雍闓、高定死第一百二十章 公孫瓚亡第四百四十八章 劉永戰略第二百零三章 周瑜戰敗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二百七十三章 毒計第四百二十三章 白牛第四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黑山張燕第三百零六章 王圖兵敗第一百六十五章 黃祖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式出兵第四百零三章 身管自緊第四百二十七章 原始蒸汽機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一百七十章 叛亂第二百七十三章 毒計第三百六十七章 曹仁兵敗第四百三十二章 黃金熱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一百五十四章 張繡終降第四百四十七章 安息羅馬合約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一百六十四章 江夏之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襄陽城破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四百二十五章 身毒西北形勢第二百二十章 詐降第十六章 穿針引線第二百三十二章 形勢逆轉第一百二十四章 麴義奔劉第三百九十章 以百敵千第六十九章 臧霸第三百四十一章 雍闓、高定死第二百四十三章 夏侯惇兵敗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四十八章 袁紹的膽略第三百一十九章 取夷陵第七十一章 曹呂相爭第三百九十一章 賈壹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二十六章 撤軍第四百四十九章 鱷魚村之戰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省六部制第二百七十四章 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