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北境戰端起

“報主公,樂安王太守(王脩)、濟南孫相(孫邵)、東萊管太守(管承)、是從事(是儀)一同求見。”

“快請。”那麼多基層太守一起來,劉備覺得肯定有大事。

寒暄過後,求見的幾人對視一眼,是儀上前說道:“近聞公孫州牧遣人向主公求援,可有此事?”

“卻有此事,子羽有何高見?”

“冀州袁紹往攻幽州,其後必然空虛,若主公出兵襲其後,則袁紹將滅,冀州易得矣。望主公選精兵強將,立攻冀州。”

劉備說道:“子羽,備總督河(黃河)南四州兵馬,河(黃河)北之地非備管轄。備受陛下大恩,定要忠君愛國,若冒然相攻,豈非失遠近人心。”

王脩上前說道:“主公英明神武,雄踞東方,青徐百姓多蒙主公之恩,常思報答。方今天下大亂,諸侯各自相攻,百姓苦不堪言。主公乃大漢皇叔,正當奮發,興漢室。遠近之人亦久慕主公,今冀州空虛,不乘此良機伐袁,若爲他人先,悔之無及矣。”

幾人一起上前說道:“請主公出兵。”

“諸君且回,待備思之。”幾人有些無奈,但也只能告退。

“大哥!”王脩幾人剛離開,張飛就從外面進來了,“大哥,俺聞大哥欲攻冀州,可有此事?”

“此等謠言三弟如何得知?”

“軍中聞子經率軍北上,皆以爲大哥欲攻冀州,將士羣情振奮,士氣高昂。大哥與俺離鄉多年,此次出兵小弟定要打回故土,與大哥、二哥共敘前事。”

“三弟,子經北上只爲救援伯圭兄,攻伐冀州尚未有定論。”

“大哥,冀州空虛,正是進兵之時,大哥還有何顧慮?”

“三弟且回,容我三思。”

張飛離開後,又有許多跟隨劉備多年的幽州老人,相繼來到劉備這裡請戰,劉備還是以三思爲由推了。

這天,劉備府上來人絡繹不絕,一直到晚上才停止,但劉備見沒人來了,也沒有去休息,而是在書房等待。

沒過多久,簡雍便到了,他說道:“主公,冀州之事雍已辦妥,請主公放心。”

“憲和辦事我放心。近日可振奮軍中士氣,不可使將士失望。”

“得令!”

安排了簡雍,劉備這纔回房休息。隔天一大早,劉備就被人叫醒,盧植來了。

“恩師身體不適,但有所需,只派小童前來即可,何必親往。”

盧植沒有說話,而是眼神示意劉備,劉備屏退了左右。盧植說道:“冀州之事可行矣,遷延時日,過猶不及。”

“這……”劉備明白盧植是看出了他的佈置,“恩師如何得知?”

“玄德一向治軍甚嚴,若無玄德推波助瀾,軍中怎敢謠言四起。”盧植說道,“其實玄德何必多此一舉,若佔河(黃河)北,世祖(光武帝劉秀)之勢將成,復興漢室,指日可待。”

這些年,劉備得到劉邦和劉秀的幫助,錢糧用之不竭的消息,劉備的部下大都有所耳聞,只是大家心照不宣不說而已。

不過在他們的想法裡面,是劉備找到了劉邦和劉秀埋藏在各地的隱蔽物資。

還有人腦補了一段劇情:兩位先帝早就推算出漢室的劫數,特意做了後手,然後將埋藏寶藏的地圖傳給後世子孫,只是沒有傳來隻言片語,後世子孫大都不明白地圖意義。直到劉備解開謎團,正式走上覆興漢室的道路。

“謝恩師教誨,備已有謀劃,不日北方將有軍情傳來。”

“既如此,老夫有生之年尚能歸故里,甚好。”盧植見劉備這麼自信,也不再說什麼,讓盧毓攙扶着離開了。

之後好幾天,劉備一直推脫,但他們也看出劉備的猶豫,最後在簡雍的“牽頭”下,衆人準備再次聯名請願。

這天衆人一起來到劉備這裡,還沒等簡雍他們說話,門外就跑來一個斥候。

“報主公,冀州袁紹發檄文,欲起兵百萬攻青州,平原朱將軍請求支援。”

“什麼!大哥尚未出兵,袁紹小兒到先來了。”張飛非常氣憤,“大哥,下令吧!”

簡雍說道:“玄德,先機已失,悔之不及啊。”

劉備起身說道:“百萬大軍又有何懼?我能以五萬勝五十萬,便能以十萬勝百萬!袁紹既然自尋死路,我便助他一臂之力。傳令,出兵!”

“是!”一衆人沒想到袁紹先攻來了,幫助劉備下定決心。他們不覺得袁紹強大,只要劉備下定決心,就能橫掃天下。

袁紹爲什麼那麼急進攻劉備,就要從前面說起了。

渤海,這個青州和幽州貿易的必經之路上,和往常一樣來了一支商隊,這支商隊的主人是一對父子。

“站住!馬車上是何貨物?”

“自然是買羊毛之錢糧,還能有何物?”那青年兒子說道。

“汝乃一商戶,怎敢如此與本將說話,莫不是尋死乎?”

青年的父親,拉住兒子,上前賠罪道:“將軍恕罪,小兒年幼無知,冒犯之處,還望海涵。”說完從身上摸出一塊馬蹄金,塞到了守門小校的手中。

“恩,小兒便應在家中苦讀,若不是看在熟人的面上必不干休。”小校雖然不認識老者,但老者的面容他是熟悉的,常年來往看到過很多次。

小校揮手讓士兵開始到馬車上搬運糧草,他說道:“規矩汝亦知曉,本將便不多說了。”

“明白,明白。”老者在那點頭哈腰,青年卻滿臉鐵青。

交付了袁紹訂立的算緡,兩人帶着車隊又上路了。袁軍小校正當欣喜自己得到意外之財的時候,依稀聽到商隊的青年說道:“皇叔不日就要出兵冀州,皆時看彼輩如何猖狂。”

小校心中感覺不對,便讓人尾隨這支商隊,探聽虛實。商隊沒有立刻離開南皮縣(渤海郡治所),而是在城中住了下來。

第九十三章 易京第六十五章 兗州驚變第二百六十一章 方士葛玄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九十三章 易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曹賈鬥智第五十三章 王允之謀第四十四章 一天兩戰第二百零三章 周瑜戰敗第三十八章 袁紹之謀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二百一十九章 增援吳郡第二百三十章 江東決戰起第一百八十四章 武都氐人第九十七章 袁術稱天子第三百四十五章 劉方策劃第一百六十五章 黃祖死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省六部制第三百八十二章 天下平復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操復攻淮南第二百七十六章 人心所向第二百二十二章 八陣初顯威第三百八十五章 登基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城牆第三百八十二章 天下平復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三百七十三章 張魏奇襲第三百七十九章 曹操絕唱第三百六十五章 反攻第二百五十七章 孫紹的野望第四百三十五章 身毒內亂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二十八章 孫堅的奮鬥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第三百零九章 關中決戰第三百五十章 毒計頻出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二百二十章 詐降第四章 縣吏華歆第四百三十七章 薩珊之殤第八十七章 許都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一百章 泗水決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驕兵之計第三百七十六章 巴蜀投降第二百七十章 收縮戰線第四百六十二章 阿爾達希爾一世之死第三百六十七章 曹仁兵敗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息羅馬之戰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二十九章 連環計第二百七十二章 山頭第六十二章 華佗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七十三章 濮陽之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三百一十一章 伏兵起第三十一章 北海求援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八十章 呂布入徐州第四百一十五章 爭與不爭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二百六十二章 火藥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五十四章 董氏滅絕第一百六十五章 黃祖死第二百九十三 消耗之計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二百九十三 消耗之計第十一章 士宦戚之爭第四百一十八章 白手起家第三百五十六章 傷筋動骨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城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九十七章 袁術稱天子第二百四十章 西征薩珊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三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之憂第三百七十二章 石陽城破第九十章 袁術謀徐州第一百五十九章 夏侯氏第二百章 叔侄交心第三百八十五章 登基第二百五十六章 陸遜獻城第二百六十二章 火藥第四百一十七章 百年大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郡之戰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遼威名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二百四十九章 軻比能敗逃第四百一十六章 諸葛諫言第四百四十七章 安息羅馬合約第八十二章 劉協東歸第三十二章 青州黃巾第三百七十七章 劉協死第七十六章 蝗蟲第三百七十章 江夏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