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雒陽風雲

管子城之戰後不久,劉虞到任幽州。劉虞到任後,派使者向烏丸和鮮卑陳述利害,責令他們斬殺逃到草原的張舉和張純,並懸賞兩人的人頭。而且劉虞承諾只要殺了這兩個人,他就會在邊關再度開啓邊貿口。

兩漢自漢武帝之後有着非常熟練應對異族的手段,就是先用大棒把你打個半死,問你聽不聽話。聽話就給你糖吃,不聽話就讓聽話的把你打死,劉虞同樣熟悉這套流程。

經過公孫瓚這段時間一連通的打擊,已經讓外族的人明白,雖然你大爺家中有些混亂,但是你大爺還是你大爺,收拾你們還是易如反掌的。

劉虞認爲現在是時候顯示懷柔的手段了,畢竟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常年征戰是得不償失的。所以劉虞首先向烏丸和鮮卑放出了善意,加上劉虞本身的名氣,烏丸和鮮卑紛紛向劉虞投降,也不再支援張純等人。

不久之後,張純的門客王政殺了張純,把張純的人頭送到了劉虞面前。張舉聽說了張純的遭遇,不久之後也在驚懼中患病而亡。

北方平定之後,劉虞上奏,請求將徵集的軍隊遣散,只留下公孫瓚的步、騎一萬人駐紮在右北平。

或許是因爲遣散軍隊的原因,又或許是真的想對烏丸趕盡殺絕,以報被圍之仇,公孫瓚對劉虞的懷柔政策非常反感,致使兩人產生了矛盾。

張純、張舉的叛亂平息使得漢朝除了一些黃巾餘孽作亂,沒有了其他兵禍,難得的進入了一段時間的平靜期,可惜這平靜很快就被身在雒陽的皇帝劉宏去世打破了。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劉宏去世,諡號孝靈皇帝。

漢靈帝的去世不但打破了漢朝的平靜,同樣打破了雒陽宦官集團和士人集團的平衡。

漢靈帝在位期間,對宦官極爲信重。張讓、趙忠等十二個宦官組成的十常侍全部被封侯,漢靈帝甚至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的子弟親信也在各州郡擔任顯官,勢力龐大。

不僅如此,宦官還統領禁軍,手握兵權。中平五年的時候,漢靈帝因爲天下大亂,組建了西園八校尉,其中的主官包括:袁紹、曹操、鮑鴻、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等人,而統領這支軍隊的人就是小黃門蹇碩。

宦官發展到後期,甚至連大將軍何進也歸蹇碩統領。

宦官的發展讓以袁氏爲首的士人集團異常惱怒,他們聚集在何進身邊企圖扳倒宦官集團。

士人集團的人全都出身豪強地主,他們是東漢前期的中流砥柱。士人集團希望團結在皇權之下,大家排排坐,分果果。但是從漢章帝之後的9個皇帝,皇權衰落,國家大權被宦官和外戚把持,士人的政治訴求得不到認可。

於是士人奮起反抗,企圖利用直言上書皇帝斥責宦官外戚的罪惡,或者結黨抨擊朝政等,在政治範圍內鬥爭。可惜鬥爭不成,反而遭到了兩次“黨錮之禍”。

手握重兵的外戚和宦官是不會聽士人集團的話語的,漸漸的士人集團明白了武裝力量的重要性。直到黃巾起義,漢靈帝同意各州郡募兵自衛,這讓原本只有雒陽纔有的武裝力量擴散到了各地。

不過各州郡的武裝力量還是太少,於是以“四世三公”的袁紹爲首的一大批士人,在袁紹叔父袁隗的暗中支持下,聚集在何進身邊,企圖利用何進剷除宦官集團,而這些士人就包括荀攸、逄紀等。

漢靈帝死後留下了兩個皇子,劉辯和劉協。劉辯是何進的妹妹何皇后所生,而且是漢靈帝的嫡長子,所以何進和士人集團都希望劉辯繼位。

而劉協是漢靈帝寵信的王美人所生,是一個庶次子。可是一般老人都喜歡比較小的孩子,漢靈帝也不例外。何皇后見漢靈帝天天寵愛王美人,就把王美人毒死了。漢靈帝爲了劉協的安全,讓自己的母親董太后收養了劉協。董太后這邊的人自然就希望劉協成爲皇帝。

漢靈帝死前還是決定立劉協爲帝,臨死前找來了蹇碩託孤。蹇碩這邊雖然因爲自己統領西園八校尉,董太后的侄子董重是車騎將軍,掌握了大權,但是何進的勢力也不小,更何況何進還有士人的支持。

爲了能夠完成漢靈帝的囑託,蹇碩謀劃刺殺何進,然後扶劉協登上帝位。他先在宮中佈下埋伏,然後派人招何進入宮議事,何進果然沒有防備輕身前往。

但是令蹇碩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中出了叛徒。蹇碩的手下潘隱和何進是故交,在何進剛到宮門的時候給何進使了眼色,何進發現了宮中的異常,趕忙逃回軍營之中。

袁紹一行人看到何進着急忙慌的逃回來,紛紛上前詢問。何進向他們解釋了狀況之後,曹操上前說道:“既已刀兵相見,大將軍何不就此率軍殺入宮中,掃除十常侍,匡扶漢室。”

何進本身是一個屠夫,機緣巧合之下何進的妹妹被漢靈帝納入了後宮,才讓何進得了勢。而在之後的時間裡,中常侍郭勝因爲和何進是同鄉,在何家得寵的事情上幫了很大忙。何進之後雖然得到了士人的認可,但何進終究不是士人集團的人。

所以袁紹上前提出了另一條計劃,他說道:“天不可一日無日,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將軍不妨先立先帝嫡長子立位,再廣選天下賢良之士入雒,再爲國除患。”

袁紹這條不那麼急的計策讓何進非常認同,很快劉辯因爲華夏嫡長子繼承製和何進一方的支持下登上了帝位。

第五十一章 袁術之敗第三百二十九章 傅肜陳震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一百六十五章 黃祖死第二百五十七章 孫紹的野望第二百七十四章 水患第三百七十章 江夏之戰第六十七章 呂布入兗州第四百零四章 鋼槍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雄謀劃第四百二十二章 金蝦港第四百章 封禪西征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三百零七章 猶豫不決第三百四十六章 華佗之藥第十七章 羣雄起兵第二百四十一 劉備大軍至第九十章 袁術謀徐州第二百五十六章 陸遜獻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烏丸之敗第一百二十二章 離間計第二百四十章 西征薩珊第七十章 昌豨第七十九章 孫策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八十八章 江東之戰第九十五章 徐州之戰第三百六十九章 雒陽攻取第四十三章 太史慈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第一百二十三章 南下之議第三百三十八章 歸途第一百三十三章 曹操定略第四十八章 袁紹的膽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烏丸之敗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勝第二百五十章 鄭陽第二百二十六章 蜀中震動第八十七章 許都第一百五十一章 烏丸之敗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二百二十章 詐降第一百四十四章 疲於奔命第三百四十五章 劉方策劃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雄謀劃第三百二十六章 嚇退第四百一十八章 白手起家第一百五十六章 風雲突變第二百五十章 鄭陽第一百三十二章 孫權初戰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一百六十一章 呂布兵敗第三百四十七章 繡衣誘敵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四百五十八章 羅馬分裂第二百零八章 英靈第三百一十六章 權衡利弊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勝曹操第四百三十三章 堅實後盾第二百零四章 陳氏密謀第一百八十九章 郭嘉亡第二百九十三 消耗之計第二百一十九章 增援吳郡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見玉璽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四百三十三章 堅實後盾第四百零七章 零傷亡震世第四百零八章 運河第九十九章 戰後第二百八十七章 徐盛先開第三十八章 袁紹之謀第一百八十五章 陽平關之戰第三百四十八章 統一戰開第三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之憂第一百五十五章 反戈一擊第四百五十五章 羅馬海軍第一百章 泗水決戰第二百五十五章 火燒連營第三百八十章 最後一戰第十六章 穿針引線第二百六十四章 嶽婿交鋒第二百六十二章 火藥第四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四百二十九章 真理機第三百五十七章 諸葛瑾與諸葛均第九章 千里奔襲第一百二十一章 北境戰端起第三百零六章 王圖兵敗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攻張繡第二百章 叔侄交心第七十四章 大旱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三百零一章 隴右援兵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二章 錢糧滿倉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雄謀劃第四百五十八章 羅馬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