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生於潁川(所以董卓字仲潁,他的弟弟董旻字叔潁)。

董卓只是出身於普通富家農,所以他的出身不被士人認可,做官沒了捷徑可走,只能憑着浴血奮戰升官,這就是漢朝的武人。這些武人就包括董卓、孫堅、還有前期的劉備(歷史)等。

武人中有像段穎一類的,投向宦官,雖然做到了太尉的高官,但最後被士人唾罵,並被奏請皇帝誅殺;也有像皇甫嵩一類的,忠心爲國,但只是國家危難就用,危機一過就撤職。

直到漢靈帝時期,武人想到了另一條路:擁兵自重,不聽朝廷號令,一切爲了自身的利益。

這裡面董卓就是現階段最強,也是最好的私人武裝力量,當然開掛的劉備不算在內。

這天,董卓收到了何進召兵進京的調令,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立刻整裝待發向雒陽進兵。

此時雒陽城中,何進的召外兵進京被很多人反對。比如曹操、陳琳、鄭泰和盧植等都反對。他們認爲以何進現在的權勢要除掉宦官是易如反掌,不用召外兵進京,如果召了反而會讓其他人做大。

其實何進本身也知道這一點,他真正的目的是用大勢壓迫宦官,讓宦官像以前殺死蹇碩一樣,把十常侍殺死。

隨後的一段時間內,何進所召的8路人馬紛紛開始行動起來。

其中到達雒陽最快的不是董卓和丁原,反而是橋瑁,因爲橋瑁手上有現成的郡兵。但何進不是真想召外兵進京,而是爲了嚇唬宦官的,所以橋瑁被何進下令在雒陽東100裡處的城皋駐紮。

董卓也隨後進軍到澠池,同樣被何進阻攔。董卓當然不能乖乖聽話,但何進一早就知道董卓不是那麼容易控制的,所以派出了種嵩的孫子種劭來到董卓軍營阻攔董卓。

漢朝當官一般需要他人舉薦或者辟召,這就叫知遇之恩。受舉薦的人對舉薦者十分服從,對舉薦者的後代也很禮遇。

種嵩就是董卓的辟召者,果然種劭來到董卓軍營後,把董卓說的啞口無言,董卓只能在澠池駐紮下來。

何進這邊只讓自己的親信丁原,進兵河內,假裝火燒孟津,讓雒陽城中能看到孟津的火光。同時何進也不隱瞞召外兵這件事,反而弄得滿城皆知。

何進的計策成功了,何太后和宦官們確實怕了。何太后遣散了大部分宦官,只留下與何進交好的宦官,並讓這些宦官向何進求情。

袁紹得知這件事之後,立馬趕來向何進說道:“謀劃已定,形勢已成。此正行事之時,大將軍更待何時?”

袁紹的話有質疑和責問的意思,何進哪能受得了,當場就罷免了袁紹西園八校尉的職位,把袁紹遷到了司隸校尉上。司隸校尉主管京城及周邊的治安,官職大,但是沒有軍權,這就是明升暗降了。

袁紹謀劃了那麼久,當然不能讓何進斷了自己的計劃。所以袁紹派人向董卓傳信,讓董卓快速進兵,他會在城內配合,打開城門放董卓的士兵進城。

同時袁紹爲了逼何進就範,以何進的名義下了假文書,令各地郡守逮捕並殺了回到各地的宦官。

這下宦官們急了,回去是死,待在雒陽也是死,還不如拼一把。這些宦官先是假意向舞陽君和何太后哭求,何太后心軟,加上舞陽君的說服,何太后把這些宦官又召回了後宮當差。

宦官們官復原職之後,就在宮中謀劃,他們把忠於自身的士兵全部安排成內宮守衛,等待何進進宮。

何進之後的舉動果然沒有出乎宦官的預料,何太后再次庇護宦官,讓何進覺得需要和何太后談一談。

何進來到皇宮,同時何進還是記得袁紹以前提醒他的話,宮中受宦官把持,是不安全的。所以何進不但讓親信吳匡和張璋在皇宮外警備,還讓不久前安排的袁術這個虎賁中郎將手下的虎賁衛士也聚攏到宮門外。

可惜何進安排的這些護衛還是不能保住他的命,宦官們偷聽了何進和何太后的談話,得知何進不會放過他們之後,立馬殺掉了何進。並且把宦官的親信安排到司隸校尉和河南尹的職位上,企圖控制整個雒陽。

宦官的計策和當年對付竇武的時候一樣,不過時代變了,以前竇武的手下全是京城的紈絝子弟,不會也不敢拼命。而何進手下的將士,全是他在掌權的時候從四方招募的勇士,對何進忠心耿耿。

何進的人頭被宦官丟出宮外之後,吳匡和張璋不但沒有作鳥獸散,反而率兵向皇宮進攻,同時袁術也率領虎賁衛士跟進。

宦官手上的士兵不足,當然不能抵擋袁術三人的進攻。宦官一邊抵抗,一邊裹挾何太后、劉辯和劉協向北宮逃跑。

袁術這邊爲了更快的消滅抵抗的士兵,開始在南宮放火。南宮的大火讓袁紹得知,他明白現在是最後的時刻了。若是宦官勝,那袁家滿門就要被殺;若袁紹勝,那袁紹就能領導士人取得以前沒有的輝煌勝利。

袁紹毫不遲疑,發矯詔招來官宦安排的司隸校尉和河南尹,即刻誅殺,同時帶領西園八校尉的士兵向皇宮進發。

何苗這邊也收到了何進死亡還有宮中混戰的消息,他也帶領士兵向皇宮進發。但是何苗不是想要幫助袁紹這些士人,而是想要幫助宦官,這樣他就能作爲外戚掌權了。

兩軍相遇,何苗向袁紹喊道:“本初矯詔帶兵至此,意欲何爲?”

何苗的部隊雖然人數佔優勢,但常年疏忽訓練,沒有袁紹這邊的士卒精銳。同時何苗也沒想到袁紹這麼果斷就向自己進攻,吳匡也在另一邊相助。何苗指揮失當,很快便被吳匡殺死,手下的士卒也都作鳥獸散。

第一百三十二章 孫權初戰第十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九十七章 黑山張燕第二百二十五章 巴州定第三百六十五章 反攻第二百五十八章 孫紹投降第九十八章 張勳慘敗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九十七章 袁術稱天子第四百一十章 大漢海船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三百四十一章 雍闓、高定死第五十二章 董卓之死第一章 高唐令第一百七十七章 烏丸平第六十九章 臧霸第二十四章 搶救書簡第四十八章 袁紹的膽略第四百二十七章 原始蒸汽機第二百零三章 周瑜戰敗第三十四章 鄭玄第三百三十六章 演員第二百四十四章 馬超兵敗第二百五十二章 破局之計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葛謀劃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一百七十四章 冀州歸屬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一百四十七章 劫糧第四百二十章 內監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徐交鋒第二章 錢糧滿倉第一百八十六章 龐統死第二百七十一章 賈詡之謀第二百三十二章 形勢逆轉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城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江陵大戰第一百章 泗水決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見玉璽第四百零五章 狙擊槍第二百七十一章 賈詡之謀第二百八十四章 九品官人法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二百五十四章 中暑第二百六十六章 重騎死傷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二百六十六章 重騎死傷第七十二章 典韋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攻張繡第三百七十五章 葭萌內訌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三百三十二章 長安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拼音第三百三十四 荊州停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夏侯惇兵敗第六十二章 華佗第五十章 劉表第三百三十六章 演員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一百三十八章 顏良陣亡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一百零五章 曹呂爭淮南第三百零三章 援軍兵敗第三百三十二章 長安之戰第二百五十二章 破局之計第四百五十一章 安息薩珊之戰第四百六十二章 阿爾達希爾一世之死第六十三章 劉備入徐州第三百七十三章 張魏奇襲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二百二十五章 巴州定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雄謀劃第三百一十七章 分兵劫糧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四百五十三章 曹真請戰第三百七十六章 巴蜀投降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第四百一十章 大漢海船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扶南之地第四百零三章 身管自緊第三百二十六章 嚇退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第二百六十六章 重騎死傷第二百一十章 劉備討江東第一百二十七章 呂孫相爭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三百一十七章 分兵劫糧第三百一十九章 取夷陵第四百零三章 身管自緊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二百七十一章 賈詡之謀第十一章 士宦戚之爭第五十一章 袁術之敗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第二百六十三章 風帆第三百零六章 王圖兵敗第三百二十八章 鄄城破第二百七十章 收縮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