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公孫瓚求援

“報主公,幽州公孫續求見。”

“請。”

公孫續一見到劉備便哭訴道:“家父爲袁紹大軍所圍甚急,望叔父率軍求援。”

劉備扶起公孫續說道:“賢侄慢慢道來。”

公孫瓚自從在鮑丘被麴義再度擊敗,白馬義從傷亡殆盡,公孫瓚的雄心壯志沒有了。現在的公孫瓚只想着固守易京,做個富家翁。

可麴義不會就此放過公孫瓚,麴義開始向幽州各地進攻,期望公孫瓚再救援的時候,圍殺公孫瓚。可公孫瓚回到易京後,完全不管幽州其他各地自己部下的死活,求援也一概不管。

麴義不敢向太遠的地方進攻,因爲易京就在幽州和冀州的必經之路上,麴義的糧道太危險。眼見公孫瓚不管部下死活,麴義只得向易京進攻。

但是易京已經被公孫瓚加固的非常變態了,光壕溝就有十道,還推積山丘,高達五六丈,每個土丘上都有公孫瓚守軍。

麴義一連攻打數月,完全沒有進展,只得向袁紹彙報。袁紹得知這個情況,便寫信給公孫瓚,勸公孫瓚和自己聯合(自然以袁紹爲主)。

公孫瓚哪能接受呢,對關靖說道:“當今四方虎爭,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讓關靖給袁紹回信,斷絕袁紹聯兵的幻想。

兩軍相持,公孫瓚也不是一點不想辦法。爲了自身安全,他放下了心中的傲慢,讓兒子公孫續到青州求援。

公孫續走後,戰局卻有了很大的變化。因爲麴義率軍連續征戰數年,冀州的糧草一時也接濟不上,麴義大爲頭疼。

“將軍,軍中糧草將盡,易城急切不可下,不如早歸,容圖後計。”張郃說道。

麴義向高覽問道:“催糧之信,袁公可有回覆?”

“尚未有回覆。”

“再等數日,若實無奈,亦不得不退。”

公孫瓚一連好多天沒見麴義率軍攻城,便讓斥候打探消息。斥候將麴義軍中糧少,將士每日只吃一頓的消息回報給公孫瓚。

公孫瓚難得召集衆幕僚,說道:“麴義軍中糧盡,強要圍城,破敵就在今夜。”

公孫瓚修建易京後,他居住的中間土丘高十丈,並在土丘上建樓,用鐵門隔絕內外。有任何文書都用繩索牽引,公孫瓚還訓練了一批婦人,高聲傳遞消息。

公孫瓚已經長時間不和部下溝通,甚至部下數月連公孫瓚的面都見不上。這次公孫瓚召集衆人,衆人聽到公孫瓚下令,以爲公孫瓚又重新燃起了鬥志,個個轉憂爲喜。

“請主公下令!”

“今夜三更造飯,四更出兵,襲麴義之後。必要一舉擒殺麴義,以雪前恥。”

“得令!”

雖然麴義好幾天沒有攻城,可斥候還是派出不停的,但飯都吃不飽,麴義的斥候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偷懶。即便出營哨探,走的也不遠。

這天,輪值的斥候又沒能吃到晚飯,躺在營中休息,沒有出去哨探。公孫瓚偷襲的大軍一路有驚無險,來到麴義大營。

公孫瓚見麴義營中毫無防備,一馬當先衝入營中,開始四處放火。

麴義也被公孫瓚偷襲搞懵了,不知道爲什麼斥候沒有回報。形勢容不得麴義多想,他帶着士兵開始撤退,能跟隨麴義退兵的只有數千人。

晚上一戰,公孫瓚擊敗麴義沒有遠追,只是將營中的輜重全部搬入易京。麴義在南面的易水收攏敗軍,他也在慶幸公孫瓚沒有追殺。

麴義收攏敗軍三萬多人,可還是有萬餘人不見蹤影。麴義見大軍沒一點糧草,兵士也沒了戰心,只得率軍回返鄴城。

公孫瓚部下見大勝麴義,紛紛要求乘勢南攻,可公孫瓚又回到了高樓,也不再見衆人。關靖向公孫瓚詢問,也只得到了一句“謹守”。

公孫瓚還讓關靖遣人到青州,召回公孫續,就說他已經擊敗袁紹,不必再勞煩劉備了。

關靖沒有辦法,只能以從事身份管理幽州,統合幽州各地。可因爲公孫瓚不管他們死活,幽州各地有許多地方開始自治了,不再聽從公孫瓚管轄。

麴義回到鄴城,袁紹藉機大發雷霆,將兵敗的過錯全部怪在麴義頭上。其他諸將都得到了升賞,只有麴義,反而又變成了那個軍司馬。

劉備這裡正準備率軍救援公孫瓚,關靖的文書到了,傳達了公孫瓚的感謝(關靖代筆),說明了情況,讓公孫續回返,也讓劉備不用救援了。

劉備現在也正好有事頭疼,既然公孫瓚不用救援了,劉備也不再管他。

劉備說道:“既伯圭兄無險,備不便出兵,望賢侄見諒。”

公孫續說道:“擾叔父之寧,皆我之過,這便回返幽州。”

自從陳登開始佈告四方,確實有許多逃難江東的百姓從江東回到徐州。可這也帶來了一些麻煩,那就是土地。

當年這些百姓逃難,有許多人家中還是有田產的,現在回到徐州,這些人自然要問劉備要這些田產。

可劉備在招募徐州征戰兵和屯田兵的時候,早把這些土地分出去了。由於他們的田產只是荒廢,自然比開墾荒地來的快,所以第一批分出去的田產就是這些復耕的。

舊主想要回原來的土地,新主自然不答應,這就有了矛盾。各地太守便將這個問題放到了劉備面前,希望劉備解決。

送走公孫續,劉備在那裡着急,生怕治下的民心不穩,見簡雍還是沒心沒肺,便說道:“憲和怎的還是如此悠閒,徐州之事有何決斷?”

“百姓之事易也,士人之事難矣。”

“憲和有何妙計?”

“玄德治下糧草無數,只需贈糧百姓,使其另擇他處開荒,豈不易也。”

第八十六章 曹操迎帝第七十五章 皇叔第三十九章 袁紹得冀州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二十八章 孫堅的奮鬥第二百零三章 周瑜戰敗第三百九十一章 賈壹第四百二十九章 真理機第三百二十一章 性情中人第三百四十章 南中反叛第四百二十章 內監第三百一十一章 伏兵起第三百七十五章 葭萌內訌第一百二十一章 北境戰端起第一百七十三章 二袁相爭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四百二十八章 蒸汽機改良第一百二十九章 黃祖慘敗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四百零八章 運河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式出兵第三百八十八章 馬鈞與吳輔第二百五十四章 中暑第三百零五章 許都之襲第一百四十二章 廬江之難第一百九十九章 叛亂鬧劇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第二百九十七章 再擒夏侯淵第一百四十七章 劫糧第三百零七章 猶豫不決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一百二十章 公孫瓚亡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內歸屬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遼威名第三百一十五章 利益交換第二百二十三章 圍城打援第一百三十三章 曹操定略第二十二章 遷都第四百三十一章 抵達東洲第一百六十八章 袁紹再敗第四百四十二章 利益相關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四百四十四章 劉理戰略第十四章 董卓霸京師第三百七十六章 巴蜀投降第三百八十六章 扶南與鮮卑第七十五章 皇叔第一百八十五章 陽平關之戰第二百五十六章 陸遜獻城第四百零四章 鋼槍第十四章 董卓霸京師第三百一十四章 江陵大戰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一百章 泗水決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備之謀第四百六十三章 永理會師第四百二十九章 真理機第四百一十三章 耽摩慄底守城戰第四百零九章 西域礦產第九十四章 白馬消亡第十六章 穿針引線第四十章 袁紹決斷第一百零九章 王模第二百七十六章 人心所向第十三章 董卓入京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第一百三十一章 廣陵之戰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遼威名第三十五章 北海行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四百一十三章 耽摩慄底守城戰第二百四十章 小沛之戰第二百七十五章 議和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見玉璽第五十二章 董卓之死第四百零八章 運河第一百四十章 袁紹強援第十一章 士宦戚之爭第五十八章 公孫瓚奪幽州第二百四十章 小沛之戰第三百四十一章 雍闓、高定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風雲突變第二百六十七章 鞭撻士卒第三百七十三章 張魏奇襲第三百二十六章 嚇退第二百九十六章 夏侯淵又劫糧第一百五十八章 襄陽城破第八十一章 李郭相攻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