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炎漢控火

“不義之財,正當其用。”伏完似有所悟。

“正是如此。”桓典笑道:“或可改爲,不義之財,正義之用。”

“受教。”伏完拜謝。謂一字之師。能解心頭之惑,此禮桓典自然受得。

桓典所言,便是所謂“道德豁免”。

正如奉獻信仰,而從神處,獲得寬恕類似。“正義”,亦或是“道義”。是時人最大的行爲準則及判定標準。

亦是兩漢以來,不禁刀劍弓弩,仍傳承有序之根本。尤其弩。黃口小兒得之,亦可殺人於一瞬。後世無有不禁弓弩者。然大漢百無禁忌,便因恪守道義。

廣泛的道義,又稱大義。使得,時人無需將行爲操守,固化成某個超越世俗的唯一(神王)具現,而獲得判斷標準。隨之延伸出,諸子百家(解)釋(大)義,又如《春秋決獄》等,具體法則。

換言之。無論《漢律》還是《薊法》,皆是“廣泛道義”的具現與固化。

“人心皆有秤”。時下,權重(秤砣)便是道義。

有道,當如何。不義,又如何。針對不同事件,時下皆有一套完整的評判體系。包括,自評與他評。

伏完之所以惶恐難安。說到底,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不義之財,正義之用”,給了伏完足夠強大的道德豁免。心中渙然冰釋。

如此說來。百家之說,便是百家之道(義)。百家之學,便是百家之法。

其目的,皆是具現“廣泛道義”。設置百家之行爲準則,及百家之判定標準。如墨門弟子,遵循墨學。行爲準則及判定標準,皆出自墨門所學。道家弟子,遵從道家。法家弟子,遵從法家。儒家弟子,遵從儒家。

於是乎,自先秦以來。各家弟子,行爲準則及判定標準,皆有偏差。

譬如始皇帝“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便爲獲得“廣泛道義”。

正因有了“廣泛道義”,兩漢四面年,方能百無禁忌而傳承有序。

一旦失去“廣泛道義”,便要處處設禁。乃至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如何破除心中的“廣泛道義”。最行之有效,又立竿見影之法:訴諸外力。

訴諸武力、訴諸財力、訴諸文力、訴諸權力、訴諸神力。

尤其訴諸神力。封建時代,屢試不爽。

如諸子百家,不可苟同。每個朝代,“廣泛道義”皆有不同。不做修改,不可兼容。

一言蔽之,用唐宋元明清時代的“廣泛道義”,反施兩漢,註定完敗。

再舉個通俗的例子。用民用機甲的操作系統,去嘗試驅動軍用機甲,註定功能不全。因爲沒有火控子系統。

大漢不禁刀劍弓弩。然大漢的火控來自哪裡?

答:大漢星空下所獨有的“廣泛道義”。

伏完心滿意足,驅車入府。

稍後,大開方便之門。凡有所請,皆有所應。禮單如流水,來者不拒。不出五日,竟聚攏千萬資財。如實呈報太師府,王允遂命尚書令桓典,分撥各處,解甄都內外,燃眉之急。

果然正當其用。

少時,有豪商田韶,捐資百萬助學,欲爲獨子田驊拜師。

劉備亦過不去自己這關。於是求問恩師。恩師言,百萬捐資,能助養多少寒門弟子。何樂而不爲。

稍後,諄諄教誨:豪門寒門,皆是百姓。若豪門更豪,寒門更寒,乃政之失。寒門亦出貴子,方爲“君之道”。

血洗一部分人,去拯救另一部分人。待另一部分人變成被血洗的那一部人時,再血洗一次。如此反覆,便是所謂氣數已盡,皇朝更迭。

若如此,薊王寧可力挽狂瀾,三興漢室。

爲何?

因爲後世皇朝,再無出其右者(民用閹割版,沒有火控系統啊)。

送出重禮,兗州豪右各自心安。料想,甄都必暗流洶涌,只待假以時日,匯聚成滔天巨浪。曹孟德即便頑硬如礁石,亦被迎頭拍碎。身死族滅,旦夕之間矣。

且看猖獗到幾時!

破口大罵,散盡胸中惡氣。這便指點江山,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不料未等來甄都罷免敕令。便有虎狼雄兵,將塢堡團團圍住。箭書射入,不過三日。便有堡中農奴,夜落吊橋,放官兵殺入。

一場夜戰,血流成河。殺散部曲私兵。將豪右全家老小,悉數捆綁在案。

查封糧倉錢庫,清點牛馬奴僕。問案苦主。筆筆血淚,罄竹難書。

人證物證俱在。旁證口供俱全。

殺,不殺?

書報兗州牧曹操。

曹操遂問計羣僚。

陳宮諫言:“當‘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程立卻道:“茲事體大,明公宜上報朝堂,公議其罪。”

曹操輕輕頷首,又問荀彧:“文若,以爲如何。”

“明公既爲兗州牧,一州之事,皆可自決。”荀彧答曰:“何不效仿薊國,張榜其罪,以廣視聽。”

“文若之言,正合我意。”曹操欣然納諫。

於是命有司,將筆筆罪狀,悉數公之於衆。佈告張貼於城內城外,城門郵亭。甄都更是人盡皆知。

稍後鬧市行刑,人頭落地。

兗州豪右人人自危。不得已,唯棄車保帥。擇族中旁支,代己受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良田牛羊,皆被佃戶奴僕瓜分。塢堡拆除四壁,填充壕溝。堡中樓宇宅院,亦分與農人。塢堡遂成村落。

良田、宅院,失而復得。自耕農,喜極而泣。自立曹操父子公社,四時祭拜者,衆矣。

遍地塢堡,接連攻破。兗州得錢糧無數,牛羊遍地。更喜得良馬萬匹。據後世載,“馬超破蘇氏塢,塢中有駿馬百餘匹,自超以下懼爭取肥好者。將軍龐德獨取一騧馬,形陋既醜,衆笑之。其後馬超戰於渭南,(騧馬)逸足電發,追不可遞,衆乃服。”一座塢堡,便有“駿馬百餘匹”。足見豪富。

呂布聞之大喜。親自登門,與曹孟德,把酒言歡,約爲兄弟。稍後,自領五千戰馬歸。

曹孟德,亦有馬矣。

107 自知之明1.78 河北豪傑123 溫泉別館120 尚未割席142 陰風不止144 無雙后妃170 意落心安216 觸類旁通137 百無禁忌218 近水樓臺188 風聞奏事1.66 千里馳援1.86 精兵盡出175 兵荒馬亂1.225 將星雲集111 鳴蟬蛻殼164 王道循環193 應運而生1.27 板楯連弩106 大徹大悟1.253 軍法從事118 吐剛茹柔251 入鄉隨俗128 堂議三問170 乞伏來投1.7 殺機畢露144 遷都壽春1.49 三路大捷1.8 圍淤爲田117 無人清白1.37 兵發北進1.99 八賢共治1.94 貴不能言199 失之交臂164 王道循環1.39 火雨焚城115 龍見於野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36 渾天大陣1.50 下辯除石128 勢不兩立191 另立門戶184 如約而娶1.80 債臺高築1.55 情義無價1.93 香餌懸魚1.79 當不至於1.52 明珠有價1.48 反間之計1.298 同聲同氣123 同憂相救190 且要珍惜172 春晝初長1.248 毒蠍擺尾104 龍吟虎嘯241 錐處囊中112 泊樓車位132 吞光神鎧158 北面稱臣1.79 圍湖造屋1.300 出頭之機142 陰風不止1.28 雌雄雙劍148 大義滅親19 君前臣名154 東孝西直1.62 絕非杜撰1.73 大雅無傷1.82 爲人作嫁136 悲秋盡露110 棄親從曹135 四時充美101 減矢之計137 各自圈地155 天下鼎沸144 攻堅克難114 養袁自重176 百越諸賢19 君前臣名1.36 懷真抱素120 三方妥協129 明日功成149 半壁江山108 同舟共販1.56 巡視國境156 仁道在邇1.255 非淬不銛114 百里之命1.260 爲虎作倀118 求死不易1.45 生死大敵18 如芒在背1.22 東西合璧143 動則生陽123 宦海沉浮1.49 觀星定海1.97 鳳引九雛1.39 王庭行蹤1.42 撐犁孤塗108 同舟共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