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

章惇淡出人們的視線已經多年了。近來,又被人們重新提起, 並評說他的功過是非,其用意何在?又是誰在搬弄一個故人的是非吶?始作俑者就是蔡京,他要施展權臣奸相的看家本領—無事生非。

朝廷上下本來一團和氣,君臣相安,權臣奸相出頭的機會就少了。況且風平浪靜之後,渾濁變得清澈,良莠、曲直、真僞、忠奸就各顯其身了,糟粕也就難掩其身了,但這卻是蔡京最忌諱的。

蔡京看到皇上與趙挺之在政見、關係上逐漸吻合親近。眉來眼去間透着彼此的信賴和倚重,想想趙挺之迎娶兒媳的盛大場面: 皇上祝福, 王公貴胄赴宴, 趙挺之跟皇上寒暄的那個勁頭, 說明什麼?說明趙挺之又得勢了。再看朝廷裡的衆臣百官,元豐元祐,新、舊兩黨的黨爭逐步淡化,彼此融洽和諧,有點和諧共進的姿態。

蔡京老丞相心裡開始忐忑不安了,有時還有點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他猜疑:皇上看透了他的勾當、心機?或是哪位政敵給皇上的耳朵裡灌輸了什麼。他覺得滿朝文武也看穿了他栽贓陷害、善攪渾水的手段伎倆。當然,他貪腐、奢靡已是公開的秘密,他從來也沒藏着掖着。他知道,僅憑他的奢靡、貪腐,皇上不能把他怎樣,但“一手遮天”、“章惇智囊”兩項罪名,卻像兩把鋒利的刀子夾在了他的頭上,時常讓他脖子後面發涼。

蔡京有黨羽、有門生、有親朋好友,這些人經過他多年的經營, 許多已官居要職:朝廷上下,皇帝左右,州府縣衙,爪牙無數,從上到下形成了一張大網。百官們畏懼他這張網。他想搞倒一個人,就如同粘住一兩隻蚊蠅,連皇上也顧忌這張網吶。但如今他也警覺到: 慢待他、鄙視他的朝臣開始增多了。連他那張大網裡,也開始有動搖的、見風使舵的、還有首鼠兩端的吶。他也覺察出:朝廷上憑道義講話的人、憑良心直言的人、敢於直戳時弊的人也多起來。面對他們, 蔡京心裡有點膽顫了,他真怕哪一天,他們在朝廷上當衆指着他的鼻子質問和責罵他。不錯,他有一張讓人望而生畏的人脈網,但他深知網裡有許多是趨利之徒,他們信奉的是“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些人幹得出落井下石、牆倒衆人推和破鼓萬人捶的痛心事,想到這兒, 他頭都大了。

蔡丞相當然心裡也明白:犯衆怒的事,違心的事,貪腐糜爛的事,甚至荒唐事,許多都是爲了皇上,爲了討皇上的歡心和如意,這一點,皇上心裡應該一清二楚!爲了皇上乾點泯滅良心的事能算不忠、不孝嗎?他理直氣壯地想。但他又想到了丟卒保車丟車保帥,想到了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皇家手段,這類事,歷史上不勝枚舉。由此,他又想到了皇上喜怒無常的脾氣秉性,想到了那些說不出的憋屈

事,心裡暗暗咒罵。

他想了很久,想得很深也很遠。只是越想心裡越犯嘀咕,越想心裡越覺得透不氣起來,想得最多的倒不是相位保不保的事,而是自己的身家性命,生死攸關的事情,他有點窮途末路的感覺。他覺得: 這些人不仁別怪我不義,他們無德休怪我無情,大不了魚死網破!況且大宋朝有不得擅殺大臣的祖訓,天下能把我怎樣?反正不能坐以待斃,聽之任之,任人宰割,讓趙挺之之流爲所欲爲!想到這兒,他眼前亮了,不再胡思亂想了。他忙活起來,與心腹、幕僚徹夜密謀。終於,在一夜苦思之後,又一個陰謀詭計成型了,下一步就是動用他的人脈大網損人利己。他們的第一步是貶低蔡京,擡舉章惇。政敵不是說他蔡京一手遮天、欺上瞞下,就是說他是章惇的智囊門徒,擅自挑起西夏戰事,又一敗塗地,苛捐雜稅官逼民反,貪腐糜爛!

但在蔡京一派的嘴裡,就完全變了個樣:章惇好哇,他主政期間,對外打得西夏不敢犯邊、稱臣納貢,對內國家治理得國富民強、國泰民安。他兩袖清風,身無長物。

對,他還開拓西域疆土,那可是豐功偉績呀。這樣的功臣怎麼能不加大讚揚?這樣對待忠心耿耿的朝廷大忠臣,太不公平!要立碑追封纔是。大家要挺起腰桿,勇於直諫,大宋朝此時就缺這樣的忠臣賢相!蔡京煽動黨羽們到處宣揚章惇的功績,爲他鳴冤叫屈,在朝廷上下颳起了一陣不爲章惇說兩句好話,就是對大宋朝不忠,就對不起天地良心的強風巨浪。他還鼓動人們極力詆譭他蔡丞相的政綱、政績, 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最好,關鍵是要大家想起章惇,特別是讓皇上想到章惇。

詆譭自己,歌頌章惇,引起皇上的切齒之恨,這就是蔡京奸詐之計的第一步。

一時間,朝廷上下,章惇成了熱門話題和追捧頌揚的對象。頃刻間,章惇成了大宋朝渴望的賢相。聯想到章惇死後的待遇,大家不自覺地感到心寒,也由衷地替他委屈,爲他鳴不平。

蔡京躲在幕後,冷眼觀察輿論的風起雲涌,發酵氾濫。聽說皇上聽聞此事後開始皺眉頭了,蔡京開始準備奏章,部署他奸詐的第二步了,他一面聽皇上大發雷霆,一面準備着給皇上的奏章。

一位元祐黨的小官員看準章惇事件風生水起,很想借此騰飛一番,他覺得這是個展現個人才智、引起皇上重視的好機會。他託人打聽蔡丞相對恩師的態度,得到的回話是蔡京對恩師讚譽有加,與他猜想的一樣,不禁爲蔡丞相的寬宏大量和對恩師的濃厚感情,感激涕零。他又探聽趙挺之這邊的動靜,聽到的是含糊其辭,不置可否。他心想:頌揚蔡丞相的恩師,趙丞相能有什麼意見?有意見現在說也不是時機呀。他又跟元祐黨的人們探討了許久,但大家意見不一。有的說,從政績上講值得宣揚;有的說,蔡京可是王安石的心腹,雖然政績斐然,但對司馬光、蘇軾兩位老前輩的手段確實狠辣,今天想起來還讓人後怕吶,此人不善也;也有的說,章惇與蔡丞相是恩師與門生的關係,今天兩黨淡化黨爭,從江山社稷來講,是非功過的評說只要公正,對國家有利就好,退一步講,順情說好話總是沒錯的,也能表明心胸和善意呀。這個小官員生怕別人搶了他的頭功,也不跟人家說自己要幹什麼。大家的話他聽明白了:順情說好話總是沒錯。他就寫了一篇《請命爲章子厚恢復魏國公書》呈了上去。他要先聲奪人,摘取頭功,不能再錯過良機了。他壓抑了多年的才智,失意了多年的心態,全傾注在這篇奏章上。就像賭場上的最後一搏,他把本兒全押上了。

奏摺洋洋灑灑萬言,但十之八九都是堆砌詞藻、羅列典故或警示

名言的廢話。從姜子牙到范仲淹,歷史上幾代名相的豐功偉績,到賢相治國則國泰民安的道理,又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一通聯想。文中顯得知識淵博,文辭華麗,只是全文華而不實,盡是套話空話,但文章寫到章惇的部分倒是簡明扼要、條理清晰,他把歷代賢相的人品事蹟比爲日月同輝,再把章惇與歷代賢相相提並論,就得出“章惇如賢相,賢相如日月”的結論,確實把章惇擡到嚇人的高度,然後筆鋒一轉,又指出章惇當下的待遇,他感慨和嘆息道:

嗟乎,章子厚凡間尊稱章申公,天年之後曾追封魏國公。人心可鑑,皇恩浩蕩也。

噫噓嘻!不知何時何事,章公地位一落千丈,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彈、遭貶。從魏國公貶謫至副團練,天理可在?民心可欺、可違否?嗚呼,可悲、可嘆!

整個奏摺也就這些話不是空話、廢話,也就是這幾句話,卻狠狠地刺中了宋徽宗的軟肋。宋徽宗看到小官員的奏摺忍無可忍了,他大發雷霆。宋徽宗怒了,蔡京笑了,上奏摺的小官員嚇暈了。

章惇對宋徽宗登基時的橫加阻攔,確實讓宋徽宗恨入骨髓,但身爲一國之君,他的“雅量”又讓他不能任意妄爲,表面上他還得忍着、哄着,以顯示君王的仁德和寬厚。章惇要辭職,他不敢應允;章惇自請降職,他也不敢照準;章惇請求外放,他也不能批准。他想: 還要朕怎樣吶?仁慈寬厚總有個尺度吧。後來參奏、彈劾章惇的奏章與日俱增,實在沒有辦法,他才順應人意把章惇一貶再貶。“這是朕的過錯嗎?”宋徽宗非常不悅,他心想:章惇輔佐的是哥哥哲宗和向太后,他的豐功偉績,自然屬於前朝功績。蔡京是朕的丞相,他的一

無是處,不就是當朝的無能、朕的不是嗎?朕貶了章惇,就“天理不在,就違背民心、欺辱民心”了!簡直是豈有此理!欺人太甚!宋徽宗反覆看着這幾句話,越看越氣,最後是忍無可忍了。這個元祐黨的小官員這回真是引起了皇上的高度重視,他的幾句話讓皇上倒背如流了。宋徽宗想着這幾句話,每條、每句分明就是針對自己的。“什麼章惇豐功偉績呀,什麼蔡京無能腐敗一手遮天呀,不就是假借清君側的名義而攻擊朕嗎?真是可惡至極!欺人太甚!誰是幕後吶?誰人指使吶?”宋徽宗開始發怒了。

這時,蔡京的奏摺遞上來了,題目是《擺弄章子厚居心何在》。奏摺簡短精煉,短短千字,字字精雕,句句細琢,老謀深算。奏章說完官場套話後直言:

章子厚是吾恩師,點滴之恩當泉涌報之,弟子點評恩師,先叩首稱過。恩師教誨:出門盡忠,進家盡孝。今在殿堂之上,當要盡忠,褒貶不妥請陛下見諒。

章子厚曾勵精圖治,對朝廷對社稷盡忠盡責,功績政績汗青有載,是非功過已成過眼雲煙。但章子厚僭越體制,犯君罔上一事,實屬一等罪過。當今聖上仁慈寬厚,既往不咎,且對其呵護有加,引以股肱,倚重有加,天地可鑑。

然章子厚居功自傲,屢屢違背聖意,刁鑽尖刻待人,從而招惹衆怒,羣臣千夫所指,參本、彈劾疊積成山。貶爲副團練實屬順應人意,也彰顯了皇恩浩蕩。

恩師子厚作古多年。今日,被心懷叵測之人擡出來,鼓譟一時,並非恩師所願,實乃別有用心。司馬光、蘇軾詆譭當朝之言,通過標榜恩師之勢傾瀉而出,是其黨羽借恩師之屍,還司馬光、蘇軾之魂也。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其黨羽自知司馬光、蘇軾不能惑衆,採用借屍還魂之術,達到詆譭朝政,宣泄不滿,滿足其一黨之願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蔡京的奏章一箭雙鵰。其一,與章惇做了了斷,解除了宋徽宗一直的猜疑。其二,把宋徽宗對章惇的切齒之恨,巧妙地嫁禍給元祐黨人。

宋徽宗看了蔡京的奏章,恍然大悟。自此,蔡京又被宋徽宗視爲股肱之臣了,事無鉅細又聽之任之了。蔡京把前些年給元祐黨立碑, 讓其遺臭萬年永世不得翻身的奏章改了改,又呈給宋徽宗。宋徽宗當然是一口准奏,並准奏在全國各州府、郡縣遍立此碑。汴梁城的元祐黨碑就立在大內宣德門下。

百十個元祐黨人碑上有名,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再上朝時,蔡京看趙挺之的眼神淡定多了。倆人寒暄時,眼神交流比言辭還多。趙挺之的眼色是無可奈何,蔡京的眼色可豐富多了,似乎在說:你親家上了元祐黨人碑,你這個右丞相感想如何?趙挺之回覆的眼神只能是無可奈何。當然,蔡京此時更希望趙挺之低下頭來,爲自己的親家開口說句話,或開脫幾句,或求幾句情,要麼說句“蔡丞相費心多多關照李文叔”,他也會主動給出出主意,想想辦法。當然,趙挺之也可以跟皇上直接開口。不過,只要趙挺之承認想袒護李格非,他蔡京的目的就達到了。但,趙挺之是誰?他對蔡京的心思早已明瞭,他並不做任何迴應,只是一臉無可奈何。蔡京嘴中無意中流露出:“嗨, 李文叔這次,啊—”趙挺之回答也是:“啊啊,哈哈。”答罷,就拱拱手告辭了。蔡京心裡說:“好哇,你捨得親家,也捨得你兒子媳婦,算你夠狠!”

立碑的消息一出,朝廷上人人自危,相互猜忌,明爭暗鬥,甚至相互傾軋。蔡丞相看了心裡舒服多了,心安多了。

李清照得知父親被貶、家屬將被逐出東京汴梁的消息後,瞠目結舌。待她緩過神來後,馬上跟趙明誠商量對策。趙明誠這兩天到處打

聽消息,跟父親約見了幾次都沒排上,但大體情況他了解得差不多了。這回宋徽宗真的動怒了,把多年來壓抑的積怨、憤慨全傾瀉到元祐黨人身上,把朝政的時弊、貪腐奢靡都強加到元祐黨人頭上。這次連故去的司馬光、蘇軾等人,也要削爵革職,刻入碑中。聽說蔡丞相又有奏本,說元祐黨結黨多年,只認定百十人上碑,漏網餘孽太多, 奏本又附了一個幾百人的元祐黨人名單,朝廷上下更是人人自危。剛纔趙明誠從兄長那兒剛打聽到,今天上午,聖上對元祐黨又添了新旨意:“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爲婚姻。”李清照聽了更是慌張, 問:“你家可算趙家宗親?”趙明誠說:“大概要由尚書省認定。要論與皇親國戚沾邊的親戚多了去了。”李清照說:“父母年事已高, 流落遠鄉讓人不忍。”說着抽泣起來。趙明誠見狀說:“先彆着急, 剛纔找到大內的朋友,都說父親給皇上呈保折,或跟蔡太師那裡知會一聲,岳父大人的情況會有轉機。找機會見到父親,求他上個摺子, 或跟蔡太師開次口,應該沒有大事。”

晚上,聽說老爺回府,趙明誠趕緊招呼李清照一併去見父親。李清照猶豫說:“都去,像什麼樣子?你們爺倆說話方便一些,我去成何體統?你倆說話也不方便。”趙明誠說:“你去最好。父親把我視如頑童,對你尊重有加,心中偏愛,你去纔好說話。”於是,倆人進了書房,給趙挺之請了安,直截了當地問起李格非的事情。聽他倆絮叨了半天,趙挺之慢條斯理地說:“元豐、元祐兩黨之事,是國家大事,不是親情能左右的。這次聖上動怒,舉國震盪,誰敢逆勢而爲?”趙明誠說:“下午我聽大哥說,剛有新旨意,‘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爲婚姻’。您不把岳父擇出來,我與清照的婚姻也受牽連啊。”趙挺之說:“剛纔又有新旨意了,‘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闕下’。”“這是要趕盡殺絕

呀。”趙明誠埋怨道。看父親不說話,趙明誠懇求說:“您向蔡丞相開次口,爲岳父大人求個情,肯定管用。”趙挺之說:“糊塗。”李清照見狀說:“父親,您老最瞭解家父的爲人和做事。他一直是個教授、書生,從來不介入黨派之事。這回只是受了他恩師蘇軾的牽連, 這些,聖上定不知其中的原委,如知道家父的委屈,聖上定能網開一面還家父清白。請您屈尊給蔡丞相帶個話,或者給皇上直接上個奏章,幫我父親道明原委,兒媳在此先謝了。”說着給趙挺之跪下。趙挺之慌忙讓趙明誠扶起清照,長嘆一聲說:“閨女呀,不是我不出手相救,事出有因,你等不知朝政的險惡……你們去吧,我乏了。”李清照含着淚,拉起趙明誠出了趙挺之的書房。

李清照要與家人一同回故鄉濟南,這讓趙明誠急得束手無策,又到父親處去了幾次。趙挺之只是說:“‘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闕下’,但皇上特意恩准明誠、清照不在此列。”李清照聽了,冷笑着說:“清照謝了,但承受不起,還是謹遵聖意‘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闕下’比較合情合理。”李清照“合情合理”四個字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任憑趙明誠幾次三番地勸說,他岳父、岳母那邊也是極力阻止,但李清照去意決然。趙明誠幾乎帶着哭聲問:“你走了,《金石錄》怎麼辦?”李清照說:“需要謄寫、勘定的部分我帶走,勘定謄寫後裝訂成卷。你騰出時間遍尋碑石拓片, 勘正典籍,其他的書信聯繫。”在汴河碼頭,趙明誠送別李清照一家,船開時,李清照把填好的一首詞塞到明誠手裡,倆人揮淚而別。

趙明誠回家讀詞,不覺潸然淚下: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過了幾個月,趙明誠外放淄州通判,離李清照的家鄉近了許多。這個喜訊,把趙、李兩家的悲憤、壓抑的氣氛調節了一下,大家也識時務了,彼此間的心態都平復了許多。接到明誠的喜訊,李清照回信告知:“《金石錄》又謄寫、裝訂好一卷,家鄉生活還算順意,父親在被貶到韶關後,抱着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政務之後,以撰寫散文爲消遣和樂,請夫君放心。只是日夜思念夫君。”

並附詞一首: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趙明誠讀了差點淌淚,他馬上回信說:“你我惜別後,吾即出任鴻臚少卿,主要幫助家父編撰史料。一個月後,皇恩浩蕩,升我爲淄州通判。淄州與齊州近在咫尺,相會之期近矣!”並抓緊收拾行裝赴任。

李清照接到來信欣喜若狂,再回信時,全沒了之前的怨氣,也不再是寥寥數語,而是洋洋灑灑的一大篇,講得有情有景,風趣生動。趙明誠讀着,笑了幾次。李清照在信中寫道:

沿途到了泰安,看到朝廷在泰安府設置的刻制元祐黨人碑的作坊。但幾百塊石碑,拖了半月,竟然沒刻出一塊來,急得知府

來看究竟。原來石料作坊的老石匠們或怠工、或辭工,就是不願意幹這活兒。知府問:“放着錢不掙,爲什麼?”石匠們有的說:“這幾百個奸臣裡怎麼沒有蔡京、童貫、高太尉呀,倒把蘇軾蘇老先生刻上了?”有的說:“大人呀,這可得問明白了, 是功德碑呀,還是奸臣碑?要刻錯了這石料可是貴吶,咱們賠不起。”知府說:“按模子刻,錯了算官府的。”一位老石匠說:

“這些年,竟刻蘇老先生的文章、題跋了,光是墓誌銘就老鼻子了,吃了老人家那麼多年的飯,把人家名字刻在奸臣碑上於心不忍吶,不幹了,俺辭了。”知府說:“這是御筆欽賜的碑文,不幹的都算元祐黨,把你們的名字也一併刻上。”石匠們聽了都哈哈笑了,說那倒無所謂。一個老石匠說:“大前年,你知府大人岳父的墓誌銘還是託蘇老先生寫的,是我親自刻的,要刻蘇老先生得先把大人刻在上面。”圍觀的衆人都說“好主意,好主意”, 氣得知府甩袖子上轎子走了。

信裡清照還驚喜地告訴趙明誠,在泰安城竟然看到盧俊義了。這位大財主在泰安也很有門道,轉運、租車沒少幫忙,臨行還擺宴送行,很講義氣。問他正道最近如何,他說,不巧去登泰山了,要過些天才回來,這次見面沒機會了。信後清照又附詞一首:

《浣溪沙》 繡面芙蓉一笑開, 斜偎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 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趙明誠馬上提筆回信說:“知道你們安好就放心了。汴梁城最近

也是鬧翻天了。前些天,提筆寫奏章的那個元祐黨的小官員,一頭撞在宣德門前的元祐黨石碑上,還好只是傷了,撞暈了。元豐黨的都說:親眼見的,他撞碑剎那,先倒在地上,頭是後撞上去的。但皇上卻氣得要命,把元祐黨名單又加了百十人。前兩天,商人和官宦、豪紳們還大肆拋售蘇軾的墨寶,我花了十幾兩銀子就買回一大抱,平常連兩幅都買不到。另外,前些天張汝舟來訪,見面就問‘聽說你把玉璧收了’,我被他問得莫名其妙,直說沒有,真不知道現在玉璧的下落。汝舟還是將信將疑。我問他怎麼如此關心玉璧?他說只是好奇。我看不僅如此,他一天到晚神神秘秘、鬼鬼祟祟的,不知在忙些什麼。另,你表妹王什來信了,她不知你的近況,把信寄到我這兒,隨信給你寄去。這邊家裡也安好,勿念。行李已經備好,選個黃道吉日啓程赴任。”

明誠、清照倆人能在淄州相聚,自然是歡天喜地。白天,趙明誠忙於公務,清照整理謄寫《金石錄》;晚上,倆人卿卿我我,恩愛有加。一連幾天,香兒都把牀上滾壓成一團的書,給他倆掛在牀頭上。

在淄州一年多裡,《金石錄》又完成了兩卷。此時,朝廷上又開始動盪。先是雷劈了立在宣德門前的元祐黨人碑,宋徽宗覺得是上天在爲元祐黨人鳴冤叫屈,立即宣旨:赦免天下元祐黨人及子孫親朋。李清照家人回到汴梁,父親官復原職。不久,趙明誠也被宣旨回京, 擬升任萊州知州。這輪蔡京與趙挺之的爭鬥,以蔡京等人被“削職罷官,攆出汴梁”爲結局。清照、明誠與家人團圓。此時,趙挺之獨攬朝政。

但此後,彈劾、參奏趙挺之的摺子、奏章卻多了起來。參他的事情無所不有,讓皇上最爲惱怒的有兩條:一是趙挺之父子編纂史書, 編哲宗史時,裹挾私憤,對當朝有大不敬;二是私藏傳國玉璽托盤,

拒不進獻,欺君罔上。兩條都是不赦的罪名。宋徽宗看到奏章描寫得有根有據,並不詳查,一時衝動,將趙挺之革職查辦,家人削官革職攆回原籍。趙挺之一時有口難辯,痰氣上涌,三兩天就撒手人寰了。趙家禍從天降,老丞相一死更是有理說不清了,只有回青州老家了。

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七章 逞強失言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七章 逞強失言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七章 逞強失言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七章 逞強失言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