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

漢匈大戰後,劉恆認爲自己這一仗打的不錯,極其興奮,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就在大家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時,一封歌功頌德的奏章送進了朝廷。

奏章的作者叫公孫臣,一個名不轉經傳的小人物。而這封奏章卻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對西漢乃至後世歷代王朝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

之所以會有如此效果,還得從這封奏章的內容說起。

奏章中有這麼一句話:“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極始,漢當土德,應有黃龍現世。宜該正朔,易服色,色上黃。”

至於“水德”、“土德”是一個很深奧的命題,說實話,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該不該對這個命題進行闡述。但不闡述的話,又恐大家疑惑,因此只好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了。

我國有一部奇書,名字叫《周易》。據傳在古代除了這本書外,還有兩本更玄乎的大作,一個叫《連山》,一個叫《歸藏》。這三本書合稱爲“三易”。《連山》、《歸藏》中記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詞彙——“五行”。所謂“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當然,大家不要把“金”認爲是金屬,“木”認爲是木材,千萬不能看成五種物質。上古文化的“五行”是指地球外圍的五顆行星的變化。

我好像是在講天文學知識,事實上,古人並沒把“天文學”當成一門科學來研究,而把幾顆行星當成了地球文化的一部分,認爲它們的變化,將影響朝代及個人的命運。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會看到一些大仙級的人物,時常去“夜觀天象”。說白了,這些人中絕大部分不搞“天文”,而拿“天文”說“人事”。

關於“五行”還有一套相生相剋的理論,其中有一句:土克水。

請記住這個結論,我們隨後將會用到。

隨着“五行”學說的推演,春秋戰國時有個叫鄒衍的大才,把“五行”理論引申到政治領域,提出了“五德終始論”,用“五德”來演繹朝代的更替。

順便提一下,這個鄒衍在“百家爭鳴”中開創了個學派——陰陽家學派,他本人也榮升爲陰陽先生的祖師爺。誇張的是,他曾幫助燕昭王變法,樂毅連下強齊七十城,還有他鄒衍一份功勞。真是個高人。

按鄒衍的說法,虞舜爲土德,夏爲木德,商爲金德,周爲火德。按五行相剋理論: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這套五行相剋理論,支撐了他對朝代更替的認識。

重要的是,這套理論被很多當權者認可。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按此理論推導,把秦朝定性爲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朝禮服、旌旗都用黑色,連皇帝的工作服都是黑顏色。

這套理論從秦朝開始一直持續到宋朝,都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但蒙古人不玩虛的,元朝不搞這一套,此理論也逐漸淡化。但其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在明清之時又有如此提法,但並沒把作爲朝代合法性的支撐。

漢朝建立後,劉邦對秦朝禮制一股腦全盤吸收,這套理論也毫無保留地被繼承了下來。

然而,劉邦並沒按套路出牌,他直接無視秦朝,也把自己定性爲“水德”。之所以會有如此結果,關鍵原因還在於秦王朝存活時間太短。當然,產生這種想法的誘因和一個人有關——張蒼。

我們已經讓這位大漢丞相涼快了很長一段時間,該拿他說點事了。

有人曾對我這種介紹方式提出異議,從劉邦開始至今,我一直沒在歷任丞相身上下功夫,這些人多少有點可有可無的意思。事實上我也很無奈,因爲這麼多年來,雖然君權與相權之間的拉鋸比較激烈,但由於歷屆老大都非常彪悍,以至於聽起來很牛氣的“丞相”,生活狀態卻比較憋屈,當家辦事的機會少,請示推諉的次數多。久而久之,這些人成了老大的影子,雖然時有亮相,但起不了決定性作用。正因如此,不得不讓這些人在我的這本書裡坐冷板凳,別人鬧的熱火朝天,這些人卻在一旁看戲。

張蒼這個人,我在前邊也多次講到,但不怎麼連貫,爲能展現其全貌,在此做一個相對完整的介紹吧。

這個人是陽武縣人,身材高大,八尺有餘;膚色白淨,比較富態;曾跟荀況(荀子)求學,好讀書,尤其喜歡研究音律曆法;做過秦朝御史,專管各地上呈的文書。他很有才,並且有一個更有才的學生——賈誼。

後來,在秦國官任上犯了法,撂挑子擡腿就跑,成了一名逃犯,全國各地四處流竄。後來秦末大亂,實在沒地方去的張蒼捲起鋪蓋跑回了老家。

剛到家沒多久,適逢劉邦起兵路過陽武縣。窮閒無聊的張蒼義無反顧地加入劉邦的陣營,走上了革命道路。

有才華的人經常會有一個毛病——自負,這個毛病也容易得罪很多人,招來一些麻煩,張蒼就在這方面吃了不少虧。並且這傢伙總走背運,很不爭氣地又犯了法。更不幸的是,這一次他沒能逃走,而被抓了起來,綁到刑場準備砍頭。

無巧不成書,剛好王陵路過,見這傢伙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極爲欣賞,因此跑去向劉邦求情,救了張蒼一命。至此,他對王陵感恩戴德,以父侍之。甚至王陵死後,還把其靈位設在家中,時常祭拜。前邊提到那個叫柴奇的人欺負一下王陵兒子王忌,惹得張蒼三番五次找姓柴的麻煩,最終把柴奇送上了絕路。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張蒼的好日子終於到來了。

僥倖活命的張蒼從此收斂了自己的鋒芒,開始研究混功,從此,他在這方面一發而不可收拾,其混功逐漸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既有才華還能混,出人頭地是早晚的事情。

當然,張蒼不僅僅是靠混才當上丞相的,他對西漢王朝是做出過貢獻的。

在那段時間裡,緊跟劉邦腳步,從武關一直打進咸陽,從咸陽跟到漢中,又從漢中還定三秦。由於這段時間表現出色,得到了老大賞識,被任命爲常山郡守。再後來,跟隨韓信進攻趙國,並且俘虜了能鬧騰的陳餘。應該說,他的表現是搶眼的。

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三節天才隕落(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1章 起點——(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3章 亂世紛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