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習珍

第223章 習珍

漢軍列陣而戰,並不是士卒互相肩並肩,蝟集一處,士卒每人佔地二步,即所謂卒間容卒。一個橫隊十人,縱深五排的五十人“隊”,佔地二十步,而兩隊之間,亦間隔二十步,即所謂隊間容隊,“屯”亦是此理。

留有間隔的目的,在於實現“抽疊法”,所謂抽疊,就是交替的意思。漢軍佈陣,前後隊、屯方陣呈棋盤格形式佈置,戰時各個梯隊之間可相互交替輪戰,以解決前線士卒戰鬥疲勞損傷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抽疊法”。

事實上“抽疊法”不僅適用於陣戰,也同樣適用於撤退之時,不過這對士卒的素質要求極高,必須保持陣型,徐徐而退,只有精銳部隊才能使用。否則一旦遭到敵軍的騷擾攻擊,從而引發士卒恐慌,陣型將會瞬間崩潰。

在寬度長達兩裡的戰場,劉景軍在第一線佈置了整整一千五百人,即十五個屯,分爲左、中、右三部。

這一千五百人,乃是劉修、蔡升營兵,說是二營,其實就是過去的蔡升別部司馬營,由於劉景有意養私兵,幾年中屢次授意擴軍,整個別部營人數高達一千五百餘人,後來被他一分爲二。

之所以將他們放在第一線,是因爲他們成軍最早、訓練最久,也曾打過豫章流賊,堪爲劉景軍精銳,戰鬥力頗有保障。加上劉修、蔡升二人請戰意願極其強烈,劉景沒有理由拒絕他們。

在劉修、蔡升之後,則是馬周、韓廣營,同樣是十五個屯,一千五百人,分爲左中右三部。

而劉景和劉亮,率領十屯千人,位居最後。

這便是劉景軍的佈置,全軍五營四千人,排成前、中、後三列,每列又分左、中、右三部,組成八陣迎敵。

劉景策馬登上一座丘陵,居高臨下遙望戰場,其周圍甲士環立,將其護在中央。

於徵和劉亮落在劉景身後兩步遠,相比於沉穩有度的於徵,劉亮就顯得輕佻多了,百無聊賴地甩動着手中馬鞭,臉上不乏急躁不豫之色,明顯是對劉景把他留在後方,感到有些不痛快。

劉景縱然不回頭,也知道劉亮此時的模樣。

劉亮是一個奇才,這一點毋庸置疑,可他畢竟才十八歲,又是第一次以將領的身份征戰,劉景爲謹慎起見,將他留在後軍。而且這個決定也得到了劉修的贊同,兩人都覺得這麼做最穩妥。

劉修,是劉景任命的此戰統帥,他也是第一次親自指揮數千之衆,心情振奮的同時,亦感到肩上責任重大,他單臂馭馬駐於前陣之後,面容嚴毅,目光凜然。

此時荊州軍雖然尚未登陸,但雙方弓弩已經開始交鋒。

劉景軍前排矛楯甲士,皆單膝跪地,也就是“踞”,以免妨礙後方的弩兵方陣施射。

劉景軍陣中的弩兵方陣,所持之弩多爲五石以上的蹶張重弩,可以輕鬆射出一百五十步遠,即使三石輕弩,亦可射出一百二十步遠。

也就是說,劉景軍弩兵列陣於南岸,重弩的射程差不多足以覆蓋半個湘江。

而北岸山嶺上的荊蠻也從未間斷過攻擊,他們因有居高臨下的地勢之利,射程還在對岸的劉景軍之上。

如此一來,江上幾乎不存在死角,荊州軍就是在這樣惡劣的形勢下,發起了登陸作戰。

劉景之前在考察地形時就想到了對手登陸的問題,所以選擇的這處戰場,並不適合大船停靠。

荊州軍依照蔡瑁的命令,以大艦相接,連成浮橋,可是卻難以抵岸,士卒還要換乘小船。

在此期間,劉景軍的箭矢一波波襲來,荊州軍還沒有摸到岸邊,就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

除了如飛蝗般的弩箭,更有令荊州軍將士非常畏懼的火箭。

劉景軍的陣地前,以涼州人爲代表的弓箭方陣,士卒搭上纏着油脂布料的長箭,一名士卒手持火炬,從左至右,依次點燃。

“放……”

羌胡阿僕身高八尺餘,體壯如山,隨着他的一聲令下,火箭瞬間離弦,如同流星火雨一般飛往湘江。由於箭桿纏有油布,又被引燃,火箭通常難以射遠,不過此時荊州軍的船艦距離南岸頗近,倒也無需擔心射程的問題。

“放……”

短短片刻工夫,第二輪火箭就衝上了天空,接下來是第三輪、第四輪……

由此便可以看出弓箭的可怕,這還是因爲火箭多了一道點火的工序,若是換成普通弓箭,速度還能再加快一倍不止。

由於荊州軍船艦相連,一船着火,前後皆遭殃,爲本就困難重重的登陸,更添了幾分險阻。

蔡瑁一臉鐵青,他所謂“連船成橋”的登陸之法,算是徹底失敗了,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爲對方火攻創造了便利。

這個劉景,彷彿是他的剋星一般,開戰以來,他就感到處處吃癟,沒有一處能逞心如意。

望着岸上陣列森嚴的劉景軍,蔡瑁心裡不禁對此戰的結果生出了些許悲觀之意。除非前軍的蔡中能夠儘快擊潰對手,從而回援,與後軍分別從兩翼,配合他夾擊劉景軍,不然此戰難勝。

破賊校尉習珍立身於一座樓船的船首,眼見麾下部曲前仆後繼,卻一批批倒在登陸的途中,他此刻的心情,可謂是與蔡瑁如出一轍,年輕而英朗的臉上,充滿了對此戰的憂慮。

習珍是襄陽大族習氏子弟,祖上乃本朝初期的襄陽侯習鬱,其當年追隨光武帝劉秀,周旋於左右,累建功勳,歷官黃門侍郎、侍中,後拜爲大鴻臚,錄其前後功,封爲襄陽侯。

習氏至今仍然生活在襄陽城南十四里的襄陽侯邑城內。

習氏乃是正正經經,以經學傳家的士族,作爲嫡系子弟,不走仕途,卻選擇從軍的習珍,在習氏族內,無疑是一個異數。

若是放在幾十年前,習珍必會被族中子弟所輕,認爲他投身軍旅,乃是自賤其身。

然而如今已是大亂之世,大族已經慢慢改變了態度,當然,接受歸接受,兵子在家族中卻是沒有什麼發言權。

(本章完)

第375章 返回第79章 命案第142章 計劃第362章 臨衝第321章 瀏陽第433章 堅韌第540章 國士第266章 兵臨第224章 潰敗第112章 擔憂第22章 交談第244章 生子第86章 醉鄉居第188章 三年第279章 連雨第414章 託孤第83章 預言第434章 伏擊第439章 文聘第437章 薨第205章 失望第536章 邀請第237章 監九縣第125章 新野第498章 城破第141章 酃縣第204章 曲轅第301章 城破第471章 官爵第424章 入陣第130章 親迎第214章 定計第275章 交趾第389章 戰死第132章 同席第383章 李嚴第41章 吟詩第82章 圍攻第136章 婚宴第43章 荊蠻第351章 班底第504章 進兵第88章 臘月第95章 別部司馬第465章 出使第532章 用意第338章 烏滸第147章 衡山第31章 蔡升第523章 南下第95章 別部司馬第92章 先賢第497章 來投第49章 醫聖第425章 中箭第93章 墓祭第445章 薦才第82章 圍攻第500章 敗慈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224章 潰敗第245章 巡視第371章 慰問第128章 甘寧第122章 贈文第247章 病逝第421章 三英第258章第430章 落幕第313章 隆中第529章 詔書第95章 別部司馬第62章 拔刃第328章 許都第3章 後母第215章 南下第102章 劉修第504章 進兵第306章 遣使第234章 耀功第170章 斬首第471章 官爵第335章 十哲第519章 抵達第417章 柤中第257章 爭執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496章 鐵壁第249章 聞訊第242章 三爵第264章 突襲第304章 北上第41章 吟詩第435章 裴司第267章 比箭第246章 名字第531章 放歸第337章 同符第318章 放歸第327章 西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