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地難安

第77章 北地難安

“你這看法倒是獨到,也確實不錯。”

午後,穎國公府內……

當坐在書房椅子上的傅友德聽完了朱高煦對倭患的看法,他不由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點頭認可的同時也承認道:

“不過,陛下說的也對。”

傅友德擡頭與坐在書房左首位置的朱高煦對視:“相較於南洋之利益,中原與北方對國朝才更爲重要。”

面對傅友德的話,朱高煦也點了點頭:

“小子也是如此認爲,只是眼下南洋未有什麼大勢力,若是錯過這個機會,日後想要藉機進入南洋就比較困難了。”

“這你不用擔心。”傅友德篤定道:

“北邊局勢殘破,一旦穩固,不管南邊是什麼局面,朝廷的方向都會放到南邊。”

“嗯……”朱高煦微微頜首,而傅友德也對他講解起了北方的局勢:

“如今你父親在北,而納哈出、乃兒不花等人又相繼被朝廷解決,北虜四王勢力收縮薄弱,只能在漠北一帶休養生息。”

“北虜對於朝廷只是皮蘚之患,真正需要擔心的還是西北和河北這兩地三省的內部問題。”

“伱近來看了奏疏,想必也能從中看到,這兩地三省的韃官、色目人都包藏禍心,時不時便會號召舊部霍亂地方。”

“因此,解決不了這些人,朝廷就沒有辦法把重心放到南邊。”

“我知道了。”朱高煦點點頭,他聽傅友德說了北邊的局勢,又親身參與到了武英殿的理政中,自然知道明初的重點方向是什麼。

儘管大明已經開始同化北方,並且持續了二十餘年,但南北問題並沒有太大的好轉。

秦嶺淮河以北多是胡漢雜居,其中還充斥着大量前元舊官。

他們爲了自己在地方的利益,對大明政令陽奉陰違且不提,偶爾還會發生起兵造反等危害地方的舉動。

朱高煦不瞭解北方韃官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才被明朝解決的,不過就眼下傅友德的解釋來看,沒有二三十年苦功,恐怕很難同化他們。

這麼一分析,朱高煦突然覺得自家老爹也是挺不容易的。

一邊要下西洋重建漢唐朝貢體系,一邊要穩定烏斯藏及三宣六慰,建立奴兒干都司,招撫東北女真人,最後還得不斷打擊北方的韃靼和瓦剌兩部。

“只是可惜……”

朱高煦在心底嘆了一口氣,不由想到了自家便宜老爹的成果被自己那好大侄和好大哥給摘了桃子且不提,結果還被放棄了許多需要鞏固的成果。

“這麼想來,我那侄孫倒也是被他爹坑害不慘。”

朱高煦想到了自己那號稱“大明戰神”的侄孫朱祁鎮。

明明是他爹放棄安南,坐視麓川、瓦剌崛起,結果這些東西卻需要他一個個填坑。

“話說回來,想要用兵南洋,僅憑眼下的情況是很難做到的。”

傅友德端起一杯茶喝了一口的同時瞥了一眼朱高煦,朱高煦也心領神會的點頭回應:

“想要用兵南洋,必須要在海外建立可以補給的地方。”

“小子以爲,呂宋和安南、爪哇三地必須要設立衛所才能繼續圍剿倭寇。”

“你既然知道,那就應該知道爲什麼陛下不願意清理南洋倭寇了吧?”傅友德放下茶杯,考校着朱高煦。 “嗯……”朱高煦表情凝重,目光有幾分動搖:

“安南和雲南,國朝只能選一個,如果要選,只能是雲南……”

“你明白就好。”傅友德頷首道:

“安南脫離中原四百餘年,不管是從人種還是文化、語言,都與中原迥異,想要維持統治並不容易。”

“我知道。”朱高煦清楚大明想要統治安南的難度,說白了除非安南能夠展現出巨大的利益,不然大明的權貴們都不會同意去打這樣一個難以同化的國家,如雲南一般。

雲南這地方脫離中原六百餘年,同樣建立了自己的文化、文字和制度。

大明能打下這裡,是朱元璋爲了四川的安全考慮的。

不過如果只是這樣,那大明對雲南的統治,頂多持續幾十年,一旦後面國力衰弱,大明還是會撤出雲南。

之所以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是因爲正統年間雲南發現了大量金銀礦,而這些正是大明急缺的東西。

正因如此,在朱祁鎮要滅人口數百萬,帶甲十餘萬的麓川王朝時,大明的部分權貴纔會空前支持。

糧食只是分配問題,大明本質不缺糧食,也不缺能種糧食的土地,但金銀是大明奇缺的東西。

自從雲南發現金銀礦後,它便一躍成爲了大明重要的地區。

爲了保障雲南,明朝歷代皇帝對西南土司的用兵規模都是空前絕後的。

不管在哪個時代,想要永久佔據一塊地方,都需要當地能提供巨大的利益。

眼下的安南僅有一塊紅河三角洲平原值得大明關注,但這塊地方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目前還有大量地區是沼澤。

也就是大明打下這裡後,還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得到成果。

與其將資源投入這裡,倒不如投入見效更快的北平、四川等地,要知道這些地方荒廢的土地可不在少數,數量是紅河三角洲的數倍之巨。

開墾這些土地的難度,可比要開墾紅河三角洲的難度輕鬆太多了。

安南的作用是橋頭堡,打下它才能用它補給來進而打下南洋,因此除非南洋展現出價值,不然沒有人會願意打這裡。

南洋的價值是什麼,朱高煦很清楚,無非就是香料。

可是香料這種玩意,一旦涌入市場太多,那就會變得不值錢。

宣德年間放棄安南和南洋的原因就是在於永樂年間從南洋獲取的香料太多了,直到成化年間都還有積存,直到正德年間才徹底用光。

也就是說,僅一個香料來作爲利益,那南洋也很容易被拋棄,只有發現諸如大明奇缺的稀有資源,安南和南洋才能被大明重視。

不過這麼一來,朱高煦面對的局面就有些尷尬了。

他對南洋的金銀礦分佈並不瞭解,相較之下,他對日本的金銀礦瞭解倒是還多些。

想到這裡,朱高煦冷靜的端茶抿了一口:

“就算守不住南洋,那在日本腰部懸把刀也是不錯的……”

(本章完)

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25章 春和宮內請假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61章 校臺比試第537章 蘇州遊行第462章 孤家寡人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78章 洪熙三年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12章 天下糜爛第60章 嶽婿矛盾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第24章 領功受賞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38章 宋國公府第97章 龍江船廠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36章 以利誘之第80章 紫金山下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337章 離經叛道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506章 父強子壯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383章 河中風雲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466章 各懷鬼胎第33章 金陵街坊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77章 北地難安第395章 厚德嘉貞第37章 一舉一動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361章 輕敵冒進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第73章 平倭論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第549章 形單影隻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370章 父子合謀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519章 長治久安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431章 硬頂上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348章 恩逾慈母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第46章 爲孫補償第66章 宮中密談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134章 以待天時第355章 忘恩負義第49章 傲雪欺霜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83章 擅寡而長第87章 老謀深算第3章 燕府虎兒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62章 老丈難當第56章 陳年往事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471章 西南事終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426章 瘋狂作死第489章 倉攢吏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6章 陰晴圓缺第58章 以鈔抵稅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57章 入宮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