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篇 章

大秦成武九年正月。

年關的熱乎勁兒還沒散去,大秦朝廷正在醞釀封賞前方將士,西遼雖然遙遠,大軍主力也非大秦將士。

但這畢竟是滅國之功,而附帶的,大秦又多了一個屬國,也就是回鶻汗國。

這樣的功績,封賞乃題中應有之義。

而藉此,也能淡化一下成武八年科舉改制帶來的諸多混亂。

但當大秦長安各個衙門紛紛開衙,署理公務的時候,大秦明遠司收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消息。

後周攝政王趙氏,廢周帝柴氏,自立爲帝,改國號爲宋,年號新慶。

實際上,自成武七年開始,種種跡象已經表明,後周將有內亂,攝政王趙氏總覽朝政,安插親信,不遺餘力,居心叵測之處,路人皆知矣。

後周趙氏,終於走到這一步,沒多少人覺得奇怪,後周的政體,本就奇哉怪也,權臣在側,隔有數代,才至於此,這纔是讓人比較困惑的地方。

但大秦沒多少準備,因爲從成武六年攻周之後,大秦國策已定,罷兵息戈,專注內政,如此已有兩載。

而照現在的情形,這個國策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

但此番誘惑力太大了些,有些朝中重臣,即便知道重啓戰端,對大秦來說,並不算太好的選擇,也有些猶疑了起來。

改朝換代,必有亂生,這必定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對大秦更爲有利的是,蒙古人佔據遼東,開始連年南下,拖住了河北王李任權,若大秦再次揮兵東進,當年故事,再不會重演了。

這就是天下大勢,變幻的有點太快了。

消息來到長安,一石激起千層浪。成武皇帝陛下立即招羣臣入宮商議。

但沒有誰能像諸葛武侯般,枯坐隆中,便曉天下之勢,更不能像他般。一語而定將來數十年間的風雲變幻。

羣臣意見不一,卻都有着道理,越是如此,越是讓皇帝陛下難以下定決心。

這一次,樞密院的幾位主官。也再難保持同進同退的步調。

反對趁機伐周的人以種燧爲首,理由很簡單,不管從哪個方面看,河洛大軍都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

而張承等人則以爲,機會難得,後周京師開封幾乎近在遲尺,只要攻下開封,後周各部軍旅,羣龍無首之下,很可能演變成聞風而降的局面。如此一舉而定乾坤,得失之間,哪裡還用猶豫?

他們的這兩種建言,其實也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思。

但朝中大臣們,想的肯定不止如此簡單。

知己知彼的道理,誰都明白。

若想在之後有所作爲,還要看後周這次風波鬧的到底有多大。

趙氏篡位,乃逆臣不假,但與史上那些梟雄之輩大不相同的是,趙氏統攝後周朝政。已逾百年,黨羽遍佈朝堂內外,又有誰敢以大義之名討之?

而且,據傳來的消息看。趙氏對以後周廢帝爲首的柴氏宗親很是優容,並沒有大肆殺戮,這難免留下後患,但卻有穩定內外局勢的奇效。

所以,議來議去,最終大秦重臣們一致以爲。應該先觀後周情勢,,再言其他。

樞密使張承趁機進言,增兵河洛,一旦後周發生內亂,也能立即進兵。

但這一次,反駁他的是同門下平章事周仿。

周仿以爲,若大秦驟然增兵河洛,很可能便幫了後周趙氏的大忙,大兵壓境,軍情緊急,反而讓後周上下,有了同仇敵愾之念。。。。。。。。

大秦君臣委決不下,皇帝陛下終於開口問計於趙石。

之所以這個時候,皇帝陛下才想起殿內還有一位晉國公趙柱國,不光趙石自己,其他人也是心知肚明。

因爲趙石一旦開口,樞密院以及兵部衆人必定再無異議,皆以其馬首是瞻。

即便是其他文臣,也會思量再三,一些人輕易也就不敢開口了。

這就是晉國公趙石如今在朝堂上的地位,力壓羣臣,獨領。

所以,不光是現在,之前很多時候,皇帝陛下都不會在衆臣議決大事時,多問趙石一句,遇有大事,多數會私下跟趙石商量。

這不但是帝王尊嚴所致,也是成武皇帝對大將軍趙石的一種信任,一種寬容的體現。。。。。。。。

趙石的回答,讓許多人鬆了一口氣。

他沒有像很多人想的那般,支持樞密使張承的見解,像往常一樣,但有引起戰事的可能,就不會做其他建言。

這次趙石認爲,應該先派出使臣去開封,以賀喜新帝登基爲名,觀看後周朝堂情勢,等使臣迴轉,再做決定不遲。

一錘定音,再無人提議其他。

成武皇帝也欣然納之,接下來議論的便是細節了。

參知政事李祝年認爲,即便出使,也不應以賀喜趙氏登基爲名,後周趙氏篡位自居,而大秦以此賀之,不啻於爲其正名於天下。

所以,不如換個名義出使,會恰當許多。

兵部尚書成巒當即附和,但角度略有不同,他認爲,李祝年所言極有道理,因爲將來大秦伐周,若以助後周討伐不臣爲由出兵,也許會收奇效。

兵部侍郎趙布宗不甘人後,趁機自薦,欲要拿下出使後周主使的位置,這無疑是很好的資歷,對他今後的宦途有着難言的好處。

總的來說,這個正月不很太平,當然,從成武皇帝登基以來,太平的時候確實少了些。

國勢蒸蒸日上的大秦,依舊在進行蛻變,後人也必須承認,許多影響深遠的國策,都出於成武初年的這一段時間。

大秦成武九年正月十八,大秦以兵部侍郎趙布宗爲正使,鴻臚寺卿李之問爲副使,派出使節,出使後周,與後周再議疆界以及互市諸事。

大秦並未向河洛增兵,但從河洛到河中,再到河東,大秦將士皆已接到朝廷令諭,嚴陣以待。

身在草原的大將軍木華黎,也在這個春天,回軍雲外草原,這也意味着,大秦向西域擴張的腳步,整個停了下來。

回鶻汗國的商人們喜憂參半,喜的是,大秦邊關終於向回鶻商人整個開放,通往漢地的商途,從沒有這樣平坦而又通暢過。

憂慮的是,更往西的西域諸國越發亂了起來,契丹人殘部,又幹起了他們祖先的老本行,通過擄掠來壯大自己的力量,整個將西域商道阻斷了開來。

其實,就算沒有契丹人作祟,西邊強大的花勒子模,也不會允許回鶻商人輕易的通過他們的國界,因爲他們和回鶻汗國一樣,皆以商業爲主。

而繁華的花勒子模,對於來自東邊的侵犯,也向來深惡痛絕,因爲他們無論習俗,還是信仰,都和西邊諸國更加相近,東邊的部族,多數被他們認爲是異教徒。

而沒有了西域商道,回鶻汗國的收入也是銳減,讓他們更爲頭疼的是,在和漢人交易中,少了西域的香料,珍物等等商品,面對樣式繁多的漢人商品,他們處於絕對的劣勢。

但也曾威震西域的回鶻汗國,此時卻沒有太多討價還價的餘地了。

強大的大秦,對於回鶻汗國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可戰勝的龐然大物,而大秦的國策,也不會因回鶻汗國的需求而做出任何改變。

此後,大秦的重心開始轉向東方,那裡有很多敵人需要戰勝,而其意義對於大秦來說,也比稱雄西域來的更加緊迫而重要。

而此時,大秦君臣也很快便將後周的事故稍稍放在了一邊兒,因爲有更重要的事情擺在大秦君臣的面前。

科舉改制這樣的大事,非是一朝一日之功,也不是朝廷下了令諭,便能立即來個舊貌換新顏的事情。

從上到下,細節無數,以中書羣臣之議,這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才能讓下一科大考順利進行。。。。。。。

這已經是最爲保守的估算,革新已經開始,而且有前例依循的情形之下,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

而這也只是能堪堪保證下一科科考不會延期而已。

因爲朝廷需要適應新的科舉制度,大秦各處的讀書人,更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會頗爲漫長,所以,即便下一科科考能如期進行,也不用指望能選出太過優秀的人才。。。。。。。

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也讓大秦君臣有了無暇旁顧之感。

這還不算完,大秦成武九年二月,沈鶴晉禮部郎中,這位皇帝寵臣終於真正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有了第一個實職,品級還不低。

隨即,沈鶴上書言事曰,自有史以來,亦有文字,通曉世事,教人道理,無以爲重。。。。。。。。史雲,倉頡造字,鬼神驚懼,人之爲人,概以此乎?

今人作文,文以艱深,字以繁美,嗟乎,聖人造字行文,近於此乎?臣以爲,文以言志,字以承繼,合天道,主人事,教化之大責也。。。。。。

洋洋灑灑,一篇大文章出爐現世。

總而言之,就是就八個字,通順行文而已。(未完待續。)

第824章 天妖(完)第482章 參議第728章 變故第463章 洞房第1153章 拜會(三)第588章 君言第702章 湖畔第990章 決定第1561章 碰撞第11章 明晰第1284章 興慶第609章 書課第413章 離京第1230章 佈置第942章 刺殺(二)第1063章 秋深第416章 熱鬧第1153章 拜會(三)第805章 種氏第837章 突破第1362章 開監第291章 先鋒第413章 離京第946章 道官第106章 反拙第351章 祝壽(一)第1403章 商隊(四)第345章 入山第458章 童生第1271章 元康(二)第441章 遊園(四)第587章 廷議第674章 喋血第1219章 攻守第218章 偶遇第840章 明瞭第142章 出行(一)第167章 揚威(一)第765章 入甕(三)第1390章 河洛第952章 辛苦第223章 成軍第1430章 書信(二)第678章 相遇(一)第620章 陛見(二)第591章 自污(一)第75章 團練第861章 回府第1404章 請命第255章 變起(一)第984章 戰術第474章 飛燕第329章 鏖戰(三)第785章 議和(七)第1185章 家事第119章 驚訝第1393章 安撫第1239章 西涼(三)第492章 風起(一)第1190章 廷議(二)第545章 兄弟第1357章 察覺第849章 侯府第513章 雲涌(十三)第78章 操練第769章 鏖兵(二)第367章 狂戰(三)第1064章 秋獵第1142章 禁軍第1436章 音妙第1187章 酒樓第1374章 雄心第986章 清除第333章 山匪(三)第1522章 長亭(四)第556章 奇士第310章 心結第897章 交底第337章 遇敵(二)第544章 父子第1053章 宴請(一)第486章 發作第886章 靖佳第1470章 稱病第1121章 盟約(十六)第1419章 借人第1424章 問話第135章 密議(一)第101章 捉賊(五)第551章 夜戰第1174章 宮飲第163章 慶功(一)第233章 血夜(一)第1560章 狹路第1343章 碰撞第714章 無題第914章 安達第1151章 拜會(一)第742章 勤政第1277章 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