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

書接上回。

繼續做夢。

夢裡邀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我問過張良先生一個問題,誰可以稱得上西漢第一學者?

張良先生認爲,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西漢優秀的學者很多,但是非要選出誰是NO.1,的確有難度,畢竟各有千秋。相對而言,名氣比較大的是司馬遷與劉歆。

我問,司馬遷有《史記》,劉歆有什麼?

他說,你去搜一下《山海經》,看看作者是誰。

我急忙去搜,發現是劉向、劉歆。

他說,劉向是劉歆的父親,若父子倆有家族賬戶的話,今天依然可以獲得不菲的版稅收入。司馬遷是史官,是作家,是文科尖子,而劉向父子倆呢,則是文理全才,既有儒學、文學、史學作品,也有天文曆法學、數學貢獻。最主要的成就,是重新研究整理了諸子百家著作,與詩賦、數術、方技等一起分門別類校對、編輯並藏於國家。一句話,當時國家圖書館需要什麼,他們編什麼。每個領域都有行業祖師爺,如茶業的陸羽,建築業的魯班,劉向父子則是圖書情報領域的開山鼻祖,開闢了目錄學、校勘學。

我說,貌似後人對劉向比較陌生。

他說,劉向父子作品雖多,且開創性的學術成果在業界也響噹噹,但名氣卻不如司馬遷,一是因他們做了大量的幕後工作,做編輯做目錄做校讎,工作對象僅限讀書人,不易爲大衆熟知。二是同時期的司馬遷攜其作品在後世過於耀眼,黯淡了他們父子的光芒。LS父子在才氣、作品上,都不分伯仲,但是兒子劉歆名氣更大一些,是源於他綁定了另外兩個IP,一是西漢的終結者王莽,二是東漢的開闢者劉秀。

我問,如何綁定的?

他說,劉歆跟王莽是發小,而且同屬學霸天才系列,倆人從小玩到大,命運也自然而然地捆綁在了一起。跟劉秀呢,則是巧合式重了名。劉歆成年後改了一次名,就叫劉秀,被後人給過度解讀了,認爲是劉歆預測到了天機,因爲下一任皇帝恰好也叫劉秀。至於劉歆爲什麼突然改名,原因很簡單,漢哀帝叫劉欣,劉歆與劉欣諧音,避嫌,自然要改名。

我說,按理說,劉向是朝中大臣,他應該清楚誰是太子、誰是下一任皇帝,給孩子起名時就應該規避。他給兒子起名劉歆算不算說不通的地方?

他說,劉向給兒子改名的時候,劉欣還沒成爲太子,不犯忌諱。漢成帝劉驁沒有合格的太子繼承人,劉欣是劉驁的侄子,是應急替補,這是後話。不過西漢也恰好毀在劉驁劉欣手裡了,壽命都太短了,劉驁四十來歲,劉欣二十來歲。

我問,歷史書上說,漢朝流行養男寵。

他說,是的,劉驁有個男寵叫張放,歷史上很有名。

我問,有沒有一種可能,劉驁是深櫃,不願意碰衆多妃子,從而絕後?

他說,這個問題,我無從考證!

我問,王莽爲什麼能上位?

他說,前面我給你科普過,世襲制註定不會太長久,帝王的基因傳承也無法逃脫自然規律,也會趨於平庸化。新帝王能量太弱,治理水平有限,高能量的基因又日益增強,大家對高能量的呼聲就越來越高。王莽就是外界的高能量,他是外戚身份進入朝中的,學識、人品、能力都超一流,被稱爲周公再世。王莽取代劉家上位,說白了就是強勢基因取代了弱勢基因。

我問,世襲制有沒有解藥?

他說,沒有解藥!你看《動物世界》不?動物種羣如何確保基因不被滅絕?在全族羣進行決戰,讓最強壯、最聰明的基因成爲王者並遺傳下去,普通的公猴子、公獅子是沒有交配權的。其實人也有動物屬性,之所以推行一夫一妻制,就是爲了保護弱者。真的自由配對,大家寧願做王思聰的萬分之一,也不願意做屌絲的唯一。

我問,改朝換代,最難的點是什麼?

他說,改變認知慣性。因爲從上到下,全民都認可家天下,從西漢開始,大家覺得江山就應該姓劉,皇帝那是天子,是上天安排的,任何試圖扭轉這個局面的人,都屬於背叛天意的人。劉邦稱帝是有歷史背景的,各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民不聊生,老百姓也有渴望救世主出現的心聲。王莽稱帝則不同,徹底改姓了,老百姓容易出現接受障礙,西漢列車雖然略有搖晃,但是仍然在軌道上有序前行,你突然給開出軌了,那肯定不行,太突然……

我問,王莽知道這些不?

他說,肯定知道。最初,皇帝廢柴,他能力又太出衆,大家都在力薦王莽,希望他能站出來主持工作。雖然大家知道時任皇帝是草包,但誰也沒有想過讓王莽給改朝換代,連這個念頭都不敢有。包括劉向、劉歆父子也是這樣看待王莽的,劉向還經常教育劉歆,要好好跟着王莽學習,好好輔佐他,王莽未來肯定是國家棟梁之才。可是呢,主持工作久了,人就會變,能拿捏住王莽的人越來越少,他自然就有稱帝的慾望,包括後來的武則天,其實心境也是如出一轍,先是代理模式,然後是自我扶正了。

我問,那如何解決天意問題?

他說,很簡單,編故事就是了。陳勝吳廣都會編的故事,王莽這個天才能不會編嗎?當時王莽身邊有個哥們叫甄豐,類似今天的神父,動不動就對人間發佈“符命”,如同後世太平天國的楊秀清,一驚一乍的,說自己天父附體,代表神祇跟凡人對話。王莽怎麼獲得天子命的?就是他給炮製的。王莽上位後,又覺得這哥們是個禍害,因爲他能說你是順應,也可以說你是逆行,王莽過河後就把甄豐爺倆拆了橋。

我說,前段時間,我去過王莽老家,村子裡還有口井,碑上寫了一些關於大旱與巨蟒還有天子命的故事。

他說,這都是甄豐的遺作。

我說,按照您的說法,王莽上臺,呼聲很高。

他說,應該這麼說,王莽是中國曆代皇帝裡,唯一一個全民公投出來的,當然,不是具體的選票,而是自上而下都寫信爲王莽請願,要求他站出來主持工作,幾乎全民參與,不會寫字的按手印,也就是那時印刷業不發達,否則,家家戶戶都會掛王莽大頭貼的。

我問,王莽上了臺,那劉氏皇族怎麼辦?

他說,得天下者得士心,肯定都積極站隊,若是站的足夠近,還會被賜姓,好了,兄弟們,從此以後,你們可以姓王了。

我說,類似魯迅寫的《阿Q正傳》,阿Q說自己姓趙,被趙太爺扇了大嘴巴子:就憑你也配姓趙?

他說,差不多的意思。

我問,有沒有可能我的祖先也不姓董?

他說,有可能姓,也有可能不姓,在歷朝歷代中,賜姓都是很常見的,例如我們在談到項羽時,談到了他叔叔項伯,劉邦登基後,就賜了劉姓給他,他改姓劉了,從此就是皇族身份了,爲什麼史學家普遍認爲項伯的確在鴻門宴上胳膊肘朝外拐了,就是聯想了賜姓這個事,其實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此一時彼一時。

我說,等於送了北京戶口。

他問,送你北京戶口,送你個姓,你要不要?

我說,我怕我爹不同意,我無所謂,姓啥都行。

他說,你大概率是董仲舒之後。

我問,真的?

他說,這個事,我給你科普一下,貴族根基越厚,根系越發達,後代越枝繁葉茂,拿劉姓舉例,劉強東前段時間尋祖,說自己是劉交之後,劉交是誰?是劉邦的同父異母弟弟,在西漢初期是整個貴族體系裡排行最小的一支,但是後來是發展的最龐大、最傑出的一支,即便是今天,劉姓有十之一二是劉交的後代,歷史上出過很多牛人,包括今天的主人公劉向劉歆父子也是劉交之後,到南北朝時我們會談到一個皇帝叫劉裕,他也是劉交之後,所以我說你是董仲舒之後,你覺得概率大不大?

我說,大。

我問,劉歆是怎麼登上歷史舞臺的?

他說,他爹劉向還是比較純粹的,當時國家想搞個圖書館,歷朝歷代攢下了那麼多書,有精華,也有糟粕,有積極的,有消極的,不可能直接彙總一下就收藏到圖書館,皇帝就想組織人把古代書籍重新整理一下,這個重新整理是篩選剔除+修改模式。前幾天我跟你講過,百家爭鳴對應的是百個國家,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核心價值觀,皇帝提出了核心價值觀,劉向等人要尋找素材佐證以及固化,還要對歷史文獻進行優化,適合的就留下,不合適的要麼修改,要麼刪除,劉向就是幹了一輩子這個活,《戰國策》就是出自他之手。劉歆呢?基本子承父業,繼續幹這份工作,最爲普通老百姓熟悉的就是在父親整理的素材之上完成了《山海經》,不過,他真正登上歷史舞臺,還是因爲他跟王莽是老鐵,王莽越高,他也隨之水漲船高。

我問,《山海經》系列故事,是不是在秦末漢初就有了?

他說,應該還要更早,我小時候就聽過這些故事。《山海經》就是民間傳說再彙總,包括你們今天說的四大名著,其中《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是類似的創作手法,就是把民間傳說彙總再創作。

我問,四大名著,你比較欣賞哪部?

他說,《金瓶梅》,純小說,真正的CREATE,而且是寫市井生活的,你要知道,在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資格被寫進書裡的,至於後來的《紅樓夢》,那都是向《金瓶梅》致敬。

我問,古代,貴族們,是不是牀笫之歡花樣也很多?

他說,這個話題有些輕浮。王思聰相比古代貴族公子哥而言,這方面也是業餘級的,因爲女色資源不像古代那麼集中、壟斷,那時又沒有手機,也沒電,就這麼點娛樂,還有就是沒有這麼多道德綁架,你娶一個與娶十個,都沒人說什麼,能者多勞,你能養得起就好。

我說,所以,你看《金瓶梅》很真實?

他說,西門慶不過是個小土豪而已,也算不上頂級玩家,古代真正頂級玩家都是與普通老百姓絕對物理絕緣的。

我問,王莽篡位,作爲老鐵的劉歆是什麼態度?

他說,劉歆從骨子裡是不認可王莽篡權的,他覺得主持朝政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直接把我大劉家的江山給改了姓。但是呢,生米煮成熟飯了,而且王莽決定重用劉歆,讓其擔任國師,倆人都熱衷於古文經學,劉歆負責理論研究,王莽負責實踐工作,搞了一場託古改制,算是有過短暫的蜜月期。好景不長,出了符命事件,牽連到了劉歆的兩個兒子,王莽沒有手下留情,而是將兩人處死,此後劉歆沒有得到重用。劉歆等人就反了水,想把王莽給拉下來,光復漢室,其他造反的都直接斬了餵了狗,王莽覺得劉歆跟自己鐵了一輩子了,算了,暗示一下吧,劉歆自殺了。

我說,總感覺王莽是個殺人魔,連親兒子都殺。

他說,在古代帝王系列裡,殺親爹殺親兒都屬常規操作。看人,特別是看君王,一定要一分爲二,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有愛之人,哪怕是叛賊、土匪頭,因爲沒有愛是當不了頭目的。一個人無惡不作,情緒不穩,動不動就殺手下,你覺得有人跟他闖蕩嗎?一個人要想凝聚人氣,一定是內心有大愛的,只是以成敗來論了英雄而已。王莽、劉歆都是有大愛之人,馬化騰、馬雲也都是有大愛之人,那爲什麼他們又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呢?例如柳傳志把孫宏斌送進了監獄,任正非把李一男送進了監獄,是需要維護自己事業的穩定性,也就是現代文明瞭,放在古代,直接就砍頭了。

我說,菩薩心腸,雷霆手段。

他問,你認可不?

我說,認可,即便是壞人,他們也希望追隨好人。

我問,爲什麼大家都說王莽是穿越者?

他說,因爲他當時推行的是社會主義政策。第一,實行土改,土地國有化,按人口分配。第二,廢除奴隸制,提出人人平等,但是並不是馬上廢除,而是給了一個緩衝期,先是禁止所有奴隸婢女繼續買賣,至於原有的,主家可繼續持有,確保奴隸規模是不斷縮小一直到自然消亡。第三,開辦國有企業,實行計劃經濟。第四,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你能想象,這是兩千年前的事嗎?

我問,不是說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嗎?

他說,秦始皇是提出了這個理論、設想,但是一直沒有落地,真正把度量衡實現統一的是王莽,因爲王莽是個知識分子,很重視科研,組建了以劉歆爲代表的院士團隊,主攻理工科的研究。劉歆還發明瞭遊標卡尺,比歐洲早了幾百年,之前我不是跟你說過嘛,劉歆就是個全才,還把圓周率算到了3.1457,有誤差,但已接近。

我說,這麼看來,王莽還真像穿越過去的人。

他說,他當時提出的這些“新政”都是很新穎的,只是過於前衛,羣衆基礎太薄弱。那時貧富差距太大,窮的太窮,風餐露宿食不果腹,跟個牲畜似的,富的太富,富可敵國。普通羣衆沒有啓蒙的可能性,所以建立以羣衆爲利益主體的政治主體註定是失敗的。羣衆當家做主的前提是,能吃飽,有一定的文化,能把自己當個人,有當家做主的意識,同時滿足這幾個條件,差不多到十九世紀了。

我問,王莽是因爲動了貴族們的利益,所以失敗了?

他說,是的,讓貴族不再貴了,可以理解爲西漢時期的鬥地主,這是王莽失敗的根本原因,不過按照王莽的智慧、羣衆基礎,他完全不至於敗的這麼迅速,這裡面還有個關鍵點,就是他運氣實在不好,剛好趕上連年黃河氾濫,下游民不聊生進而起義。

我問,爲什麼史書對王莽的描述多是反面的?

他說,因爲,史書是後面當權者組織編著的,對當權者而言,王莽之人屬於Dangerous,自然要全力黑化,應該這麼講,王莽是時任口碑與史書記載反差最大的一任皇帝,他排名第一,隋煬帝排名第二。歷史不能假設,若是假設一下,第一、他別轉彎這麼急,循序漸進地改革;第二、別遭遇黃河氾濫。歷史就會改寫,可能會出現數百年的王氏盛世,他、隋煬帝,都屬改革派,但是運氣都不佳,真正左右歷史走向的往往不是必然,而是偶然……

我問,您如何評價王莽的歷史地位?

他說,書籤式的人物,就是原本大漢不分西漢與東漢,結果他硬生生的給分開了,算是漢朝歷史的書籤。因爲他是突然蹦出來的異姓皇帝,從而後人就喜歡把他定義成篡權者。當權者對他有多恨?把他頭砍下來把玩了好幾代人,皇帝上朝都帶着,給文武百官們看看,這就是篡權者的下場。王莽、曹操、武則天,都屬於鳩佔鵲巢系列,武則天跟王莽與曹操還不同,武則天雖然是異姓,但是沒有脫離李唐的基本軌道,算不上真正的篡權者,篡權者應該學習的是曹操,我只要權,不要名,王莽沒有前後眼,摸着石頭過河,曹操則是摸着王莽過河。

我問,東漢與西漢的東西是指什麼?

他說,先有西漢後有東漢,西漢都城是長安,是西京,東漢定都洛陽,相比西京而言是東京,但是這個東西不是固定的,當開封是東京時,洛陽就成了西京。

我說,我現在覺得,王莽這個名字還是很性感的。

他說,古代貴族的名字都很性感,例如劉歆,一看劉歆這個名字你就知道是出自貴族,普通人壓根不可能認識這個字,老百姓就叫鐵柱、狗蛋這些,爲什麼古代人物名字那麼好聽?那都是貴族起的,普通人是不會被史書記載的。

我說,我發現國學領域特別推崇劉向劉歆父子倆。

他說,里程碑式的人物,畢竟他們爺倆對西漢之前的理論著作進行了系統的改編或註釋,搶救了一大批經典著作,又開創分類輯書並校對勘誤,今天很多人研究春秋戰國的經典,其實都是他們爺倆的批註版。但是呢,我個人不鼓勵孩子學習國學。

我問,爲什麼?

他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你要相信,今天的人類是整個人類史上最聰明的一代,你要尋找的智慧,今天全有,對一個人的讚美,若是能用“現代性”三個字,就是對其至高無上的評價,還有最關鍵的一點,教育具有不可逆性,試錯成本是耽誤一生。

我問,有人說劉歆是孔子之後最偉大的學者,這個您認可嗎?

他說,不認可,畢竟有時代的侷限性,李時珍放在今天,隨便一個鄉村醫生都吊打他,但是要是放在西漢之前,說劉歆是最全面的學者不爲過,他相當於集莫言+楊振寧+華羅庚+錢學森於一身,全才。

我問,若是您給劉歆一個建議,會是什麼?

他說,搞學問的人就是書呆子,安心搞學問,流芳百世就好,別去搞什麼政治,不是你一個書呆子能玩得轉的,司馬遷別摻和朝政也不至於被閹,當然,權力這玩意又有點類似《魔戒》裡的那個戒指,站在局外時,誰都一套一套的,真戴上了,沒有一個不迷糊的。

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