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

書接上回。

繼續做夢。

今天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

我說,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你說的一句話,你說現代人多是古代貴族之後,這樣說來,難道所有農民都娶不上媳婦嗎?若是所有都娶不上,那就沒有農民了,是不是這個道理?若是他們能娶上媳婦,那他們就應該有後代延續到今天。

他說,我們總說農民是看天吃飯,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看命吃飯,就是看你攤上了什麼年代什麼命。遇到兵荒馬亂年代,你會不會被抓壯丁丟了命?趕上大旱大澇年代,你會不會餓死?另外還有高賦稅、瘟疫呢,聽起來都很遙遠吧?但是你看古今中外歷史,每隔幾十年就來這麼一波,要麼天災,要麼人禍。農民玩的是生存闖關遊戲,九死一生,又沒有資本娶三妻六妾,對個體來說,時間越長留下後代的概率越低,但整體基數大,肯定也有延續至今的。只不過農民個體與貴族個體比起來,留下後代的機率小得多。

我說,小時候,我學寫春聯,寫的最多的橫批就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他說,春聯是老百姓的願景窗口。民安的核心是國泰,就是國家太平,沒有內憂外患,不需要打仗,這對老百姓而言,就是最大的恩賜,殺敵三千,這三千不是別人?就是普通老百姓。其實還有個願景老百姓不敢寫進春聯,就是少一些苛捐雜稅。

我說,按照你說的這幾個標準,東漢也算不錯的時代。

他說,是的!至少沒有大的戰亂。至於說皇帝換的勤,宦官與外戚爭權,今天你砍我的頭,明天我砍你的頭,那都是神仙打架,離老百姓很遙遠。東漢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至少有幾代人是安居樂業的。這也是命,就如同你爺爺可能打過鬼子,你父親可能捱過餓,但是你呢?不僅僅是歲月靜好了,甚至有些花天酒地。

我說,那我GET到了當皇帝的核心:第一、避免戰爭,既包括預防外敵來犯,又包括預防內戰;第二、苛捐雜稅不要太重。剩下的?我夜夜笙歌就好。

他說,但是,當你真的做到這兩點時,你會發現皇帝當的沒有存在感,甚至很多老百姓不知道當今聖上是誰。你不甘心,開始蠢蠢欲動,想幹大事,要麼戳戳鄰居,要麼就想對內大刀闊斧。你若是真的別亂動,只是把握好大方向,做一些微調,當個存在感很低的皇帝,老百姓日子過的未必差,你想搞大改革?往往就是黎民百姓的災難,歷史上的很多災難都是類似的人禍。

我說,一提到東漢,我腦瓜裡立刻蹦出來的就是漢獻帝劉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角,身爲皇帝卻是曹操的小木偶。我總覺得東漢給人的感覺很菜,踉踉蹌蹌。

他說,這是假象。東漢可以理解爲西漢的再建王朝,而且是大統一王朝,歷經十四任皇帝,壽命跟西漢相當。爲什麼東漢的歷史存在感這麼低呢?因爲,除了劉秀外,沒有太耀眼的皇帝。西漢有劉邦、劉恆、劉啓、劉徹四大天王。東漢之後又進入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時期,前後都是歷史高光時刻,就顯得東漢黯然失色。

我問,你覺得當皇帝的核心技能是什麼?

他說,敬天愛人、高度集權。

我問,高度集權不是貶義詞嗎?

他說,在封建社會時代就是褒義詞,說明你具備控制全局的能力。研究中國歷史久了就會發現,歷史上的經典戰役多是內戰,內戰的根源就是皇帝不夠集權。封地太大、外戚作祟和門閥割據是主因,說白了,皇帝給信任之人的權力過大,給了他們野蠻生長的機會。最典型的就是安祿山,一次安史之亂使唐朝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完全就是全民絞肉戰。

我問,皇帝最怕的是什麼?

他說,最怕的是大面積農民起義,會動搖基本盤。安史之亂那麼大規模的絞肉戰都沒有撼動唐朝的穩定,因爲安史之亂只是內部奪權。前面談王莽時,我們談到了說王莽運氣不佳,正好趕上黃河氾濫,糧食絕產,房屋淹沒,不起義就沒活路了。現在還有個說法很流行,就是中國朝代更迭與氣候變化的關係。例如東漢末年正好進入了小冰期時代,中原關中大旱,半荒漠化,民不聊生,可是苛捐雜稅少不了,農民死路一條,不如造反,於是就有了黃巾軍起義。

我問,有科學依據嗎?

他說,竺可楨發表過一篇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他認爲中國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社會DL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是吏治失敗引起的。

我問,東漢爲什麼宦官能與外戚奪權?

他說,因爲皇帝不夠集權啊,爲什麼不夠集權?劉秀一個人就用光了所有的運氣,子孫們過得都不咋地。他兒子漢明帝,過得還算不錯,夫妻恩愛,個人能力也不弱,政績還算斐然。剛纔你說的木偶皇帝漢獻帝,最後也得了善終,也算是好福氣了。但中間的小皇帝們,真的都太慘了,有的甚至還在襁褓裡就當了皇帝,這些娃娃能懂什麼?咋可能集權?皇帝不行,身邊那麼多虎視眈眈的肯定都要奪取話語權。

我說,連JJ都沒有的人,要什麼話語權?

他說,宦官是最想維護皇權的一羣人!我們一提到宦官,就覺得形象是負面的醜陋的,是因爲史書由文臣執筆,他們內心瞧不上宦官,故意造成大衆的錯覺。其實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就是東漢時期的太監。你反過來想,宦官是什麼人?沒有子嗣後代,把自己就定義成了皇帝的人,就是他們身心都是皇帝的,和皇帝利益完全一體化,維護皇帝就是維護自己。對於皇帝而言,宦官是真正的自己人。漢靈帝重用太監,保了二十年平安。漢靈帝去世後,太監們被袁紹殺光,繼承者徹底成了孤家寡人,聽任權臣擺佈,內戰、篡位只是時間問題。

我說,按照你的世襲基因論,就是劉秀的後代基因不夠優質。

他說,從他兒子漢明帝的治理水平來看,劉秀的基因沒有問題!這裡面還有個要素,強勢基因什麼時候登臺也很重要。即便是個天才,你讓他六歲掌權,你覺得他能懂個啥?一個變形金剛就騙走了他的玉璽。也不能讓他八十歲才掌權,已經老眼昏花了,思維也跟不上了。總結就是接班不僅僅需要強勢基因,還需要接在合適的年齡段!你想,你沒了,你九歲的兒子接了你的班成了老闆,他媽媽肯定想主持工作吧?股東也想主持工作吧?公司的LD也想主持工作吧?最終就是幾股力量較勁。倘若你娃是三十歲接班呢?他很大可能會繼續你的高度集權和強勢,股東也聽話,管理層也聽話。

我問,東漢的張衡與西漢的劉歆都算文理全才,他們誰的科學認知更高呢?

他說,肯定是張衡。

我問,爲什麼呢?

他說,因爲,科技這玩意,並不是某個人推進的,而是整個時代在推進。張衡比劉歆小了接近一百三十歲,這一百三十年間,科技一直是在進步的,作爲晚輩的張衡,學習的起點就遠高於劉歆的終點,就如同你的科學素養,對天文地理的認知,也是吊打張衡的。

我問,真的嗎?我有些不好意思。

他說,一個高中生,足夠了。朝代在更迭的過程中,有前進,有後退,但是科技不同,是一直在不斷的創新、彙總、升級的,所以歷朝歷代的科學家,誰更厲害?越近代的越厲害,楊振寧吊打他們所有。是楊振寧的智商吊打他們嗎?未必!是時代的科技結晶吊打了他們。今天隨便一個木匠就吊打魯班,隨便一個鄉村醫生就吊打李時珍,贏是贏在了時代高度,換句話說就是站在了巨人們的肩膀上。張衡雖然是天文學家,但是他對地球的認識還處於天圓地方階段,而你呢?知道太陽系、銀河系,還知道地球自轉與公轉,還知道行星與恆星,所以不要不好意思,你真的比張衡知道的多。

我問,東漢有哪些知名的醫學家?

他說,張仲景與他的《傷寒雜病論》。

我問,華佗不算嗎?人家華佗有麻沸散與開顱手術。

他說,華佗是不是真實存在,都是未知數,別的,更要打個問號了。

我問,您如何看待這些醫學理論?

他說,這些古醫學著作,包括《本草綱目》在內,可以當醫學歷史來研究,但是不能當藥方來研究。在純中醫時代,人類壽命基本等同於自生自滅。你這個年齡在我們那個年代已經瀕臨退休了。之前我不是跟你講過嘛,三十六歲就可以自稱老夫。人類壽命真正有大幅度提升,是源於兩件事,一是疫苗、抗生素的產生;二是足夠乾淨的飲用水。

我問,不是說那些年代沒有癌症嗎?

他說,是。第一、沒法確診,只知道這個人生病了,死了,因爲沒法看到身體內部出現什麼問題。第二、癌症屬於老年病,全球什麼樣的國家癌症比例高?日本、丹麥、新西蘭,就是人均壽命越高的國家,癌症比例越高,不是他們的環境不好,而是他們的人均壽命足夠長。從劉歆、張衡這些人的科學認知類比今天的高中生,你就知道張仲景、李時珍是什麼水平了,一定要信仰現代科技,現代醫學,你若是生了病,能去大城市治療別去鄉村找什麼老中醫……

我說,現在國家都在提倡大力弘揚中醫,《本草綱目》與《傷寒雜病論》都屬於中醫教科書藍本,你這不是唱反調嗎?

他說,我不反對大家研究,只是建議當醫學發展史去研究,隸屬文化範疇,不是醫學範疇。全球範圍內不僅僅中國有傳統醫學,每個流域文化都有,但是,誰先更迭到現代醫學,誰的人均壽命就長。

我問,整個漢朝,平均壽命有多少呢?

他說,二十歲左右。

我說,不到結婚年齡,人就沒了?

他說,十五六歲就開始結婚了,人均壽命越短越需要提前婚姻年齡,否則人類就滅絕了。你不要看到二十歲就理解爲人只能活二十歲,這個平均壽命是與出生夭折率高以及戰亂、災荒有直接的關係,一個人沒病沒災,活個五六十歲還是比較正常的,若是能當個官,家裡不缺肉吃,蛋白質充分,七八十歲也是不稀缺。

我說,你這麼一說,我突然覺得今天是最好的時代。

他說,與過去比,今天是最好的時代;與未來比,未來是更好的時代。人類平均壽命過百隻是時間問題,甚至可能會出現雲儲存大腦記憶,人可以徹底脫離肉體束縛了,我思故我在,若是可以脫離肉體思考,相當於人類實現永生了。

我問,劉歆、張衡這樣的科學家,是不是幾百年纔出一個?

他說,事實上古代的科學研究是非常基礎和樸素的,民間一直在有人在搞研發,只是,很少有這樣的全才,懂基礎科學又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既能做基礎理論研究又能用文字給記錄下來。準確地講,劉歆和張衡都是對一個階段科學領域基礎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延伸。渾天儀真的是張衡發明的嗎?不是,渾天儀最早的發明者叫落下閎,是西漢時期的,張衡只是在其基礎之上做了改進。

我說,我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見過。

他說,你說的那個,是明朝的。

我說,我還見過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就是那個八條龍配八隻蛤蟆的銅罐子。

他說,那是新中國以後臨時創造的,並非文物,也正是基於這一點,現在已經從課本里刪除了。這個玩意是誰造的呢?是一個叫王振鐸的人,當時他是文物局博物館館長,他根據《後漢書·張衡傳》上一百九十六個字的簡單描述自行設計的,當初的目的就是爲了做科普宣傳,他自己也很明白,這個東西沒有實戰意義。歷史上,凡是很難復原的發明創造,都可以理解爲意淫發明,說明壓根沒有成功過,今人比古人聰明不?科技水平高不?類似的玩意很多,包括那個司南,還有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還有魯班的飛鳥,都屬於空想系列。

我說,東漢屬於盛世,經濟也繁榮,按理說,這種科學素養會不斷的積累,我們應該先發明蒸汽機、汽車纔對,爲什麼工業發展比歐洲大陸晚這麼多年呢?

他說,東漢時期,特別是張衡所在的年代,的確算的上一個盛世小高潮,羅馬、日本都在這個時間段與我們互加好友。之所以我們的科技和工業生產後來沒有領先於世界,是因爲我們的朝代更迭是覆盤式的,是農耕式的,民以食爲天,一個朝代推翻了另外一個朝代,依然是在耕地上做文章,不考慮工業,不考慮商業。所以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大部分老百姓依然是靠在地裡刨食吃。科技是爲生產服務的,所以中國曆朝歷代的發明,基本都是圍繞着農業來的……爲什麼國外有這樣的土壤?他們是疊加式的。還有一點,就是普通老百姓缺少發家的土壤。改革開放裡有一句話是非常牛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一部分也是普通老百姓,深層含義是什麼?就是國家提供了讓老百姓富有的土壤,而在歷史上這種土壤是不存在的。

我問,劉歆爲什麼不如張衡出名?

他說,因爲張衡入選了歷代教科書,而且給他冠了一項特殊的技能,預測地震。實際上,張衡懂發明懂創造懂文學懂繪畫,在各個領域都有不錯的建樹。劉歆在各個領域都不比張衡差,但是,他命不好,跟王莽捆綁在一起了,即便是在今天的歷史教科書裡,王莽的形象也不是正面的。

我說,預測地震這個挺扯的,這幾年地震頻發,地震局又做不到及時預警,已經引發民怨:古人都能預測地震,你們地震局咋做不到?張衡的地動儀從教科書裡刪除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地震局的朋友們抗議:你們可別誤導廣大人民羣衆了,顯得我們很弱智!

他說,預測地震這個事,安在張衡身上確實誇張了,他那個地動儀跟在房樑上掛塊豬肉沒有任何區別。張衡在文學領域造詣更深,是漢賦四大家之一,也有很多不錯的詩,如果教科書不選地動儀而選張衡的文學作品,沒準他就是東漢版的白居易。前幾年,日本公佈了新的年號,令和,就出自張衡的作品,他的《歸田賦》中有類似詩句“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你有空可以研究研究張衡的文學作品,你會愛上他的,你知道辛棄疾有個詞牌名叫青玉案不?也是摘自張衡的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我問,張衡有沒有比較實用的發明?

他說,記裡鼓車,該車利用齒輪,在車子轉動時,運動傳遞到一個木人的手臂上,走一里路敲一下。今天的汽車裡程表也是這個原理。當然這個也不是原創,西漢時期就有類似的記裡車。

我問,張衡的科學理論,哪一點你認爲在當時是很超前的?

他說,他在《靈憲》裡寫有“月光生於日之所照”,即月亮不發光,它的光來自太陽。

我說,怪不得月亮後面的山命名成了張衡山。

他說,有行星也是以張衡命名的。這些能研究科學的人,真正厲害的不是發明了什麼工具、什麼儀器,而是他們有非常深厚的數學基礎,所以國家提倡加強基礎學科研究是有依據的。漢代的張衡和劉歆的數學成就都很驚人,劉歆差點算出了圓周率,張衡把圓周率精確到了3.14到3.16之間。

我問,張衡官當的好好的,爲什麼要歸田?

他說,感覺朝中混亂,宦官與外戚奪權,他不想蹚渾水。也可以理解爲他SY兩聲,抱怨兩句,其實張衡一生也是官越當越大,官至尚書,差不多相當於總管家。

我問,張衡有這麼多身份,到底該怎麼定位?

他說,那需要先回到他所在的時代。他首先是一位官員,其次是一位文學家,再其次是一位科學工作者,平時也愛好繪畫。他也留下了很多勵志的名言,比如“人生在勤,不索何獲”,還被很多學校高懸以激勵學生。這兩年國家在推行官德語錄,就有張衡那句: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我問,張衡的爹是幹什麼的?

他說,他爹我不知道,爺爺我知道,被光武帝任命爲漁陽太守,漁陽就是今BJ昌平、懷柔、密雲一帶,可以理解爲郊區版的BJ市長,曾經帶兵打敗過來襲的匈奴,不僅僅如此,還把南方水稻引進到了漁陽,造福於百姓。一千六百多年後,康熙爲他專門寫了一首詩:“狐奴城下稻雲秋,灌溉應將水利收。舊是漁陽勸耕地,即今誰拜富民侯。”

我說,張衡也是貴族出身。

他說,武將有可能是草根出身,文臣,一定是貴族出身,否則沒有機會念書。

我問,爲什麼你們那個時代的人,多是倆字?你看曹操的兒子叫曹丕曹植,也不避諱。在我們村裡,若是父親是倆字的,兒子就不能倆字了。

他說,一個時期一個流行吧,整個漢代比較流行單字,王莽上臺後甚至出過禁令,禁止名字超過兩個字。其實你若是仔細觀察一下,整個漢朝不單喜歡用單字,還喜歡用王字旁,比如劉表的倆兒:劉琦、劉琮。

我問,是不是用王字旁來表示是王室出身?

他說,古代貴族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不是暴發戶,給孩子起名字,會帶上含蓄而美好的祝願,不會到處彰顯我家是王族後代。所以,你把王字旁理解爲美玉,更貼切。不過您的觀點也不是個例,的確有史學家與您的觀點雷同。

我說,懂了。

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