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

書接上回。

繼續做夢。

今天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

我說,西漢時期的軍事勁敵是匈奴,那東漢時期的軍事勁敵又是誰呢?

他說,東漢時期也要打匈奴,但是匈奴整體呈沒落狀,已是吊打模式。歷史進入東漢後,主要工作是內部維穩,尤其是對付西部羌族勢力。彼時疆域上羌族已經屬於大漢王朝,只是內心還有那麼一絲倔強,不願臣服,先後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起義,這三次羌族起義持續六十餘年,客觀上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

我問,羌族在今天什麼位置?

他說,青海、甘肅一帶。

我問,借鑑西域都護府的屯田政策不行嗎?直接在這些區域駐兵。

他說,行不通。西域都護府設立的前提是西域衆多小國擁護,就如同MG在日韓駐兵的前提是日韓是 QM的,MG在俄羅斯駐兵試試?當整個羌族區域都不怎麼親漢時,駐兵是駐不住的。

我問,那採取什麼管理策略?

他說,就是攆雞模式,你在青海不老實是吧?我要求你必須舉家搬遷到甘肅,哪個區域不老實,要求哪個區域整體搬遷,遷到漢族居住區,與漢民雜居生活。同時又在今青海西寧、樂都一帶建立屯田區,長期駐軍屯墾,切斷羌族羣體漢居區與BL區的聯絡,讓他們搞不起大串聯,類似森林火災時主動砍伐以建隔離帶。

我說,給予漢化唄。

他說,是的。鄭吉當年迎降日逐王時,日逐王就是匈奴王,帶着萬多人馬歸降大漢王朝。那大漢又如何處理這些匈奴呢?就是把他們融入高濃度的漢族生活區。當時漢宣帝封日逐王爲歸德侯,留居長安。對付羌族也是如此,第一步是先給攆到甘肅區域,你若是還不老實?則會繼續往關中攆,甚至攆至長安。後面我會給你講到五胡亂華,整個黃河流域成了胡人的天下,可最終結果呢,我們反過頭來把他們給漢化了,你就知道漢族文化有多強的滲透力,這就是爲什麼我調侃你未必不是胡人之後,我不是亂講的,是有歷史依據的。

我問,當時,甘肅不是董卓的天下嗎?

他說,那是後來了,已經到東漢末年了。董卓能發展起來,就是藉助的羌族叛亂風。董卓是這個區域比較有名的鄉紳,德高望重。大漢朝廷覺得,應該在羌族區尋找有威望、有實力的代理人。選來選去就選到了董卓,一次次鎮壓羌族叛亂的結果就是,董卓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道理很簡單,羌族叛亂規模越大,東漢政府給董卓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否則鎮壓不了,最終把董卓養成了一方霸主。霸到什麼程度?甚至敢覬覦大漢江山。

我問,董卓爲什麼進京?

他說,何進請來的。當時朝廷內部鬥爭激烈,外戚與宦官奪權。何進是外戚,皇后的親哥,經過一系列的操作已經基本獨攬大權了,但是被宦官們視爲眼中釘,彼此都想清除對方。袁紹建議何進把董卓喊進來,利用董卓驍勇善戰的西北軍把宦官集團一窩端。這就如同村裡選舉,一方喊來黑社會助陣,董卓扮演的就是這麼個角色!結果,沒想到,董卓一進京,沒人能拿捏得了他,鳩佔鵲巢了。歷史總是不斷的重演,到西晉時期,司馬家族內亂,兄弟爺們之間打仗,打不過就喊外族盟友來助陣,結果導胡人霸中原,後面的唐朝安史之亂也喊過外族盟友來助陣,而且是官方喊的。

我問,不是還有何進嗎,他也拿捏不住董卓嗎?

他說,董卓進京前,何進腦袋就搬家了!宦官集團一聽,你要調集集團軍來滅我們?那我們先把你滅了,董卓還沒到,就設計把何進殺了。袁紹、曹操一聽,啥?老大腦袋被人砍了?於是帶兵把宦官集團給滅了。最初何進應該聽曹操的,曹操反對召董卓進京,覺得就是殺幾個太監而已,咱自己就辦了,何必用牛刀?

我問,是不是那時曹操還沒有話語權?

他說,當時他跟袁紹都還是何進的小跟班,而且他跟袁紹也沒法比,袁家那可是四世三公,大貴族。而曹操呢,雖然也算貴族出身,但有污點,就像郭德綱調侃于謙是宦官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就是宦官曹騰的養子。這個時期的曹操只是初露鋒芒,舞臺上唱戲的主角還是何進、董卓、王允。

我問,若是讓您評選三國男一號,您選誰?

他說,肯定是曹操!

我問,請你着重給我講一下三國吧。

他說,你的初衷是着眼大局,熟悉歷史框架,而三國是三歲小兒皆知,並且每個人對三國都有自己的解讀,無論誰來講,哪怕易中天來講,也是一人難稱百人心。

我問,您如何評價易中天?

他說,易中天是一個很幽默的人,能把枯燥的學問幽默化輸出,這是天才級選手,還有那個講刑法的羅翔,比深入淺出的境界更高的是深入笑出。

我問,您看過《百家講壇》嗎?

他說,看過。

我問,能記住誰?

他說,易中天、于丹,因爲他們倆屬於招牌系列,王立羣我也關注過,因爲他講過關於我的專題,探討張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問,易中天與于丹還有王立羣,你更喜歡誰?

他說,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易中天,他身上有一股力量,胸懷大志,想成爲一個劉歆、班固、蔡邕這樣的人。你知道嗎,在古代,每一代都有“史學家”想以一己之力重寫歷史。易中天在參加《百家講壇》後,就發了大願,重寫中華史,用十年來完成。我認爲這會使他站在全新的高度,不僅僅會在當代史學研究領域有位置,在未來的史學研究領域也有一席之地。

我說,貌似已經完工了,前兩本,我買過。

他問,你讀後感覺如何?

我說,耳目一新,對他這個人也有了新的認識。過去覺得他不過是個研究文學和歷史的網紅教授,但認真審視了一下他做的這個事,還是會讓人肅然起敬,至少他敢想,一般人連想都不敢想。

他說,一般人也敢想,只是想了也白想,寫了也白搭,因爲你沒有名氣,出版社是不會給你出版的,最終也無法面世。他是天時地利人和。

我問,這些學者解讀歷史有沒有侷限性?

他說,肯定會有,身份的侷限性。若是讓清朝皇帝來解讀三國,肯定又是另外一番味道,因爲他們處於平行高度,感同身受,視角相似。學者也是老百姓,是有想象力天花板的,就如同王立羣解讀張良,講的頭頭是道,而在我看來,他講的完全是另外一個人,只是恰好跟我重名而已。

我問,三國時期的歷史,爲什麼如此精彩?

他說,精彩取決於兩點:第一、有文學作品加持,《三國演義》結構宏偉,寫了大量精彩的戰爭場面,既有情節也有韜略,把整個三國時期的人物全部推成了網紅,至今人人耳熟能詳。其實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精彩,但不是每個朝代都有幸被創作成《三國演義》類的傳世大片;第二、三國時期是羣雄逐鹿模式,不是一個勢力推翻另外一個勢力,而是主角隕落了,幾大配角爭相上位。羣雄逐鹿就是你射死了鹿也未必能拿走鹿,整個局勢是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讓人應接不暇。最初是何進佔領先機,請董卓入京,結果引狼入室,董卓據有優勢後,然後王允殺董卓,王允獨佔鰲頭不到一個月,機會又落到了袁紹與袁術兄弟倆身上。

我說,袁紹袁術兄弟倆,在《三國演義》裡總感覺蠢蠢的。

他說,那是錯覺。若不是因爲內訌,大漢江山就姓袁了!東漢末年,他倆分別在一南一北稱霸,遙相呼應,大有一統天下的勢頭,當時的貴族門閥也希望袁家來實現改朝換代。事實上呢,和大家期望的剛好相反,袁氏兄弟倆是同父異母,孃的身份不同,一直以來彼此瞧不上,甚至想弄死對方。袁術與袁紹的死對頭公孫瓚結盟,袁紹則聯合袁術的強敵劉表,兄弟倆成天窩裡鬥。後來的風雲人物曹操、劉備當時都還是打醬油狀態。所以說,歷史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偶然性。

我問,出現羣雄爭霸的根源是什麼?

他說,這個觀點前面談過多次,就是帝王基因逐步弱勢了,壓不住冉冉升起的強勢基因了。所有的內訌都是因爲老大不行。郭德綱在,岳雲鵬、于謙都反不了,若是郭德綱不在了?很快就會三分天下,一派是擁護郭麒麟的,一派是擁護于謙的,一派是擁護岳雲鵬的,三派爭來爭去,結果最終姜昆成了德雲社的新掌門。

我問,董卓算不算人才?

他說,絕對是人才,他的形象取決於後人的書寫,你可以把他理解爲王莽的翻版,成王敗寇。文人是很有骨氣的,大學問家蔡邕在董卓死後都表示過嘆息、緬懷,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董卓應該是一個很有魄力、很有家國情懷的人,至於說鳩佔鵲巢,之前我也講過,誰遇到權力不迷糊?

我問,王允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殺的蔡邕?

他說,蔡邕是個文學家、史學家,當時是有計劃以一己之力重寫中華史,王允想了想,那這個人不能留,還不知道他把我寫成什麼樣子。於是,給咔嚓了。王允其實比董卓更加心狠手辣,王允拒絕了董卓部下的投降,還有就是殺了蔡邕,因而失了民心,掌權不到一個月,下臺了。你知道爲什麼易中天一定要重寫中華史不?就是對歷史人物研究多了,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偶像與史學者的使命,而且往往是什麼情況?爹寫不完兒子繼續寫,這是何等的信念。易中天寫完中華史後,哪天他真的要離開了,他也會心滿意足的閉上眼默唸:此生已完成。

我問,我該怎麼理解蔡邕呢?

他說,一個有司馬遷史學抱負的張衡,只是把張衡的發明創造替換爲書法+音樂,前面我們提到了多個開山鼻祖,那麼蔡邕可以理解爲書法界的祖師爺,他還是東漢時期的大音樂家。

我問,王允、董卓、蔡邕,算不算三國時期的人物?

他說,算是序幕吧,因爲當時核心主角都還沒有登場,雖然此時是羣雄逐鹿,但是大家都只能做地下主角,臺上的主角依然是漢獻帝劉協。

我說,感覺劉協太窩囊了。

他說,劉家大勢已去,劉協九歲繼位,先是董卓的傀儡,然後又被輾轉了幾手到了曹操手裡,曹操對他是真不錯,至少使他過上了安穩的日子,他也平穩的把政權過渡給曹家,自己安享晚年,保住了劉邦和劉秀的血脈。他也挺能活的,曹操曹丕都死了,他還活的硬硬朗朗的,末代皇帝能壽終正寢已經是人生贏家了。

我說,我發現整個三國時期出現的人物,都不陌生,因爲我們玩的網絡遊戲主要是三國題材的,每個人物都會頻繁地出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屬技能。

他說,三國系列是整個遊戲時代最大的IP。

我說,尤其是呂布、貂蟬這對CP。

他問,在遊戲裡,呂布屬於什麼級別?

我說,戰神,絕對的王者。不是有個笑話嘛,關羽說,呂布你站起來,呂布問爲什麼,關羽說你先站起來。呂布站起來後,關羽傲慢地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他說,前面我不是給你科普過嗎,帶兵打仗,考驗的不是將軍的單挑能力,而是指揮能力,最終拼的就是腦子。我一直都覺得呂布是個有勇無謀的悲劇人物,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沒腦子,他誅殺董卓等一系列操作給自己帶來的江湖評價就是:爲人反覆,不值得信任和結盟。說起有沒有腦子,你若是有興趣,可以把曹操當謀略天才去認識,然後去重新看新版的《三國演義》,你會發現,曹操的每一次出場都很性感。

我問,你如何看待新三國與老三國?

他說,翻拍四大名著,每一次肯定都是罵聲一片,新《西遊記》有人看嗎?投資人、導演知道這個局面嗎?知道。那爲什麼還會拍?就是他們堅信,終究有後來人懂他們。爲什麼大家迷戀老版的《西遊記》?就是被先入爲主了,六小齡童版的《西遊記》符合小朋友的胃口,深入每一代娃的心,但是從原著角度講,新版的纔是經典,更能經受起時間的考驗。新三國相比老三國,最大的變化,就是對曹操的刻畫,從奸賊到中立,更客觀了。

我問,曹操跟蔡邕是老鐵?

他說,我個人認爲,曹操很欣賞蔡邕,也可以理解爲崇拜,畢竟蔡邕在當時差不多相當於莫言+啓功+譚盾。

我問,蔡文姬,在當時有沒有名?

他說,蔡文姬在今天很有名,遊戲功不可沒,還有就是有些歷史書把她歸類成了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但是,在當時她的名氣並不大,而且蹭的是她爹蔡邕的人氣。她被匈奴搶走後,在那邊結婚生子,生活了十二年,已經被時代給遺忘了。到曹操掌權後,越想越不是個事,於是就花重金把她贖回來了,也就是那個典故,文姬歸漢。今天呢?正好相反,很多人對蔡邕很陌生,反而對蔡文姬很熟悉。你知道蔡文姬是哪裡人不?

我說,知道,河南杞縣圉鎮,我去過,當地對蔡文姬這個IP不是很重視,搞了個文化館還被流浪漢佔領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鄉下,太偏僻,沒有旅遊開發的價值。鄉鎮上有個白色的蔡文姬雕像,上面有郭沫若寫的三個字:蔡文姬,就這些東西,至於蔡邕的痕跡?幾乎沒有!蔡文姬有名氣也有才氣,我很好奇她結過幾次婚?

他說,去匈奴之前就結過一次婚,在匈奴又結了一次,且生了倆娃,從匈奴回來時已經是個中年婦女了,曹操把她許配給了你們一家子,叫董祀,弄不巧,你還是蔡文姬的後代。

我說,那我還有可能是董卓的後代呢!不過我不希望是董卓的後代,反面人物。

他說,你一定想着,若是史書把一個人描寫成了黑色的,那麼一定是刻意遮住了白色部分,同理,若是把一個人描寫成了白色的,那一定是遮住了黑色部分。越是大人物越是立體的,有陰有陽,有圓有缺,而且一定有愛。若是哪天你通過科技手段證實自己是董卓之後,也不必難過,他一定是個大愛之人,否則帶不了兵,成不了氣候。

我問,蔡文姬嫁董祀後,過的如何?

他說,過的還不錯,他們倆算是姐弟戀,生了一兒一女。有史書說蔡文姬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司馬師是西晉的奠基人。但是,這個說法不是很準確,司馬師的第三任妻子是羊徽瑜,羊徽瑜的媽媽是蔡邕的另一個女兒,也就是說,羊徽瑜應該是蔡文姬的外甥女。

我說,看來,從通婚角度來看,古代貴族與老百姓之間幾乎是物理絕緣的。

他說,今天也是物理絕緣的,不用說高了,你跟縣長做親家的概率都無限接近於零,相信不?

我說,過去不信,現在深信,我在縣城生活了這麼多年,與科級幹部都幾乎是物理絕緣的,即便認識也是點頭之交,何況是縣長了,我都沒見過縣長。

他說,但是,研究歷史久了,你就會覺得縣令彷彿也只是打醬油的,不值一提,因爲史學的主角只有王侯將相。

我說,我挺羨慕古代人的,能娶那麼多媳婦。

他說,錯了,媳婦只能娶一個,小妾可以納,但是也不是隨便納,若是諸侯級,可以娶九個,一般官員只能娶三個。

我問,大老婆與小老婆生的娃,有沒有區別?

他說,那區別大了,大老婆生的叫嫡出,小老婆生的叫庶出,袁紹跟袁術爲什麼不對付?就是因爲袁術是嫡出,而袁紹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能耐更大,那肯定想把大老婆生的挑落馬下。

我說,類似事業編與合同工,表面上看起來一樣,其實雲泥之別。

他問,若是三國人物讓你選,你選跟着誰?

我說,肯定司馬懿,最大的贏家。

他說,若你的確是個人才,而且出頭的很早,你肯定不會跟着司馬懿,而是先跟着董卓,後跟着袁紹,再跟着曹操,再跟着司馬懿,是這麼一個路線。人才都是跳來跳去的,很少有從一而終的。三國時期那些謀士,都是跳槽專家,你看賈詡,最先是董卓的人,又跟過李傕、郭汜、段煨、張繡……

我問,你們古代不講忠誠度嗎?

他說,不管什麼年代,人才跳槽都屬常規操作。你觀察一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的高管變動,你就會發現,這些人也是跳來跳去的,就是我跟你是競爭對手,但是我跟你手下的人沒有仇恨,是人才,我就想拿來用。

我說,看來,忠誠也是相對的。

他說,都是打工人,忠於自己的職責就好。不站隊,做一箇中性的良才,那麼不管誰上臺,都喜歡用你,因爲欣賞你的才華。這也是前面我跟你提到的,爲什麼朝代更迭了,貴族還是貴族。就是因爲他們普遍是人才,他們需要皇權庇護,皇權也需要他們支持。

我問,曹操爲什麼沒稱帝?

他說,死的有些早,再給他二十年,他可能就一統江湖了。當時雖然叫三足鼎立,其實是曹操一家獨大,孫權與劉備沒有任何叫板的實力,你別光看地圖覺得的確是三分天下,其實當時整個中華文明就是黃河流域,全在曹操的掌握之中。再者,曹操是摸着王莽過河的,有王莽的前車之鑑,曹操稱帝一定會給自己預留足夠長的緩衝時期,曹丕若是能活到曹操的年齡,也一統江湖了,無奈太短命!司馬懿家族爲什麼能一統江湖?是因爲他們站在了曹家肩膀之上。

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五章《混子說歷史》之竇固,消滅匈奴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二章《混子說歷史》之李廣,抗擊匈奴。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八章《混子說歷史》之司馬懿,三國紛亂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九章《混子說歷史》之杜預,三家歸晉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六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十四章《混子說歷史》之蕭衍,南朝衰敗第十章《混子說歷史》之祖逖,五胡亂華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三章《混子說歷史》之鄭吉,經營西域第四章《混子說歷史》之劉歆,西漢滅亡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一章《混子說歷史》之謝安,門閥政治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五章《混子說歷史》之庾信,北朝衰敗第七章《混子說歷史》之蔡邕,東漢滅亡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十二章《混子說歷史》之劉裕,南朝興盛第一章《混子說歷史》之張良,秦漢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