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列聖憂勤德澤深(二)

“臣妾不知。”德貴妃想了一會,老實回答道。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隆慶帝憋着笑徐徐說道。

德貴妃想了想,好像沒有什麼不對。除了湊字數,非常敷衍之外,看不出哪裡不對。可是看到隆慶帝謔笑的神情,知道肯定有內情。

“臣妾想不出哪裡不妥,官家就給臣妾指點迷津吧。”德貴妃拉着隆慶帝的袖角,撒嬌道。

“這上一句少了什麼數字?”

“八。”

“那下一句少了哪一個字?”

“恥。”德貴妃聽到這裡已經全明白,這不是在罵高老夫子是無恥王八嗎?“劉四郎也孟浪了吧,高老先生可是天下名士,這般戲弄捉狹,有失體統,怕招人非議。”

“愛妃有所不知。高老夫子是泰揚學派,劉四郎師從煙溪先生,是江西學派。兩家可是死對頭,互斥對方是異端邪說。先皇年間,兩家可是在勤政殿上演過全武行。而且高老夫子身爲揚州士子,最厭惡的就是淮西德勝漢。”

揚州淮西互相厭惡的典故,德貴妃也聽說過。據說前唐末年,天下紛爭。揚州作爲天下屈指可數的富庶之地,總是受到各方勢力的侵襲洗劫。而淮西德勝軍作爲揚州附近有數能打的軍鎮,每次揚州出事,總是能看到淮西德勝漢的身影。所以揚州百姓們恨死了淮西人,各種童謠典故,都是罵他們的。

而淮西德勝軍漢也看不起揚州佬。地方割據,南北紛爭時,我和淮東的兄弟們守着淮河,拼死拼活地保你們平安。你們在後方吃香喝辣,盡享太平富貴,卻連口熱湯也不給我們喝一口,不幹翻你們就不是爺們!

幾百年下來,兩地的這種隔閡和偏見早就煙消雲散,百姓們倒已經無所謂,見了面只是互相調笑幾句就算了。唯獨揚州士子和淮西軍漢們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並且發揚光大。

“論起來還有師門家世之恨,被當衆侮辱一番的劉四郎當然要還報回來,要不然朕的頭科狀元被先皇的頭科狀元如此辱罵,不僅他劉四郎沒有面子,朕也沒得面子了。這高老匹夫如此不知廉恥,國法不能嚴懲他,必須要罵他一通才算出氣。”隆慶帝笑得很開心,想必對高益這種特別能裝的斯文敗類也是深惡痛絕。

“不過能在文采上把揚州士子壓制住,劉四郎算是淮西軍漢裡的第一位。朕聽說,五軍府、京中三司的諸多淮西籍軍將,這些日子,有事沒事就跑到翰林院、國史館等地方串門,故意到揚州籍文官面前念這副對子,還裝作不懂請教的樣子,問那些士子文官,這對子寫得好不好。啊呀,真是笑死朕了...”

隆慶帝一邊笑着,一邊搽拭着笑出來的眼淚。德貴妃在一旁坐着,也笑得前仰後伏,樂不可支。

在正殿門外守着的吳寶象,聽着殿內傳來的爽朗笑聲,臉上也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這時,看到有四個內侍急匆匆地跑了過來,見到吳寶象,連忙唱大諾行禮。

“小的們見過吳大監。”

“怎麼回事?”吳寶象低聲問道。

“回大監的話,上書房剛接到急報,說狀元郎帶着兵把高麗國的漢陽城給打下來了,高麗僞王李沢閉宮自殺,僞領議政金祖壽以下,官吏六百一十五人,軍民二十二萬請降。僞將南輝忠帶着殘兵三百,護着僞世子,喬裝改扮,偷奔了南三道。”

“因爲是軍情急報,林公公不敢怠慢,連忙遣小的們呈送過來。”

“皇爺在裡面歇息着,先給我,稍等會我給呈上去。”吳寶象接過捷報,把上書房跑腿的內侍打發走,捏了捏薄薄的奏章,低聲自語道:“還是四郎這大侄子靠得住,家傳的手藝,打仗又穩又快,京裡這狗屁倒竈的事還沒掰扯清楚,他那裡已經給你整得明明白白了。以後還是少出些兵事吧,再這樣弄下去,我這大侄子都沒地方安置了。”

說到這裡,他那張一直看不出陰晴喜怒的臉上居然閃過少許憂慮,隨即輕輕嘆了一口氣。

吳寶象側着耳朵在殿門外聽了一會,待到時機成熟,朗聲道:“皇爺,有高麗的軍情奏章。”

殿內靜了一下,聽到隆慶帝發問了:“是捷報嗎?”

“回皇爺的話,是捷報,援徵大軍攻下漢陽城,僞王自盡了。”

“傳進來。”

“遵旨!”

隆慶帝看完後,無喜無憂,頗有先晉謝安公那份‘小兒輩逐已破賊’的淡然,只是說了句:“知道了,發回給樞密院和內閣。”

“遵旨。”

“對了,吳大伴,瓊華的朝霞觀修好了嗎?”

“回皇爺的話,工部、司內庫等處日夜趕工,上月已經完工了,就等着自然觀的老神仙們定個黃道吉日,寶慶公主便可以進觀修行了。”

“嗯,這事你替朕盯着,不可誤了事。”

“遵旨。”

“此外,每天去內北苑給太后請安,就讓德貴妃替朕代行了。愛妃,以後就要辛苦你了,太后那邊,你替朕多操些心。”

“遵旨。”德貴妃連忙領旨。

宮內外都知道,仁廟先皇過世後,少了這一位的緩衝,本來關係就不好的隆慶帝和皇太后是相看生厭。隆慶帝根本就不想去內北苑請安,但總不去又不行。身爲天子,一國之尊,怎麼能帶頭不孝呢?

現在卻是傳旨叫德貴妃替他每日去請安行孝,不過這對於德貴妃是好事,這樣一道聖旨下來,德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就僅次於皇貴妃。

等到吳寶象離去,隆慶帝的臉上露出了濃濃的笑意,忍不住開口道,“助高麗復國的援徵大事算是大成了,些許跳樑小醜,殘孽餘毒,不足爲患。”

“恭喜聖上,賀喜聖上,提攜藩屬復國,此非武功,乃是聖賢所說的仁德大功,歷朝歷代少有,青史必定銘記。”

聽了德貴妃的話,隆慶帝也是開懷大笑。

“吳大伴,叫御膳房備一桌好菜,再把白山冰葡萄酒取兩枝來,朕要與愛妃痛飲幾杯。”隆慶帝又把殿門外的吳寶象叫了進來。

“遵旨!”吳寶象剛要走,看到隆慶帝在招手,連忙附耳湊了過去。

“御膳房泡的那個酒,就是泡了關東珍藥的御酒,你給朕取一角來。”

吳寶象稍一猶豫,眼角看到隆慶帝的神情,連忙低頭應道:“老奴這就去辦。”

第三百八十九章 樓臺綠瓦沍琉璃(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甌江啼曉解奇案(四)第二百六十二章 芙蓉榭裡影人間(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世味年來薄似紗(二)第八章 國子監裡只讀書(一)第十五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一)第三百九十六章 白髮蕭蕭洛陽夜第四百零八章 讀書習氣掃未盡(二)引子第九十二章 秋風蕭索蕭風關(一)第三百零五章 側蓬帆過古剎寺第三百五十六章 矢交墜兮士爭先第二百二十二章 薛府私會話機密(一)第十一章 鳳姐決斷謀大利第二百六十七章 甄玉賈玉異際遇(二)第三百四十章 鴛鴦瓦冷霜華重(三)第二百九十一章 樓船夜雪熊津鎮(二)第一百五十章 再斷奇案撥迷霧(四)第四百二十六章 太平氣象君知否(二)第四十七章 薛呆事敗立重誓(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卷罷六經臥看山(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忘卻新傳子夜歌(二)第四百三十七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一)第九十一章 漠北列陣受點檢(三)第五十八章 祖制難違自從循第八十六章 一夜風起刀兵急(一)第四十四章 春露樓裡救薛呆(一)第二十二章 小小風波自散去(二)第二十三章 王氏姐妹再重逢第三百二十章 薄酒幾分徑自醉第一百三十四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四)第七十二章 東寧軍帥京述職(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曲肱飲水亦欣然(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聚勇練兵有新法(二)第四百一十一章 家住蒼煙不惹塵(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君故不見九州悲(二)第三十四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三)第二百零三章 衆軍齊整蓄勢發第一百一十七章 白山之遠憂其君(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一)第三百五十一章 忘卻新傳子夜歌(一)第一百六十章 聚勇練兵有新法(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北新關裡揚威武(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萬里海路波難平(三)第三百一十五章 安樂時汝轉棄予第二十五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二)第十二章 寧府小聚爲拜師(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卷罷六經臥看山(二)第十三章 寧府小聚爲拜師(二)第二百八十章 榮禧國府添喜事(二)第二十二章 小小風波自散去(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御前對答話國事(一)第二百零一章 暨陽鎖關定會稽(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二)第二百零七章 錢塘城裡雲雨會第二百三十三章 桐君懸壺誰濟世(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華木含香雙添好(一)第一百零四章 待罪閒置思功過第三百四十章 鴛鴦瓦冷霜華重(三)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白蝕角意難決(四)第二百六十八章 甄玉賈玉異際遇(三)第二百五十章 灼灼其華之子歸(二)第七十一章 糊塗奇案牽朝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五)第四百五十七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二)第四百二十章 尋仙問丹白雲間第二百一十四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三)第三百八十章 月懸晴夜燕戶空(二)第二百七十章 吳淞河畔論財路第三百二十八章 中原干戈古亦聞(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廟堂之高思其民(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樓臺綠瓦沍琉璃(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輕談江山似等閒(一)第四百三十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明悟深藏要若無(四)第四百三十二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四)第九十三章 秋風蕭索蕭風關(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薛府私會話機密(三)第二百八十一章 榮禧國府添喜事(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白玉堂前春解舞第三百六十章 熟聽風雨傾國顏(一)第四百一十二章 家住蒼煙不惹塵(二)第七十七章 壬寅春闈選貢士第三百九十五章 細雨春蕪上林苑(一)第三百七十七章 湖雲一片閒舒捲(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忘卻新傳子夜歌(一)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白蝕角意難決(四)第七十章 栩栩如生丹青手第二百三十三章 桐君懸壺誰濟世(四)第二百零六章 風雷會擊江潮定第一百三十五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五)第九十七章 成均館裡風波惡(一)第七十五章 東寧軍帥京述職(四)第五十章 清虛觀裡蘸事忙(二)第二百五十章 灼灼其華之子歸(二)第四百一十七章 黃昏獨愁著風雨(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後點驗有玄機第二百二十章 狀元轉做伐柯人(二)第二百一十九章 狀元轉做伐柯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