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帥臨任

左帥臨任

左宗棠等過了慈禧太后的萬壽,方始出京,奉準回籍掃墓,十一月廿五日到湖南省城長沙,第一件事是去拜訪郭嵩燾。

郭嵩燾與左宗棠有一段重重糾結的恩怨。當咸豐八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中時,一切獨斷獨行,一天駱秉章在簽押房裡看書,忽然聽見轅門放銃,看辰光不是每天正午的“午時炮”,便問是怎麼回事?聽差告訴他:“左師爺拜折。”連上奏摺他都不知道,湖南巡撫等於左宗棠在做,因而得了個外號,叫做“左都御史”。巡撫照例掛“右副都御史”銜,叫左宗棠爲左都御史,意思是說他比“右副都御史”巡撫的權還要重。

其時有個湖南永州鎮總兵樊燮,湖北恩施人,聲名不佳。有一次去見左宗棠,談到永州的防務情形,樊燮一問三不知,而且禮貌上不大周到,左宗棠大爲光火,當時甩了他一個大嘴巴,而且立即辦了個奏稿,痛劾樊燮“貪縱不法,聲名惡劣”,其中有“目不識丁”的考語,也不告訴駱秉章就發出去了。樊燮是否“貪縱不法”,猶待查明,但“目不識丁”何能當總兵官?當下先革職、後查辦。這“目不識丁”四字,在樊燮心裡,比烙鐵燙出來的還要深刻,“解甲歸田”以後,好在剋扣下來的軍餉很不少,當下延聘名師教他的獨子讀書,書房裡“天地君親師”的木牌旁邊,貼一張梅紅箋,寫的就是“目不識丁”四字。他告訴他的兒子說:“左宗棠不過是個舉人,就這麼樣的神氣,你將來不中進士,不是我的兒子。”他這個兒子倒也很爭氣,後來不但中了進士,而且點了翰林,早年就是名士,此人就是樊增祥。

一方面教子,一方面還要報仇,樊燮走門路,告到駱秉章的上司,湖廣總督官文那裡,又派人進京,在都察院遞呈鳴冤。官文爲此案出奏,有一句很厲害的話,叫做“一官兩印”,意思是說有兩個人在做湖南巡撫。名器不可假人,而況是封疆大吏,這件事便很嚴重了。

其時郭嵩燾是南書房翰林,他跟左宗棠的胞兄左宗植是兒女親家,與左宗棠當然很熟,深知他才氣過人,便跟同爲南書房的翰林潘祖蔭說:“左季高如果不在湖南,一定保不住,東南大局,不復可問。我跟他同鄉,又是姻親,不便進言,老兄何妨上個摺子。”

潘祖蔭聽他的話,果然上了個摺子,鋪敘他的功績以後,作了個結論:“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咸豐一看,爲之動容,當即傳旨問曾國藩,左宗棠是仍舊在湖南好呢?還是調到曾國藩大營中,以便盡其所長。曾國藩回奏,左宗棠“剛明耐苦,曉暢兵機”。於是奉旨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

左宗棠因禍得福,多虧得潘祖蔭、郭嵩燾,但他對潘、郭的態度,大不相同。潘祖蔭除了“三節兩壽”必送一份極厚的禮金以外,知道潘祖蔭好收藏金石碑版,當陝甘總督時,凡是關中有新出土的碑,初拓本一定專差齎送潘祖蔭,有時甚至連原碑都送到潘家。

郭嵩燾是在洪楊平後,奉旨出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名瑞麟,與巡撫同駐廣州,“督撫同城“,常不和睦,瑞麟貪而無能,但爲內務府出身,有事可直接訴諸兩宮太后,靠山很硬,所以郭嵩燾深受其掣肘之苦而無可如何。

哪知處境本已很難的郭嵩燾,萬想不到多年好友,且曾加以援手的左宗棠還跟他爲難,爲了協餉,除致函指責以外,且四次上奏摺,指摘郭嵩燾,措施如何不然。郭、左失和的原因,有種種傳說,流傳最盛的一個說法是,當郭嵩燾放廣東巡撫時,湘陰文廟忽產靈芝,郭嵩燾的胞弟郭昆燾寫給老兄,以爲是他開府的吉兆。左宗棠得知其事,大爲不悅,說“文廟產靈芝,如果是吉兆,亦當應在我封爵一事上面,與郭家何干?”由此生了意見。

其實,湘陰文廟產靈芝,是常有之事,左宗棠亦不致小氣到連這種事都要爭。真正的原因是,洪楊軍興以後,帶兵大員,就地籌餉,真所謂“有土斯有財”。李鴻章最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始終霸住江蘇,尤其是上海這個地盤不放,左宗棠卻只得浙江一省,每苦不足,看出廣東是大有生髮之地,所以狠狠心不顧感誼友情,一再攻訐郭嵩燾。最後終於如願以償,由他的大將蔣益澧接了郭嵩燾的手。不過蔣益澧的廣東巡撫,幹不多久就被調走了。

郭嵩燾因此鬱郁不得志。光緒建元,起用在籍大員,他跟曾國荃同被徵召至京,曾國荃放了陝西巡撫,因爲不願與陝甘總督左宗棠共事,改任河東河道總督,郭嵩燾則奉派爲福建按察史,這在當過巡撫的人來說,是很委屈的,不過他還是接了事。不久,詔命開缺,以侍郎候補,充任出使英國欽差大臣。

其時雲南發生英國公使翻譯馬嘉理,赴滇緬邊境迎接來自印度的探險隊,不意爲官兵所戕,因而引起很嚴重的交涉。英國公使威妥瑪表示,郭嵩燾出使英國,如果在國書上表明中國認錯字樣,可即赴任,否則應候雲南案結後再赴英國。總署諸大臣都認爲中國不能認錯,郭嵩燾亦不能出國,奉旨署理兵部侍郎,並在總署行走。

郭嵩燾對辦洋務,一面主張公平合理,認爲非此不足以折服洋人。他認爲馬嘉理被戕一案,雲南巡撫岑毓英不能說沒有責任,當案發以後,意存掩護,又不查明殺害情由,據實奏報,一味諉罪於深山中的野人。而朝中士大夫又因爲官兵所殺的是洋人,羣起袒護岑毓英,以至於英國更覺不平,態度亦日趨強硬。這件糾紛固結不解,全由不講公平、不講事理之故,因而奉命入總署之日,便單銜上奏,請旨“將岑毓英先後釀成事端之處,交部嚴加議處,以爲恃虛驕之氣,而不務沉心觀理、考察詳情,以貽累國家者戒。”

郭嵩燾平時講洋務,本已爲守舊的“衛道君子”所不滿,如今居然參劾殺洋人的岑毓英,在他們看,顯然是私通外國,因而引起了公憤,連他平素往來密切的朋友、門生,對他亦很不諒解,湖南則有許多人不認他是同鄉。此外京師有人做了一副對聯罵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到得第二年七月底,中英訂立《煙臺條約》,“滇案”解決,郭嵩燾可以啓程赴英國了,當時稱爲“放洋”,而“放洋”以前又發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

有個廣東人叫劉錫鴻,原任刑部員外郎,此人是郭嵩燾在廣東的舊識,談起洋務來,頗爲投機,此時希望跟郭嵩燾一起放洋。但談洋務是一回事,辦洋務又是一回事,郭嵩燾認爲劉錫鴻脾氣太剛,好意氣用事,而辦洋務是“水磨工夫”,頗不相宜。哪知劉錫鴻不死心,托出郭嵩燾的一個好友朱孫詒來關說。朱孫詒向郭嵩燾說:“你批評他不宜辦洋務的話,我都跟他說了,他亦很有自知之明,表示一切不問,你只當帶一個可以談談,以解異國寂寞的朋友好了。”

聽得這樣說,郭嵩燾可憐劉錫鴻窮困不得意,便上奏保他充任參贊。劉錫鴻是個司員,而且只是六品的員外郎,論資格只能當參贊。

不過上諭下來,竟是“刑部員外郎劉錫鴻着即開缺,以五品京堂候補,並加三品銜,充出使英國副使。”這種例子,殊爲少見,其中有個內幕,軍機大臣李鴻藻對郭嵩燾的態度,有些懷疑,怕他出使後,處處幫英國人講話,因而提拔劉錫鴻,以副使的身份去鉗制正使。

這劉錫鴻是個不明事理的人,以爲李鴻藻派他去當“打手”,所以謝恩以後,便去看郭嵩燾,責問他爲何不保他當副使而當參贊?說他不夠朋友,另外還有很難聽的話,等於是罵了郭嵩燾一頓。

郭嵩燾氣得半死,總是遇到這種恩將仇報的人,只好自怨命中註定。後來劉錫鴻果然處處跟

他爲難,而且大吵大鬧,不顧體統,郭嵩燾寫信給李鴻章,形容共事爲“鬼嗥於室,狐嘯於樑”,公使館的上下不安,可想而知。

其時劉錫鴻已調充駐德公使,可以單銜上奏,彼此互劾,而由於劉錫鴻有李鴻藻撐腰,佔了上風。李鴻藻的門下,赫赫有名的“翰林四諫”之一張佩綸,上奏“請撤回駐英使臣”。郭嵩燾大爲泄氣,一再求去,終於在光緒五年七月改派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接替郭嵩燾,不過劉錫鴻亦同時垮臺,改派郭嵩燾所欣賞的李鳳苞使德。這是李鴻章力爭的結果。

郭嵩燾在英國博得極好的聲望,所以於郭之去,多表惋惜。郭嵩燾元配早死,繼室下堂,只帶了個姓樑的姨太太赴英,照她的身份是不能覲見維多利亞女王的,竟亦破例特許。但在英國如此,回國後郭嵩燾自知李鴻藻這班人不會放過他,而且已六十二歲,因而決意引退,一到上海即稱病,不回京覆命,而請開缺,終得如願以償,回湖南後住在長沙。身雖在野,並不消極,關於時政,特別是洋務方面,常跟李鴻章、曾國荃書信往來,細作討論。日子過得也還閒適。

這一年——光緒七年,郭嵩燾年初年尾有兩件比較快意之事,一件是二月間,調回國充任通政使司參議的劉錫鴻,因爲李鴻章敲掉了他的“洋飯碗”記恨在心,奏劾李鴻章跋扈不臣,儼然帝制。李鴻章正在紅的時候,劉錫鴻自不量力,出以此舉,自然是自討沒趣,上諭斥責其“信口誣衊,交部議處”。結果竟落得個革職的處分。

再一件就是左宗棠來拜訪。排場闊極,頂馬、跟馬、高腳牌、前呼後擁一頂綠呢大轎,內中坐的是頭戴寶石頂、雙眼花翎,身穿四開禊袍黃馬褂,鼻架一副大墨晶鏡的東閣大學士恪靖侯。首府長沙知府及首縣長沙縣,早就在郭嵩燾家附近,清道等候。湖南省的藩、臬兩司、候補道等等,亦來站班。可是郭家雙扉緊閉,拒而不納,左宗棠只好在大門口下轎,由戴紅頂子的“材官”上門投帖。

“不敢當,不敢當!”郭家門上到左宗棠面前,打千說道,“請大人回駕。”

左宗棠早已料到有此一着,一點都不生氣,和顏悅色地答說:“你跟你家老爺去回,說我是來看五十年的故人,便衣不恭敬,所以穿了官服來的。”

門上一進去,久無消息,首縣看“爵相”下不了臺,硬闖進去跟郭嵩燾打躬作揖,說是“如果不見,全城文武亦都僵在那裡了。請他體恤下情。”總算說動了郭嵩燾,開正門迎接,不過他自己只是站在大廳上等候。

“老哥!”左宗棠見面便說,“宗棠無狀,特來請罪。”接着,拂一拂馬蹄袖,撈起四開禊袍下襬,跪了下去。

“不敢,不敢!”郭嵩燾也只好下跪答禮。

隨從官員,將主客二人都攙扶了起來,左宗棠便自責當年的不是,也不解釋是爲了軍餉,“有土斯有財”的緣故,只連聲:“是我該死,是我荒唐。”

左宗棠一向健談,談西征、談邊防、談京裡的新聞,又從曾國藩談起往事,一直到中午都沒有告辭的意思,郭嵩燾也不便像督撫會客那樣“端茶碗送客”,便只好留飯。

隨從倒是有首縣辦差,從長沙第一家大館子玉樓東去叫了酒席來,在附近的關帝廟接待,左宗棠卻必須是郭嵩燾的家庖,纔是待客之道。好在湘軍出身的達官,除了胡林翼以外,都不甚講究飲食,左宗棠喜歡吃狗肉,稱之爲“地羊”,有此一味,加上臘味,再炒一盤去骨的東安雞,在他便是盛饌了。

一頓飯吃到未末申初,左宗棠方始興盡告辭。臨行時做個手勢,材官遞上一個紅封套,左宗棠雙手奉上,口中說道:“不腆之儀,聊助卒歲,務請賞收。”

郭嵩燾不肯收,左宗棠非送不可。當着好些湖南的文武官兒,郭嵩燾覺得起了爭執,有失體統,便收了下來,不過,心裡已經打算好了,拆開封套一看,是阜康錢莊所出的一萬兩銀票,當即提起筆來批上“註銷”二字,拿個信封裝了,送到左宗棠的行轅。照道理是要回拜的,郭嵩燾也免了這套俗禮。左宗棠到頭來,還是討了個沒趣。

十二月初二到湘陰,當天晚上,就收到一道由湖南巡撫衙門派專差送來的軍機處的“廷寄”。

廷寄中說,有人蔘劾湖廣總督李瀚章“任用私人,縱容劣員,該省防軍缺額,虛糜帑金,貽害地方,李瀚章本人黷貨無厭,民怨日深。”原奏臚列了李瀚章許多劣跡,其中情節重大者四款:

一,湖北全省厘金,歲收三四百萬,報部則僅四萬。

二,竹木稅年收百萬,報部僅三萬。湖廣總督衙門每日用銀七百五十兩,即在此中開支,年耗帑銀二十七萬餘兩。

三,以公家輪船,載運私貨,公然販賣。

四,李瀚章在揚州、蕪湖均設有當鋪。

清朝的規制,凡是督撫被參,視情節輕重作不同的處置。情節較重者,常由京裡特派大員,至少是尚書,且須資格較被參督撫爲深的,前往查辦。爲了防備被參督撫事先湮滅證據,所以明發上諭中只說派某人往某地出差,所謂“某地”絕非被參督撫所管的省份,譬如說派到四川出差,湖北是必經之地,一到武昌,立即傳旨,隨帶司員馬上動手,封庫的封庫,查賬的查賬,來他一個措手不及。

情節輕微,或者有意把案情看得不重,便就近派官階資格較高者查辦或查復。左宗棠奉到的上諭是:“將所奏各節,確切查明,據實具奏。”這是查復,不是查辦,可是左宗棠不理這一套。

十二月十三日到武昌時,李瀚章已經接到李鴻章的通知,知道左宗棠要來查案。須先示意布政使銜候補道楊宗濂告假回籍。此人在咸豐末年,以戶部員外郎在原籍江蘇金壇辦團練。同治元年,江蘇仕紳湊集了十八萬銀子,僱用英國輪船到安慶,接淮軍到上海打長毛時,楊宗濂就是往來奔走接頭的人,以此淵源,與李鴻章的關係很深,李鴻章剿捻軍那兩年,楊宗濂替他管過營務處。以後一直在湖北當道員,李氏兄弟相繼督鄂,楊宗濂由“李二先生”的部屬變爲“李大先生”的部屬,管理漢口“新關”。

“關差”一向是好差使,漢口是長江的第一個大碼頭,收入以竹木稅爲大宗。西南深山中的木材,以湘西辰州爲集散地,紮成“木排”,由沅江入洞庭湖,經岳陽入長江,在漢口交易。左宗棠早就聽湘西的“排客”談過,漢口“新關”收竹木稅的種種弊端,所以一到武昌,就要找楊宗濂。

由於是奉旨查案,所以左宗棠跟李瀚章不作私人的交往,在行轅以一角公文諮湖廣總督衙門,“請飭楊宗濂到案備詢”,而覆文是“該員業已告假回籍,無從傳飭”。

這一下左宗棠大爲光火,用“札子”下給漢黃德道及武昌府,“催令楊宗濂”迅赴江寧問話。一面出奏:“臣前次回湘,路過新關,楊宗濂避而未見,此次又先期告假回籍,是否有規避,雖未可知,而查詢楊宗濂素日聲名平常、性情浮動,則衆論相同,無代其剖白者。”至於經收竹木稅有無弊端,“應俟查取票根底簿,傳楊宗濂到案質詢,方昭覈實。”接着聲明:因爲須赴兩江接任,所以傳楊宗濂到江寧備詢,同時以“貪鄙狡詐”的考語,請旨將楊宗濂“先行革職,聽候查辦”。

此外漢黃德道何維鍵、候補知府李謙,都是李瀚章的私人,左宗棠亦毫不客氣,對何維鍵以“庸軟無能”四字考語,奏請“開缺送部引見”,意思是請慈禧太后親自考查,對李謙則謂之“性善圓通,難期振作”,請旨交湖北巡撫彭祖賢“察看”。

奏摺中還將李瀚章訓了一頓,他說,李瀚章一門,遭逢聖時,功名大顯,親黨交遊,

能自立的亦頗不乏人。不過依附者亦很多,當時隨從立功,身致富貴者,又各有其親友,輾轉依附,久而久之恃勢妄爲,官府處置爲難,不能不作姑息,鄉里受其欺凌,亦惟有敢怒而不敢言。由於“賢者不肯規之以正、懦者畏其忌嫉,謠諑紛興、事端迭起,洵非家門之福。宜以身作則,毋與鄉邦人士爭勢競利,遇事斂抑,免爲怨府。其李鴻章、李瀚章所難盡言者,臣等忝仕疆圻,亦當盡心化誨,俾知以義爲利、如思保世承家,爲報國之本,則李氏親友之福,亦李鴻章、李瀚章一門之福也。”

話說得很不客氣,但左宗棠自以爲對李瀚章多所開脫,幫了他很大的忙。十二月十九日拜發奏摺以後,隨即坐長江輪船,鼓棹東下,到江寧拜印接任。

因爲如此,使得胡雪巖撲了個空。原來左宗棠原先的計劃是,回湖南原籍祭祖掃墓以後,南下由廣東至福建,自廈門坐特派的南洋兵艦到上海,再轉江寧接任。這是爲了一履舊日百戰立功之地,同時還有“南洋大臣”巡海之意。不想一到湘陰,有奉旨查復李瀚章縱容劣員一案,前後耽誤了十一天,不能不走捷徑,在年前趕到江寧接任。

“既然如此,小爺叔你回杭州過年吧。”古應春說,“過了年,我陪小爺叔專程到南京去一趟。”

“也只好這樣子。不過,七姐的病,我實在不放心。”

“不要緊的。人是醒過來了,只要慢慢調養,逐漸會好的。醫生說,中風這種病,全靠調理。將來總歸帶病延年了。”

胡雪巖跟七姑奶奶情如兄妹,看她人雖醒了,卻還不能說話,不過人是認得的,一見雙淚交流,嘴脣翕動,不知多少有苦難言,胡雪巖忍不住也掉眼淚。

“小爺叔,小爺叔,千萬不要如此。”古應春勸道,“這樣子反讓病人心裡難過。”

胡雪巖點點頭,抹掉眼淚,強作歡顏,坐在病榻前向七姑奶奶說道:“七姐,年底下事情太多,我不能不走。你慢慢調養,我記得你的八字上,說你四十四歲有一關,來勢雖兇,兇而不險,過了這一關,壽至七十八。今年年內春,算壬午年,你正好四十四,你這一關應過了,明年秋天,老太太等你來吃壽酒。”

七姑奶奶口不能言,卻聽得懂,只在枕上擺頭,表示會意。

“還有句,七姐,那種荒唐事情,偶爾一回,以後決不會再做了。”

七姑奶奶致疾之由,便是由於氣惱胡雪巖的荒唐,所以這句對她是最好的安慰,居然含着淚笑了。

離了病榻,打點回鄉,當天晚上,古應春爲胡雪巖餞行,只爲七姑奶奶在病中,所以在家由廚娘備了幾味精緻的餚饌,也不邀陪客,只是兩人對酌。

在餐桌上,採運局的司事送來了一封信,是左宗棠自湘陰所發,告訴胡雪巖因爲奉旨赴武昌辦案,原來的行程取消,武昌事畢,徑赴江寧,約胡雪巖燈節以後,在江寧相會。

此外又託胡雪巖查一件事,說是“江蘇司關釐局,及鄂湘皖西爲督銷局,每月均有專撥之餉,其細數如何,乞爲密訪見示。”

胡雪巖看完信,沉吟了好一會說:“我看,左大人對李合肥要動手了。”

“喔,小爺叔看出苗頭來了?”古應春問道,“怎麼樣動手法?”

“這還言之過早。而且動手也要看機會,不過左大人現在已經有這個意思了。”

原來李鴻章的淮軍有好些部隊,駐紮在江蘇,湘淮軍都是子弟兵,先命將,後招募,募兵成營,即以統率將官之名命名,吳長慶所部名“慶字營”,有一營在江蘇,“劉六麻子”劉銘傳雖已挾其宦囊,在合肥原籍構築“大潛山房”,飲酒賦詩,大過儒將的癮,但“銘字營”的番號依舊,不過由李鴻章拿他們一分爲二,一部分由記名提督劉盛休統帶,駐山東張秋一帶,防守運河要口,一部分交福建提督唐定奎率領,駐防江蘇、靖江兩縣,另有銘字先鋒馬隊之營,駐紮江蘇宿遷,主要的任務,亦是防運河沿岸一帶有警,可以迅速赴援。

李鴻章的淮軍中,亦有原爲湘軍的將領,此人名叫郭松林,他的舊部名爲“武毅軍”,有十營爲江防軍,亦駐江陰、靖江境內,有五營爲海防軍,駐紮上海、寶山兩縣境內。

這些部隊,都由江蘇發餉。所謂“司關釐局”,司指藩司,關指海關,釐指厘金,局指捐局、稅局以及淮鹽督銷局。

兩淮出鹽,鹽課收入爲兩江一大財源。但上江安徽、下江江蘇兩省的人吃不完兩淮的鹽,所以淮鹽有指定的銷售地區,稱爲“引局”,分佈在鄂、湘、西、皖四個省份,西非山西而是江西。這四省都有淮鹽督銷局,收入亦歸兩江。 wωω▪тt kān▪¢○

“也不回杭州查,也不叫採運局去辦,我有個極方便的法子。叫老宓寫信到各處問一問,就差不多了。”

胡雪巖口中的“老宓”,名叫宓本常,寧波人。他是阜豐雪記滬莊的檔手,滬莊是阜豐總號,由他分函各地阜豐聯號一查“司關釐局”近幾個月匯款到淮軍後路糧臺的數目,每個月的負擔,大致就可以算出來了,確是個很方便的辦法。

“不過,”古應春說,“既然左大人是要攻李合肥,這件事就要隱密,這樣子做法,會不會有風聲傳出去?”

“有啥風聲傳出去?”胡雪巖說,“譬如,你是南昌阜豐的檔手,我問你江西淮鹽督銷局每個月匯到江寧淮軍後路糧臺的款子有多少,你怎麼會想到這是左大人要查了有作用的?”

“不錯,不錯。我是知道了有這麼件事,纔會顧慮。不知道,我做夢也想不到的。不過,小爺叔,既然各處都是匯到江寧,那又何必費事,只要江寧阜豐查一查,總賬不就出來了?”

“啊!啊!”胡雪巖在自己額頭上拍了一下,“腦筋不靈了!‘脫褲子放屁’,真是多餘的。”

於是第二天在上船之前,胡雪巖就辦好了這件事,只不過寫兩封信,一封是寫給左宗棠,說江蘇各處解交淮軍後路糧臺的款項,似乎除了委託阜豐以外,別無更簡易的通匯之法,所以已發函江寧阜豐開單徑呈轅門,如有缺漏,另再設法查報。此外敘明,準明年燈節以後,到江寧叩謁。一封是寫給江寧阜豐的檔手,照辦其事。

“小爺叔,”古應春問,“開年什麼時候來?”

“總在上燈前後。”

“好!到時候我陪小爺叔一起到南京。”

“我當然巴不得你陪了我去,不過,也要看七姐的情形。”

“那時候一定不要緊了。”古應春又說,“阿七得病,小爺叔回去了不必提。過年了,何必讓老太太記掛。”

胡雪巖不答,沉吟了好一會,嘆口氣說:“我實在沒有想到,七姐爲了我,會這樣子在意。”

古應春欲言又止,考慮了一會,終於說了出來:“小爺叔,既然你看出來了,我就索性說吧!阿七爲小爺叔擔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她常說,樹大招風。小爺叔無心結下的怨家,大概不少。這倒還在其次,這幾年小爺叔用的人,大不如前,有的本事有限,有的品性不好。她說,她還真不知道小爺叔的眼光,爲啥不大靈了。是事情太多太雜,還是精神不濟,照顧不到,或者別有緣故?”

胡雪巖臉一紅,心知道“別有緣故”四字,是古應春說得含蓄,這“緣故”,說來說去總由於狗皮膏藥在作怪。

“七姐爲我好,我曉得。不過,她實在也擔心得稍微過頭了。”胡雪巖又說,“等七姐稍微好一點,你同她說,她說我的毛病,我要仔仔細細想一想,結結實實拿它改掉。”

“小爺叔這麼說,阿七心裡一定寬得多。”古應春欣然答說。

(本章完)

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九章 上下打點,在湖州撞上一位最佳合夥人_收服世龍強強聯手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六章 大勢已去,胡雪巖革職散家_遣散姬妾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七章 人去樓空,一代商聖成舊夢_人去樓空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一章 用十萬銀子做五十萬銀子的生意_上海之行終成眷屬轉道寧波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六章 結識左宗棠,開啓鉅商之路_投靠左帥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四章 難倒百官的棘手事,胡雪巖火速辦妥_大功告成瞞天過海移花接木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六章 靠山王有齡把官做實,胡雪巖把生意做活_刑錢師爺巡視防務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七章 人去樓空,一代商聖成舊夢_掘寶異聞西征大事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五章 查封典當,局中設局鬥心鬥智_美人設局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一章 用十萬銀子做五十萬銀子的生意_不速之客移花接木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六章 結識左宗棠,開啓鉅商之路_重回杭州死得其所內鬼敗事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一章 王有齡仕途遭遇生死劫,胡雪巖巧妙化解_成人之美紅頂商人胡雪巖5:隱患埋於巔峰_第五章 胡雪巖事業的賢內助——螺螄太太_兩廂情願杭州之圍血書求援幫夫行運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二章 官場、洋行、江湖聯手,纔是大生意_一見鍾情多情郎中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六章 靠山王有齡把官做實,胡雪巖把生意做活_委署知府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一章 用十萬銀子做五十萬銀子的生意_曲曲心事巧遇鶴齡甲申之變化敵爲友漕幫生計共議前程紅頂商人胡雪巖2:信譽即生意_第一章 用十萬銀子做五十萬銀子的生意_生絲生意新媒舊友漕幫生計糧餉大任名花易主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一章 胡雪巖資助王有齡進京捐官_椿壽之死真假丈夫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四章 難倒百官的棘手事,胡雪巖火速辦妥_大功告成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四章 情勢鉅變,胡雪巖着手破產清算_死中求活死得其所夜訪藩司家事之爭瞞天過海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八章 胡雪巖錢莊開張,向心腹親授“官商之道”_意外之喜漕幫生計藥店生意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六章 結識左宗棠,開啓鉅商之路_設置內應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四章 情勢鉅變,胡雪巖着手破產清算_死中求活夜訪藩司藥店生意收爲己用改弦易轍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四章 重返上海,胡雪巖意圖東山再起_伏下奇計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六章 靠山王有齡把官做實,胡雪巖把生意做活_官運亨通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六章 結識左宗棠,開啓鉅商之路_重回杭州紅頂商人胡雪巖4:時局中的商機_第四章 重返上海,胡雪巖意圖東山再起_帶病啓程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一章 王有齡仕途遭遇生死劫,胡雪巖巧妙化解_結交鶴翁皆大歡喜排解糾紛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六章 大勢已去,胡雪巖革職散家_少年綺夢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一章 王有齡仕途遭遇生死劫,胡雪巖巧妙化解_結交鶴翁勸離之計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六章 靠山王有齡把官做實,胡雪巖把生意做活_委署知府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三章 王有齡上任即遇大麻煩,胡雪巖謀劃完美解決方案_尋找賣主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五章 公款過手做本錢,胡雪巖的融資之道_謁見藩司佳人心曲血書求援改弦易轍拜會學臺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二章 王有齡打通層層關節,起步官場_進京捐官佳人心曲幕後老闆胡李會晤鶴齡接任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章 時局動亂,押上全部身家的一次商業預判_亂世商機阿七做媒西征大事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六章 大勢已去,胡雪巖革職散家_遣散姬妾幕後老闆用人不利大好商機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六章 大勢已去,胡雪巖革職散家_遣散姬妾上下打點皆大歡喜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二章 王有齡打通層層關節,起步官場_巧遇故知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八章 寶物遭人掠取,一線生路變絕路_奸人貪寶遭人算計紅頂商人胡雪巖1_第十一章 王有齡仕途遭遇生死劫,胡雪巖巧妙化解_新城之亂富家公子甲申之變巧遇鶴齡紅頂商人胡雪巖6:悲涼醒世大結局_第五章 查封典當,局中設局鬥心鬥智_美人設局收爲己用商場勁敵鶴齡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