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

鄧愷並不知道夏思痛是誰,但他對這個時代的歷史到是十分認真的補了課。知道這個時候孫醫生正在日本建立興中會,正式提出以武力推翻清廷的主張、宣傳革命、招募同志,和康有爲領導的保皇會論戰,並且還謀劃在國內發動武裝起義,而且還在謀劃將日本主要的革命黨組織統一起來,因此這時興中會的風頭正勁。夏思痛剛纔所說的唐才常,原來本是康有爲的信徒,主張維新改良,就是在日本和孫醫生相見,受到他的影響才改弦易轍,傾向革命,於是回國發動起事。

夏思痛的思想顯然是傾向於革命的,因此鄧愷估計他在日本期間,不可能不和興中會發生接觸,而聽夏思痛的說法,他和孫醫生顯然建立了一定的交情,不然孫醫生也不會邀請他加入興中會,這可要比鄧愷預想的要好得多,看來這個夏思痛應該是對華東政府有用的。

當然,現在華東政府還並不想和孫醫生或興中會有建立什麼交情甚致是合作,但在這個時代,這也是躲不過去的事情,華東政府早晚都會和孫醫生有接觸的,而夏思痛無疑就可以在這其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因爲如果在有必要的情況下,華東政府可以通過夏思痛主動聯絡興中會。不過夏思痛這條線怎麼用,並且使華東政府的利益最大化,那就不是鄧愷考慮的問題了,而鄧愷要做的,就是將這件事情如實的上報給軍委,再由軍委轉達給行政院。

於是鄧愷道:“好吧,關於你們的事情,還有李壯勇的處理,我們都會如實的向我們的上級報告,由上級決定怎樣處置。而在此期間,你們可以安心的留在軍營裡。”

說完之後,鄧愷才和羅嶽一起離開,並且安排人員給他們準備一些飲食、更換的衣服,而受傷的人員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療。

三天以後,濟南駐軍收到了行政院和軍委的聯合迴應,首先邀請夏思痛去青島,華東政府的高層人員希望和進行他會唔,而對李壯勇的處理則有些令人意外,對他的叛逃行爲從輕發落,允許他重新加入人民軍戴罪立功,並且還接納這批起義軍人員的歸附,在自願的原則下,對起義軍進行整編。願意繼續從軍的可以留下來接受訓練,而不願從軍的人,華東政府也可以給他們安排工作、在山東定居,想離開的人還發給路費。

不過這批起義軍人員不會打散分散到各軍隊中,而是做爲一支軍隊組建,並且也不會長留在山東,在適合的時候,會將這支軍隊派到河南、山西等地,開避新的根據地。

原來收到了濟南駐軍的報告之後,華東政府的高層人員立刻開始了研究討論。

鄧愷不知道夏思痛是何方神聖,但熟知歷史的秦錚卻知道,這個人在歷史中的份量雖然比不上李鴻章、袁世凱、孫醫生這樣的大佬級人員,但也絕不是無足輕重的人。

在舊時空裡,夏思痛是一位知名的革命活動家,生平幾乎貫穿了舊中國的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且爲了救民於水深火熱,挽國運於風雨飄搖,他的一生幾乎全部都在革命中渡過,數次策劃參與反清以及後來反袁的起義,和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知名革命者如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蔡鍔都有交情,而且因爲夏思痛年長,從事革命也是最早,因此其他革者者均以師禮敬之,就連孫醫生在夏思痛面前都要恭恭敬敬的稱他爲“夏老師”,並在夏思痛死後尊其爲“革命模範”。

從總體來看,夏思痛的革命資歷雖然很高,但在當時的革命者中卻是比較邊緣化,主要是因爲他手下沒有固定的班底,儘管後來他也加入了同盟會,並且一直追隨孫醫生革命,但始終沒有進入孫醫生的核心團隊中,因此死後的身名一直不揚,在穿越之前,除了歷史學者之外,一般的人都不知道這位革命先輩。

這樣一個人對華東政府來說當然是有用的,雖然華東政府並不打算和興中會合作,老實說華東政府根本看不上興中會那點力量。因爲現在的孫醫生不過只是一個在海外有一些聲望的革命者,追隨者不過區區數百人,連一塊實際的地盤,固定的經費都沒有,連活動經費都要靠捐贈,也確實沒有和華東政府合作的籌碼。畢竟受穿越者崇敬的是舊時空裡的國父,並不是現在的孫大炮。當然在這個時代,孫醫生估計沒有成爲國父的機會了。

但這也並不等於現在華東政府和興中會就不能建立一定的聯絡關係。畢竟興中會在海外,由其是在南洋的華僑中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爲興中會的成員大部份都是南洋華僑,而且活動經費基本都是靠南洋華僑的捐贈得來,而這也就是目前興中會對於華東政府的最大價值,華東政府可以利用興中會在南洋華僑中的影響力,逐漸建立起自己在南洋地區的關係網絡。

南洋對華東政府是當然重要的,就目前來說,華東政府需要南洋的橡膠、石油、礦產資源等商品,現在只能靠在上海轉手購買,這樣不僅多了一筆中轉開支,而且完全受制於人,但如果華東政府能夠和南洋商人建立商貿關係,直接從南洋地區進口,不僅可以節省費用,而且自主性也要大得多了。

其次吸引華東政府的就是華僑的財富,儘管南洋華僑一直受西方殖民者和當地土著的聯合打壓,排華、屠華事件層出不窮,但中華民族的堅韌頑強也是難以想像的,經過了數百年的積累,在南洋華僑中依然產生了一批富豪,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華東政府希望吸引他們到山東來投資,加快經濟發展,而且這些華僑多半都是視野較爲開闊、有一定的國際視野,正是華東政府所需要的投資者。

而從長遠目標來看,南洋是中國的後院,在地緣政治來說,對中國是舉足輕重的,因此一但穿越者奪取了中國的政權之後,是肯定會向南洋擴張,並將南洋納入中國的勢力範圍,雖然這可能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但卻並不防礙穿越者從現在開始,就在南洋進行布點,首先當然是從經濟來往開始,加強和南洋的聯繫。現在到是可以着手進行這方面的工作了。

於是行政院最終決定,向夏思痛發出邀請,讓他去青島和華東政府的領導人會唔,並且視雙方會談的結果來決定釆取的策略。而且就算是不成功,對華東政府也沒有什麼損失。

除了夏思痛之外,就是對李壯勇的處理,以及對起義軍的處理。其實將起義軍納入到人民軍中是早就達成的決意。不過夏博海卻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就是利用這支軍隊,以舊時空裡的紅軍模式,到山東省以外的地方去開避新的根據地,擴大華東政府的實力。

雖然現在穿越者基本己經在山東站穩了腳跟,但只靠山東一省,對穿越者的發展來說顯然是不夠的,而且經過了青州事件之後,穿越者雖然還沒有和淸廷徹底撕破臉,但實際也差不了多少,雙方離徹底分裂也就僅僅就只差一層紙的距離,因此穿越者也不能不做預防徹底分裂之後的打算。另外就算雙方仍然繼續維持着這脆弱的關糸,並不破裂,但發生了青州事件,清廷也不會善罷甘休,一定還會使用其他手段來對付華東政府,儘管要徹底動搖華東政府在山東統治的可能性並不大,但也能干擾華東政府的發展進程。

華東政府當然不能被動的應對,相反還應該主動出擊,在山東以外的地方開避新的根據地,不僅可以擴大華東政府的實力,並和山東形成互爲犄角,互相則應的佈置,同時還能牽制清廷的注意力,起到策應作用。

按照夏博海的初步設想,華東政府並不會爲新根據地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而且要從表面上要撇清關係。在人員方面,目前將以逃到山東來的這批起義軍人員爲主,華東政府負責對他們進行整編訓練,並提供一定數量的武器彈藥,開始行動之後,華東政府只從山東派出少量穿越者和本土人員負責領導組織,指揮作戰,在開避了新根據地之後,就地招募軍隊,建立行政體系。

而新根據地的模式釆用舊時空裡的紅軍模式,以農村包圍城市,首先不急於攻佔城市,而是立足於農村,並且每到一個村子,就立刻進行土地改革,以爭取廣大農民的支持。這樣也就不會過於刺激清廷,而等清廷反應過來以後恐怕也己經晚了,新根據地己經成了氣候。

夏博海的這個設想提出之後,立刻就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不過也有人反對,有人就認爲華東政府想從表面上撇清和新根據地的關係不過是掩耳盜鈴,因爲新根據地的武器彈藥基本要靠華東政府供應,因此時間長了是很難遮掩得過去的,早晚都會讓清廷查知。

不過夏博海認爲就算是清廷發現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現在清廷不就己經發現華東政府根本就是反清的,但又能怎麼辦?還不是隻能維持表面,因此就算清廷發現是華東政府在暗中支持新根據地,也只能裝不知道,除非是清廷想立刻和穿越者徹底決裂。而現在華東政府開避新根據地,實際也就是爲了將來和清廷決裂以後做準備。

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一三九章 渤海海戰(八)第二二零章 青島戰役(四)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三三三章 李鴻章來訪(十)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四一七章 遼河之戰(三)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一一八章 農村調查(四)第二七七章 中立(一)第一六五章 慶賀大會(三)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三一九章 海參崴(二)第五十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一)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三三八章 工業成就(四)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二一二章 奇襲庫倫(六)第四三九章 遼陽之戰(一)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四四二章 進京(九)第五三零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一)第七十五章 規劃(一)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第五五三章 接受談判(五)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五二二章 反圍剿(二)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二八一章 旅順口作戰(一)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一八八章 護僑行動(十)第一七六章 德國之行(八)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一一零章 造艦(五)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三二八章 李鴻章來訪(五)第六十二章 大沽口會議(三)第五九二章 濟南衆態(二)第二四二章 第一家族(一)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訪問(五)第二十四章 挾持人質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第四二六章 進攻北京(五)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二六九章 進城(五)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二三二章 總結(下)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三五五章 大戰之前(二)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二零一章 蒙古攻略(四)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三三零章 海歸(一)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二十一章 增援部隊第八十七章 造艦競標(四)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戰(四)第一零二章 天津租界(九)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二一三章 爪哇之戰(三)第四八六章 登陸作戰(七)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撫(二)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一六八章 回訪日本(下)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一五八章 對日談判(三)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五四九章 接受談判(一)第一六五章 慶賀大會(三)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三五七章 徳國特使(五)